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3章

    霎那间,尘土飞扬,慢慢的,骂声越来越微弱,只有人影在土中徒劳的翻滚,挣扎着。

    李芳远如筛糠一样颤抖着,默默的流泪,眼前的景象越发模糊,双眼渐渐无神。

    不知怎地,看着眼前的画面,他忽然想起少年读诗时,老师教过他的一个故事。

    “唐贞观十九年,太宗率兵攻高句丽安市城。”

    “高句丽引十五万大军,欲绕唐军粮道而不得,只能正面迎敌。”

    “此战,唐军三万,唐太宗率四千精骑为中军,长孙无忌带一万一千人埋伏,李勣率一万五千步骑军攻高句丽大军右翼。”

    “高句丽惨败,唐缴获马五万匹、牛万头、铁甲上万副。高句丽三万六千人残兵,投降!”

    “后,李勣奏请唐太宗,将安市城军民百姓,悉数坑杀!”

    忽然,李芳远打了一个冷颤,浑身发冷,冷到了骨子里。

    “高句丽前车之鉴,对于中华大国,我们高丽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逢迎,莫要招惹。可能在他衰弱的时候,我们会占到一些便宜。但当他大一统的时候,随便一口,就能把高丽吃的渣子都不剩!对中国,要心存敬畏!”

    老师的这句话,开始在李芳远的脑中萦绕。

    “呜!”

    李芳远发出压抑的嚎哭声,泪流满面。

    此时他才意识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无知。

    “以为是个横的,谁知是个娘们唧唧的!”

    听到哭声,朱棣不耐烦的皱眉,直接从卫士手中夺过链子,拽着李芳远朝大营走去。

    一路上,见到这场景的士卒们,都咧嘴大笑。

    朱棣趾高气昂,意气风发,不时的拽拽链子,很是得意。

    渐渐的,快走到中军大帐了。在他前方的卫士,忽然跪地叩拜。

    只见前方,刚刚巡视完伤兵,脸上带着几分阴沉的朱允熥,在众人的簇拥下露出身影。

    见到朱棣,朱允熥因为明军将士伤亡而有些不悦的脸上,露出几分笑容,“四叔,大晚上的,还没歇着!”

    平壤歼灭高丽十万主力之战,是他们叔侄联手打的,两人暂且抛去了心中的小心思,齐心协力之下,倒也相处融洽。

    “殿下也没还歇着!”朱棣笑道。

    朱允熥看看朱棣手中的铁链子,“大晚上的,你这是..........遛狗呢?”说完,却发现不对,原来朱棣的铁链上,拴的竟然是个人。

    “这是?”

    朱棣回道,“殿下,这就是高丽的靖安君,白日被臣活捉了!”

    这个燕王,还真是胆大包天。本来朱允熥心中那点对朱棣的好感,顿时不翼而飞。

    因为从始至终,朱棣都没有禀报过,他生擒了李芳远。

    见朱允熥恼怒,朱棣心中一虚,有些辩解的说道,“殿下,不是臣不报于您,而是这厮骂臣是杂碎!”说着,更恼怒的道,“他骂臣,不就是骂咱们朱家吗?”

    “把高丽王子当狗栓,燕王好手段,会玩!”朱允熥身后的蓝玉笑道,“臣当年,怎么没想到这招!”

    朱棣眼神一冷,面色不悦。

    蓝玉话里有话,身为一国藩王,如此对待敌国王子,本就是大谬,荒唐,残暴。若是被御史等参上一本,有辱国体,怕他朱棣就吃不了兜着走。

    礼仪之邦可以杀人,但是这种高丽的王族,要押送京城,诏告天地之后明正典刑,放为正途。像如此的私下折辱,只会留下骂名。

    大明横扫天下,往前数次远征,俘虏的王子不知凡几。可都被老爷子好吃好喝的养起来了,这才是高明的手段和远见。

    没人说话,场面一时有些冷场。

    朱允熥沉思片刻,语气不善,“燕王,你往日颇为稳重,怎么今日如此的孟浪?”

