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朱厚照顾不上计较,忙道:“快快,去拿纸笔来,朕还记得住被烧的部分,快去……”“是是。”刘瑾不敢怠慢,忙去一旁取来卷纸,手脚麻利地研墨。
一刻钟之后,朱厚照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没好气道:“这一张纸是学子三年的努力,若是就这么毁了,人家直接三年白干!”
“是,奴婢有罪。”刘瑾既惶恐,又委屈,讷讷道,“皇上,奴婢真没坏心思,只是想让您瞧得更清楚些。”
“行了行了,别哭哭唧唧了,把烛火拿开,朕眼神好使。”朱厚照瞪了他一眼,倒没再过于苛责,“明日王华他们复审,你去看着些,再发生这样的事,朕可真要罚你了。”
“奴婢遵旨。”刘瑾稍稍松了口气,赶忙把烛火移开,再不敢靠近皇帝了。
“真是一手好字啊!”朱厚照王婆卖瓜,看着自己的字啧啧了阵儿,这才察觉名字还没誊抄上去。
习惯释然,朱厚照一向只看有内容的东西,边上的套话、姓名他压根没去看,提笔蘸墨才发现,这篇答卷竟是出自杨慎之手。
“神童生神童啊……”朱厚照感慨,继而拿起试卷吹了吹,递给李青,“你看看这个如何?”
李青接过,赞道:“别说,你这字属实漂亮。”
朱厚照嘴角抿了抿,矜持道:“看看内容。”
“嗯…。”李青低头审阅……
洋洋洒洒两千余字,道尽了轻狂,激进,滚烫……
“盛名之下果无虚士。”李青赞道,“杨慎是个难得的人才。”
虽说杨慎之言过于自我,且也有些幼稚,但并不能否定他的政治天赋,政治大局观。
要知道,杨慎才及冠啊!
如此年纪,如此才具,如此胆识……假以时日,定可成为国之栋梁。
李青不禁想起昨日李东阳的话:杨慎有头甲之姿。
确实有!
官场从不缺守旧之人,难得有人不固步自封,勇于向前,自当爱护、呵护。
杨慎并非在夸夸其谈,只是他没涉足官场,对政治妥协没有深刻认知罢了。
可若杨慎这样的人能够多一些,政治妥协便会少一些。
李青放下试卷,问:“你觉得这份答卷如何?”
“朕很满意,当得头甲。”朱厚照亦不掩饰赞赏,道,“以这份答卷的质量,以王华的操守,即便朕冷眼旁观,杨慎亦不会被埋没,头甲板上钉钉,不过是名次问题罢了。”
李青颔首:“状元、榜眼、探花,一向都是皇帝定,说直白些,这是皇帝主观决定的,状元未必高过榜眼,榜眼未必不如状元。”
朱厚照沉吟道:“朕若给他个状元,你以为杨廷和会不会受攻讦?”
“大概不会。”李青轻轻摇头,“李东阳、王守仁、王华……,乃至在绝大数人的认知中,杨慎都极负才学,名气早已打响,盛名之下得状元,符合心理预期。”
李青笑道:“朝廷取士,取的是有能力者,岂可为了避嫌而避嫌?”
“这倒也是……”朱厚照沉吟道,“嗯…,今年这状元就他了。”
李青含笑点头。
…
审阅考卷用了大半夜,接着,二人就忙着糊名,直到早朝时分,才总算搞定。
李青回去睡了一天一夜,再次醒来时,已然放榜。
结果跟他和朱厚照评阅的大差不差,头甲三人全中,二甲亦中了七成,足见科举还是相对公平的。
杨慎毫无意外的中了状元,风光无限。
同时,随着放榜,京师的才子经济攀升至绝巅,诸多才子都成了酒楼的座上宾。
对此,朝廷并未强加干涉。
唐代孟郊有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长以十数年,数十年的寒窗,无数日夜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自当春风得意。
这是福利,是回馈,是对其他学子的激励……
杨慎更是声名大噪,较之当初唐伯虎,有过之而无不及。
准确说,远在唐伯虎之上。
唐伯虎少时成名。杨慎也少时成名,且是在京师成名。唐伯虎中了会元,杨慎中的是状元。
况且,杨慎还有个内阁大学士,准首辅的爹!
