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25章

    “跟不上就少启用一些,你大侄子说的不错,不是什么事都要万事俱备。”李青说道,“大明正在被偷师,早些开启工业2.0时代,能多抢一些红利,于大明如此,于李家也是如此。”

    李浩颔首:“我马上就安排。”

    “嗯。”李青吁了口气,“过几日我去交趾一趟,年前回来。”

    李雪儿问:“再之后呢?”

    “再之后,去找我的小师弟呗。”李青做着拉伸动作,“工业2.0时代的来临,资本必然迎来迅猛成长,怎能不谨慎应对?”

    “好吧。”李雪儿叹道,“你总是很忙。”

    “其实也没多忙,大明真正具有实力的资本并不多。”李青含笑道,“比在庙堂清闲多了,而且自由度更高。”

    李雪儿:“暂时是这样,可以后呢?”

    “以后啊……”李青笑意渐浓,“随着普及教育的进行,百姓慢慢就明理了,继大明律,大诰之后,劳动律法定也会大放异彩。”

    李雪儿愕然少顷,微微点头:“这么说,到时候你就不用忙了?”

    李青只是笑,不肯定,也不否定。

    …

    数日后,李青赶赴交趾。

    又月余…

    大明嘉靖十七年,七月十七,一艘艘蒸汽船冒着白色烟雾,从长江港口出发。

    这是它第一次载货航行,它不是很大,载货也不是太多。可这一日、这一幕,却被写进了大明史册,浓墨重彩……

    这一日,没什么特别,却很不寻常。

    消息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传播到各行各业,给予了商绅莫大信心。

    运输方式的突破性革新,让商绅看到了莫大商机,逐渐开始加大投资建设,朝廷也看到了巨大商机,煤炭开采行业日益红火。

    同时,不论是朝廷,还是资本雄厚的商绅,都加大了对蒸汽机的研发资金,以求成为第一个将蒸汽船开往西方的资本。

    大明皇帝早前承诺过,在李家蒸汽专利的基础上二次创新,仍享有专利保护,而且朝廷不再接受民间专利捐赠。

    这让家大业大的商绅,创新欲爆表。

    一时间,市场情绪达到了顶点,犹以江南为甚,短短数月功夫,这股情绪便传染到了所有人。

    未来可期,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商绅敢于投资,百姓盈余更多,也更敢于消费。

    …

    这一气象很快被朝廷捕捉到了,立时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当即着手扩建市舶司,接着,统计农田、桑田,种水稻的,种小麦、种永乐米的,种永乐豆的,种宣德薯的,种棉的,种麻的……大致亩数,继而因地制宜,在各省出台相关政策。

    一时间忙的不可开交。

    献皇帝进太庙之事被朱厚熜一拖再拖。

    朱厚熜瞧得清楚,于大明而言,这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危机。

    与他有同样看法的大臣不在少数。

    谦受益,满招损。

    这股子积极情绪,令人惊喜,也令人惊惧。

    近两万万人口,一旦都进入这种狂欢状态,对当权者来说,不亚于末日降临。

    当然,眼下狂欢的十不足一,可冲劲儿之猛,让朝廷不得不重视。

    国师殿。

    随着李青的离去,这里非但没有冷清,反而日益热闹。

    早朝之上,你一言我一语,加之一些个政治水平不高,道德水平超高,又总举政治正确大旗的官员,导致许多大事无法真正定调。

    不得已,朱厚熜只得在大会之后,再开小会。

    会不大,事却不小。

    正殿,

    朱厚熜坐主座,

    下首左边,坐着内阁三学士,右边坐着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左侍郎,户部左侍郎。

    司礼监掌印黄锦,立在皇帝身旁,受气氛感染,胖脸十分严肃。

    朱厚熜深吸一口气,叹道:“今时国情,诸位爱卿都也了解了,畅所欲言吧,对与不对,朕都不罪。”

    第287章

    就大明人口和粮食问题以及工商业发展,辩论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

    夏言率先发言:“皇上,臣以为过犹不及,钱粮钱粮,钱虽排在粮之前,可粮才是根本,我大明近两万万百姓,粮食问题不可不重视!”

    “臣附议!”顾鼎臣道,“必须对江南的工商业加以限制,如若任其发展,江南一带,只怕是全都改种粮为种桑了,百姓吃什么?”

    朱厚熜微微颔首,却不急于表达看法,看向严嵩。

    “严爱卿有何看法?”