    叫燕王,就是正式的君臣问话。朱棣心中不耐有气,却没有办法。只能低头,俯首聆听。

    “明国皇太孙殿下!罪臣请降,罪臣回王京,让父亲上表称臣,出城跪降!”

    李芳远此刻心中再无壮志,他这样的人,一旦梦想破灭之后,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怕到了骨子里。

    “高丽小国有罪,全凭皇太孙殿下发落!”李芳远涕泪交加,“只求留罪臣一命,罪臣必感念天恩浩荡,再也不敢与大明为敌。高丽上下,当视大明为父.......”

    “这厮,恁地一点骨气都没有!”朱棣松开铁链子,冷笑道。

    李芳远求饶声中,朱允熥也是冷冷一笑,“孤,不是没给过你机会!可是你不珍惜!”说着,慢慢走上前,戏谑的笑道,“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你是对手吗?”

    “千岁殿下,殿下千岁...........”李芳远哭着叩头。

    朱允熥收敛笑容,转身道,“砍了,脑袋给他爹送回去,让他们父子团聚!”

    “殿下!”李芳远惨叫着,被傅让等人拖走。

    “信国公那边已经到了汉城,明日一早大军出发,两路合围高丽王都!”朱允熥看着身边的武将臣子们,微微一笑,“这破敌国之都,擒王灭国的功劳,你们谁想要?”

    第33章

    捷报至京师明,洪武二十六年九月,明军中路军攻破高丽重镇平壤,全歼高丽十万精锐精锐。以和津里海港为后勤基地,调整数日之后,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

    原高丽王京开城(板门店附近),判尹郑再镐开城跪迎王师,并且发表檄文,李氏逆贼篡位自立,大明王师,代天诛之,高丽士民箪食壶浆,为大明先驱。

    而此时,大明另一路偏师,信国公汤和带领的大明水军,攻破树州登录,直接攻破汉城后方屏障城南府,高丽王都汉城,已在明军两路夹攻之中,危在旦夕。

    皇太孙捷报传至京城,大明朝堂振奋。须知,历朝历代不乏武功赫赫之帝王,但未曾有过,为储君时便亲率大军,行灭国之事的浩大的武功。

    即便英明神武如大唐太宗皇帝,灭辽东高句丽等国,也兴举国之力,耗费数年。

    而皇太孙带军出征不过月旬,灭高丽就已成定局。即便是不灭高丽,与那番邦小国签城下之盟,也足以震烁史册。

    即便是那些一开始不赞叹皇太孙出征的文臣们,此刻也要心悦诚服的说,如此功绩,当泰山封禅!

    大明上下欣喜,而那些常驻京城内的各番邦使节等,如安南等国,则是惶恐不安。大明军力如此浩大,若是哪日他们朱家爷俩吹胡子瞪眼,看其他这些小国不顺眼了,也发兵打那么一遭..........

    于是,不但是大明的臣子们上贺表,各番邦使节也连连上书,称呼天朝为父母之邦,同时每年进贡的贡品等物,又加了一倍。

    不过,皇太孙毕竟是皇储,还不是皇帝。群臣再怎么称颂也要有个限度,所以朝堂上下,纷纷再次上表,开始对皇帝老爷子歌功颂德起来。

    “古往今来,圣明君王不知凡己,然未有如我大明者,明君之道,薪火相传!”

    “皇太孙乃是皇明嫡子嫡孙,陛下殷勤教导,敦敦教诲,使其更胜于蓝也......”

    群臣们的贺折狠狠的拍了老爷子一记马屁,大意是说,古往今来很少有我大明这般祖慈孙孝,子孙们各个都整齐的朝代。而皇太孙经过陛下的苦心培养教育,小小年纪已经展露出千古明君的威仪。

    拍老爷子马匹,未必好使。

    但你要说他教孙有方,把皇太孙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全归功于老爷子的教育,他面上不说,却能欢喜得胡子都翘起来。

    捷报传来这几日,最近因为江南税法而有些暴戾的老爷子,还真是态度柔和不少,让朝中臣子们松了一口气。

    不出朱允熥所料,新税法一出,天下大哗!

