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57章

    俺黄锦也不蠢笨嘛……

    过了会儿,皇帝走进大殿,沿玉阶走上龙椅,面色阴沉地缓缓坐下。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朱厚熜道了句,随即指向那些大箱子。

    黄锦弯了个腰,走下玉阶一一打开……

    “诸位,都看看吧。”朱厚熜一脸愤然,目欲喷火。

    群臣面面相觑,不清楚这是咋了,怀揣好奇的心理聚拢上前……

    见箱子里的是《永乐大典》,群臣不由得更加疑惑。

    好端端的,把大典弄来做甚?

    杨廷和拱手道:“皇上,太宗皇帝的永乐大典……可是有了闪失?”

    “闪失?”朱厚熜嗤笑,“没有闪,失倒是全失了。”

    杨廷和:“?”

    “杨卿不妨取出一本看一下。”朱厚熜哼道,“看看哪里不对。”

    杨廷和拱了拱手,俯身捧起一册,打开翻阅……

    嗯?

    杨廷和很快就发现了不妥,忙又放下再拿一册,旋即,变了脸色。

    “皇上,这大典……”

    “从藏书阁取来的,可是正儿八经的永乐正本呢。”朱厚熜咬着牙说,“朕昨日心血来潮去瞻仰太宗皇帝的永乐大典,然后……”

    朱厚熜痛苦的闭上眼睛,叹道:“所有的大典都是如此。”

    “啊?”杨廷和失惊。

    至于其他人,则是一脸莫名其妙。

    杨廷和吁了口气,向上方投以一个问询的眼神,见皇帝颔首,遂道:“诸位也都看看吧。”

    ……

    一刻钟后,奉天殿中的大员们挨个阅览完毕,也都知道了问题所在。

    诧异,疑惑,愤怒……种种神情在这些人脸上浮现。

    “皇上,如此之事定要严查,彻查!”

    “负责看守、养护大典的人难辞其咎……”

    群情激愤,喊打喊杀。

    这时,早早候在殿门口的张永,尖声高喊道:“诸位大人让一让,难辞其咎的人来了。”

    众人回头,见张永领着一群太监进来,惊疑了下,各自回班,让出一条通道。

    “皇上,人都在这儿呢,一个不落。”

    “嗯。”朱厚熜点点头,朝杨廷和道,“朕昨日已审问过,保险起见,杨卿再审一次吧。”

    杨廷和拱手称是,心中隐隐有了答案,却无法说出口。

    虽然他很讨厌太监,可他知道,这次事件没办法栽赃给这么些太监。

    于是,只象征性的问了一些简单问题。

    众太监被张永提点过,皆回答的滴水不漏,没露出丝毫破绽,

    当然,他们本就清白!

    万余册大典,就这么被调了包,莫说一些个太监,就是六部九卿也万没可能做到,且从赝品来看,大典被置换都不知多久了……

    从纸墨来看,绝对是大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产物,这也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早丢了。

    怎么会这样?

    群臣想不明白!

    可有一点他们想明白了,这事儿绝不能以永乐大典被盗定性!

    这关乎朝廷体面。

    哪怕君臣不合,矛盾很大,摩擦不断,可在这种事上,必须维护。

    他们的权力来自大明朝廷,来自朱家皇帝,永乐大典正本不知被盗多少年了,真若就此定了性,那丢脸的可不是一个两个大明皇帝……

    尤其……都是死去的皇帝。

    皇帝活着的时候可以放心骂,可皇帝死了……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哪怕朱祁镇……在其驾崩之后,也没人拿他的错处说事。

    骂活着的皇帝,那是忠言逆耳;骂死了的皇帝,那是大逆不道!

    再一个,他们维护朝廷、维护皇帝,也是出于维护他们自身权力来源的心理。

    群臣从最初的愤怒冷静下来,继而头疼。

    小皇帝也真是,非得挑明是吧?

    关键时刻,还是杨廷和站了出来:

    “皇上,老臣以为大典没丢,原因有二:

    一,永乐大典在成书之后,经过大规模拓印、传播,喜欢大典者完全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没必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行大逆之举!

    二,以求财的角度出发,亦不成立,试问,谁敢以永乐大典正本为噱头公开售卖?这不是求财,这是求死!”

