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你能这么想,证明孤没选错人!”朱允熥缓缓说道,“让你去杭州,孤也正有肃本正源之意。不过,孤也要告诫你。商业,也是国之重事,不可因为心有偏颇,就故意重农抑商。本份的商人,要维护。作恶的奸商,和官员勾结的不法商人,要按律查处。”“这根线,孤知道很难衡量。但是你心里的那碗水,要端平。官商勾结,孙家那样的恶势力,不允许再有第二支。可是不能因噎废食,让商业凋零!”
“臣,有一事请陛下,殿下允许!”张善又道。
“说!”朱允熥微微靠口,依着椅子。
“臣刚去杭州,上下不知,若臣想立足,想端平那碗水..........臣当行霹雳手段!”张善抬头道。
“准了!”朱允熥笑道,“你在杭州放手大胆去做,杭州这次杀得有些狠,所缺的官员,你看着提拔。”
“臣,不会选用和地方有勾结的官员!”
“张善!”朱允熥笑道,“大善!”
~~~
服了,服了,真服了。
第131章
经济“这个张善,看着憨厚老实,没想到能说出要行霹雳手段的话来!”
陛见之后,殿中只剩下祖孙二人,老爷子捧着茶盏开口笑道,“杭州繁华之地,以后要多出一个酷吏知府了!”
朱允熥笑道,“他这是吃一堑长一智,当初在抚州,若不是被属下给架住了,抚州灾情也不能到那个地步。此去杭州,他一个外来官,地方上那些人未必服气,不狠一些怕是站不稳。”
“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你点他为杭州知府的用意!”老爷子又道,“既要治理杭州府,又不能重蹈覆辙。天下,越是有钱的地方,官越不好当!”
朱允熥微微沉吟,“叩阙案根据京师官员的供述,江南之案大多由地方官的袒护和包庇引起,江南官场和地方,实在是牵连太深!”
孙不过案是刑事案,但是在这个案子的背面,作为统治者,爷孙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一面。一是小官可以有大权,二是这种权力的背后的最终根源,钱。
孙家有权,有能力把权变钱,才能交织成庞大的关系网。桐庐县二十年的恶霸张家,对百姓是恶霸,但是对官府也是因为有钱,才能横行二十年。
老爷子放下茶碗,轻轻拍打桌上的奏折,眯着眼睛,“这才开国多少年?咱都杀了多少不长眼的?怎么他们就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说着,目光落在厚厚的奏折上,又道,“吏部选官的时候,都是正直之人,怎么一到地方上就变味了?”
那摞奏折的封皮和朱允熥所看的不同,他知道那是锦衣卫的密报,即便他是皇储,在未经老爷子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能私看。
“钱权而已!”朱允熥笑道,“一旦品尝到这两样东西的好处,就忘了要掉脑袋了!况且,江南之地有钱的商人多,当官的不用贪民脂民膏,皇粮赋税。光吃那些商人大户的孝敬,就能吃饱腰包。”
别的地方,当官的想贪,也只能在国家的钱财百姓的钱财上做手脚。而江南,当官的只要开些绿灯给些方便,自然会有人送上钱来。而且,这钱花得远比贪墨要舒服得多,更要保险得多。起码,户部不会查账。
“商人,没什么好东西!”老爷子冷哼一声,“见风使舵,见利忘义。”
老爷子对于不以种地为生的人,带着深深的偏见。大明开国治国,优待了百姓,优待了士人,唯独对商人的限制很多。尽管不收商税,促进了商业繁荣。但是不许使用奴婢,不许穿丝绸的衣服,甚至不许他们有话语权。
可是当财富累积到一定地步,商人必定会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之后,他们还会要更多的权力。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也不见得都是坏事。但坏就坏在,他们会用手中的钱换权,用这种权再去换取更多的钱。
当手里有了权力,有了财富,他们要的就是凌驾于律法之上。
叩阙案中苏州织厂就是一个例子,八名工人死于大火。织厂的东家,为了阻止工人家眷告状,上下花了无数银子。而苏州的地方官,为了掩饰太平,不但不查案,反而要抓告状人。
从官府的角度来讲,不允许治下有如此骇人听闻之事,可是他们收了商人的钱手软。若是处置商人,保不齐人家撕破脸翻出旧账。
而从商人的角度讲,宁可给官府大钱,也不愿意拿出小钱抚恤死难家属,这不是愚蠢。而是因为他们在事发之初,根本没想到会有人敢进京告御状。
等发现有人真要告状之后,他们宁可花多钱动用关系人脉,也不安抚,是因为他们不敢开这个口子。试想一下,若是以后,万一哪个工人稍不如意就要告御状,他们岂不是还要出钱?
