第446章
过年了,李青没有请假,今年他不想回去了。一人一驴在家过年,驴子吃草,他吃驴肉火锅,人畜相处倒也愉快。
景泰三年,大年初一。
李青领了两个大红包,没看出来,朱祁钰还会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李青很喜欢。
二月,瓦剌弹药告罄,请求上半年贸易用炮弹结算。
朱祁钰欣然应允,大明的火器可不是按成本价卖给瓦剌的,价格足足是成本价的三倍,用炮弹结算,大明大有赚头。
五月,瓦剌有些吃不消,表示还是换回茶叶、盐铁吧。
朱祁钰也没做刁难,同时还告诉瓦剌:不行就贷款,打仗不能寒酸了。
伯颜帖木儿从善如流,七月,又贷了三千枚炮弹,一百门火炮。
大明早就准备好了,申请秒批,及时送去宣府,让瓦剌来取。
伯颜帖木儿并不是憨货,他也知道大明这是变着法赚钱,但他并不在意,因为瓦剌的问题,真得到了有效解决,并且逐渐壮大。
他在草原上的的威望,也在日益壮大。
八月底,火器运到瓦剌大营。
九月,瓦剌正式向老对头鞑靼,发起进攻。
双方激战月余,最终,鞑靼不敌,丢弃大营溃逃。
伯颜帖木儿获利不小,冬月就把贷款给还了,朱祁钰收到货将这些物资,发往天津卫的织造局,命其火速加工,来年三月销往日本。
与此同时,宝源局铸造铜钱,也在如火如荼进行。
…
景泰四年,
鞑靼收拢一些部落,卷土重来,偷袭了瓦剌大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景泰五年,
瓦剌带着从大明贷款的火铳、大炮,再攻鞑靼,报了一箭之仇,差点儿没把鞑靼部给灭了。
景泰六年,
鞑靼再次壮大,犹如打不死的小强。
毕竟鞑靼部是草原本地人,草原部落天然亲近鞑靼。
瓦剌再打鞑靼,将其击溃,并追杀三百里,杀的鞑靼丢盔卸甲。
景泰七年,
伯颜帖木儿空前膨胀,认为已经可以称雄称霸,开始逮人就揍,欲以武力一统草原。
他的横行暴虐,引起了草原部落的同仇敌忾,有的相互联合,更有甚之主动投靠鞑靼部,一个外来户,反了天了?
来自本地人的怒火,不容小觑,瓦剌很快尝到了苦果。
但瓦剌并未吃大亏,这些年的仗可不是白打的,又有明朝火器加持,他们依旧强悍。
不过,尽管瓦剌足够强悍,面对本地人的群殴,还是有些吃不消。
很快就扛不住了,只能向大明继续贷款。
瓦剌不好受,草原上各部落也没强哪儿去,但没办法,不反抗就只能坐以待毙,他们别无选择。
景泰八年,
李青见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促请朱祁钰推行招抚国策。
朱祁钰听到李青建议,轻轻笑了。
五年,他足足等了五年,每次他想推行这一国策,都被李青以时机未到为由,挡了回来。
这一次,终于可以将收回草原提上日程了,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当然是果断推行!
李青还特意加工了一下,称:大明是见瓦剌腹背受敌,特意施行这一国策,为瓦剌减轻压力。
伯颜帖木儿能说什么?大明真是仗义啊!
毕竟……大明这么做,的确缓解了瓦剌的压力。
草原上的小部落最先响应,他们在草原上普遍打不过别人,都是挨打的份儿,投奔大明是他们唯一出路。
这时,和勇这个前太师,总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朱祁钰提拔他为右都督,总领投奔而来的草原部落,当然,朱祁钰并不是很放心和勇,便让李青也加入其中。
李青爱偷懒,但关键时候从不退缩。
他跟和勇通力协作,开始往辽东输送人口,只大半年功夫,输送了近十万人。
在李青的建议下,大明出钱、出粮,积极建设辽东,间接带动了,苦寒的辽东经济发展。
腊月二十八,
李青受诏返回京师,进宫面圣,向朱祁钰汇报辽东现状。
“目前辽东局势很好,基础建设得到长足进步……”李青说完好的,话锋一转,道,“不过……还有些不妥之处。”
朱祁钰笑呵呵道:“先生每次提出问题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解决之法,想来这次也不例外。”
他打趣道:“对朕还不能知无不言吗?”