    朱厚熜要的只是撇清责任,至于定性……如果还能不让祖宗丢脸,他自也乐意见得。

    “杨卿以为……?”

    杨廷和沉吟了下,说:“昔年太宗迁都京师,宫中发生了火灾。”

    “杨大学士言之有理,大抵就是如此了。”有人附和。

    还有人找理由佐证,“永乐大典传播广泛,若重新抄录则费钱费力,太宗一向节俭治国……这才没有重新抄录,我太宗皇帝……仁德啊!”

    这话若李青听了,怕不是白眼要翻上天。

    你管老四那叫节俭治国?

    朱厚熜接受了这个说法,颔首道:“大抵就是如此了!”

    顿了顿,“今时不同往日,我大明国富力强,既知永乐正本遗失,自不能坐视不理。”

    朱厚熜深吸一口气,道:“朕决定以嘉靖副本的名义,重录永乐大典!”

    ……

    ps:特别感谢:铁面无私的熊翻山宝子的金牌催更,头一次收到这么贵的礼物,开心(*^▽^*)

    第46章

    重录永乐大典

    重新抄录永乐大典?

    嘉靖副本?

    群臣表情错愕,心中满是鄙夷!

    见过碰瓷儿的,没见过这么碰瓷儿的,合着你这是铁了心要沾太宗的光了?

    就连杨廷和看向皇帝的表情也变得玩味起来。

    他心中不禁迸发出一个念头——永乐大典之事,该不是皇帝自导自演的吧?

    这么想的人不只是他,群臣都有这种感觉,且群臣怀疑心更重!

    好端端的大典怎么可能会丢,当皇宫是菜市场?

    “皇上,请允许臣等去藏书阁一观!”

    有人提议,旋即,群臣附和……

    面对群臣的质疑,朱厚熜既不生气,也不慌张,大典却是有了闪失,不怕这些人一探究竟。

    朱厚熜坦然笑笑,颔首道:“散了朝,众卿皆可去得。”

    见他如此,群臣刚升起的怀疑渐渐消弭,平心静气想想,小皇帝不太会做这样的事情,不过,还是得去看看才行……

    ~

    朝会散后,朱厚熜回到御书房,照常批阅奏疏……

    在此过程中,他的目光总是时不时瞟向一边的《大明轶闻录》,忍不住想拿起翻阅……

    这就好比一个是课本,一个是课外读物,就吸引力而言,后者完爆前者!

    更何况,这课外读书不仅生动有趣,还满满都是干货。

    朱厚熜费了好大的毅力,才顺利批阅完奏疏,然后,迫不及待地拿起《大明轶闻录》细细品读……

    一个接一个的大事件被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展开,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解析,虽是一家之言,却针针见血,将政治讲的透彻又鲜活。

    文字通俗,辞藻亦不华丽,却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逻辑链条太严谨了,严谨到根本不像是故事轶闻,而是切实发生过的……

    一口气读到午膳时分,直到黄锦提醒该用膳了,朱厚熜这才从书本中挣脱出来。

    “此书价值之高,犹在大典之上啊!”朱厚熜缓缓合上书,发出这样的感慨。

    黄锦笑着说:“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是不?”

    朱厚熜斜睨了他一眼,转而道:“群臣去藏书阁,反应如何?”

    黄锦道:“大人们脸色不太好看,然后……坚称永乐大典是在太宗迁都之后发生的火灾中没的。”

    顿了顿,黄锦钦佩道:“皇上您真是神了,如何收场还真不用您费心,嗯……,大人们还是忠君的。”

    “忠君?”朱厚熜笑了,“他们只是为权力来源负责而已。”

    黄锦讪讪赔笑,觉得这是主子猜忌心过重,不过用膳在即,他可不敢在这时候辩驳。

    建议道:“皇上用过膳后再读这《大明轶闻录》吧。”

    “嗯。”朱厚熜恋恋不舍地放下,自语道,“这部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黄锦随口说道:“不用想,肯定是见证过、亦或接触过大明轶闻的人,一般人也写不出这种能让宪宗皇帝、孝宗皇帝、武宗皇帝,以及皇上您都推崇的书啊!”

