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俺黄锦也不蠢笨嘛……过了会儿,皇帝走进大殿,沿玉阶走上龙椅,面色阴沉地缓缓坐下。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朱厚熜道了句,随即指向那些大箱子。
黄锦弯了个腰,走下玉阶一一打开……
“诸位,都看看吧。”朱厚熜一脸愤然,目欲喷火。
群臣面面相觑,不清楚这是咋了,怀揣好奇的心理聚拢上前……
见箱子里的是《永乐大典》,群臣不由得更加疑惑。
好端端的,把大典弄来做甚?
杨廷和拱手道:“皇上,太宗皇帝的永乐大典……可是有了闪失?”
“闪失?”朱厚熜嗤笑,“没有闪,失倒是全失了。”
杨廷和:“?”
“杨卿不妨取出一本看一下。”朱厚熜哼道,“看看哪里不对。”
杨廷和拱了拱手,俯身捧起一册,打开翻阅……
嗯?
杨廷和很快就发现了不妥,忙又放下再拿一册,旋即,变了脸色。
“皇上,这大典……”
“从藏书阁取来的,可是正儿八经的永乐正本呢。”朱厚熜咬着牙说,“朕昨日心血来潮去瞻仰太宗皇帝的永乐大典,然后……”
朱厚熜痛苦的闭上眼睛,叹道:“所有的大典都是如此。”
“啊?”杨廷和失惊。
至于其他人,则是一脸莫名其妙。
杨廷和吁了口气,向上方投以一个问询的眼神,见皇帝颔首,遂道:“诸位也都看看吧。”
……
一刻钟后,奉天殿中的大员们挨个阅览完毕,也都知道了问题所在。
诧异,疑惑,愤怒……种种神情在这些人脸上浮现。
“皇上,如此之事定要严查,彻查!”
“负责看守、养护大典的人难辞其咎……”
群情激愤,喊打喊杀。
这时,早早候在殿门口的张永,尖声高喊道:“诸位大人让一让,难辞其咎的人来了。”
众人回头,见张永领着一群太监进来,惊疑了下,各自回班,让出一条通道。
“皇上,人都在这儿呢,一个不落。”
“嗯。”朱厚熜点点头,朝杨廷和道,“朕昨日已审问过,保险起见,杨卿再审一次吧。”
杨廷和拱手称是,心中隐隐有了答案,却无法说出口。
虽然他很讨厌太监,可他知道,这次事件没办法栽赃给这么些太监。
于是,只象征性的问了一些简单问题。
众太监被张永提点过,皆回答的滴水不漏,没露出丝毫破绽,
当然,他们本就清白!
万余册大典,就这么被调了包,莫说一些个太监,就是六部九卿也万没可能做到,且从赝品来看,大典被置换都不知多久了……
从纸墨来看,绝对是大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产物,这也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早丢了。
怎么会这样?
群臣想不明白!
可有一点他们想明白了,这事儿绝不能以永乐大典被盗定性!
这关乎朝廷体面。
哪怕君臣不合,矛盾很大,摩擦不断,可在这种事上,必须维护。
他们的权力来自大明朝廷,来自朱家皇帝,永乐大典正本不知被盗多少年了,真若就此定了性,那丢脸的可不是一个两个大明皇帝……
尤其……都是死去的皇帝。
皇帝活着的时候可以放心骂,可皇帝死了……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哪怕朱祁镇……在其驾崩之后,也没人拿他的错处说事。
骂活着的皇帝,那是忠言逆耳;骂死了的皇帝,那是大逆不道!
再一个,他们维护朝廷、维护皇帝,也是出于维护他们自身权力来源的心理。
群臣从最初的愤怒冷静下来,继而头疼。
小皇帝也真是,非得挑明是吧?
关键时刻,还是杨廷和站了出来:
“皇上,老臣以为大典没丢,原因有二:
一,永乐大典在成书之后,经过大规模拓印、传播,喜欢大典者完全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没必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行大逆之举!
二,以求财的角度出发,亦不成立,试问,谁敢以永乐大典正本为噱头公开售卖?这不是求财,这是求死!”