    严嵩沉吟少顷,拱手道:

    “臣以为,两位大学士所虑甚是,然,我大明粮食年年有余,甚至不得不出售一些粮食去日本国,才能避免浪费。可由于大明粮食供过于求,加之日本国银矿开采的效率日益降低,这部分利润越来越低……臣以为,不应限制江南工商业。”

    朱厚熜轻轻点了点头,又看向右手边的几人。

    这些都是能力出众,又站在他这边的臣子。

    户部左侍郎率先开口:“臣赞同严大学士的看法。”

    “说说理由。”

    “首先,粮食仍有盈余,且盈余部分不少,这是事实;其次,从交趾收购的粮食价格并不高,真就是出现了江南一带大规模种桑情况,也不足以造成饥荒。”

    朱厚熜不置可否,又看向其余人。

    兵部尚书沉吟道,“皇上,这些时日臣整理了下草原上的大致人口,共计大约八百万上下。后续不论是这些人进来,还是大明人出去,都要兼顾口粮问题,这部分的粮食消耗,也要计算在内。”

    顿了顿,“在迁入迁出的过程中,牧民放牧大受影响,大明汉人也没办法耕作,又是一笔额外消耗……臣更认同夏首辅、顾大学士的看法。”

    对收回草原,无论夏言、顾鼎臣,还是兵部尚书,都不再阻拦了。

    无他,不同意的话,皇帝还要带着他们北巡。

    真的遭不住。

    其实,他们本也认可开疆拓土,只是不爽大肆花费国帑罢了。

    如今多了自身因素,便也认了。

    朱厚熜缓缓点头,陷入思考……

    一群人也不再强调自己主张的正确性,给他充分的思考时间。

    良久,

    朱厚熜看向户部左侍郎,问:“如若鼓励北方多种宣德薯、永乐豆,粮食问题是否就不再是问题了?”

    “是!”户部左侍郎叹服道,“皇上圣明,如此,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夏言不爽对方这副嘴脸,拱手道,“恕臣冒犯,如此看似一举两得,实则……根本行不通。”

    朱厚熜也不生气,“夏爱卿有何高见,但讲无妨。”

    “工商业兴旺之下,必定滋生奢靡之风,谁有了钱,不想着改善生活?”夏言说道,“百姓口袋窘迫,尚能吃米面细粮,有了余钱之后,却反过来要吃粗粮……必定民怨沸腾。”

    “夏首辅言之有理!”严嵩颔首。

    夏言诧异看了严嵩一眼,难得听他附和自己一回,也不好再板着脸,回了个善意微笑。

    只是,笑容还未完全绽放就僵住了。

    “然,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夏言改微笑为假笑,“呵呵,严大学士有何高见?”

    “把宣德薯、永乐豆做的好吃不就是了?”

    “啊?哈哈哈……”夏言放声大笑。

    就连朱厚熜也是哭笑不得,严嵩这个想法着实……太幼稚了。

    严嵩:“下官曾在南直隶待过,对江南民风很是了解,这是有可行性的。江南百姓不是今天才富裕起来的,他们早就过了吃细粮的生活追求了,江南菜讲究精致、口味,而非食材、分量。”

    夏言:“就算如此,那么请问,严大学士如何让粗粮变得好吃?煎烤烹炸煮……咋做能好吃?”

    “夏首辅误会了,下官并非是说只吃粗粮,而是将永乐豆、宣德薯、永乐米、稻米、小麦等各类粮食,磨成粉,按一定比例相互掺着来,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严嵩说道,“我在江南就曾吃过,味道挺不错的,颇受百姓喜欢。”

    顾鼎臣皱眉道:“这顶多说明金陵一带……不,准确说,这只代表严大学士接触到的一部分金陵百姓,如何代表整个江南?”

    “是这样,可朝廷为何不能让它成为主流?”严嵩道,“人本就是吃五谷杂粮,如此既保证了营养,又保留了口感,何乐不为?”

    夏言摇头道:“非是本官存心抬杠,你太想当然了。”

    “非也,是夏首辅没吃过生活的苦。”严嵩说道,“夏首辅可知在我家乡,哪种调味品最受百姓青睐?”

    “盐?”

    “辣椒!”

    夏言气郁:“辣椒是调味品?”

    “于多数百姓而言就是。”严嵩说道,“大明百姓足食不假,可单一的食物吃多了总会腻歪,辣椒可以很好的将吃腻的食物哄进腹中。”

    夏言皱眉道:“你家乡虽也处江南,可远无法跟江浙相比,不能以偏概全。”

    “不错,所以下官才建议用细粮掺粗粮,而非用辣椒哄骗味蕾。”严嵩看向朱厚熜,拱手道,

    “皇上,臣建议朝廷当主动干预主粮的成分构成,尽可能的让百姓多摄入粗粮!这不仅是为了给工商业让步,也是为粮食安全做保障!”