    朱厚熜一滞,倏地醍醐灌顶,惊喜道:“对啊,能接触到大明轶闻的人,必定是绝对的政治中心人物,嗯……”

    朱厚熜抬手拍了拍黄锦那胖大脑袋,哈哈笑道:“你这大脑袋还是有货的,嗯,有了目标人群,再想找作者就不难了……”

    他心情愉悦,“待会儿,遇到合口味的多吃一些。”

    “谢皇上。”黄锦没想到一句无心之语有这么大效果,心下十分欢喜。

    ……

    午膳后,朱厚熜又沉浸在了《大明轶闻录》之中,一口气读到晚膳时分,随便吃了几口,便再次研读……

    次日早朝。

    朱厚熜顶着俩熊猫眼儿上朝,脑袋浑浑噩噩,整个人没精打采。

    不过,群臣可是相当精神。

    朝会一开始,就对是否抄录嘉靖副本进行‘友好’评判。

    “皇上,大典虽不是正本,内容确实一般无二,何须在意形式?”

    “皇上,重新抄录永乐大典花费不菲,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物尽其用才是。

    “皇上,国家财政取之于民,亦当用之于民,有这钱……减轻百姓赋税不好吗?”

    这一通吵闹,成功让哈欠连连的朱厚熜有了精神。

    “这个钱由内帑出。”朱厚熜哼道,“这额外的花费,朕节衣缩食省回来便是。”

    不料,户部尚书却道:“内帑的钱,也是可以用之于民嘛。”

    朱厚熜都惊呆了,一时间怀疑是自己听错了,“你刚说什么?”

    户部尚书脸上一热,悻悻道:“皇上仁德,然……。”

    停顿了下,他脖子一梗,道:“无论国库,还是内帑,财富都来自大明百姓。”

    “你,你你你……”朱厚熜气得直哆嗦,他就没见过这样厚颜无耻的人!

    无奈,这话他还真不能反驳,更无法理直气壮的说:内帑的钱,就是皇帝的小金库,供皇帝本人,以及皇宫用度。

    这话要是说了,那就是政治灾难。

    哪怕这是不成文的事实!

    “皇上三思!”户部尚书也知自己过分,索性往地上一跪,掩饰心虚。

    这波,户部尚书跪了,可在群臣眼中,他却是站了起来,身姿伟岸。

    好样的,没给咱文官丢人!

    “请皇上三思……!”

    哎呀……!朱厚熜狂怒,木制纸镇拍得哐哐响“你”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合适理由。

    廷杖的心都有了!

    奈何,他不能那样做,且不说户部尚书的咖位,单就是道德制高点被人牢牢占据,他就不能发难。

    真要是打了廷杖,人家就是为民请愿的忠臣、良臣、贤臣,自己则就成了残害忠良的昏君。

    朱厚熜这个气啊!

    “杨卿,此事你怎么看?”

    无奈何的朱厚熜瞧向杨廷和,眼神包含深意——想稳稳当当的退休,就想好了再说。

    杨廷和自是明白皇帝的意思,可他亦不敢冒大不韪,斟酌道:

    “诸位同僚言之有理,朝廷财富皆为民力,我大明列祖列宗无不爱惜民力,皇上亦是如此,承继大统以来,减轻赋税,节约用度……”

    见小皇帝的脸越来越黑,杨廷和话锋一转,道:“皇上如此,亦是为了孝道,永乐大典是太宗的丰功伟绩之一,供子孙万民瞻仰……太宗为了儿孙节约用度,儿孙却不能为了节约委屈了祖宗。”

    从孝道出发,可以说无往不利!

    朱厚熜听到这话,脸色迅速缓和,继而以此为突破口,大谈特谈孝道,谈太宗辉煌功绩……

    自登基之后,朱厚熜对太宗的提及频率不是一般的高,一向无往不利,这次以孝道出发,他更是理直气壮。

    群臣有些不满杨廷和的行为,却也没人敢冒着政治错误,以及得罪杨首辅的风险去反驳。

    只好缄口不言。

    见状,朱厚熜当即定下调子——嘉靖副本,不日展开!

    当然了,他还是照顾了文臣心理,由内阁大学士领衔,六部九卿为首,携翰林院为主力共同完成。

    并额外发放津贴!

    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

    当初编撰永乐大典,需要收购天下之书,并加以整合、汇总、分门别类……眼下却不需要,只需照抄便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