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章

    沐英离京的时候,朱标带着几个年幼的藩王,送出去好远好远!

    他们在玄武湖畔,哽咽着道别。

    “先是咱的嫡长子没了,现在又轮到沐英了?”朱元璋满脸苦涩,悲声道,“这是咋了?为啥咱这老头子,头发都白了,还要经历丧子之痛!”

    说着,一把将桌子上的酒菜滑落,“一个个都离咱而去,让咱咋活?”

    “爷爷!”朱允熥乖巧的跪在朱元璋身边,轻轻扶着对方的后背。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多残暴,其实朱允熥的记忆告诉他,朱元璋是最重视亲情的人。他和马秀英收养的孤儿,都养在自己家中,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长大。

    马秀英亲手教这些孩子读书识字,朱元璋教这些孩子武艺。打仗亲兄虎弟,上阵父子兵,以沐英为首的这些义子,也没让义父义母失望,各个都是好样的。

    “爷爷,别急!沐公只是病了,他正值壮年,常年练武的人,身子强壮,现在看着急,养一阵子就好了。”朱允熥轻声说道。

    “哎!”朱元璋叹息一声,“人老了,最见不得的就是这个!”

    此时的朱元璋,坐在那里,花白的头发和皱纹显示着他的苍老。帝王也是人,尤其是朱元璋这样出身草莽,重视家庭的帝王,更难舍心中对家人的感情。

    他一生杀了许多大臣,功臣,可是没有杀过任何的家族中人,哪怕是当初背叛他的亲侄儿,也不过圈禁了事,他侄儿的后人,还都封了藩王。

    那些外甥们也都由他养大,当成亲生的一样,个个都是世袭的国公,看着他们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还有那些统兵大将的义子们,以前马皇后在世时,每逢年节都张罗着给那些义子家的孩子,制备新衣裳。

    “爷爷!”朱允熥继续说道,“孙儿求您一件事儿!”

    “咱们爷孙俩,有啥求不求!”朱元璋似乎有些疲惫,轻声道。

    “再过几个月就是您的寿辰了!”朱允熥笑道,“如果在民间,老寿星做寿,正是一家团聚的时候。孙儿想,干脆咱们今年热闹热闹!”

    朱元璋诧异的抬头,眼神中有欣喜。

    “把叔叔们都叫回来,把您那些义子也都找来,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好好乐呵几天!”朱允熥继续说道,“您也顺便看看那些您的孙子,干孙子,干孙女,多好?”

    朱元璋脸上的皱纹在笑容中绽放,眼神中带着无比的向往。

    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但也是孤家寡人。

    百姓家平常的天伦之乐,在皇帝这里却是奢侈品。

    朱允熥的提议,正说进了朱元璋的心里。

    皇宫很大,可是却不像家,只有自己这个皇帝和一群嫔妃,见面是各种繁复的礼节,一点没有个家样。

    可是渐渐的,朱元璋笑容褪去,变成苦涩。

    连连摇手,“不行,不行,不能让他们来!”

    又叹息一下,继续说道,“藩王进京是大事,他们一大家子连同护卫要上万人,沿途官府不免要尽心招待。如今各地官府都不富裕,他们进京拜寿是好事,可是滋扰地方,加重百姓负担却是坏事!”

    “咱虽然是皇帝,但是不能为了咱一人乐呵,让百姓跟着受苦,不行不行!”

    朱允熥心中生出几分敬佩。

    这才是为民着想的好皇帝,生怕进京的儿子们,给地方上带来财政负担和赤字。

    若是什么后世的十全老人,这个大帝那个大帝。他们为了自己高兴,哪管你百姓的死活。

    第20章

    我得弄点钱

    皇帝也为钱发愁。

    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从心里顾及百姓的民生。

    数十个藩王进京,他们走一路要吃一路,人吃马嚼的不是小数。

    怪不得,朱元璋死后,严令各地藩王不得进京奔丧。

    根源就是怕,骚扰到地方,带来严重的负担。

    若是再往后几百年,啥清大帝之类的,每逢寿辰就是发财之时。

    各地督抚轮番进献,宫中又是修戏台,又是建花园。

    为了显示所谓的煌煌盛世,大办特办,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几百年下来,天下的好东西都进了他一家一姓的腰包。

    后来被人家红毛绿眼的八国联军,抢了又抢。

    “孙儿,你记住!”见朱允熥若有所思,朱元璋正色道,“当皇帝,虽然受天下的供养,想

    要啥有啥,但是当皇帝的人,不能贪心!”

    朱允熥肃容倾听,皇帝教诲。

    “皇帝,是给天下人做主的。皇帝,是让人过好日的,不是祸害人的!”朱元璋继续说道,“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权力是什么吗?”

