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次日清早。
李浩早早就起了床,来到藏书阁隔壁厢房,大着嗓门喊:“青爷快起来,要去看产业了。”
李青郁闷,“天还没大亮呢,我再睡会儿。”
“我做道士那会儿,这个点都在晨练了。”李浩持续拍门,故意气他。
呵呵,你也有今日。
一通砸门,总算把李青砸出来了。
李浩怕挨大逼兜,忙收敛快意,谄媚道:“青爷,早饭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呢。”
李青斜睨了他一眼,骂道:“才回来一天,就又回到了当初那般模样,这大半年来的苦白吃了,再跟我去武当苦修三年。”
“……青爷,我有无成长,你是清楚的。”李浩忙正色道,“家里生意越来越忙,我不能再去修道了。”
“瞧把你吓的,就那么怕去武当?”
李浩讪讪道:“若有闲暇,去也无妨,说实话,我都习惯了山上的日子。”
“既如此,你完全可以把当下比作山上。”李青打了个哈欠,“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
正所谓:成在坚持,难在坚持,贵在坚持;
持之以恒才是真谛,若因回来而放纵,那今日的你,终归还会回到昨日,这一趟武当之旅的收获,也将尽数失去。”
李浩怔了下,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青爷你这话在理,我会持之以恒,坚定信念,保持一颗平常心。”
“嗯,不枉我苦心栽培。”
李浩无语:“你栽培我啥了?把我带上山就不管了,甚至都抛弃了我,你竟能说得出这话?”
“忘了你靠谁走的后门?”
“别提这个了。”李浩黑着脸说,“一提这个,我都要道心破碎了。”
“呵呵……说明你还得练。”
“……”李浩左右瞧了瞧,没找到粪瓢。
~
丝绸坊。
上千张织机一起工作,吱吱扭扭,响个不停,跟交响乐似的。
李青大声问:“一架织机织一匹丝绸需要多久?”
“现在织机精进了,两人协同合作,一匹丝绸差不多七八日便能织好。”朱婉清说。
“从抽丝,到成品,一匹布又要多久?”
“进入正轨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朱婉清解释,“数十道工序都是统一进行的,纺织的只管纺织,染布的只管染布,也就起初耗时一些。”
朱婉清道,“眼下刚开年,还没进入正轨呢,这些都是年前留的存货,效率还要慢些。”
顿了下,“如今有沈家供给丝绸,咱们李家这样的作坊,就只剩两个了,其他几个大作坊都转了出去。”
李青欣然道:“这两个就留下吧,以作不时之需。”
他清楚的感觉到,如今的纺织效率较之当初他办织造局那会儿,提高了许多。
他都有种进生产车间的既视感。
接着,又去了染坊。
花红柳绿的丝绸琳琅满目,晾晒在竹竿上,就跟进了迷宫一般,让人眼花缭乱。
还没怎么逛,就都中午了。
简单吃了个饭,三人又去了针帽坊。
各式各样的纶巾一应俱全,有最简约的帕头,也有如诸葛孔明的那种繁杂精美的纶巾,有男性样式,也有女性样式……
裁剪得当,做工精美。
朱婉清笑道:“穿戴一体,穿的行,戴的应该也可以,退一步说,即便反响不好,也不会砸手里,在大明内部消化也是一样,只不过,要少赚一些。”
“这倒是。”李青道,“对了,家里还养猪吗?”
“早就不养了,这方面主要是曹国公在做。”朱婉清笑道,“从宏哥这算,都是一家人,犯不上抢人生意。”
李青怔了下,这才想起养猪的事,还是他建议李景隆来着。
估计那小子没少赚,不然,也不会把养猪的产业传承下来了。
猪跟牛羊不同,它出栏周期比牛短,出肉量吊打羊,便是后世,都是最亲民的肉类。
金陵这么庞大的人口,消费能力可是嘎嘎的,杀牛卖肉的终是少数,单靠羊根本供不起,没有猪肉,百姓的幸福指数会直线下降。
李青问:“他家的养猪规模如何?”
