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21章

    尽管宫门上也挂着彩带,挂着红色灯笼,可是这宫中却没什么人气,更静谧得没有一丝声音。

    坤宁宫,马皇后生前居住的宫殿。

    (紫禁城里,东西六宫不分等级都是住后妃的,明朝皇后住坤宁宫,所以叫中宫。明朝,也有嫔妃住坤宁宫的例子,出自朱家溍。)

    老爷子在宫殿前停了许久,随后抬脚进去。

    到了门前,他似乎又有些犹豫,想去推门,但是手臂却停住了。而后他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一般,推开那扇尘封了许久的殿门。

    吱呀一声,殿门开了。里面也燃着红烛,装点一新。可是这殿中很久都没人住过了,显得很是冷清。

    老爷子信步朝里面走,手指在凳子上划过,看到没有灰尘之后,满意的点头坐下。

    这里的场景他很熟悉,所有的摆设都和原来一样,还在老位置,还是老样子。西边是马皇后生前的卧房,老爷子坐的东边是外厅。皇后生前居住的宫殿,也并不是特别富丽堂皇。

    角落里,还放着一张纺车,墙上还挂着马皇后生前穿过的麻布衣衫。

    “下去!”老爷子挥手,朴不成退下。

    第137章

    坤宁宫老爷子缓缓走到那张纺车前,轻轻的抚摸着,眼神里都是怀念还有爱惜。

    “今儿,咱们嫡孙熥儿成亲了!”

    老爷子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咱给他找了一个,和你性子有些像的姑娘,勤劳本分,爱笑心眼好,还做得一手好饭菜。”

    “你早先常说,娶贤妻旺三代。你旺了咱,咱这个孙媳妇会旺咱的孙子!”

    说着,老爷子似乎再也控制不住,鼻子酸得不行。

    “咱大孙今儿娶媳妇,可威风了呢?全城的百姓都出来了,满街都是吉祥话!比当年,咱娶你的时候,威风了一百倍!你是没见着咱大孙那俏模样,骑着高头大马,那叫一个气派!”

    “老二老三扶凤轿的轿杠,他两个舅舅是主婚人!高丽,安南,琉球等藩国都送了贺礼。”

    “他,比咱出息!”

    “你..........你要是多活几年多好,见着孙媳妇,见着嫡重孙再闭眼,多好!”

    说着,老爷子的手指捏着纺车的把手,身体有些颤抖。

    “真快呀,咱娶你的时候好像还在昨天,今天孙子都结婚了!按理说咱这一辈子,从他娘的要饭的到皇上,圆圆满满啥都不缺了。可是这大喜的日子,唯独少了你!”

    说着,老爷子抓起挂在墙上的旧衣,放在脸上。

    “老婆子,你把咱扔下先走了,把这个家扔给了咱,你忍心?”

    “打仗的时候咱就和你说过,咱要走在你前头。因为没了你,咱不知道怎么活!”

    呜!殿中,响起老爷子压抑的哭声。

    许久之后,老爷子擦了下眼睛,“别笑话你爷们,奶奶的,落泪未必不丈夫!也就在你这儿,咱才能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

    “哎,一辈子,真快!”

    “知道你惦记着咱们这个嫡长嫡孙,他自己也争气,咱打下来的江山留给他。他是个孝顺孩子,你是没见着,会说话会疼人会讨人喜欢,浑身上下都透着机灵劲。咱俩人的优点,全在他身上!”

    “翰林学士们夸他,文武官员们夸他,就没人说他不好!”

    “早年,吕氏刻薄他,我叫人杀了,杀了她全家!”老爷子的声音忽然加重,“你回头在那边和大儿媳说一声,熥儿这些年受的委屈,咱给报仇了!”

    “往后,你们在那边看着,保佑着他,啊!”

    “老婆子,他成亲了,往后是大人了。你放心吧,在那边也不用惦记了!”

    说着,老爷子忽然又是一笑,“咱刚才说没你不知道咋活着,可是现在呀,咱还不能这么早就去见你。咱身子还硬朗着呢,争取呀再他娘的活上十六年,见咱们的嫡重孙娶妻生子!”

    “嘿嘿!要是能见着重孙子再有嫡子,那就更美了。咱不贪心,不指望着万岁,咬咬牙挺他十几年。等咱到那边见了你,给你讲讲咱重孙,玄孙的小鼻子小眼睛,哈哈!”

