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确是如此。”李青说道,“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条鞭法影响深远,如若不事前做好准备,只怕结果只会功亏一篑!”朱厚熜低头看着桌案上抽丝剥茧的分析,以及应对之法,心中很是矛盾,久久下不了决定。
不可否认,上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都是极好,可再让李家野蛮发展,难免会喧宾夺主。
哪怕现在,哪怕没有李青,朱厚熜都不敢轻易对李家动手。
因为,大明朝廷都有些离不开李家了。
这才是让朱厚熜最难受的。
李青像是看穿了他的心里想法,笑道:“这只是方案之一,皇上如若不满意,我还有别的办法。”
“哦?”朱厚熜立即喜出望外,“先生请说。”
“由朝廷出马,在各地建平价的粮库,让百姓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有个公价!”李青说。
“这样……”朱厚熜想了想,苦叹道,“这确实是个好法子,只是未必如你我所愿啊!政策都是要人来执行的,下面小吏也要喝汤,难免……”
“让价格有冗余!”李青沉声说,“同时对小吏严刑峻法,让他们能多少揩点油水,再提高犯罪成本,如此,能最大限度的解决问题!”
朱厚熜皱眉不语。
李青料到会是这么一番局面,补充道:“朝廷收购粮食,可采用一半银子,一半宝钞的比例。”
朱厚熜眼睛一亮。
这好啊!如此一来,等同于用一半的银子就完成了收购!
毕竟,印宝钞又没有多大成本。
只是,很快他就意识到好像哪里不对,朝廷用宝钞收购,百姓交税也是用宝钞啊。
朱厚熜一时间有些算不明白这个账。
不过,有一点朱厚熜是明白的。李青一直致力于保障宝钞的购买力,怕是这边增加的份额,得从其他方面缩减,以达到‘平衡’!
朱厚熜试探着问:“先生,这额外发行的宝钞……”
“就是你想的那样!”李青截断他,说。
朱厚熜:“……”
黄锦小眼睛转了转,准备说上两句,只是还未开口,便被李青狠狠瞪了下,不由又憋了回去,胖脸涨红。
大殿安静异常。
好半晌,朱厚熜缓缓道:“先生可有想过,如若一条鞭法真的在全大明推广,并严格贯彻落实,会出现什么情况啊!”
这还用说嘛,肯定一片大好啊……黄锦腹诽,觉得皇上又开始不聪明了。
李青第一时间的想法跟黄锦差不多,但很快,他就意识到朱厚熜在担心什么了,“只要我在你身边,你绝对安然无恙。若我不在……你稍微安分点儿。”
黄锦:“?”
朱厚熜:“……”
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答案,可这却是李青的唯一答案。
思来想去,权衡利弊……朱厚熜还是决定由朝廷接手为好,不能再让李家膨胀了!
“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又残酷的斗争啊!”朱厚熜感慨。
李青却只是轻松一笑,道:“其乐无穷。”
朱厚熜苦笑。
黄锦只是挠头,这会儿他已经听不懂了。
“一条鞭法的推广力度、地域,先生可有建议?”
“暂时先把建商会、建学院的事落实,一条鞭法不急着推广,忙完这两件事之后,再在苏杭两地推广,今年就先这样,北方更不用急。”李青叹道,“如你所说,这是场漫长的斗争,非一朝一夕之功。”
闻言,朱厚熜大感放松。
“先生思虑周全,甚合朕意。”
“治大国如烹小鲜,可不能只在口头上,也要落在实处才是。”李青笑道,“希望皇上时时警醒自己,时刻注意着火候。”
朱厚熜脸上一热,悻悻然点点头,他知道,李青这是在暗指‘修仙’。
一口气给了你五十颗丹药,碗里还没吃完,就想着锅里?
黄锦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二人的对话并不深奥,可他就是不明其意,好似听天书一般。
“皇上,李…国师,你们在说什么啊?”
朱厚熜白了他一眼,哼道:“你很好奇?”
“……不好奇了。”
“去隔壁,唤张璁他们过来。”朱厚熜淡淡说。
“奴婢遵旨。”黄锦躬身一礼,挠着头走了出去。
趁这间隙,朱厚熜表达了一下关心,问道:“两位家里人在京师还习惯吗?”
“挺好的,大明蒸蒸日上,顺天府虽还没到日新月异的份儿上,但与他们上次来相比,繁荣更甚,玩的很开心。”
朱厚熜感慨:“大明地大物博,南北无论生活上,还是环境上,都有很大差异,其实朕也有猎奇心理,想去直隶金陵,想去三月的扬州,更想去人间天堂的苏杭……只可惜,一直没这个机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怕都没机会了……”
朱厚熜苦笑道:“朕贵为天子,许多时候却真不如一个市井小民自由。”
“有所得,必有所失。”李青眨了下眼眸,望向别处,幽幽说,“你的时间还很长,待真正意义上国泰民安之后,想巡视一下万里山河,未尝不可。”
朱厚熜顺着李青目光看向外边,很是憧憬的说:“朕长这么大,只出过两次远门,一次是去武当山,一次是来顺天府,大明很大,天地更大,诸多藩属国、遥远的西方又是什么光景?真让人心驰神往啊!”