李青哂然一笑,直言道:“臣建议皇上推行一项国策,允许汉蒙通婚。”
“这个……”朱祁钰微微蹙眉,“怕是不好执行下去啊,百姓……”
“不强制,”李青道,“只是单纯的亮明朝廷态度,百姓乐意娶草原女子,或者乐意嫁草原男子,朝廷都是支持的,这样做,可以避免有双方看对眼,却不敢逾越的情况。”
“这倒没问题。”朱祁钰点头,沉吟道:“先生考虑的也是,想要真正融合,唯有通婚一条路,不然隔阂永远无法消除。”
顿了顿,“你看这样如何,汉蒙小夫妻成亲,朝廷发放一部分资助。”
“不可。”李青断然摇头,“双方才刚开始接触,彼此都不熟悉,这样做,会有人为了利益,强制儿女娶嫁蒙人,很可能酿成悲剧。”
李青道:“等双方对彼此生活习惯熟悉,并接受,且两厢情愿结合才是上策,朝廷亮明态度就行,让双方自由选择。”
“嗯…还是先生想的更周到。”朱祁钰颔首,笑道:“这大半年先生辛苦了,好好在家过个年,出了正月再忙公务。”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青笑道。
~
回到家,李青暗暗寻思要不要回金陵过年。
已经腊月二十八了,也就回去过个元宵节,又要马不停蹄地返回,毕竟辽东那儿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能耽搁太久。
思来想去,李青还是决定回去看看。
这些年他也回去过,但次数以及在金陵住的时间都太少了,小老头就剩他这一个徒弟了,元宵节也算是年节期间,大过年的得聚聚。
李青吁了口气,自语道:“忙完这一两年,以后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到时候多陪陪师父。”
‘砰砰砰……’敲门声突然响起,接着干儿子李宏的声音传来:“干爹,我们来看你了。”
李青一怔,连忙上前开门。
小老头,干儿子都在。
两人身后停着一辆大号马车,从掀开的一角轿帘能看到箱子,不用问,肯定装着大典赝品。
“师父,你们怎么来了?”李青满脸惊喜。
张邋遢斜睨了他一眼,幽幽道:“这不是看你忙吗?”
李青心头一酸,愧然道:“师父,对不起。”
“行了,别扯那些虚的,过年多做些好吃的。”张邋遢摆了摆手,走到还热乎的躺椅前坐下,“去把东西搬下来。”
“哎,好。”李青答应,笑道,“师父你想吃什么,晚上我就做。”
“你赶年集了?”
“没有,不过我可以去皇宫进货。”
张邋遢摸了摸鼻子,道:“偷书也就罢了,再偷菜是不是有些过分?”
“……菜不用偷,直接管皇帝要就成。”李青好笑道,“我先把东西搬进来,师父放心,晚上保准有好吃的。”
李宏已经十三岁,个子都到李青下巴那么高了,他也跟着上前帮忙,小声问道:
“干爹,你和老爷爷要去皇宫偷东西啊?”
“呃……是的。”李青幽怨的看了小老头一眼,解释道,“干爹是为了更好保存大典。”
李宏倒没怀疑干爹人品,他搓着手道:“能不能带我去?”
“不能!”李青板着脸拒绝,并赏了他一巴掌,“赶紧干活,再想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腿给你打断。”
李宏:“……”
第45章
怕死的孙氏
忙完之后,李青去了皇宫。
回来没多久,十多个锦衣卫就赶了来,上品鲜肉果蔬送来了二十多篮子,足够三口人吃到出正月。
张邋遢赞道:“这个皇帝挺会来事儿,比家里那个强多了。”
“……师父,你小声点儿。”李青看了眼院里耍拳的李宏,无奈道,“这件事儿可不能搬到台面上,多一个人知道,多一分暴露风险。”
“他又听不见。”张邋遢撇了撇嘴,不过也没在这事上多说,转而道:“快去做饭吧,别耽误晚饭时间,俺们可一直留着肚子呢。”
李青一乐:“得嘞,您就瞧好吧。”
…
“师父,宏儿吃饭了。”李青摆好碗筷,扬声喊道。
“来了。”跟张邋遢学拳的李宏应了声,小跑过来。
由于运动量大,他脸色微红,鼻尖冒着一层细密汗珠,更显得俊秀英朗。
依稀间,宛若那个喜欢拿着描金小扇,一开一合的骚气少年。
“干爹,你怎么了?”李宏见他呆呆的盯着自己看,摸了摸脸,“可是孩儿脸上有脏东西?”