    忽然,不知哪里来了一阵风,殿内的烛火跳舞一样跳动起来。老爷子惊奇的望过去,那舒展的烛火,对着他隐隐点头,似在附和。

    老爷子展颜一笑,目光中满是柔情。

    可是下一秒,老爷子又收敛笑容,“不成,咱自己的孙子结婚,咱这当祖父的居然不能露面?这算哪门子规矩?他祖母看不到,咱活着也看不到?不行,得让他和媳妇,先给咱磕头!”

    说着,迈步往外走,嘴里还念叨着,“老婆子,咱代你让孙子磕头去,让他和孙媳妇多磕几个!”

    ~~~~

    “你........怎么还不走?”

    东宫寝宫之中,朱允熥瞪着战战兢兢的王八耻。

    “你等着在这过年吗?”朱允熥咬牙道。

    没眼色的东西,他主子大婚的日子,好不容易所有的仪式都完了,马上就要洞房花烛了。他居然还跟木头桩子似的,杵在一边。

    “不是,你一个太监,这时候不应该躲得远远的?”

    赵宁儿羞红了脸,不敢抬头。朱允熥斜眼,对王八耻说道,“怎么地,你要听墙根?”

    “主子!”王八耻跪着,低声道,“您和娘娘,还没吃子孙角儿呢?”

    “还不端上来?”朱允熥又道。

    这时,朴无用端着一个小盖碗进来,跪着奉上。

    子孙角儿,其实就是子孙饺子,大元的时候,叫子孙饽饽。(饽饽不是满语专属,早先大元时也这么叫。)

    就是煮的半生不熟的饺子,是由娘家陪送的。

    朱允熥夹着一个饺子,送到赵宁儿嘴边。

    后者娇羞的微微张口,咬了一小口。

    “生不生?”朱允熥笑着问道。

    赵宁儿把饺子咽下去,垂首道,“生!”

    “哈哈哈!生就好!生就好!”朱允熥笑道,回头把盖碗给了王八耻,轻声道,“滚!”

    “是!”王八耻捧着盖碗,快速退下。

    殿中,现在真的是二人世界了。

    朱允熥牵着赵宁儿滚烫的小手,感觉有些肉肉的,“娘子,天色晚了,咱们歇息吧!”

    “嗯!”赵宁儿又是嘤嘤一声,脸红到耳朵根上。

    “来!”朱允熥起身,扶着赵宁儿。

    “呀!”可是赵宁儿却惊呼一声。

    “怎么了?”朱允熥忙问。

    赵宁儿眼眶含泪,不知是羞还是急,小声道,“腿麻了!”

    “缓缓,缓缓就好了!”朱允熥开口劝慰道。

    这一天下来,他一个男人都被繁琐的礼节弄的身心俱疲,何况是赵宁儿一个姑娘家。

    却说,王八耻捧着盖碗出来,小心的掩上宫门。

    出了寝宫的王八耻摇杆瞬间溜直,对外面肃立的宫人们小声说道,“殿下要清净,你们都下去吧,杂家自己在这值夜!”

    说着,见一个人影正朝这边过来,不耐的说道,“都下去,殿下口谕不用伺候..........”说着,当场愣住,“朴总管!”

    “里面歇了吗?”朴不成问道。

    “回总管话,太孙殿下和娘娘刚吃了子孙角儿!”

    “嗯,知道了!”朴不成低声道,“皇爷来了,滚!”

    “是!”王八耻又变成了虾米,无声退下。

    随后,朴不成让到一边,老爷子背着手进来。

    “皇爷,小主子刚吃了子孙角儿!”朴不成笑道。

    老爷子点点头,也不用人同传,直接走到门口,可是脚步却忽然停住了。

    宫里,传出朱允熥和赵宁儿说话的声音。

    “今日,怎么没见陛下?”赵宁儿道。

    “宫里的破规矩,皇储结婚,皇帝当天不见面!”朱允熥笑骂,“也不知道这算什么规矩,结婚更要念亲恩,更要叩拜亲长。这时候,也不知皇爷爷在干什么,睡了没有!”

    到底是自己的孙子,心里头想着念亲恩!

    老爷子微微点头,又听里面赵宁儿说道,“殿下,现在大臣们都走了,不如,臣妾和您一块去给陛下磕头吧!”说着,顿了顿,“臣妾是孙媳妇,是嫡孙媳妇,不给老人叩头不像话!”

    “虽说民间是有第二天见公婆的礼儿,可是殿下就陛下这么一位亲长,你又是陛下的唯一嫡孙。将心比心,老爷子这时候心里说不定还在惦记着。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做晚辈的,若是让规矩牵绊住,孝心也就打了折扣了!”