朱厚熜要的只是撇清责任,至于定性……如果还能不让祖宗丢脸,他自也乐意见得。
“杨卿以为……?”
杨廷和沉吟了下,说:“昔年太宗迁都京师,宫中发生了火灾。”
“杨大学士言之有理,大抵就是如此了。”有人附和。
还有人找理由佐证,“永乐大典传播广泛,若重新抄录则费钱费力,太宗一向节俭治国……这才没有重新抄录,我太宗皇帝……仁德啊!”
这话若李青听了,怕不是白眼要翻上天。
你管老四那叫节俭治国?
朱厚熜接受了这个说法,颔首道:“大抵就是如此了!”
顿了顿,“今时不同往日,我大明国富力强,既知永乐正本遗失,自不能坐视不理。”
朱厚熜深吸一口气,道:“朕决定以嘉靖副本的名义,重录永乐大典!”
……
ps:特别感谢:铁面无私的熊翻山宝子的金牌催更,头一次收到这么贵的礼物,开心(*^▽^*)
第46章
重录永乐大典
重新抄录永乐大典?
嘉靖副本?
群臣表情错愕,心中满是鄙夷!
见过碰瓷儿的,没见过这么碰瓷儿的,合着你这是铁了心要沾太宗的光了?
就连杨廷和看向皇帝的表情也变得玩味起来。
他心中不禁迸发出一个念头——永乐大典之事,该不是皇帝自导自演的吧?
这么想的人不只是他,群臣都有这种感觉,且群臣怀疑心更重!
好端端的大典怎么可能会丢,当皇宫是菜市场?
“皇上,请允许臣等去藏书阁一观!”
有人提议,旋即,群臣附和……
面对群臣的质疑,朱厚熜既不生气,也不慌张,大典却是有了闪失,不怕这些人一探究竟。
朱厚熜坦然笑笑,颔首道:“散了朝,众卿皆可去得。”
见他如此,群臣刚升起的怀疑渐渐消弭,平心静气想想,小皇帝不太会做这样的事情,不过,还是得去看看才行……
~
朝会散后,朱厚熜回到御书房,照常批阅奏疏……
在此过程中,他的目光总是时不时瞟向一边的《大明轶闻录》,忍不住想拿起翻阅……
这就好比一个是课本,一个是课外读物,就吸引力而言,后者完爆前者!
更何况,这课外读书不仅生动有趣,还满满都是干货。
朱厚熜费了好大的毅力,才顺利批阅完奏疏,然后,迫不及待地拿起《大明轶闻录》细细品读……
一个接一个的大事件被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展开,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解析,虽是一家之言,却针针见血,将政治讲的透彻又鲜活。
文字通俗,辞藻亦不华丽,却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逻辑链条太严谨了,严谨到根本不像是故事轶闻,而是切实发生过的……
一口气读到午膳时分,直到黄锦提醒该用膳了,朱厚熜这才从书本中挣脱出来。
“此书价值之高,犹在大典之上啊!”朱厚熜缓缓合上书,发出这样的感慨。
黄锦笑着说:“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是不?”
朱厚熜斜睨了他一眼,转而道:“群臣去藏书阁,反应如何?”
黄锦道:“大人们脸色不太好看,然后……坚称永乐大典是在太宗迁都之后发生的火灾中没的。”
顿了顿,黄锦钦佩道:“皇上您真是神了,如何收场还真不用您费心,嗯……,大人们还是忠君的。”
“忠君?”朱厚熜笑了,“他们只是为权力来源负责而已。”
黄锦讪讪赔笑,觉得这是主子猜忌心过重,不过用膳在即,他可不敢在这时候辩驳。
建议道:“皇上用过膳后再读这《大明轶闻录》吧。”
“嗯。”朱厚熜恋恋不舍地放下,自语道,“这部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黄锦随口说道:“不用想,肯定是见证过、亦或接触过大明轶闻的人,一般人也写不出这种能让宪宗皇帝、孝宗皇帝、武宗皇帝,以及皇上您都推崇的书啊!”