资本都是带血的,但是不发展资本,是不行的!
剥削永远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区别而已。
即便是所谓文明的立法,也只是保护被剥削者,而不是消灭剥削者。
“叩阙案,引出了江南官场之坏!”朱允熥开口道,“但是孙儿以为,这事不是靠杀就能解决的。大明最富裕的地方都在江南,占天下棉布产出七成,百万人赖以谋生,官民互利。若是官场动荡,地方也势必遭殃.........”
“咱还没糊涂到不分良莠,把他们都宰了的地步。”老爷子笑道,“打天下看谁杀人多,但是治天下不能如此。咱虽看不起商人,可是上天让人各职其司,就是各有其用。”说着,又笑了一下,“这些事,里面的弯弯绕,可比打天下难多了!”
“皇爷爷圣明!”朱允熥笑道。
“圣明个屁!”说着,老爷子微叹,“看着没,即便是做了皇上,这天下也有管不到的地方,天下也不会按着咱想的来,更谈不上什么尽善尽美。咱是老了,往后啊,这些事有你头疼的!”
“孙儿倒不觉得头疼,孙不过案,苏州织厂案虽然骇人听闻,但也不是常态。大明有律法,孙儿又不是糊涂蛋,该杀的杀,该管的管。孙儿牢记您的话,当皇上就要给天下人主持公道,皇帝的德行正,才能国泰民安。”
其实说这话,朱允熥自己心里都没底。
在他的设想中,现在江南的纺织业,将来会是帝国商业的重中之重。真若是到了商业大发展的时代,孙不过的案子再有没有不好说,可是苏州织厂那样大火烧死八个工人的事,却一定会有。
在他心里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没完没了的辩证题。若是不发展,再走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老路,再忽视商业的力量,那国家又重新走到了老路上。
谈什么强国?谈什么富民?谈什么在大航海时代迎风破浪,屹立世界之巅?
历史是残酷的,它不会记住卑微的百姓,只会记住时代的壮举。人们是健忘的,他们只会看自己的生活,不会关心别人的不平遭遇。
玻璃心的人,当不了一个好的领导者。
很讽刺,但这是现实。
而且,现在的大明虽然不重视商业,但却是一个有着良好商业基础的棉花帝国。元代开始,推广普及了棉花,善于创造的华夏人,把棉花变成了棉布。
棉布成了通用的货币,比铜钱还保值的货币,不但让大明人人买得起衣穿,而且还能行销海外,创造巨额的财富。
老爷子当年之所以能从南打到北,靠的就是江南的棉布经济。大明现在的兵锋,靠的也是江南的棉布。
未来,在朱允熥的帝国版图中,棉布等纺织产业也是拳头产业。
心中的念头转瞬即逝,老爷子又开口笑道,“你呀,还是太年轻,等你被这天下磨了十几二十年之后,看你能不能再说出这样的话来!”说着,老爷子正色道,“不过,你能从孙不过案,看到江南官场,看到背后的民生,看到国之经济(古代有个词的,别杠!),咱很满意!”
朱允熥笑道,“那您老不赏孙儿点什么?”
“大明都给你了!还要啥?”老爷子笑骂,“你个要账鬼!”
“孙儿要爷爷长命百岁!”
老爷子颇为受用的大笑,嘴里却道,“马上成亲的人了,还跟祖父这撒娇!”
