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31章

    “这其中,肯定有诸多东西被历史长河淹没了,亦或说,他掐头去尾,将自以为不重要的东西抹了去,是以才让朕无法归因,有很强的割裂感……”

    朱厚照喃喃。

    突然感到遗憾,遗憾不能从这位活历史身上,挖掘大明百余年的政治风云。

    史书有遗漏,且大多时候只记录结果,不记录过程,更是有不少以‘春秋笔法’记载。

    如李青所说:朝廷需要体面,皇权不容置疑!

    这就注定了有许多事会被掩盖真相,不会以真实面貌面向后人。

    就拿唐赛儿叛乱,三大殿失火,建立东厂……,之前他压根就没把这些事联系到一起。

    “可惜啊……”

    朱厚照扼腕叹息。

    他知道,李青不会告诉他无关当下政治的往事,甚至,李青永远不会正面承认自己是李青。

    一句‘如是’,足以说明了李青的态度。

    他永远听不到他想听到的答案。

    …

    六月下旬,蝉鸣卖力绽放着最后的盛夏,令人心焦。

    李青百无聊赖,突然觉得太闲也不是啥好事。

    当然,若能过自己理想的生活,闲着自然好,可他离不开京师,至少现在不行。

    至少也要等小皇帝沉稳下来,等朝局不太需要他了,等……弘治走了。

    “唉,好无聊啊……”李青往后一靠,拿话本盖在脸上,打算眯一会儿。

    ‘砰砰砰……!’大门被蹂躏,接着,是朱厚照的大嗓门,“开门开门……”

    来活了。

    李青没恼,他知道,多半是杨一清回来了。

    起身上前开门,果然,今日朱厚照身后除了常规的大内侍卫,多了一个知天命的男子。

    此人五旬上下,肤色黝黑,身材不算魁梧,个子却很高,许是平时不苟言笑,面相看起来很不和善,给人一种不太好相处的感觉。

    “这位是……?”

    “杨一清,杨总督。”朱厚照说完,又对杨一清道,“这是李长青,太上皇主治医生,兼前太子太师。”

    “杨某有礼了。”杨一清拱了拱手,说话硬邦邦的,黑着一张脸。

    李青还了一礼,笑笑:“客气,皇上,杨总督请进。”

    三人来到客堂坐了,李青拿出冰块放在桌上用以降暑,这才道:

    “皇上带杨总督来,是为募兵制之事吧?”

    “不错,快开始吧。”朱厚照有些迫不及待,道:“赶紧把这事儿落实,顺便把京卫武学提上日程,朕是一天也不想等了。”

    相比朱厚照,杨一清就表现的沉稳多了,他问:

    “募兵制是先生提出来的?”

    杨一清身为边镇大将,岂会不对朝中大事关注,早已通过好友李东阳了解了个大概。

    同时,也对李青升起了浓厚的兴趣。

    记得当初,王守仁也提及过这位李先生。

    他和王守仁相处时间不算长,对其却格外有好感,引为知己。

    杨一清想看看这位是否名副其实。

    “是我。”李青含笑点头,道:“杨总督是甘陕总督,兼陕西马政,加强防务,矫正积弊,禁不法商人走私贸易……,乃大明之栋梁,募兵制的推行非你不可啊!”

    杨一清黑脸一红,悻悻道:“先生过誉了,杨某可不敢当。”

    他是加强了防务,他是禁止不法商人走私,可并没李青口中说的这么好。

    士卒走私几乎成了常态,对下面人的管控……他这个总督并不合格。

    可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士卒待遇太差,若再用高压,一旦暴动……后果难料。

    杨一清深吸一口气,道:“募兵制在边镇推行,确是一条好计策,不过,也要兼顾府兵制度下的士卒,不然,心理不平衡之下,只怕好心办坏事。”

    “这是自然。”朱厚照拍板,道:“募兵制推行之日,边镇士卒提高待遇之时,杨卿可愿在延绥先试点?”

    “臣愿。”杨一清拱手,继而目光重新移向李青,道:“边镇兵卒总量并不少,募兵制开启后,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清理冗员,不然,会为财政带来负担。募兵越多,冗员也就越多,这方面……李先生可有腹案?”

    “暂时就先定在1:3,一个募兵,三个府兵,待稳定个一两年,募来的新兵具备战力,再提高比例,1:2;甚至……1:1。”

    杨一清悄悄瞥了小皇帝一眼,见其并无异色,暗暗一叹,道:“在军中清理冗员需慎之又慎,若不能合理安排……

    且不说被清理之人,哪怕不在被冗员之列,也会有唇亡齿寒之感,从而对朝廷起怨愤之心啊!”

