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章

    黄狗儿压低声音,“三爷,是您那折子的事儿!”

    朱允熥明白了,是自己的条陈被朱元璋看到了。

    于是在太监的伺候下,整理袍服,往奉天殿而去。

    “熥哥儿,早点回来接着说!”唐王在朱允熥身后喊道。

    学堂里,皇子皇孙们注视着朱允熥消失,表情各不相同。

    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还有人不在乎。

    几个最小的王爷不在乎。

    沈王朱模百无聊赖的坐在凳子上,“哎,熥哥儿又去见父皇了!”说着,压低声音,”熥哥儿也真是胆子大,我一见父皇心里直突突!“

    ”我见了父皇,腿肚子转筋!“唐王说道。

    郢王也凑过来,”我见了父皇,头都不敢抬!“

    朱元璋最小的儿子,还没封王的小皇子奶声奶气地说道,”我....我一见父皇....尿裤子啦!“

    ~~~~~~

    朱允熥边走边想,等下该如何应对。

    改驿站为邮政,可是个大工程,而且还涉及到钱。

    凡事一沾钱,就变得麻烦起来。

    朱元璋要问的,大概就是如何收钱,如何保证驿站收的钱能真正成为朝廷的财源,而不是进了私人腰包。

    要知道,这位皇帝,可是古往今来最痛恨贪官,也最知道官员什么德行的皇帝。

    想说服朱元璋,就要拿出一套完善的制度。

    朱允熥少年人走路极快,奉天殿转眼就到了。

    但是刚大步流星的走进去,却愣住了。

    殿中十几位身着朱紫袍服的官员,其中有他认识的,不认识的。

    六部尚书都在,其他的应该是大理寺的少卿,太常寺的少卿等等。

    看着自己孙子昂首挺胸而来,御座上的朱元璋满脸笑意。

    老人就是这样,一旦看哪个晚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顺眼。

    朱元璋心道,”这孩子,走路这架势,和咱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急!“

    朱允熥错愕稍去,走到殿中,”孙儿参见皇爷爷!“

    如果一定要较真,这样的场合朱允熥应该自称为臣。但是他故意如此,如果是臣说就要小心,如果是孙子,那说错了也无妨。

    朱元璋笑笑,“起来吧!过来!”

    朱允熥快步上前,站在御案边上。

    “早上练武了?”朱元璋又问。

    “回皇爷爷,耍了几趟拳脚,吃了一碗粥六个包子一个鸡蛋!”

    “呵呵!好,能吃好!”朱元璋慈祥地说道,“你这个岁数,就得多吃!咱在你这个岁数,一顿饭恨不得吃下一头牛!”

    祖孙两人一问一答,殿中群臣则是心头大震。

    皇帝,什么时候这么随和过?

    皇帝,什么时候和皇孙这么亲近过?

    皇帝,此刻完全就像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关心孙儿的祖父!

    再想想吴王这个称号,再想想朱允熥皇太子嫡子的身份。

    许多人的心中,暗暗称奇的同时,也在思量着一个问题。

    储位空虚,皇帝没说从儿子中选,反而对皇嫡孙格外恩宠!

    做官的人,没有傻的。

    而且,能爬到这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人精?

    心里想着,脸上就有了表情。

    尤其是詹徽这样的东宫旧臣们,简直欣喜若狂。

    “知道叫你来什么事吗?”朱元璋笑问。

    “孙儿知道,是孙儿所上,改驿站为邮政,为大明开源折!”朱允熥朗声道。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朱允熥的看重又多了几分。

    别的不说,就说这股不怯生的劲头,难得!