可以预见,这颗政治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
ps:请假一天。(づ ̄
3 ̄)づ
第67章
金陵小院
御书房。
“这次真要走了。”李青做临别嘱托,“清丈土地、清查屯田,这些都是动摇利益根本的事,要谨而慎行才是,京卫武学院的建造亦不可停滞过长……”
“放心吧,朕心里有数。”朱厚照相当自信的说道,“总体来说皇权并未没落,这些事做起来有难度,却并非推行不了。”
李青微微颔首,道:“有信心是好事,可也别过于自负了,保持平常心,莫被情绪左右。”
如朱厚照所言,大明皇帝还是说了算的,哪怕下面人有怨言,大概率也无法阻止,当然,皇帝也不能老使掀桌子的昏招。
李青起身,道:“走了。”
“等一下。”朱厚照从御书案下拿出一个布囊,道,“把这个带上,朕言而有信,这是答应你的盘缠。”
李青接过打开,黄灿灿,亮闪闪,清一色的金叶子,掂了掂,不下百两。
“多谢。”
“嗯?”
“……谢皇上赏赐。”李青拱手作揖。都要走了,宠他一回又何妨?
朱厚照嘴角抿了抿,道:“知道你厉害,不过水路不比陆路,注意安全,可别葬身大海了。”
接着,又补充:“早日回来。”
“嗯。”李青背上行囊,道:“保重。”
“你也是。”
朱厚照起身,随李青走到殿外,驻足望了一阵,待其彻底离开视线,幽幽一叹,这才转身走向御书房。
这一别,怕是最少也要五年才能再见了。
五年啊,真的好漫长……
~
一日夜的充足休息,李青精气神十分充沛,披星戴月,日夜不辍,仅七日就抵达了金陵。
许久没回来了,上次回来也只是进个家门而已,都没来得及跟家人叙旧。
侯府门前,李青抬头望着门匾上的鎏金大字,深吸一口气,上前敲响大门。
‘铛铛铛!’
很快,门被打开,小厮冒出头,迟疑道:
“您是……李先生?”
当初他与唐伯虎出海,便让朱婉清修缮了老宅小院,不打算再住侯府了,因此,永青侯府的下人也没再更换。
“是我。”李青道,“永青侯,李…老夫人都在家吗?”
“老侯爷,老夫人在海宁,小侯爷、小姐在家,不过都出去忙了。”小厮解释了句,邀请道,“先生请进。”
“我就不进去了。”李青道,“他们回来,你与他们说我来了金陵,在老宅小院暂住。”
小厮诧异了下,点点头:“好的,先生慢走。”
…
李青循着记忆来到最初小院。重新修缮出的宅院总体看起来精致奢华,梨木大门平滑光洁,门环都是纯铜打造,还鎏了金。
“真是浪费……”
李青咕哝了句,走到拐角翻院墙跳了进去,倒不是成心不走寻常路,主要是他没钥匙。
小院不大,总体上延续了当初的建筑风格,却极为考究。大门通往客堂的路铺着圆润光滑的小石子,路两旁点缀着矮绿青草,再远些有梅,兰,竹,菊。
东有石榴,西有柿,寓意:东榴金,西柿银。
石榴树、柿子树并不稀有,可有钱人家依旧会种,主要是图吉利,这两种果树的果实不仅红火,且极为高产,寓意多子多福。
庭院中央种着移植来的成熟银杏树,这时代,人们多称银杏为黄金树,寓意:栽下黄金树,引得万贯富。
靠近客堂处,还种着两棵果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寓意:门前种双枣,穷神不打扰。
东厢房前种着桂花,寓意:桂花树房前,贵人在房内。
石榴树、柿树、银杏树、枣树、桂花树,并称庭院五树。
人常说:院里种五树,子孙一直富。李青不讲究这些个俚语风俗,可朱婉清却相当讲究。庭院布局十分合理、美观,恰逢春意浓,连带着空气都变得清新,微甜,吸上一口,浑身舒泰。
沿石子小路来到客堂,茶桌、茶具、椅子……一应俱全,整洁光鲜,一看就知常有人来打扫。
隔壁是书房,书架一尘不染,摆满了话本,书架前有书桌,此外,还有躺椅……
…
一圈儿逛下来,李青非常满意。
搬出躺椅来到银杏树下,就势一躺,呼吸着清新空气,看着话本,悠哉悠哉……
傍晚,李青去酒楼单独开了一桌,又去青楼喝花酒,听小曲儿,次日清晨才返回小院。
刚准备去睡个回笼觉,门就被敲响了,接着,李浩的声音响起:
“青爷,是你吗?”