    尤其是江南文风盛行之地,民间士绅言谈之中,已经把老皇爷和横征暴敛的隋炀帝画等号。而朝中那些来自江南的士子,国子监生,翰林院清贵等,更是拼命上书,让老皇爷收回成命。

    可老皇爷何等样人,你若是嘀咕几句,然后低头办事去了,老头也不和你计较。

    若你不但不干活,反而唧唧歪歪喋喋不休,阴阳怪气指桑骂槐,那就别怪老头掏刀子捅人了。

    从皇太孙出征算起,老爷子已经罢免官员八十七人,斩首四十二人,抓了乱说话的江南文人二百有八十,以雷霆之势派锦衣卫及户部税课司官员,于各地构置税司衙门。

    又有不服朝廷王法的地方大户,抄家灭族者数不胜数。但凡阻挠税法者,家产一律充公。一时间天下皆惊,天下士绅这才想起来,当今这位可是靠着刀把子起来的。不杀人的时候是佛,杀人的时候可是佛见了都怕。

    可是,总会有人不识时务。今日朝会,又有几个督察院青年御史,上了洋洋洒洒的六千字奏折,痛陈税法弊端,字里行间直指皇帝,见利忘义,取民间之财。

    啪啪啪,酷热阳光之下,奉天殿外的广场上,几个太监举着手里的板子,狠狠的朝官员们的下身打去,每次落下之时,都是血光飞溅,血肉横飞。养尊处优的官员们,挨了几下之后,就面如金纸,有出气没进气。

    殿中,群臣低头,默不作声,老爷子坐在龙椅上,拿着奏折冷笑,“瞧瞧,好文笔呀,什么秦皇不知抚民,二世而亡。隋炀帝好高骛远,天下皆乱,前元不兴教化..............”

    “商税之法,乃国家对百姓之盘剥,千古弊政,民怨沸腾............”

    砰,老爷子一拍御案,骂道,“哦,咱要收商税,就成了暴君了?收了商税,大明就要亡国?收了商税,老百姓就没好日子过?”

    “书都他娘的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什么狗屁不通的玩意儿?”

    “咱行的商税,只有关税,河道税,城门税。交了钱靠邮政运输,不管去哪出具票据就可畅通无阻。这不比他娘的,以前被那些黑心官吏盘剥强?”

    “还与民争利?商人算民吗?商税收了,国库有钱了,才能少在农人身上搜刮。这点道理都不懂,还敢跟咱大言不惭?”

    越说越气,再一指外头,喊道,“朴不成,叫人给咱狠狠的打!这些四六不懂,就知道颠倒黑白瞎叫唤的玩意,大明朝养他们干什么?”

    随后,目光转向群臣,“最反对新税法的,就是这些有读书人说话的地方大户豪商。读书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吧?他们一个个富得沟满壕平,抖两下都能漏油,他们兼济天下了吗?”

    “不但不兼济天下,还要指责朝廷,指责咱收税,是弊政?咱兴薄税的时候,不见有人说咱好。稍微管一下,就说三道四,是不是以为咱好说话?”

    “发了家了,有了钱了,成了有读书人帮着说话的豪门了,开始得瑟了,对吧?”

    “以为咱不知道他们那些腌臜事,不知道他们怎么坐地起价,盘剥百姓的是吧?以为咱不知道,那些开丝场的,开布场的,拿人当牲口使是吧?”

    “国家给他们好处,他们不领情,拿这种好处当天经地义。”

    “缴税是才是天经地义,取之于民用之民。”

    “自从咱大孙提出天下驿站改邮以来,河道清了二十三段,官道修了四十八处,累计征发民夫二十余万。”

    “这钱哪来的?都让朝廷找种地的百姓要吗?种地的百姓,一辈子都不离开家门口三十里。哦,他娘的,朝廷修了水旱路,你们商人得礼了,还让种地的掏钱,好事都让他们占了?丧良心不?”