    朱允熥摇头。他虽然有着后世的灵魂,有着后世的独特眼光和见解,还有着超越历史几百年的先见之明,但是他知道,当皇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皇帝最大的权力,是控制!”朱元璋双手握成拳头,慢慢舒展开,指了指他的心窝,“控制的是这里!皇帝,要控制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贪欲,控制自己的享乐!”

    朱允熥拜倒,“孙儿记住了!”

    随后,朱允熥陪着朱元璋用了膳,又和老头说了一阵闲话,才转身出来,朝东宫走去。

    一路上,朱允熥都在想一件事,边走边想,表情有些沉重。

    那些跟在他身后的宫人侍卫,见吴王若有所思,也都不打扰。

    朱允熥在想钱。

    既然自家老头怕藩王的队伍骚扰对方,那由朝廷先垫付藩王过境需要的费用,不就完了吗?

    藩王的家眷多少,属官多少,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住宿费用按照官阶大小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况且真的让藩王来京,还可以限定他们的随扈数量。

    用不了上万人,每个王爷带上几百个侍卫,加上家眷属官撑死了一千人。北方的藩王可以在山东等地乘坐运河船只南下,那样的花费更少。

    可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朱元璋的性格,是不会从国库拨钱给儿子们当路费的。

    他又绝对不会像什么后世的大帝一样,让地方督抚捐款。

    想着钱,朱允熥也有些头疼。

    他虽然贵为吴王,可是手里也没几个钱。

    皇族之后去了封地才有钱,他当皇孙的时候一年就是一千两银的赏钱,多一分都没有。

    别说他,宫里有一个算一个,一个比一个穷。

    钱是好东西,不但能解燃眉之急,还有大用。

    据说后来朱棣之所以能打下南京,就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大撒银票,收买了许多军官和宫人。

    现在,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了,自己不但需要有自己的班底,也更需要建立班底的钱财。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忠诚,只有绝对的利益。

    但是这事,还真要从长计议。

    朱元璋可是眼里不揉沙子的,千万不能弄巧成拙。

    朱允熥边走边想,自己在朝中能获到多少支持。

    两个舅舅,掌管京中武威,武隆两大营共三万人的京营兵马。

    舅老爷蓝玉身上虽然有大将军的位置,其实在京城一兵一卒都没有,只有几百家将。

    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人也都是如此。

    这就看出朱元璋的手腕来了。

    这些跟随他的老兄弟,个个能征善战,位高权重,但是不出征的时候,没有兵权财权。

    朱标的政治遗产中,倒是有不少大明中上层将领,除了京中的武将之外,各地守将也有不少。可是那些人打仗还行,真要是用他们干别的,只怕反而会坏事。

    文臣呢?

    想到这些文臣,朱允熥更是头疼。

    现在距离清洗胡惟庸的党羽才过去几年,朝中凡是有实权的文官,都不敢有任何的结党营私之嫌。

    自己若真是被朱元璋选定了储君,他们肯定效忠。但是皇位一日没落到自己身上,这些人一日不敢站队。

    思来想去,朱允熥哑然失笑。

    原来自己这个吴王,是既没钱,又没人。只有一堆隐藏着的政治遗产。

    渐渐的,走到东宫。

    穿过奉安殿,后面一个清净的小院就是他的住所。

    院门前,两个侍卫正在指挥一群太监,不住的往里面搬东西。

    那两个侍卫正是当日在朱标灵前,善意提醒过自己的廖家兄弟。

    ”参见吴王殿下!“廖家兄弟见到朱允熥,赶紧行礼。

    ”快快请起!“朱允熥笑着扶起来。

    这哥俩虽然只是宫中的侍卫,官阶不高,但是代表的是身后楚国公一脉,不能小觑。

    ”这都什么呀?“朱允熥看着小山一样的礼盒说道。

    ”回殿下,这是端午时,是各地藩王进献的贡品。陛下特旨,让臣等给您送来!“廖镛恭敬地说道。

    端午节,华夏人传统节日。

    不过太子朱标刚刚去世,这端午在宫中根本就没过。

    ”辛苦你们哥俩了!“朱允熥笑笑笑,随后拿起一个礼盒,蜀王朱椿的礼物,封条上写着柏枝熏肉。

    朱元璋崇尚简朴,他这些儿子也不敢送贵重东西,千里迢迢送了点腊肉之类。

    这些货物通过驿站快马传递,所产生的费用,超过了礼物数倍。

    等等,朱允熥好似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一条可以有钱的路,可以让国家有钱的路。

    驿站!

    和廖家哥俩随后说了几句,朱允熥一人在花园里溜达,满脑子都是刚才的灵光一现。

    以前看那些穿越,主人公穿越古代,靠着啥卖火柴,香皂就能发家致富那是扯淡。

    这玩意现在就有了,宫中所用的火柴和后来大同小异。香皂那玩意更是中人之家就能用上,没香皂用什么洗澡?