“孙儿就是一百岁了,也还是您的孙子呀!”
“你就是一千岁,也是咱孙子!”老爷子大笑,看这时朱允熥把一摞奏折放在面前,开口说道,“国事稍微放一放,先把心放在大婚上。”
朱允熥翻开一本奏折,“这是督察院的折子,孙儿看他们又弹劾谁了?”
“放一放!”老爷子道,“有啥事,等你大婚之后再处理,别搅了喜事!”
完,又有人要倒霉!
老爷子这么说,朱允熥就心里明白了,把督察院的折子放在一边,拿起各地布政司送呈的折子看了起来。
“来人,给太孙上茶!”老爷子见朱允熥面前的茶碗空了,开口说道,“这种事,还用咱吩咐吗?”
不对,朱允熥一顿,老爷子口气不对。
若是往常,自己的茶碗里空了,老爷子可不会如此的和颜悦色。
心里正想着,一个俏生生的人影从侧殿端着盏新茶出来,“奴婢该死!”
这...........这不是惠妃娘娘身边的女官吗?
这女子朱允熥认识,郭惠妃身边两个漂亮的女官,一个叫妙云,给了朱允熥。而这个,叫彩云。
妙云丰腴,彩云则是婀娜。各有不同,也各有风情。
“她怎么到了奉天殿这边伺候?”
心里想着,朱允熥看看彩云,又看看老爷子。
后者老脸一红,尴尬的举起茶盏,挡住老脸。
“嘿嘿!”朱允熥在看看彩云,已经变成人妇的头饰,心里偷笑。
“皇爷爷!”朱允熥冲老爷子眨眨眼,“行啊!”
第132章
僭越之礼年过终来春,枝桠嫩三分。
老爷子的话没错,整个大明,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其他国事,而是朱允熥的婚事。太孙大婚,即是国事。
纳彩问名之礼刚过,没几日就是纳征册封之礼。这两个礼节,都是男方往女方家里送聘礼。第一次是微微走个过场,第二次则是全套聘礼。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彩礼这事自古有之。就算是皇帝老子,也没有空手套白狼的道理。但彩礼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漫天要价,有钱的多给,没钱的少给,主要是寓意,当作礼仪。
谁家也不是卖姑娘,对吧?
若是官宦富贵人家结亲,男方给多少彩礼,女方也要送多少陪嫁,甚至还要比男方多些。因为送得少了,怕女儿受委屈。
嫁妆是女子在夫家的私房,将来若是女方无子早夭,这嫁妆要退回去。若是有子而女子早夭,这嫁妆就只有女子的儿女能支配继承。即便是丈夫,公婆都没有动用的道理。
一大早,朱允熥的两位舅舅,并礼部尚书李原名,鸿胪寺,光禄寺等官员。锦衣卫开道,护军护送,锦旗高卷声势浩大的朝着娘娘巷,赵家的宅子而来。
赵家早就中门大开,赵思礼穿官服在前,妻子着命妇服饰,跪于门前。赵宁儿这个未来的皇太孙正妃,反而在屋内堂中,现在不能出门。
宫里的队伍前头,两位鸣鞭校尉开道,教坊司乐手奏乐。而后,穿着红色蟒袍,喜气洋洋的常升,举着明黄色的卷轴,到了赵思礼面前。
“赵大人,有旨意!”常升笑道。
“臣,赵思礼接旨!”赵思礼和妻子叩首道。
“圣上有旨,朕与卿结两家之好,连理之亲。赵家女为朱家妇,正为东宫之母。”常升笑容满面,开口念道,“今下纳征之礼,珠翠燕居冠一顶。(装饰有大珍珠、2只金凤、27个金宝花钿、1对金簪、1副珊瑚凤冠嘴)”
(国家博物馆有原型,万历墓出土的皇后凤冠。)
“燕居服四套。(大红苧丝、大红罗、大红素纱、青罗各一件)”
“大带四条玉带一副,玉花采结绶一副(有玉绶花一个,玉坠珠六个,金垂头花板四片,金叶六个)。”
“玉事件九件,金饰件二件。珠面花四副、珠花四枝。”
“金脚四珠环一双、梅花环一双、金光素钏一双、金八宝镯一双、金四百两、花银一千六百两、珍珠二十四两、宝钞五十贯、乘马四匹、苧丝及绫、纱、罗、锦各六十匹,大红罗四匹、北羊三十二只、猪十六口、鹅三十二只、酒二百瓶、圆饼六百个...”(水这么多,打钱!)