    好孩子!老爷子心里赞道,不愧是自己挑的孙媳妇。

    自己这辈子,两样事从没看走眼,一是打仗,二是找媳妇。自己的皇后是千古贤德,这孙媳妇也如此。听听,这话都说进咱心窝子里了。

    “好!我也正有此意。”只听朱允熥坏坏一笑,“娘子,咱们先去叩谢祖父的生养之恩,回来再........再入洞房!”

    接着,朱允熥对外喊道,“王八耻!”

    “不用喊了!”老爷子笑着开口。

    “皇爷爷!”朱允熥一惊,赶紧开门,和赵宁儿跪在老爷子脚下。

    “今日是孙儿大婚,孙儿愚钝,靠祖父教养成人。养我爱我,又给孙儿挑选妻子,让孙儿成家立业!”

    朱允熥叩首道,“孙儿,叩谢皇爷爷的生养之恩!”

    赵宁儿也叩首道,“孙媳妇给皇祖叩头,一叩生养恩,二叩亲长情!”

    “佳儿佳妇!”老爷子叹息一声,看着跪着的孙子孙媳妇,心里满是满足。

    “那个.............”老爷子想了半天,心里千言万语说不出来,“咱走了,你们好生歇着。明早来奉天殿,跟咱一起吃早饭!”

    说着,转身就走,走出几步之后,忽然又停住,“传旨!太孙妃赵宁儿,贤良淑德,赏住坤宁宫!”

    第138章

    缺钱即便是入了洞房,这婚也没结完。

    翌日,皇太孙朱允熥携提太孙妃,身着衮服,翟衣,于奉天殿陛见皇帝。皇帝赐宴之后,于宫内皇帝诸妃见礼,并且召见皇亲命妇。

    第三日,太孙及太孙妃,于太庙面见先祖。也就是说他们两口子,从朱初一到朱五四,这些有名有姓的朱家祖宗牌位前,磕个遍。

    第四日,大朝会接受群臣祝贺。

    “皇太孙嘉礼既成,益绵宗社,隆昌之福...........”

    巴拉巴拉的说上一大堆,然后皇太孙赐宴答谢,犹如正旦大宴群臣一般。

    结束了这些,朱允熥这个婚才算真的结完。可怜见的,他日日打磨筋骨,也算身体强健,这些日子折腾下来,人都瘦了几圈。

    其实在他这,结婚的仪式刚过去,但是群臣心中的震撼却又起波澜。太孙大婚当日,上谕赏太孙妃位列坤宁宫。

    消息一传出,几乎是朝野大哗,人人皆惊。

    坤宁宫是皇后之宫,后宫之首。大明开国到现在只有一位皇后,就是太孙殿下的嫡祖母马皇后。她故去之后,老皇爷不但没有再立皇后,连坤宁宫都给搁置了,即便是贵妃,没有皇帝的旨意也不敢轻进。

    可是现在,忽然赏给了太孙妃?而且上谕之中的位列二字,很是耐人寻味?

    这位太孙妃就这么得皇爷的欢心?这么得皇爷的看重?

    古往今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呀!说句不好听的,太孙妃要住进坤宁宫,那必须得是皇太孙登基之后的事,可是现在?

    不过,这些人心里想,却是没人敢歪嘴!

    老皇爷说的就是规矩,就是礼法。皇明就皇太孙一个嫡孙,将来江山社稷都是他的,一座皇后宫算得了什么?

    若真是有哪个脑子不好使的愣头青,想说说这事,恐怕折子都递不到御前,就会被东宫詹事府,左春坊那些学士们喷得狗血淋头。

    太孙妃住皇后宫算什么?许多人心里,甚至有大逆不道的在想,就算老皇爷哪天心血来潮,直接禅让了都不稀奇。

    历朝历代,皇帝储君多如仇敌一般,相互防备,皇族之间更是视为仇寇。唯我大明,祖慈孙孝,上下一心,朝纲稳固。

    此万世江山之兆也!

    有人这么想,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皇太孙大婚之后,老皇爷马上让皇太孙,署理朝政。

    所谓署理,就是在一些事上,可以行使皇帝之权。

    奉天殿旁的华盖殿,本是大朝会之前,皇帝御用换衣的地方。如今微微整改,在殿东侧暖阁之中,设皇太孙宝座,屏风,御案,书记官,翰林学士等,为皇太孙署理朝政之用。

    简而言之,就是小一号的皇帝公事房。

    而刚开始署理朝政,朱允熥就遇到了头疼事,大明去年结余的国库,又见底儿了。

    “去年户部和两淮盐税的结余,加一块儿还有一百多万。先是过年,又是淮王大婚,又是您.........”