    还有什么蒸馏酒,现在大明严令各地不得私自酿酒,很多百姓吃不饱,拿粮食酿酒,长几个脑袋。

    玻璃那玩意现在也有,大明的宫城里很多窗户上,都装着五彩琉璃。

    再说自己也不会啥发明创造,这个驿站倒是给了朱允熥一个想法。

    朱元璋重视各地民生,每天的奏折都是驿站快马传递。而且各地的驿站,还要负责官员的往来,颇有些后世邮政的意味。

    但是大明的邮政不赚钱呀?

    那自己改动一下,把后世邮政的挂念套在现在的驿站上,能否给大明增加一条财源。

    如果可行,那藩王进京贺寿的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自己朱元璋心中的位置,也能更上一层楼。

    朱允熥越想越兴奋,回头吩咐道,”本王要写点东西,你们谁都不许打扰!“

    第21章

    燕王

    北地的风,来的有些晚。

    南方已经是春风明媚,鸟语花香。

    这里的绿色刚刚爬满山坡,嫩嫩的枝桠开始在枝头绽放

    这是一片梨花林,洁白的梨花在微风中荡漾着枝条,空气中满是清新的花香。

    唰!

    刀光,忽然在林间闪过。

    然而凌冽的刀光却没有破坏梨花的美感,反而给这些娇嫩的梨花,带来些铁血和肃杀。

    一个魁梧的在林中不断挥舞手中的长刀,刀光掠过他身上绣着龙纹的锦袍随风轻舞。

    这是一个魁梧有力的汉子,浑身好似豹子一样充满了力量,锐利的眼神,浓密的胡须,凌冽的刀法,这些种种在告诉天地,这个男人是多么的不可一世。

    手中长刀再次挥舞,呛地一声弱弱却坚韧的龙吟,从刀锋上传出。刀锋所过之处,片片梨花落下。

    男人手里的刀,不是什么宝刀。就是大明军中制式的雁翅刀,刀身有些发黑,刀刃却极其锋利明亮,刀身上的摩擦痕迹代表着这把普通刀,痛饮过敌人的鲜血。

    男人在林中的步伐越来越快,手中的长刀也越来越快,刀锋之声从一开始的若隐若现,变成了隐隐呼啸。然后从呼啸,再变成了阵阵惊雷。

    霎那间,林中满是璀璨地刀光,还有梨花坠落的叶影。

    喀嚓!最后一刀停止。

    男人将刀掷于地上,锋利的长刀陷入泥土,转身之时锦袍带起阵阵威风。一棵梨树,忽然一刀两断。

    啪啪啪,林外传来清脆的鼓掌声音。

    一个面容清瘦,目光透彻,身着黑色僧衣的僧人大步进来,“燕王的刀法,越来越精进了!”

    被叫做燕王的男子傲然一笑,“雕虫小技,于战阵之中毫无用场,但是私下,可以强身健骨!”

    这里是北平,大明的国门。

    这个男人,是这里的王,大明燕王,洪武皇帝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曾说,诸皇子之中,燕王最为骁勇所以汉家燕云旧地,封给了朱棣。

    燕云旧地,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契丹。

    从那以后,中华大地开始了数百年的屈辱。

    没了燕云屏障,胡人从容南下牧马,战争的铁蹄蹂躏中原。

    几百年的屈辱岁月中,代代男儿北望河山血泪凄凉。

    几百年的厮杀战争之中,无数豪杰至死仍在眺望北方。

    直到大明,三十万大军北上一战破城,攻破了大元的大都,也收复了这片残缺的旧河山。

    这里改名北平,北方太平。

    这里驻扎着大明最精锐的边军,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在燕王朱棣的统帅下,让这里真正做到了太平。

    朱棣和那黑衣僧人,并肩走在林中。朱棣微微在前,僧人隐隐在后。

    侍卫们远远的站着,不敢打搅。因为他们知道燕王和这僧人虽然是臣,但也是至交好友。

    僧人法号道衍,俗家名字姚广孝,是天下有名的佛家宗师。同时,也是天下有名的博学之辈。

    “广孝!”朱棣停住脚步,忽然捏下一朵梨花,开口说道,“京中有消息吗?”

    姚广孝微笑,“还是那些消息,陛下封朱允炆为淮王,封朱允熥为吴王。”说着,顿了一顿,“咱们都看走了眼,那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三皇孙,居然突然之间,深得陛下的宠爱!”

    “吴王!”朱棣笑笑,“老爷子还真是宠他!”

    说完,朱棣于山坡上眼望南方,目光清冷中带着深沉的意味。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