    要知道殿中可是聚集了大明中枢最有权力的官员们,普通皇子皇孙,这个场合不心怯已是难得,朱允熥不但不怯,而且说话掷地有声,更难得。

    想要当领袖,除了才学,胆量,手腕之外,还要有气质。

    “人来了,诸臣公有什么想问的,问吧!”朱元璋笑道。

    朱允熥目光回转,看着群臣。

    关于国事的考验,来了。

    第24章

    何乐而不为?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要有着坚定的心智,坚定的思想,坚定的路线,不能被人所左右。

    一位皇帝,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

    如果因为怕错,而畏手畏脚,怕麻烦而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允熥要那个位置,他更要成为建立一个崭新的明,重塑华夏辉煌的领导者。

    所以,他看着殿中群臣的目光,毫无怯意。

    “吴王殿下!”先开口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驿站乃是国家所建,传递军国大事。如果按殿下所想,对百姓开放,会不会舍本逐末?届时影响军国大事加急传递,或者丢失公文,泄露朝廷机密?再者,驿站乃是供过往官员专用,开放给百姓,必乱尊卑!”

    刘三吾所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

    历朝历代对驿站都极其看重,中原王朝的疆域都太大,往来交通不便,驿站是朝廷知道各地情况的最佳手段。

    而且这个时代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衣食住行不是有钱,就能随便穿随便用的。

    朱允熥沉思片刻,笑道,“驿站传递的是军国大事,百姓传递的无非是信件杂物,分开来送就是!”

    说着,朱允熥慢慢走到群臣之中,尽量说得直白些,“我打个比方,就以咱们应天府(南京)为例。京城中有客居的商人,学子不下十余万,还没算那些在京城务工,讨生活的人,对吧?”

    户部尚书傅友文点点头,这个数字和户部统计的差不多。

    御座上的朱元璋又是老怀大慰,心道,”臭小子事先做足了功课,连京中有多少客居人口都知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朱允熥说了两句诗,继续笑道,”这些人,每月每年和家中的书信,杂物往来,是个天文数字,对吧?“

    见大臣们都在点头,朱允熥接着道,”如此庞大的信件货物往来,不同于朝廷各地的加急军报。这么多东西,用军马送也送不过来!“

    群臣中,一个捧哏及时出现,吏部尚书詹徽道,”殿下的意思是,分开?“

    ”对,分开!“朱允熥给了对方一个深得我心的眼神,又笑道,“咱大明的驿站中,除了军马,还有大量的骡马,这些牲口是备着给官员们拉行李的,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闲着的,对吧?”

    “与其闲着,白吃粮草,不如动起来。”说着,朱允熥笑了笑,“还有驿站中的驿卒,帮工,闲着也是闲着,该动的就动!”

    “以应天府为例,假定每月一号为百姓信件物品邮寄日!”朱允熥站在群臣中间,侃侃而谈,“几驿卒为一伍,护送运送信件物品的骡马车队离开,交到下一个驿站,然后再由下一个驿站的按单清点,继续传递!”

    “有驿卒在,避免有歹人起坏心,驿卒之间又可以彼此监督,避免盗窃鱼目混珠。信件货物送至当地,由驿站人贴出通告,让百姓前来认领,或者由驿站中的帮工跑腿送到!”

    说着,朱允熥又笑笑,“收信收货人,哪能让人白送呢,怎么不给点赏钱?”

    家书抵万金,在这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一封家书珍而重之。其中珍贵,不能用钱来衡量。

    他这么一说,殿中臣子们都笑了。

    御座上的朱元璋也不禁莞尔。

    民间风俗如此,别人给帮忙,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这不是贪腐,更不是勒索,是朱元璋最喜欢的百姓民风。

    朱允熥如此一说,群臣差不多都明白了。

    军国大事还是用军马加急传递,驿站闲置的车马人手利用起来,为百姓输送信件货物。

    许多人暗暗点头,如果真能如此,各地的信件杂物往来将会十分便捷快速。

    “至于刘学士所说,官民合居乱了尊卑!”朱允熥沉吟下,“以北平驿为例,北平驿站在通州,占地四十五亩,可容纳上千人同时住宿。留下给官员们住的,还是有许多空房,由于驿卒隔开,算不得乱了尊卑!”