“不是一般的大,仅是占用的耕地,就比小宋家的田还多。”李浩抢答,“曹国公可是养猪专业户,几乎都快成主业了。”
李青:(⊙o⊙)…
~
ps:新年快乐,新的一年,祝宝子们暴富,暴富,还是64的暴富!
第107章
辽东走私商
家具坊,胭脂坊,香料坊……
李家产业覆盖范围极广,除了畜牧业,几乎都有涉足,这一通视察下来,耗时近一个月。
侯府,客堂。
李青道:“真是辛苦你了。”
你知道就好……朱婉清小小傲娇了下,道:“其实也还好啦,起初刚接手那会儿,确实手忙脚乱,后来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
“嗯…,”李青思索片刻,道,“李家产业涉足太多了,虽说没有垄断之意,却有部分垄断之实,适当再让出去一些。”
朱婉清点头:“我也有这方面的打算,准备把家具产业让出去,只是,一时间还找不到接手的人。”
李浩不解,“娘,按说,想接手咱们产业的人很多啊!”
“想接手的多,可给那些人,不是变相帮他们搞垄断吗?”朱婉清翻了个白眼儿,“如此那般,还不如就在咱们手里呢。”
“倒也是哈。”李浩讪讪点头,随即,又疑惑道,“不过,青爷在保定府大力扶持沈家,不也是搞垄断吗?”
李青摇头:“不一样,帮沈家只是想让人看到这条路,并往这方面靠拢,并不是要大力扶持;
发展过快,若出了问题,补救起来难免忙手忙脚;
帮沈家,只是个引子,仅此而已。”李青道,“且沈家离京师不远,朝廷可密切关注其动向,再一个,沈家也没有人在朝为官。”
“原来如此……”李浩恍然,不禁惊叹:“青爷,你想的可真周到啊!”
“呵呵,那还用说?”
“……”李浩问:“所以,最后还是要走垄断之路,只是让这个过程尽量缓慢一些,平稳一些,是吧?”
李青颔首:“孺子可教。”
李浩挠挠头:“青爷,我就不明白了,既然结果导向必然如此,那为何不能是咱们家呢?
你信外人,都不信自己人?”
李青瞪了他一眼,哼道:“我砍外人没心理负担,这个理由够吗?!”
“呃…,够了。”李浩一凛,不敢再逼逼。
相处这么久,这位爷啥脾气,他再清楚不过。
连他姥爷都敢捅的人,做出啥事都不稀奇。
朱婉清沉吟道:“李叔,其他可以放弃,但有三个行业不行,成衣帽、香料、胭脂;
这三个最好打造品牌,且都是轻资产,能通过更好的运营品牌,实现利润最大化!
永青牌香囊,永青牌胭脂,这两个大品类,还没来得及开发,不过,我对它们很有信心。”
李青点头:“可以。”
这三样商品确实最好做品牌溢价。
闻言,朱婉清放松下来,笑道:“李叔你同意就好,说实话,仅靠成品衣塑造品牌还真有些薄弱,三管齐下,相互成就,才能真正长盛不衰。”
“李叔放心,咱们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影响不到其他商贾,待到有影响时,我会按之前与你说的那般转换策略……呃,那个词儿咋说来着?”
李青见她想的辛苦,道:“加盟商。”
“对,到时候就赚赚加盟费,生产供货什么的,总之,咱们家始终会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别人。”朱婉清认真说。
她知道利害,不会做出财迷操作。
更知道,免死铁券确实有用,然,一旦用了,李叔的身份也就暴露了。
祖宗们发放的铁券可都是有记录的,一用就都露馅了,如李叔所说,免死铁券只是保险,并不是依仗。
李青轻笑道:“对你,我是放心的,不过……”
“对我,青爷亦可放心。”李浩严肃道,“既然调子定下了,我自然会遵守。”
李青点点头:“嗯,其他也没什么了,这些事你们母子忙吧,我也该忙我的事了。”
“青爷你要忙什么啊?”李浩好奇。
“你是皇帝怎的?”李青揶揄,“闲的你……,眼下你娘忙得过来,要不再去趟武当山?”