(出自,明宗室朱勤美,王国典礼一书。)
长长的礼单尽显天家富贵,每当常升念完一句,身后便有穿着吉服的宫人,或是捧或是抬,放入赵家中堂之中。
没一会,天家的聘礼就堆积如山。
“臣,叩谢天恩!”赵思礼双手举过头顶,接过圣旨。
“赵大人,请起吧!”常升笑着把对方扶起来,“皇爷厚爱,这赏赐可是比当初太子爷订婚的时候,还要多上几分!”
赵思礼脸都笑僵了,这些日子如在梦里,今日纳征的聘礼下了,他才一颗心落下肚儿,终于放心。
此时,纳征之礼才刚开始。又是教坊司奏乐,随后宫人入内,开始在赵家设置香案,香炉等物。
礼部尚书李原名,神色恭敬的捧着一个玉匣,带着礼部的赞官,大步入内。
赵宁儿在宫内女官的陪同下,恭谨的站在香案旁。
“跪!”礼部赞官唱道。
赵宁儿跪下,双手微微张开。
“奉圣谕,册封赵氏宁儿为皇太孙妃,东宫之母!”李原名朗声说完,从玉匣中小心的拿出,刻有赵宁儿生辰名讳的金板。
金册,赵宁儿身份的象征,活着时这金册将供在她的宫中,将来死了,这金册会连同玉匣,一起陪她进入坟墓。
一百两足金打造成的金册,有些沉重,赵宁儿的双臂隐隐颤抖。
“臣妾,叩谢天恩!”
随后,收好金册,对着香案,朝宫城方向,三跪九叩。
礼部赞官继续唱道,“礼成!”
“快把娘娘搀起来!”李原名对宫人说道。
就在赵宁儿起身的片刻,常家兄弟,李原名还有各部的官员,宫人们齐齐下拜。
“臣等参见太孙妃,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顿时,本来心中充满紧张和羞涩的赵宁儿,慌张起来。
一双美目四处张望,慌的想找爹娘,可是却忽然发现。爹娘也和其他人一样,谦卑的跪着,对自己这个女儿叩头。
眼泪不知觉的就布满眼眶,接了皇家的册封金册,哪怕还没有举行大婚典礼,即便是在家中,她的父母也都要给她称臣下跪。
赵宁儿倔强的把眼泪憋回去,挥手,端庄的说道,“平身,免礼!”
“谢娘娘!”众臣起身,所有人都低着头,不敢直视她。
中堂侧门之中,她的幼弟,正疑惑的看着,眼中虽然有亲近之意,但是看到她的目光之后,也在宫人低声中,默默的低下头。
从此以后,没有家,只有国。
从此以后,亲恩远,君恩重。
从此以后,自己再也不是那个素手做汤,逛于街市的女子了。
皇太孙纳征之礼后,京城轰动,刚过了年,京师的百姓们又有幸迎来皇孙的大婚。街面上的热闹,竟然胜过的春节时分。
百姓们凑热闹,大臣们也要凑。各勋贵大臣们,都在绞尽脑汁献上什么贺礼为好。
此时的大明文官们清苦,但是武将们富得流油。而且相比文臣,武将们送礼毫无顾忌。
但如何送礼,送什么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西城,曹国公府。
李景隆愁的不住的薅自己头发,内库里翻了个遍,也没找到合意的。他曹国公家里,金银财宝倒是不少。皇帝当年赏赐了许多,李景隆之父李文忠南征北战之时,更是没少抢.........没少往家里划拉。
“送啥呢?”李景隆抓耳挠心一般,坐在库房门前,喃喃自语。
“这有什么难的?”李景隆之妻邓氏开口道,“金器银器选一些就是了,不过是那份心,谁还能挑你?”