朱厚熜一滞,倏地醍醐灌顶,惊喜道:“对啊,能接触到大明轶闻的人,必定是绝对的政治中心人物,嗯……”
朱厚熜抬手拍了拍黄锦那胖大脑袋,哈哈笑道:“你这大脑袋还是有货的,嗯,有了目标人群,再想找作者就不难了……”
他心情愉悦,“待会儿,遇到合口味的多吃一些。”
“谢皇上。”黄锦没想到一句无心之语有这么大效果,心下十分欢喜。
……
午膳后,朱厚熜又沉浸在了《大明轶闻录》之中,一口气读到晚膳时分,随便吃了几口,便再次研读……
次日早朝。
朱厚熜顶着俩熊猫眼儿上朝,脑袋浑浑噩噩,整个人没精打采。
不过,群臣可是相当精神。
朝会一开始,就对是否抄录嘉靖副本进行‘友好’评判。
“皇上,大典虽不是正本,内容确实一般无二,何须在意形式?”
“皇上,重新抄录永乐大典花费不菲,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物尽其用才是。
“皇上,国家财政取之于民,亦当用之于民,有这钱……减轻百姓赋税不好吗?”
这一通吵闹,成功让哈欠连连的朱厚熜有了精神。
“这个钱由内帑出。”朱厚熜哼道,“这额外的花费,朕节衣缩食省回来便是。”
不料,户部尚书却道:“内帑的钱,也是可以用之于民嘛。”
朱厚熜都惊呆了,一时间怀疑是自己听错了,“你刚说什么?”
户部尚书脸上一热,悻悻道:“皇上仁德,然……。”
停顿了下,他脖子一梗,道:“无论国库,还是内帑,财富都来自大明百姓。”
“你,你你你……”朱厚熜气得直哆嗦,他就没见过这样厚颜无耻的人!
无奈,这话他还真不能反驳,更无法理直气壮的说:内帑的钱,就是皇帝的小金库,供皇帝本人,以及皇宫用度。
这话要是说了,那就是政治灾难。
哪怕这是不成文的事实!
“皇上三思!”户部尚书也知自己过分,索性往地上一跪,掩饰心虚。
这波,户部尚书跪了,可在群臣眼中,他却是站了起来,身姿伟岸。
好样的,没给咱文官丢人!
“请皇上三思……!”
哎呀……!朱厚熜狂怒,木制纸镇拍得哐哐响“你”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合适理由。
廷杖的心都有了!
奈何,他不能那样做,且不说户部尚书的咖位,单就是道德制高点被人牢牢占据,他就不能发难。
真要是打了廷杖,人家就是为民请愿的忠臣、良臣、贤臣,自己则就成了残害忠良的昏君。
朱厚熜这个气啊!
“杨卿,此事你怎么看?”
无奈何的朱厚熜瞧向杨廷和,眼神包含深意——想稳稳当当的退休,就想好了再说。
杨廷和自是明白皇帝的意思,可他亦不敢冒大不韪,斟酌道:
“诸位同僚言之有理,朝廷财富皆为民力,我大明列祖列宗无不爱惜民力,皇上亦是如此,承继大统以来,减轻赋税,节约用度……”
见小皇帝的脸越来越黑,杨廷和话锋一转,道:“皇上如此,亦是为了孝道,永乐大典是太宗的丰功伟绩之一,供子孙万民瞻仰……太宗为了儿孙节约用度,儿孙却不能为了节约委屈了祖宗。”
从孝道出发,可以说无往不利!
朱厚熜听到这话,脸色迅速缓和,继而以此为突破口,大谈特谈孝道,谈太宗辉煌功绩……
自登基之后,朱厚熜对太宗的提及频率不是一般的高,一向无往不利,这次以孝道出发,他更是理直气壮。
群臣有些不满杨廷和的行为,却也没人敢冒着政治错误,以及得罪杨首辅的风险去反驳。
只好缄口不言。
见状,朱厚熜当即定下调子——嘉靖副本,不日展开!
当然了,他还是照顾了文臣心理,由内阁大学士领衔,六部九卿为首,携翰林院为主力共同完成。
并额外发放津贴!
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
当初编撰永乐大典,需要收购天下之书,并加以整合、汇总、分门别类……眼下却不需要,只需照抄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