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什么押金?”伙计一脸茫然,“大人不知您夫人一大早就退了房?”戚继光满脸呆滞……
…
~
今年春寒极长,都二月了,金陵还在下雪。
田间地头,茫茫一片,没有丁点要春忙的样子。
李青、朱厚照、李雪儿,牵着缰绳,在城外郊区悠闲漫步,神态却无悠闲之色。
“其实也不用太担心。”李雪儿道,“待到天气回暖,百姓会自发的弃稻种薯,百姓对气象十分敏感,都不用朝廷引导。”
李青轻轻叹道:“恶劣的气候影响的不只是农业,商业也会受到较大的波及,眼下造成的影响确在可接受范围,可也只是因为底子厚……”
朱厚照沉吟道:“随着气候持续恶劣,人口增速定也会随之放缓,加之海外布局已见成效,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用忧心粮食的问题。”
顿了下,“真正应该忧心的不是粮食,而是御寒的衣物,气候若再持续恶劣,可是会冻死人的,尤其是北方。”
李青微微颔首:“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待这次与草原部落的摩擦结束后,该考虑西域问题了。”
李雪儿奇怪道:“这有关系吗?”
“棉花啊。”朱厚照笑着说。
李雪儿怔了怔,恍然点头,“这倒是……不过以大明的人口,西域也万难支撑得起需求。”
“是不够,可也能满足相当一部分百姓的需求了。”李青哈了口气,道,“这么大的国家,想一步解决难题,无异于痴人说梦。一步一步来吧,漠北有皮草,西域有棉花,再加上大明有钱、有商品,还能与海外诸国做交易,再不行……只能抢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一直是李青的宗旨。
存续之际,哪里还顾得上道德与否?
只是,眼下还远没到那一步而已。
非是李青仁慈,而是过早贯彻强盗逻辑,会使得信用崩塌,从而导致工商业遭受灭顶之灾,如此那般,情况只会更糟糕。
李雪儿惋惜道:“可惜咱们在海外的地产,不适合种植棉花。”
“粮食也是重中之重,一样的。”李青笑了笑,接着,转头瞧向一处。
李雪儿、朱厚照循着目光看去,只见极远处一骑在雪地疾驰,正冲自己一行三人而来。
“这是谁啊?”
李雪儿、朱厚照瞧不清楚。
李青仔细瞧了瞧,道:“当是李家的下人。”
闻言,二人更是狐疑。
李青想到了什么,道:“许是京师传来消息了,我们走吧。”
一行三人骑上马,往回赶,不多时便与那骑马赶来之人相汇。
小厮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件,道,“小姐,这是老爷让小的交给您的。”
李雪儿接过瞅了一眼,信件封面只有一个‘急’字,还以火漆封口。
李雪儿不急着拆开,只是道:“我马上回去。”
待小厮驾马返回,她将信递给李青,朱厚照也凑上前,满满的求知欲。
李青拆开信封,取出厚厚一沓信纸,是黄锦的字迹。
皇帝调将、京营演武、内外交涉、朝堂舆情、群臣态度……
事无巨细。
李青看罢将信收起,对李雪儿道:“送信的人当还没走,回去你让他去趟小院儿。”
李雪儿点点头。
朱厚照一脸兴奋,“这是又要打仗了啊!”
李青横了他一眼,呵呵道:“关你屁事!”
“……”
朱厚照挠挠头,“你要去不?”
“还未真正定下,我现在去干嘛?”李青白眼道,“等下看看送信人怎么说。”
朱厚照不舍错过第一手资料,腆着脸跟李青一起回了小院儿。
然后……被李青打发去东厨烧水泡茶。
客堂,二人一边品茶,一边等人。
李青拿着一张信纸,反复看个没完。
朱厚照好奇,凑上前去瞧,却见李青只是盯着一个名字发呆。
“这个戚继光你认识?”
“认识。”李青吁了口气,点点头,“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了。”
朱厚照呆了呆,随即明悟,惊喜道:“这么说来,这可是个大人物啦?”