“啊,没,没什么。”李青回过神儿,温声道:“洗手去。”
“哎,好嘞。”
晚饭很丰盛,李青厨艺自是没话说,一老一少吃得那叫一个香。
李青有种极大的满足感,轻笑道:“以后天天这个标准。”
“嗯…干爹做饭真好吃。”李宏口齿不清的应了声,继续往嘴里扒拉饭菜。
这个年龄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饭量极大,连吃了三大碗米饭,才心满意足。
~
晚饭后,李宏抢着去洗碗,李青便也随他去了,陪着师父在客堂闲聊。
“师父,金陵的那两口子怎么样?”李青问。
“挺好的,两口子整日乐呵呵的。”张邋遢道,“比我这个老头子快活多了。”
“对了,你现在还忙不?”
“呃…有点儿。”李青讪讪道,“出了正月要去辽东一趟。”
张邋遢点点头:“大概还要忙多久?”
“一两年吧。”李青解释道,“过了这两年就轻松了,前面打好样,后面按部就班就成,可以让其他人替换下我。”
“嗯。”张邋遢道,“忙完这阵儿,你也歇歇吧,这么大一个国家,人才多了去了,不是离了你就不转,给自己一些放松时间。”
顿了顿,“可以去四处走走,看看山川河流,领略大好风光,好好散散心,你压抑太久了,需要停一停。”
李青笑了笑,道:“弟子都习惯了,也没啥。”
“习惯吗?”张邋遢苦笑,“怎么可能习惯?莫要自欺欺人!”
李青默然。
是啊,怎么可能习惯呢?
“后面再说吧,先把眼前的事做完。”李青叹了口气,又道,“对了师父,不如年后咱们去辽东吧?金陵有那两口子在,也没什么可操心的。”
“没意思,不去!”张邋遢无情拒绝,“金陵多安逸啊,我干嘛陪你去辽东过苦日子?”
“……其实辽东现在没那么差了。”李青满脸黑线。
张邋遢问:“有金陵好吗?”
“没有。”李青无语。
莫说辽东,能比得上金陵的,整个大明也找不出几个。
“那我不去,你忙完去金陵找我便是。”张邋遢道,“我在金陵习惯了,不想再挪地儿。”
李青怏怏道:“那行吧,等我忙完就去找你。”
接着,他不放心的问:“师父你身体还好吧?”
“放宽心,再活个十来年不成问题。”张邋遢笑着说。
李青却笑不出来,以前小老头都是说‘再活个几十年不成问题’,如今就剩十来年了。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
更让李青难受的是,别人他还能医治,延长寿命,但师父…他无能为力。
这种倒计时的感觉,真心煎熬。
十年对常人来说,已经很漫长了,可对李青来说,却是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见他情绪低落,张邋遢难得安慰:“自古忠孝不两全,我又不是只剩一两年时间了,有你尽孝的机会。”
“嗯…”李青轻轻点头。
~
除夕夜守岁,
景泰九年,大年初一领红包。
回来给干儿子发红包,做饭,吃饭,谈天,晚上偷书……很平淡,也很温馨。
一晃,又到了吃元宵的日子。
李青亲自做的芝麻馅儿汤圆,软糯绵甜,李宏连汤都给喝了。
年节过完,一老一少又逗留了几日,便驾着马车回金陵了,小院又只剩下李青一人。
时间无情流逝,令人无可奈何。
…
这天,李青被受诏进宫。
原来是孙氏病了,吃过太医的药身体不见好,便想起了李青。
李青对她没有丁点儿好感,但又无法拒绝,便装模作样的望闻问切一番,然后蹙眉不语,寻思着编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