    “能住驿站的百姓,只有商队。百姓们随便有个安全的地方住就行,不求豪华只求遮风挡雨!”朱允熥继续说道,“再说,商人们都很抠门的,也就是东家和掌柜的住,伙计们还是风餐露宿和货物待在一块!”

    说着,朱允熥顿了顿,“这就是驿站的第二个作用,给过往商旅提供住宿饮食,还有货物仓储!”随后,朱允熥又笑笑,“这可和传递信件杂物不是一个价了!”

    官员们都是人精,朱允熥说的通俗易懂,他们不难理解。而且,一涉及到钱,许多人眼睛都亮了。

    户部尚书傅友文开口问道,”殿下说这些,也不是不可行,俗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若真能给商旅提供方便,也是朝廷的恩德。只是,殿下说是开源,臣请问,如何开呢?“

    说地这个累呀!你干脆说怎么收钱就完了!

    朱允熥心中腹诽,面上笑道,”这还不简单!“说着,走到朱元璋御案边上,”皇爷爷,孙儿斗胆,请您写几个字!“

    朱元璋正听的入神,心里沉思,听他如此问,笑道,”写啥?“

    朱允熥从袖子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烟盒大小的硬纸壳片,笑道,”请您写一个邮字!“

    ”好!“朱元璋应了一声,提起朱砂笔。

    以朱允熥的眼光看,朱元璋的字不好看。但是一笔一划之中苍劲有力,力道深沉。

    ”再请皇爷继续写,住字!“朱允熥又笑道。

    随后,朱元璋按朱允熥所说,在几张小卡片上,都写下字。放下笔,笑呵呵的看着朱允熥。

    ”诸位请看!“朱允熥拿着写着邮字的卡片,笑道,”这上面是皇爷爷御笔邮字,可以贴在信上用来信件邮递!“说着,又回头看看朱元璋,“皇爷爷,既然是您御笔所写,不如叫邮票吧!”

    朱元璋一愣,随后开怀大笑,“好,听你的,邮票!”

    “恭喜陛下!”吏部尚书詹徽当场出列,朗声道,“此物若真能发行于世,定是千古佳话。臣为陛下贺,为吴王贺,为大明贺!”

    “恭喜陛下!”群臣也赶紧跟上,狂拍马屁。

    朱元璋平日最反感的就是马屁,但此刻笑得见牙不见眼。

    皇帝,更想青史留名。这个邮票的作用已经呼之欲出,贴在信封上是作为官府邮寄信件的凭证。

    若真能发行,无论沧海桑田,只要世人还写信,就一定会记得他朱元璋。

    记得他这个曾经的放牛娃!记得他创立的大明!

    马屁退去,刘三吾再次开口,“吴王殿下,这邮票可要钱?”

    “这个就是咱们给百姓邮寄信件的邮资!”朱允熥在群臣中举着天下第一张大明邮票说道,“朝廷卖给有需要的百姓,百姓把邮票贴在信上,驿站盖上印,就可以邮寄了!”

    刘三吾沉思片刻,”多少钱?“

    ”不贵,两文洪武通宝!“朱允熥笑道,”诸位别小看这两文钱,我大明一天的书信往来何止数十万,积少成多呀!“

    ”嘶!“几位掌管财政的大臣顿时倒吸一口气。

    他们执掌天下的赋税,略微一算就知道到底是多少钱。

    一枚邮票两文,一万枚就是两万,十万就是二十万。二十万铜钱换成银子,就是两万多两。一个县一年的赋税才多少?去年大明一个人口繁多的上等县,上缴税银也不过三万,一州之地不过十五万。

    ”但是皇爷爷御笔这种,两文钱可买不到!怎么也得二十两!“朱允熥笑道,"皇爷爷,天下有的是有钱人,他们巴不得买您的御笔回去供起来!”