“俗!”李景隆开口道,“宫里缺咱们这点金银?皇太孙大婚,送礼不光是给太孙殿下看,也是给老皇爷看的!”
“就你心眼多!”邓氏撇嘴道,“我听说,常家没往宫里送礼,倒是给赵家送了京郊几百亩水田的地契。要不,你也往赵家?”
“常家是殿下的母族,人家送是应当,咱们送算怎么回事?”李景隆不耐烦开口道,“再说,我是殿下的近臣,这礼物自然要与众不同些!”
“带你去一次杭州就近臣了?”邓氏笑道,“你已经是世袭的国公了,再近还能近到哪去?”
“国公就是个爵位,我要是不上进点,咱们儿子以后就只有个空头爵位,有啥用?”李景隆说着,忽然一拍脑门,“夫人,我记得你娘家有一副前朝大内的百子图,是吧?”说着,又是一笑,“殿下成亲,皇爷盼着要重孙,这百子图彩头好,送上去皇爷和殿下肯定都满意!”
“你上次动了我的嫁妆,这次又打我娘家的主意?”邓氏双眉横立,“没脸没皮!”
“娘子,我这不也是为了咱们儿子吗?”李景隆拉着妻子的手笑道,“你就委屈委屈,回娘家要来就是。”说着,靠近些,低声笑道,“皇爷和太孙殿下一欢喜,能忘了我吗?能忘了咱们儿子吗?”
邓氏心中松动,白了李景隆一眼。
“将来等咱儿子长大了,殿下那边想起我的好来,还不是爱屋及乌!”李景隆坏笑几声,“别说咱们就这一个嫡子,就算有七八个,也都受不了穷,不愁没有前程。”说着,又靠近些,贴着妻子的额头,笑道,“娘子,你看,咱们子嗣确实少了些,不如............”
“你呀!”邓氏的手指点了下李景隆,气道,“京里有个笑话,都说唐王最爱划拉他舅舅家的东西,我看你比他还可笑。好歹人家是划拉舅舅家,你是成天想着占老丈人的便宜!”
“女婿是半个儿,怎么算占便宜呢?”李景隆笑道,“再说,我老丈人都没了,那些好东西,也不能都便宜了两个舅子不是!”
与此同时,还有个人为了送礼头疼。
同是京师西城,巨大的豪宅之中,蓝玉端着酒杯坐在花园中暗自沉思。
现在的蓝玉一身布衣,卸掉甲胄之后,看起来比以前苍老许多。风微微动,鬓角的白发也跟着晃动。而且,他双眼之中,没有了往日那份激昂壮烈,多了几分冷清。
说好听的是闭门思过,不好听的是他被皇帝禁足。还是剥夺了一切荣誉的禁足,即便百战名将心如铁,也不免也有颓丧。
不过这颓丧之中,是否有不甘和埋怨,有暗恨和怨言,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父亲!”长子蓝春在对面小声说道,“儿子觉得,太孙的大婚,咱们还是不要............”
“我知道分寸!”蓝玉的声音冷冰冰,“现在蓝家是戴罪之家,不是表忠心的时候。可太孙殿下不是旁人,乃是我的血亲,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他娘是我的外甥女,我当成自己亲闺女看!”
“他大婚,我这个做长辈的不能去,已经对不起故去的太子,故去的太子妃。若是连礼都没有,我死了怎么下去见他们?”
蓝春低头,“父亲,谨慎..........”
“还要怎么谨慎?只不过给殿下大婚添点喜头,就不谨慎了?”说着,蓝玉斜眼看了儿子一眼,“你这么小心翼翼,是不是怕被你老子牵连,坏了你的前程?”
“儿子不敢!”蓝春赶紧跪下,“父亲,只是殿下曾经交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