    “杨总督所言甚是。”李青点头,“士卒的退休生活必须要得到保障,不能寒了人心。”

    李青起身取来早已准备好的计划书,“杨总督看看是否合理。”

    杨一清接过,逐条审阅。

    ……

    他突然心惊道:“如此这般,被清理的士卒倒是不会有意见,可……怕是人人都想被清理了。”

    被清出的士卒,按平均军屯耕地,分以市场价值的钱财,还予以遣散费,离开军队后,亦不限制经营其他营生。

    这简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军户限制啊!

    儿孙虽还是军户,可本人却脱离开来,四十五岁……并不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完全干不动的年纪。

    还有希望……

    杨一清可以预见,这么搞,怕是人人都想着被清出军队。

    “杨总督别急,请看完再说。”

    “……”杨一清低头继续。

    ……

    一口气看完,杨一清缓缓闭上眼,好一会儿,道:

    “如此这般,无论是被冗员,还是留下的士卒都不会有怨言,且还会非常开心,可,财政方面……”

    他看向朱厚照,问:“皇上可也同意如此?”

    朱厚照淡淡道:“一点小钱儿。”

    “……延绥一地是小钱,甘陕两境呢?

    全大明呢?

    募兵制的额外开支呢?”杨一清夺命三连。

    朱厚照呵呵一笑:“朕出得起。”

    “长此以往下去呢?也出得起?”杨一清问。

    朱厚照道:“朕与李卿仔细分析过,对大明来说,这完全可以承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之于民,亦会反哺朝廷。”

    这是个经济账,看似朝廷花费不少,可有一部分会通过消费,进而以商税的形式回归朝廷,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毕竟,后世还有政..府,直接给平民发钱的呢。

    士卒们常年戍边,一入军武十几数十载,临了,多给些福利实属应该。

    可在一定程度上,让工商业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且眼下大明府库太殷实了,全面施行的话,却不能再说是小钱了,可也远不足以致使朝廷财政紧张。

    杨一清显然不懂这个道理,他只看到了财政巨额支出,因此,顾虑重重。

    原本害怕朝廷抠门,进而难以驾驭军队,想着为士卒多争取一些利益的他,此刻,却是为如此花费感到心疼。

    “皇上,其实……也不用把待遇提升这么高。”杨一清悻悻的说,心中有种强烈的负罪感。

    他觉得对不住下面的士卒。

    可他更不想大明军队,大明江山,出现结构上的大患。

    杨一清道:“削减一些也无妨,臣仍有把握顺利执行国策。”

    “不,不减!”

    朱厚照一副‘地主家的傻儿子’做派,豪气道:“朕岂能寒了戍边士卒的心?”

    败家啊,太败家了……杨一清心中疯狂吐槽,如鲠在喉,憋得黑脸通红。

    第45章

    拉拢杨一清

    “杨总督莫急,这事儿是在许多次推敲中定下,对造成的影响,也做了详细推演……”

    李青见他憋得难受,开口分析这么做的好处。

    他对杨一清的了解,也是在决定在其管辖范围试点后才开始的。

    说起来了解并不多,不过今日一见,倒着实让李青意外的惊喜。

    作为甘陕总督,杨一清能不顾自身立场,不考虑自己会难做,肯站在朝廷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很难得。

    正常来说,杨一清没必要如此,甚至心黑一点,还会想着进一步让朝廷加恩,以便捞油水。

    杨一清反对,恰恰说明其心赤诚。

    大明不缺忠君爱国之人,也不能把人想得太不堪了……李青暗暗反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大明军队战力下滑,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事。”李青正色道,“若再一味的节省开支,不提高士卒待遇,战力会越来越低下,杨总督身为陕甘总督,又戍边多年,想来对此深有体会吧?”

    杨一清默然一叹,道:“确实如此,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若有朝一日,朝廷无法兑现,后果会非常严重!”

    “与其想着怎么省,不如想着怎么挣。”李青笑道,“钱不是省出来的,抠抠搜搜过日子,只会越过越穷,今大明繁荣昌盛,当有进取心才是,银子放在府库不动弹,跟废铜烂铁有何区别?”

    “呵呵,待哪日财政紧张了,但愿阁下还能坚持自己的论点。”杨一清对李青意见不小。

    甚至,他觉得李青在胡来,完全不管将来如何。

    李青也不生气,守旧派他见多了,呵呵道:“若大明一味守旧,又岂会有今日?你只看到了财政支出扩大,可想过若有一日关外统一,鞑子集兵一处,玩命攻击你的辖区,你挡不挡得住?

    你可有想过,若鞑子冲破关隘,进入大明祸害百姓,会有多少人被洗劫,被掳掠,被奸..淫……,就单从钱粮方面来说,鞑子进入大明后,会造成多少流民?”

    李青道:“以他们的骑兵速度……怕是动辄就能造成十数万,乃至数十万流民,朝廷赈灾又要花费多少?”

    杨一清沉默。

    关外局势如何,他这个甘陕总督岂会没有了解?

    统一是必然的!