    朱厚熜大点其头:“严爱卿此言甚有道理。”

    见夏言还欲再辩,朱厚熜抬手下压,说道:

    “纵观我大明立国至今,气候环境一直在变化,总体走低,之所以人口不降反增,多赖于永乐米、永乐豆、宣德薯等农作物的引进,才得以如此。”

    顿了下,“此外,近些年,由于金陵李家研制的肥料广泛应用,也使得粮食产量又涨了不少,可随着时间推移,亩产会逐渐的小幅度减少,几乎是必然。”

    朱厚熜沉声说道:“朝廷必须干预百姓摄入的粮食比例,让粗粮比例占大头,如此,才能避免粮食危机。”

    众人思忖一番之后,拱手附和。

    夏言皱眉道:“皇上,非是臣执意冒犯,如此,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江南富庶的百姓,定会追求生活品质,选择细粮为主粮。”

    “百姓愚昧,岂能事事由着他们性子?”朱厚熜淡然道,“当世面上的粮食,都是混用粮,没得选之下,渐渐就适应了。再说,杂粮既营养丰富,又提升了口感,价格还相对便宜,如何不可行?”

    夏言哑口无言。

    朱厚熜扫视众人,问:“就此事,诸位爱卿可还有不同意见?”

    “皇上圣明。”

    “既如此,此事就由内阁主导,逐步在江南展开。”朱厚熜吁了口气,微笑道,“如此一来,粮食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了,对江南工商业的限制,也当放宽松一些才是。”

    众人:“……”

    说到底,还是为了钱。

    不过也是,近些年的国帑花费属实巨大,且未来相当长一些年,朝廷的财政支出都不会小了……

    小家为钱,大家也为钱!

    百姓没钱活不下去,朝廷没钱运作不下去,怎能视金钱如粪土?

    “唉,只怕如此下去,会让人心日益浮躁,仁义礼智信……逐渐丧失啊。”夏言忧虑道,“这无疑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动荡不安。”

    此话一出,满堂沉默。

    没人否定,也没人因此生出放弃工商业,扼杀资本的念头。

    当‘它’出现的时候,就不可能再消弭了。

    ~

    许久,朱厚熜淡然道:“活下去才是正经,对百姓来说如此,对大明江山社稷来说,亦是如此,朕还没听过哪个王朝因百姓过得好而亡国!”

    顿了顿,“朝廷不是开始普及教育了吗,百姓逐渐走出愚昧,变得明理……如今看来,未必如你们以为的那般,李国师……李子的主张,还是好处更大。”

    众人默然。

    当今盛势,亘古未有。

    令人心喜,令人心忧,令人心慌……

    众人无法用言语表述,可都明白,大明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路。

    这条路有多长没人知道,沿途会遇到什么也没人知道,尽头是什么更没人知道。

    这条路空旷,宽阔,充满迷雾……

    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些个饱学之士心中没底,无史可鉴,无史可依,超出认知。

    这种未知,令人难安。

    事实上,就连朱厚熜也心中没底,不过有李青这个长生者,他自己的长生之道也有了建树……自觉问题不会太大。

    虽不喜欢李青,可他知道大明若真有事,李青不会袖手旁观。

    “呼~!”朱厚熜长舒一口气,笑道,“诸卿个个未雨绸缪,实令朕欣慰,可也不能处处束手束脚不是?”

    一阵沉默之后,“皇上圣明。”

    朱厚熜轻声说道:“朕不是神仙,未来如何,朕也不知,可朕知道的是,这个钱大明不去赚,其他人也会去赚,会抢着赚。正如时下,诸多藩属国都在想办法复制大明的商品,这点,诸位爱卿当也清楚,总之,先把这钱揣进腰包才是正经。”

    “臣附议!”严嵩恭声道,“黄白之物从不是冰冷的铁疙瘩,正如大明可以用金银从交趾购买粮食,未来也可以从其他藩属国,乃至遥远的西方诸国购买。”

    这次,就连夏言也没再反驳。

    众人起身齐齐一揖:“皇上圣明。”

    第288章

    丰富主食谱

    乾清宫。

    朱厚熜眉头紧锁,神情略显憔悴。

    黄锦:“皇上,不是议出了可行的发展策略了吗?”

    “当今之势,又岂是议出个国策就能化解潜在危机的?”朱厚熜叹道,“如若每项国策都能如愿落实,又怎会有那么多王朝走向末路?国策的落实,才是重点!”

    “再者说……”朱厚熜苦笑,“这条路太陌生了,沿途的不确定性太大了,谁又知道会迎来什么挑战?”

    黄锦挠挠头,讪笑道:“不是还有李青的嘛。”

    朱厚熜默了下,摇头道:“别太神话他了,在万万人凝结的大势面前,无论是谁,都不过是螳臂挡车。”

    “呃……刚才您不是说未雨绸缪是好事,却不能处处束手束脚吗?”

    “你倒是好记性……”朱厚熜好气又好笑,随即长长呼出一口气,“算了,暂时不想这些了,唉,诸多事务缠身,真让人头疼……”

    闻言,黄锦绕至他身后,帮他轻揉太阳穴。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