“……当我没问。”李浩黑着脸,他可不想再挑大粪了。
朱婉清问:“李叔你这就要走了?”
“嗯,在这儿也待了个把月了,准备活动一下筋骨。”李青说。
朱婉清苦笑,不过她也习惯了,“什么时候走?”
“现在吧。”
“……”
…
~
武当山。
李青以真气为玉真梳理了一番,这才带上道字九人前往辽东……
有了先前试炼,这次李青没再藏着掖着,言明是为家国大义。
闻听此言,九人坦然接受的同时,亦很期待。
三月春。
一行人再来辽东,相比上次的严寒,这次简直不要太舒服。
道九问:“大师兄,咱们具体做什么啊?”
“打击走私商队。”李青直言不讳。
道一沉吟道:“要,要杀人?”
“尽量不正面冲突,”李青说,“武当以武当道,并非以武力当道,不杀人,除非特殊情况。”
李青是要以暴制暴,不过,
他还是想让小师弟们保持着淳善之心,即便真要杀人放火,那他来做就是。
活了这么久,他的信念、道心,坚如磐石,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可小师弟们就未必了。
带着他们杀人放火,哪怕是为了大善,也很难杜绝他们不会坠入‘魔道’。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他们只是帮手,李青才是真正制裁者,生杀大权可不能轻易下放。
除非情况不允许。
……
辽东边陲,
这里是不毛之地,荒无人烟,却有着许多生活痕迹,有车辙印,有马蹄印,还有人的脚印。
准确说,这里都超出大明版图了。
一路来到海岸边,日本国近在咫尺,天气晴朗,几乎可以望到对面。
“从这里往日本国走私,确实方便,不过,陆路长途运输成本只怕是水路的五倍以上,不交税的盈利都未必能弥补多浪费的成本,看来,跟日本国做贸易,利润属实不小……”
李青轻声自语。
他们来晚了,走私商队已然出海,从遗留下的痕迹上来看,眼下估计正在销售。
不过,这里距离日本国太近了,甚至可以忽略季风影响。
估摸着,用不多久,商船就会回来。
果然,仅半个月后,一波又一波的商船便从日本海驶来,在岸边停靠,商船不算很大,数量却超级多,目不暇接,桅杆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写字,以示区分。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极远处,陆续还有商船靠近。
李青远远望着这一幕,不禁震惊。
他没想到,走私商队的规模,竟然如此浩大。
“大师兄,我们该怎么做啊?”道一问,
他有些紧张,其他八个人亦是如此。
商船太多了,人也太多了,艺高人胆大,可总有个限度。
就眼前这情况,真气也不够看啊!
李青沉吟了下,道:“先不急,晚上我先去打探一下情况,等我回来再做决定,放心,没有把握的事,我不做。”
九人缓缓点头,神情满是顾虑,非他们胆怯,实在是对方阵仗太大了。
夜晚。
李青换上夜行衣,悄然摸上了商船……
有倭人,有汉人,还有女人。
有的船上极尽奢靡,喧嚣漫天,纸醉金迷,
有的则是非常安静……
连续逛了十几条商船,李青摸清了个大概。
这里的走私商队,有商匪合作,有汉倭合作,亦有汉商独资……甚至还有女真人。
不过,女真人的地位很低,他们几乎都是以保镖的身份参与走私,卖的是力气,赚的是辛苦钱。
他们回来时带足了补给,在船上吃喝不愁,悠闲惬意,有的更是整日淫乐,好不快活。
仅是他见到的倭女歌伎,都不下三十人,足见往日本国走私的利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