“是我,门是从外面锁着的,没办法给你开门,你开门进来吧。”
“糟糕,我没拿钥匙。”李浩气恼,“你等我回去拿钥匙。”
“……不必了。”
“那我……”李浩话没说完,就见青爷跃过院墙出现在眼前,刚欲说话,便觉肩膀一紧,继而,地面快速远离……
回过神,已然站在了小院里。
“青爷,你还真是……粗暴啊!”李浩苦笑,“哪有进自己家翻墙头的啊?这不是……大白天跳院墙吗,跟做贼似的……”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李青扬了扬下巴,率先往里走,“去客堂说。”
“得嘞。”李浩连忙跟上。
客堂,
两人相对而坐。
李青上下打量着李浩,三十多岁的年纪,蓄了胡须,瞧着愈发成熟稳重,也有了一家之主的风采。
父在不留须,其实这话过于主观了,二十年便是一代人,若成家早,一代都隔不了二十年,总不能好几十岁都不留胡子吧?
事实上,男子多在成了家,有个孩子之后,便开始蓄胡子了。
“你今年多大了?”
李浩没想到他会先问这个,愣了下,道:“而立数年了都。”
“真快啊!”李青感慨,“记得当初带你去京师时,还是个心智不成熟的少年呢。”
“岁月不饶人嘛。”李浩嬉皮笑脸的说,“倒是青爷你,怎么还用起伪装了,怕皇帝看出来?”
李青不置可否,转而道:“家里都还好吧?”
“挺好的,对了,下个月十八你重孙女就要出阁了。”李浩说。
李青一怔。
“女娃多大了?”
“十六了。”
李青默了下,点点头:“挺好,夫家人如何?”
“不是啥大门大户,不过风评挺好,算是书香门第,年轻人也合乎我心意,性子温和,样貌亦不差。”李浩露出老父亲才有的表情,欣然中带着不舍,叹道:“女大不中留啊,不过也挺好,亲家离的也不远,咱家不差钱,届时多给陪些嫁妆,去了那边也能抬头做人。不过,以咱家的家世,他们也不敢欺负闺女。”
“嗯,挺好。”李青点点头。
“对了,现在小一辈有多少啊?”
李青突然觉得,作为长辈他很失职。
“总共吗?”
“呃…,很多吗?”
“嘿嘿……还行吧。”李浩有些自得,道:“算上小七肚子里的,就十全十美了,四男五女,若是小七生个男娃,刚好一半一半。”
“小七……都六房妾室了?”
李浩忙解释道:“真不算多,再者,我这也是为咱老李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行了行了。”李青抬手打断,道:“都有这么多妾了,青楼少去,别把身子给挥霍空了。”
“呵呵……去的不多,偶尔。”李浩笑笑,道:“父亲现在不忙,大孙女出嫁,他和娘亲也会回来,到时候咱们好好聚聚。”
“下个月十八……好。”李青答应。
就多留一段时间吧,晚辈们在长大,在变老……
…
“大哥,大哥……”李雪儿的声音传来,“你在里面吗?”
“在呢。”李浩扬声回了句,“都在。”
接着,便听锁被打开、大门推响,就看李雪儿提着食盒进院,反身把门栓上,快步走上前来。
李浩诧异道:“你竟带了钥匙?”
“你当我是你啊?脑袋一根筋。”李雪儿哼哼了句,走到李青跟前,递上钥匙,“进自家就别跳院墙了,让人瞧见再报官。”
李青抬手接过,放进怀中。
“刚回来?”李雪儿问。
“嗯,昨日刚到。”
“这小院如何?还满意吧?”李雪儿在一旁坐了,笑嘻嘻道,“我也出了些力呢。”
“挺好。”李青笑笑。
李浩道:“还是小妹你细心,春意正浓,咱们去院里边吃边聊。”
银杏树下,三人围坐在石桌前,菜摆上,酒倒满,聊李家产业,聊富民进度……
李浩没那么多心眼,说的都是干货,不长时间,李青就对家里产业有了清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