    殿中,满是老爷子的咆哮。群臣低下头,谁都不敢开口。

    “咱大孙跟咱说过,商税,农税是大明的两条腿,少一条,这大明早晚要瘸!”老爷子几分愤怒的说道,“才开国不到三十年,就这样了。要是三百年,恐怕皇帝都指使不动了!”

    这时,朴不成从殿外进来,跪奏道,“皇爷,几位大人受刑的大人受不住,已经去了!”

    “死的好!”老爷子端起茶喝一口,“吏部!”

    吏部尚书凌汉出列,“老臣在!”

    “外边那几个,屁股歪心不正的玩意儿,夺了他们的恩科!”

    众臣心中惊骇,人被打死了不算,还要剥夺官身,日后下葬连官面文书都不许有,以百姓下葬。

    “臣,遵旨!”凌汉以头铁闻名,但不是傻子,知道这个当口老皇爷说什么听什么就是,万不能顶着来。

    可是随即,老爷子又有些生气的摆手,“算了,算了!那啥,拉下去好生安葬,家里给些抚恤银子,该立碑给立碑,活着时候糊涂蛋,别让他们死了,还连累自己家的名声!”

    “哎!”说到此处,老爷子又叹息一声,拄着额头,“咱这暴君的名声,挨他妈落就落吧!可是这些人,他们傻不傻?寒窗苦读十年,祖宗保佑高中恩科,才能入朝为官。”

    “做了大明的官,还要帮那些商人们说话。不但说话,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傻不傻?还以为自己是忠直之臣,其实是被人家拿着当枪使?娘的!”

    随后,老爷子怒气不减,皱眉问道,“刘三吾,外边那几个,是你们浙东出身的官员吧?”

    中书舍人刘三吾出列,“回陛下,是。”说着,顿了顿,“他们几人,平日才学兼优...........”

    “咱听说他们也都出身地方大族,家里都有产业是吧?”老爷子打断刘三吾,继续问道。

    刘三吾微顿,“是!”

    “查查!”老爷子大声道,“传旨,让锦衣卫去查。若是他们几人上书,是有人撺掇。背后之人,全部就地正法,家产充公,妻女发配。财产中取一成,分给外边死那几个!”

    群臣沉默半晌,齐声道,“陛下圣明!”

    “商税,必须收,谁反对咱就砍谁的头!咱是粗人出身,不懂那么多弯弯绕。讲不清道理,咱就动刀子,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咱的刀子利!”

    老爷子杀气腾腾,“咱宁可落下骂名,也不能把大明财源,都强加在普通百姓农人头上。”

    说着,一挥袖子,“散朝!”

    群臣潮水般退去,留下一地冷汗,在金砖上发亮。

    老爷子疲惫的往后一仰,靠在龙椅上,自言自语道,“都他娘的指望不上!一群瞪眼吃干食的杀头货!”

    说着,又坐直了身体,看着御案上,单独放着的,朱允熥的问候折子,脸上露出些笑摸样。

    “还是咱大孙好,外头带兵打仗呢,还知道惦记咱这老骨头!”

    心里想着打开奏折,朱允熥那熟悉的笔迹,让老爷子有些心酸。再看上面,对自己的关心,想念之情溢于言表,顿时心中一酸。

    “傻小子,啥时候回来呀!”

    打开奏折,一边想一边再细细的看了起来,“爷爷,孙儿没给您丢脸,打得高丽人溃不成军。”

    “大明儿郎们都是好样的,四叔也是好样的。孙儿记着您的话,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孙儿坐镇中军,四叔冲锋陷阵,您的一儿一孙,给咱朱家扬名立万!”

    老爷子笑着点头,嘴中自语,“好样的,都是好样的

    !”

    “孙儿在外,不能每天侍奉爷爷,心里十分惦记。天热,您别总穿粗布衣裳了,换丝绸的吧。穿着凉快,不黏身。您一辈子简朴,到老了别再苛待了自己。咱朱家家大业大,穿点丝绸,穷不了!”