李青回过头,诧异看向他,“你还想去海外?”
朱厚熜呵呵一笑,意有所指的说:“这得看朕有没有那个命了,如若时间充沛到可以肆意挥霍,又是江山稳固、国泰民安,朕还真想去领略一番。”
他动情的看向李青。
李青低头抿茶,不与他对视。
少顷,张璁桂萼等人随黄锦走进来,一阵场面之后各自落座。
朱厚熜没有废话,直言道:“商会的事朕在朝堂上已经说过了,有反对的,有支持的,有明着反对暗中支持的,也有明着支持暗中搞破坏的……,朕想知道几位爱卿是何态度,有什么说什么,不要藏掖,不过,要说实话!”
几人面面相觑,拱手称是。
张璁率先开口:“商会固然有好处,可弊端也很明显,很容易会让商绅做大,继而以商乱政,犹以本就显贵之家为甚,如此不利于政局稳固!”
“臣附议!”说话的竟是费宏。
然而,一直跟张璁同进退的桂萼,却罕见的没有附和,且还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态度。
贾咏、石珤则支持桂萼。
本来泾渭分明的内阁几人,在这件事上,却是打破了常规,变得有些混乱。
朱厚熜都有些怀疑,是不是张璁、桂萼二人闹了别扭,亦或是桂萼志在首辅……
在李青的提醒下,朱厚熜才收回思绪,笑笑道:
“在朝堂上这般,在这里亦然,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妨就试试吧,若效果不好,再行废除便是,若效果好……岂不更好?”
张璁正欲再说,桂萼抢先道:“皇上英明!”
费宏驳道:“天子金口玉言,怎好行立而又废之事?如若没有想好,还是不要……”
“朕想好了!”
“……”
贾咏说道:“居安当思危,眼下朝廷府库殷实不假,可近些年许多地界儿频遭天灾,未来会如何谁也说不好,但多储蓄总是没错的,如若商业赋税大打折扣,再流年不利……只怕非但不能维持住现有的盛世,还会有所下滑。”
“历来都是三年丰三年歉,哪会一直流年不利?”张璁反驳,“本官认为以商乱政的后果更严重。”
李青开口道:“自古皇权不下乡,地方上士绅作威作福都多少年了?再说,这次扶持的对象准确说是商贾,并非纯粹的士绅,两者之间并不完全重合,如此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双方明争暗斗,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桂萼拱手道:“国师高见!”
张璁愤愤然哼了声,不再言语。
朱厚熜笑眯眯的接过话茬,道:“商会之事是朕的态度,诸位爱卿可愿支持朕?”
大朝堂上朱厚熜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因为他权威不够,可小朝堂上,他却不能容忍有人公然反对他。
无他,建立小朝堂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搞一言堂。
要是不能如此,那小朝堂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都是久居庙堂的老狐狸,哪能听不出皇帝的深意,桂萼、贾咏、石珤立即附和称是,张璁、费宏暗暗一叹,不再出言反对。
见自己说话好使,朱厚熜笑意更浓,对李青道:“这项国策是你提出来的,具体事项你来与他们说吧。”
“嗯。”李青说道,“商会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商业赋税,却不限于此。于商贾而言,加入商会能提高地位,于朝廷而言,可以正大光明的监管,规范其纪律性……”
李青逐一阐述建立商会的好处,张璁、费宏二人的神色逐渐缓和,不过,心理上仍是有些排斥。
士,农,工,商;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提高不从事生产的商人地位,他们心里当然不爽,事实上,包括桂萼三人,甚至朝堂上的支持者,心里也有些腻歪。
虽说他们家族也从商,可顶着的却是官绅名头,并不以商贾身份示人。
完全是看在利益的份儿上,而非真的赞同提高商贾地位。
只是这些人忽略了。商人不从事生产,却能带动生产,大幅度带动……
第134章
李浩也难
人总是喜欢拿过去的‘案例’套用到现在,却鲜有人去深思到底适不适合,能不能套用。
眼下的大明已经逐步脱离农耕,缓步进入工业时代,可这些读圣贤书,以圣贤之道奉为圭臬的大员,实在令人气愤又无奈。
倒不是说圣贤之道不对,道理当然对,可是政治……却要因时制宜。
一味固步自封,到头来不过是操着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人甚至比纯粹的坏人还要可恶,可怕。
更让李青无奈的是,哪怕是赞同的人,大多也只是利益使然,并非真心诚意的支持。
李青也只能安慰自己,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可以了,别吹毛求疵……
~
从商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到商会的条条框框,以及其享受的福利、承担的责任……
从辰时末,到午时初,李青掰开了、揉碎了,与内阁,也与朱厚熜详细阐述其功能,对大明国民的利好影响。
说的喉头发干,嘴皮子冒火,总算是将这些人掰回来了一点点。
再多,就不行了。
改动一个人的三观并非易事,越聪明的人,越难……
李青‘吨吨吨’饮尽发凉的茶水,正色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国策,运作得当大明会更进一步兴盛下去,未来更是能抢在最前头迈进另一个时代,其影响深远,犹在一条鞭法之上,还请诸位大学士认真对待!”