“很大的人物。”李青放下信纸,吁了口气道,“不过,我好像……在无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抗倭英雄戚继光,小学课本里就有,论知名度,可比于谦、蓝玉,乃至时下风头最盛的王守仁都有名。
大明武将英雄人物之中,戚继光的功绩不是最大的,可在后世的知名度,却无人能出其右。
课本中,影视中,都有这位的身影。
李青哪能不认识。
哪怕丝毫不了解大明的人,也都知道戚继光。
只是这位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却因李青这个变数,导致没了抗倭的客观条件。
李青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惋惜。
感慨间,
李雪儿带着一太监走进来。
“这位便是李青。”李雪儿介绍道,“黄公公当与你说过吧?”
“如,如雷贯耳。”冯保咽了咽唾沫,深深一礼,“奴婢见过永青侯!”
李青‘嗯’了声,指了指边上的椅子,“坐吧。”
“哎,是。”冯保瞅了朱厚照一眼,虽有疑惑,却也不敢问,规规矩矩,本本分分。
李青:“这次舆情,兵部、户部是何反应?”
“回侯爷,兵部、户部有些排斥,却也无激烈反对,徐阶时任内阁大学士,在他的周旋之下,朝廷出兵教训关外蛮子,已是板上钉钉。”冯保小心翼翼的说。
李青沉吟了下,问:“这么说,此事已然彻底公开了?”
第344章
带朱厚照赴京
“是这样。”
冯保解释道,“不过具体打哪些部落,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礼部虽给了建议,可皇上却是一一驳回,说是如何打、都打谁,需三思而行。”
李青想了想,又问:“黄锦可有交代你什么?”
冯保点点头:“黄公公交代,您若无紧要事,可在四月中旬赶赴京师。”
“登州卫指挥使戚继光,时下多大岁数?”李青问。
冯保愕然少顷,如实道:“奴婢并未见过这位戚将军,只听黄公公说过一嘴,好像很年轻,具体岁数奴婢就不知道了。”
李青缓缓颔首,思索片刻,道:“皇帝可有让你带话?”
“这个……”冯保轻轻摇头,讪然道,“奴婢可没资格直接与皇上对接,都是黄公公的交代。”
“嗯,此番辛苦你了,”李青缓声说道,“回去告诉黄锦,信我已收到即可。”
冯保忙道:“侯爷您客气了,这是奴婢的本分,奴婢告退。”
“喝杯热茶再走吧!”
“不了不了,奴婢在侯府已喝过了,侯爷若无别的交代,奴婢这就返京了。”冯保激动得不行,哪里还有心情喝茶。
看这样子,不用数年,甚至不用一年,这一趟下来,估计就成了。
跑一趟腿儿,换一个随堂太监,说是血赚都轻了。
“侯爷,李小姐留步。”冯保又是一礼,缓步离开……
朱厚照缓缓道:“春夏之际出兵,看似冒失,实则对明军来说,比冬季天寒地冻要好不少,且如此一来,蛮子自觉条件于己有利,加之如今草原部落不宜频繁搬迁的因素,极大概率会选择硬碰硬。”
李青微微点头,又仔细看了一遍情报内容,闭上眼眸沉思……
好半晌,缓缓睁开眼。
“你打算如何?”朱厚照迫不及待问。
李青缓缓收起信件,丢入炭盆中烧了,懒懒道:“关你屁事!?”
“……说说嘛。”
“想知道?”
“嗯。”
“届时随我进京。”
“……”朱厚照满脸黑线,“我还不稀得打听呢,就你的赶路强度,我非得死半道上不可。”
李雪儿好笑摇头,转而道:“今时不同往日,到时候乘蒸汽船去吧,专门用来载人的蒸汽船,速度还挺快的,还不累。”
“嗯……也成。”李青也想尝试一下。
闻言,朱厚照突然又有些心动,搓着手道:“那什么,带上我呗?”
不待李青说话,忙又补充,“小姑你这些年也辛苦了,稍微给自己放个假,咱们一起啊。”
李青瞟了他一眼:“你真想去京师?”
“呃……你不要冲动哈,就现在这情况,你若让我身份曝光,立时天下大乱,你可要考虑清楚。”朱厚照讪然道,“我就是想回去看一眼,你可别多想。”
李雪儿揶揄道:“当初走的时候毅然决然,这会儿怎么优柔多情起来了?”