    “顿顿还喝酒吗?少喝点,伤身体。要真想喝,等孙儿打完了仗,回去陪您喝!”

    老爷子脸上带着些感受到儿孙孝意的满足,笑道,“傻小子,就知道问咱,也不知道问问你那大肚子的媳妇!”

    然后,老爷子接着往下看,笑容越发的灿烂了。

    “爷爷,等孙儿得胜回朝之后,请您泰山封禅可好?”

    “您布衣提剑起淮西,扫平南方兵乱,提军北上。推翻蒙元暴政,还天下百姓朗朗河山。”

    “又出兵远征,拒胡人刀兵于国门之外!”

    “收复燕云十六州,打得胡人闻风丧胆。”

    “轻徭薄役,与民休息。”

    “现在又有了孙儿为您灭了高丽的功劳,这些事桩桩件件,咱都写在泰山,昭告天地,可好?”

    “呵呵!”老爷子笑容更胜,看着信摇头道,“不行不行!咱可没那厚脸皮!再说,那得花多少钱呀!”

    第34章

    父子之盟就在大明京师,因为实行税法而纷乱之时,高丽境内,明军长驱直入,直达汉城最后一道屏障,汉江分支,临津江。

    这条江距离汉城以北,只有一百多里。

    明军沿江扎营,营垒数不胜数,望不到尽头,漫山遍野都是大明的日月战旗。平壤城下歼灭高丽主力之后,高丽再无可以和明军野战的精锐。

    即便是高丽王京中还有四五万精锐之师,可以召集十几万高丽军民,但是面对大明的大军,他们只能选择退守。最重要的是,平壤一战,高丽打光了手中的骑兵,现在在汉城附近,呼啸疾驰的,皆是大明男儿。

    朱允熥驻马江畔,看着江波荡漾,再看漫山遍野,满是矫健的大明男儿,不禁有些心怀激荡。

    此江临津,从北到南,贯穿高丽,也堪称壮丽。可在其他人的心中,没什么印象。在他心中,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在后世那场堪称中华儿女站起来的伟大战争中,英勇的中华战士们,就是在这里,沿着这条江,攻占了汉城。

    而后在敌人的强大炮火之下,汉城几度易手。但英勇的中华儿女,无数次的顶着敌人的飞机,巨炮。沿着这条江,不断的向前冲击。

    伟大的中华儿女,让狂妄的麦克阿瑟喊出了这是联军的生死阵线,绝不退让的口号。

    那些华夏儿女,就沿这条江,一次次的冲锋,厮杀。直到完全打碎了,敌人以汉城为根据地,整兵再战的作战意图。

    更让不可一世,称霸世界的敌人意识到,眼前的中华的儿女,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模样。昔日,他们一条军舰,几门火炮,就能让我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被他们予取予求的时代,已经他妈的过去了。

    他们打不下去了,不但不敢再打,还要在谈判桌上签字,在停火协议上盖印。

    积贫积弱的中华,百年血泪屈之后,华夏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新生。

    更让那些洋鬼子,再不敢犯我半寸国土!

    谁敢再说我们是东亚病夫,尝尝我们的刺刀!

    但是,那种壮烈,那种牺牲,那种种的种种,都是鲜红的,华夏儿女的热血呀!

    战马信马由缰,走到江畔,俯下头颅,饮着清澈的江水,眼睛有些发红。

    这一世,这里不会再成为华夏儿女,挥洒热血的战场。只会成为,乐土!

    “殿下!”亲卫统领傅让,小跑着到了朱允熥身后,轻声道,“有高丽豪族来投!”

    明军一路南下,眼看李氏高丽大势已去,高丽的豪族纷纷前来劳军,表达归顺之意。高丽士绅百姓,还真有些喜迎王师的样子。

    “李景隆!”朱允熥依旧看着江水,淡淡的说道。

    “臣在!”李景隆小跑着过来,笑道,“殿下有何吩咐?”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