黄锦一个旁观者都听懂了,听得面庞红润,热血沸腾……
只不过,落在在场之人眼中,却是黄锦憨傻的体现。
包括朱厚熜!
无他,这些自诩聪明的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是对的,对相左的声音总会本能排斥,然后找一套自己的道理,予以反驳。
好在,李青拿捏住了嘉靖,嘉靖又拿捏住了内阁,故才能在相对和谐的氛围下定下调子。
“呼~”李青望了眼外面,朝朱厚熜一拱手,道,“臣先回去了,下午再来。”
朱厚熜忙说道:“中午有膳食送来,先生不必来回辛苦。”
“还是回去一趟吧,下午再来便是。”
见李青坚持,朱厚熜也只得点头同意,只当是李青不想与自己单独相处,怕自己借机找他要‘仙丹’。
可仙丹却是不多了。
朱厚熜瞅了黄锦一眼,暗暗使了个眼色。
黄锦会意,躬身一礼,跟上李青背影走了出去……
宫门外。
黄锦追上李青,与他并肩而行,笑着说道:“你刚才在国师殿那一番言词,咱家听着都激动呢。”
李青说道:“可也只有你一个人激动。”
“哎?咱家都能听出来的道理,皇上和诸位大学士定也明白,只不过都是好面子的人,不想在你一个黄口小儿面前露怯罢了。”黄锦笑呵呵的说。
李青嘴角抽动几下,干脆不理他了。
“哎哎,慢点,你慢点。”黄锦忙加快脚步跟上他,嘿嘿道,“百善孝为先,就冲这个,以后咱家就不拿头撞你了。”
“……”李青白眼道,“这般曲意逢迎,是为了给皇帝说好话,进而让我为他炼丹对吧?”
黄锦震惊:“你……看出来了?”
李青:“……”
黄锦连忙又说:“咱家说你孝顺可不是奉承,真心之言,真的……”
“其实,我是他们的长辈!”李青实在受不了爷孙颠倒,解释道,“我在家里辈分长,很长很长的那种,他们是孙子,我是爷爷。”
“啊?”黄锦大为吃惊,“那你这辈分也太长了吧?令尊八十得子也不够啊!”
“……我懒得跟你解释,事实就是如此,爱信不信!”李青哼道,“还有,他们是兄妹,不是两口子,说话注意点,再胡说八道,挨打我可不管。”
黄锦挠挠头,讪讪道:“这样啊,那咱家记住了。”
“回吧!”李青淡淡道,“丹药我不会给他,至少近期不会。”
“别呀……”黄锦连连打躬作揖,苦巴巴道,“都是朋友,就当是为了我成不?”
李青笑了:“你脸很大?”
黄锦立时凑上大脸,问:“你说大不大?”
“……少抖机灵,说了不炼就不炼。”李青淡淡道,“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常言又说,升恩斗仇。我对他太好,他就不珍惜了,懂吗?”
黄锦有些不舒服,辩解道:“你老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皇上想的太不堪了。”
“谁小人?”
“……我,我行了吧?”黄锦赔笑道,“以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在我相信你了,你的丹药非但没毒,还真有妙用,皇上这些天一日一粒,气色明显比以往好了许多,别这么小气嘛,药材的钱我出如何?”
李青轻轻一叹,道:“黄锦啊,你咋就对他这般好呢?”
黄锦天经地义道:“难道不应该吗?”
“……应该,这是你的自由,可你不能强加给我。”李青无奈道,“我有我的准则,你别拿自己的天经地义套在我身上。懂?”
黄锦有些失望,欲言又止数次,最终不再相劝,耷拉着脑袋与他并行。
“咋还跟着?”
“皇上让的。”黄锦委屈道,“现在回去皇上难免会多想,放心,我不在你家吃午饭。”
李青:“想吃的话,烧灶。”
黄锦点点头,心情有所好转。
……
回到连家屯儿,兄妹俩已经买好了酒菜在等他了,倒是让黄锦捡了个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