朱厚照挠挠头,低着头说:“我只是想去皇陵,跟父皇说说话。”
李雪儿愣了下,不再打趣。
“行不行啊李青?”朱厚照希冀的问,他知道,没有李青帮助,靠他自己根本没可能进皇陵。
李青轻叹了口气,微微点头:“可以。”
“够意思。”朱厚照顿时放松下来,笑道,“谢了哈。”
李青呵呵道:“大明以孝治国,你这么孝顺,我怎能拒绝?”
朱厚照一下子涨红了脸,都不敢说话。
憋了半晌,才憋出一句:“那什么,过几日我家娶媳妇儿,可要来喝喜酒哈。”
言罢,逃之夭夭。
“德性……”李雪儿撇撇嘴,“这货哪儿都好,就是不上进。”
见李青也郁闷的不行,李雪儿忙又改口,“其实,当今皇帝也不错,无论权术,还是治国手段,比之朱厚照,丝毫不逊色。”
“客观来说,却是如此。”李青轻轻点头,“算了,不说这个了,你不忙的话就一起去吧,散散心,放松一下,不过,我可不会再送你们回来。”
“这没事儿。”李雪儿喜滋滋点头,“四月中旬也不冷了,要不……到时候带上大哥一起如何?”
李青思忖少顷,道:“他若也想去,自无不可。”
“成,回头我与他说一下。”李雪儿笑吟吟起身,“对了,朱家娶媳妇儿,李家嫁女是一码事,李家的宴席会提前一日,既然你要去朱家吃席,李家也来吧,不能厚此薄彼不是?”
李青好笑点头:“行吧,到时我盛装出席。”
李雪儿一下也红了脸,悻悻道:“那你忙,我也先回去了。”
“这一个个的净为难我这个老人家……”
李青摇头叹息,去书房取来大孙子的得意之作,研读起来。
对资本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都被李浩写进了书里……
李青越看越是有种无力感,上述内容,几乎断言了资本一定会朝着金融发展,谁也阻止不了。
不过,李浩也给出了解决之法。
——允许大富投资海外,以资本扩张的形式,让海外为大明输血,以达到供养大明的效果。
这个策略不能说错,甚至能让大明再度拔高,可却不是李青想要的。
原因无他,狂欢之后,极大概率会一地鸡毛。
李青还是认为脚踏实地更稳当,可李青也知道,李浩说的情况必然会发生,便是他这个变数,也阻挡不了。
正如朱厚照所言,当所有人都得利的时候,天王老子也挡不住!
“太快了,必须得踩一下刹车,不然,非得搞成空中楼阁……”李青自语,“待漠北战事结束,得好好策划一番,对激进的大富来一场收割。”
资本的扩张,超出李青预期,再加上恶劣气候的因素,时下资本已然过剩,收割一部分还利于民,对大局,对百姓都好处多多。
…
朱李两家联姻,李青‘盛装’出席,倒不是为了吃席,主要是为了见证继李宏、朱婉清之后的又一合作。
李青这个大家长既在金陵,就没有缺席的理由。
两家人都是极显贵之家,娶妻就没有娶丑的,经过这么多代的基因优化之下,时下的男娃、女娃都可谓是俊男靓女,颜值不是一般的高。
再加上教育深度,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个小辈儿彼此也都各自喜欢。
无论男女,谁不想自己的另一半,有才又有颜?
至于钱……
李家最不缺的就是这个了。
当然,朱厚照也不穷,算不上大富,却也绝对是家境殷实。
这样的一双新人,怎能不让人喜欢?
角落处,李青自斟自饮,满脸欣慰,满心开怀……
时光悠悠。
眨眼,已至四月。
气候彻底回暖,到了播种的季节。
如李雪儿说的一样,百姓为了抵抗未知风险,大多数都抛弃了稻谷,改种更高产的红薯。
民以食为天,于百姓而言,吃饱饭永远排在第一位。
李浩几经思考,还是放弃了去京师,选择留在金陵听戏遛鸟,临近迟暮的他,没什么游玩兴致,只想平平淡淡。
李青自不会强求,针对状况给他开了张药方,便与朱厚照、李雪儿,乘蒸汽船赶赴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