    户部尚书傅友文带着户销算司,给事中,大库郎中等,恭敬的坐在朱允熥对面的圆凳上,小心的给朱允熥报账。

    “又赶上孤大婚,火树银花不夜天,繁花似锦盛世年!”朱允熥笑道,“这一百多万,就这么花的差不多了!”

    一百多万,朱允熥心里微微心疼。汤和那边沿海想多打造几艘大舰,昨日送呈的折子,户部和工部就打起了官司。若是这一百多万,都用在军事上........

    可是,也有些心疼不起来。这钱的大头还是花在他的身上,老爷子一辈子简朴,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唯独到了自己孙子大婚的时候,卯足劲花钱,为的啥?

    还不是为了自己孙子风光体面?

    “这还没算,赏给京师百姓的吧?”朱允熥继续问道。

    “是!”傅友问道,“先是春节大赏,而后又是殿下大婚当日的赏赐,后皇爷一高兴,又搬出三万贯铜钱,一万多匹布,四万多斤粮,酒肉若干.........别的还好,就是铜钱...........”

    啧啧,老爷子是真大方,三万贯铜钱,一贯可是一千枚洪武通宝。洪武通宝一共只发行了三次,最多一次是洪武二十年发行了两百万枚。

    大明缺铜,老爷子又是不爱开矿的,洪武通宝铜铅的比例是四六,这在历朝历代中已经属于良心钱了。所以在民间,格外的坚挺。

    (古代的铜钱,不是每年都发的,比方明朝时候,前朝的铜钱也可以用,清朝的时候,明朝的铜钱也可用)

    这三万贯铜钱的赏赐,不但让大内的钱库一空,连带户部的钱库都少了一大截。

    傅友文是个精打细算的户部尚书,说起此事不免有些咬牙心疼。

    朱允熥笑道,“皇爷爷赏给了百姓,百姓也会花到市面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暂时少了一些,不用这么心疼!”

    “殿下有所不知道,皇爷赏的,是内库的压库钱,铜六铅四。当初光是制造这些钱,就花费不少!”傅友文一脸肉疼。

    这也就是在朱允熥面前,在老爷子那,他是不敢有这表情的。否则老爷子一瞪眼,怎地,给咱大孙花两个钱,你还心疼啦?吓死他户部的官员。

    老人都是这样,一辈子精打细算,但是给儿孙花钱,唯恐花得少了。

    “孤大婚,秦晋二王送了两千两金子,回头差人提到户部大库去!”朱允熥说道。

    “臣不敢!”傅友文惶恐道。

    “你听孤说!”朱允熥笑着合上账本,“你们户部看着把这些金子换成白银或者铜钱,然后再挤出五万两左右。”说着,朱允熥微微靠后,靠在宝座的背上,笑道,“信国公的折子你也看过了,倭寇是要剿的。靖海军的战舰要打造,选出的士卒要给安家费,沿海城池的军寨也要修筑。这个钱,不能从地方老百姓身上刮,中枢虽然穷,但是日子还能过。”

    傅友文拱手道,“太孙殿下圣明!”

    自古以来,户部说是国家的库房,但是历代的皇帝也好,太子也罢,都没少从里面掏钱。皇太孙把自己的私房,存入户部,确是千古美谈。

    大明开国从蒙元手里接过这千疮百孔的江山,已经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间,每年的财政大头,依然是军费。而在民生上,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自然是总也攒不下钱。

    还是那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朱允熥的手指缓缓敲打桌面,开口道,“邮票还有驿改邮一事,每年给给国库带来不少收益吧!”

    “回殿下,看着收益是多,可这钱按皇爷的意思,都用在修路上头了!”傅友文说道,“现在各地的驿站不用中枢补贴,能自给自足。驿站的盈收,都用在了疏通运河水路,修路等建设上!”

    “该当如此,要想富先修路!”朱允熥笑道,“用邮政的钱修路,是个好循环,是德政!”

    “都是殿下的仁德!”

    “孤只不过提了一个点子,具体的事还是你们下面人办的,和孤的仁德有什么关系!”朱允熥笑道,“不过,这年年国库没有结余,也不是办法。”

    开源?节流?

    朱允熥心里想到,往后大内的开销还是能减就减一些,等将来自己真到了那一天,立下规矩,把皇家的花销和国库完全的区分开。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