    扪心自问,真若是统一后的鞑子,集兵一处,于一点攻他的辖区,即便有坚城,有利炮,也不行。

    关外鞑子太苦逼了,真到了活不下去的境地,彻底玩命的情况下……绝对挡不住。

    论综合战力,虽然明军战力下滑,却仍能碾压关外蛮子,奈何,边境线太长,敌方却可以只攻一点,且人家基本上都是骑兵,只要豁开一个口子,就能如鱼得水,肆意妄为。

    而大明……则需要时间调度。

    这时间,足够鞑子劫掠了。

    见他不说话,李青继续道:“待遇提高这么多,自然也是有条件的,杨总督可是有任务指标。”

    杨一清问:“什么?”

    “提振士气,整肃军纪!”朱厚照道,“今如此安排,士卒有了希望,有了奔头,有退伍福利诱惑,他们自不想失去享受的资格,这一来,就方便你管理了。”

    朱厚照哼道:“朕给你两年……不,给你三年时间,把士气,战力拉上来,军纪也要严整,士卒走私的风气该压一压了!”

    杨一清一凛,忙起身拜倒,“臣有罪。”

    “起来吧,这不能全怪你。”朱厚照淡淡道,“不过若待遇提上来,你还不能遏制,朕可就不饶你了。”

    杨一清起身,讪讪拱手,“是。”

    “呵呵……朕相信杨卿。”朱厚照拍拍杨一清肩膀,扭头朝外面喊道,“谷大用,把酒菜送进来。”

    转过头,笑道:“咱们边吃边聊,顺便说说京卫武学的事,杨卿你常年在军中,对军户最是了解,朕也想听听你的意见。”

    “皇上客气了,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杨一清稍稍卸下了心理包袱。

    的确,如此花费是大,可若再省下去……万一出事可就得不偿失了。

    酒菜上齐,三人边吃边聊,气氛随之缓和下来。

    文有文举,县学,府学,国子监;武有武举,县学,府学,京卫武学……

    杨一清听得频频点头。

    待李青的讲解告一段落,杨一清道:

    “皇上,臣以为完全可行,别的不说,就拿臣自己来讲,我虽是武将,却也是靠着文举入仕,从长远来看,站在国家的角度出发,这样是不好的。”

    杨一清道:“文武分开很有必要,平头百姓都还分家呢,吃大锅饭,总归没有分锅吃来的好,文武失衡的问题,是该着手解决了,臣全力支持。”

    “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人。”朱厚照哈哈一笑,道:“待过些年边镇军队重振雄风,朕召你进京,六部尚书,内阁首辅,随你挑选。”

    朱厚照一边画饼,一边拉近关系,亲切道:“你之付出朕都看在眼里,唉,你年纪也大了,再辛苦几年,届时来京,朕给你建一座大府邸……”

    巴拉巴拉……

    杨一清到底是甘陕总督,兼任马政,负责数镇防务的封疆大吏,起初还好,听着听着就觉着假了,道: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些都是臣的本分,还是先谈谈京卫武学的事吧。”

    “嗯,好。”朱厚照说的口渴,提杯饮酒,同时,把皮球踢给李青,“李卿,你说与杨卿听。”

    你是会使唤人的……李青深吸一口气,道:

    “武将和文官不同,且不说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单就是平常时候,操练,组织军屯什么的也不轻松,因此,对其待遇要优于文官。”

    李青沉吟了下,道:“文官有恩荫,武将自然也要有,且力度要更大。

    一来,这是为武将付出的回馈;二来,有了奔头,能让他们更忠于朝廷,忠于皇帝;三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对自己儿子没人会藏私,战斗经验,指挥作战等各方面,也会倾囊相授,这减少了培养成本。”

    李青抿了口酒,道:“杨总督以为如何?”

    杨一清缓缓点头,态度不似之前那般,说话也不再硬邦邦了,道:

    “武将虽多,可相比文官数量少太多了,即便悉数恩荫,也无大影响,嗯…,不知恩荫力度方面,先生可有腹案?”

    李青颔首道:“百户以上,可获得一个子孙入县学的名额,千户两个;镇抚使可获得一个子孙入府学的名额,指挥使两个;祖上有战功的勋贵,也给一个入府学的名额,再往上的武将,亦或自己有军功、祖上有大功的勋贵,可入京卫武学,名额上限,两个!”

    顿了下,“这是恩荫方面,武学开办自然是要向百姓开启的,当然,商贾除外,军户出身,亦或家中有从军者,考武秀才入县学时有加分项……”

    李青一一讲述自己的计划。

    杨一清越听越觉得精妙,不禁肃然起敬,道:“先生大才!”

    军户出身有优待,能很大程度抚慰军籍百姓的心,家中有参军的有优待,亦是对募兵制度下的士卒回馈,

    虽说加了分,可在诸多人加分的情况下,又回归到了相对公平。

    至于农户,工户,这类群体早就解放了限制,享受了红利,也不会觉得很委屈。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