    “好小子,做买卖做到咱头上了!”朱元璋哈哈大笑。

    “刘学士是天下文人翘楚,若是以您手书为范本的邮票,怎么也得卖,五两!”朱允熥对刘三吾笑道,“文人雅士,都有这个爱好,天下学子,谁不想要一张,翰林学士的墨宝!”

    中书舍人刘三吾顿时有些自得的笑笑,同时眼中也有些期盼。

    若真以他的手书为范本,那他刘三吾也是名流千古。

    “除了邮票,还有递票,传递货物按照重量计算价格!”

    “还有住票,饭票,储存货物的储票!”

    “朝廷统一发票,无论是百姓还是商旅,拿着票就可以在驿站使用!”

    “财源尽归朝廷中枢,驿站的驿卒帮工也有不会白忙,每年所得足够维护驿站,一举多得。”朱允熥站在朱重八身边,“诸位,何乐而不为?”

    第25章

    纯孝仁德之孙

    “白白给朝廷增加一份财源,何乐而不为?”

    朱允熥的话,让奉安殿的群臣表情不一。

    有人交头接耳议论,有人闭目沉思,有人心里默默算计。

    但无论是谁,现在都已经挑不出半点的问题。

    驿站改邮政,利用国家的传递方式,和交通枢纽,为百姓传递信件货物,为商旅提供便利,这本就是朝廷的德政。

    再想到即将因为发行各种票据,而产生的巨大财政红利,还有繁华的商贸,众人没人不动心。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略微一算就能算出来,吴王这条建议,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收益。

    如果运用得当,怕是每年的收益,不下百万之数。相当于五个州的税收,而且这种财源还不受老天的限制,无论丰年灾年都是如此。

    吏部尚书詹徽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吴王殿下之条陈,可行,臣附议!”

    户部尚书傅友文也开口道,“臣附议!”

    大理寺少卿,“臣附议!”

    掌管天下军马的太常寺,“臣附议!”

    最后大明文官之首,中书舍人刘三吾说道,“臣也附议,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谋定后动!驿站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动全身,还需深思熟虑!”

    ”刘学士老成谋国之言!“朱允熥笑道,”我只是提一个条陈,其中关键和细节还需各位臣工仔细斟酌。我只是有点小聪明,治理国家还要依靠诸位!“

    众臣开口,”臣等惭愧!”

    朱元璋看着站在自己身边,意气风发的朱允熥,心中满是欣慰。

    “臭小子,知道藏拙,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知道不骄不躁,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该抓什么,放什么!“

    一位君王,要提出大纲领,然后再由臣子们描绘出细节。

    无论纲领怎么好,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要稳重要慎重。而且要知道,臣子们的作用。

    ”小子,你爹在你这个岁数,都没你这两下子!“

    朱元璋心中满意,脸上都是笑容。

    想到此处,从御座上站起,”熥儿,明日开始,上午读了书。你就去内阁值班房,和诸位臣工一块儿商议,驿站之事如何改革,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说着,朱元璋的表情严肃起来,”既然朝廷要开放驿站给民间使用,还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白吗?“

    ”孙儿明白!“朱允熥说道,”皇爷爷是怕好好的德政,到了驿站小吏的手中,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好处。皇爷爷是怕,驿卒不用心传递,导致信件货物丢失,丢了朝廷的脸面!“

    ”孺子可教!“朱元璋笑道,”记着,这是给天下人办的好事!别办砸了,让天下人背地里骂咱们老朱家!“

    ”臣,遵旨!”朱允熥下跪说道。

    “咱们爷俩啥臣不臣的!”朱元璋把朱允熥扶起来笑笑,“你这是立了一大功,为朝廷开源,为赋税增收,为君父解难!”笑声中,朱元璋看看群臣,“熥儿,说,你想要啥?皇爷爷赏你!“

    众臣看着这祖孙二人,心中再次惊涛骇浪。

    皇帝这是拿皇孙当成继承人一般在培养,眼神的宠爱,言语中关切,只要不瞎不聋都能看到。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