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57章

    “一是开捐!”凌汉道,“不过嘛,也收不了多少!”

    “二是,开海!”

    第201章

    江山一体“开海?”

    顿时,老爷子眉毛眼睛胡子都皱在一起,眼光有些不善。

    他是个极其传统的人,在他心中凡是不好好种地伺候庄稼的,都是二流子。

    所以,虽然建国之后轻赋税,也有一系列的举措促进商业。可大明朝商人地位低下,不能使用奴婢不能穿绫罗绸缎。

    商人尚且如此,更别谈漂洋过海做买卖了。

    开海不就是允许百姓出海经商么,这事他明白,但他就是从心里隔应。

    茫茫大海一个不好,就是死无全尸。而且一走就是好几年,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都是有家有亲的,为啥要出海?

    孤儿呀?

    在家种地,孝顺父母,老实巴交的不好吗?

    凌汉见老爷子脸色不好,心知老爷子定是想左了,赶紧道。

    “我大明海疆万里,现在却只有泉州港通海商,中华空有富饶万物,却换不成新钱。”

    “远的不说,臣查阅前朝存档。宋室偏安之时,光是广州海关一处,一年的进账就是,二百万!”

    说着,看看老爷子,重重道,“现银!”

    老爷子正捋着胡子,手突然一抖。

    “二百万现银?嘶………”老爷子心中道,“这顶多少州府的赋税了,怪不得老赵家让人揍那样,还挺了一百多年!”

    凌汉继续开口,“这其中,茶税就七十五万!臣听皇太孙殿下说过,茶叶在咱们这不值钱,但是万里之外的番邦却等同黄金。因为普天之下,只有咱们这才有茶叶!”

    老爷子眉毛一扬,朗声道,“要么怎么说咱们是天朝上国呢?天下的好玩意,都在咱们这!”

    群臣纷纷表示赞同。

    其实他们的骄傲完全是有理由有资格的,中华文化历来是世界之巅。在他们心中,世界上除了华夏之外,就都是番邦。

    “你说这些咱都知道!”老爷子先是点头,随后话锋一转,“可商贸的事,不是三两天就能兴旺起来的,也不是拍拍脑袋说开海就能行的。”

    “再说,开海了,就有百姓要出海,都出去不回来咋办?都去做买卖了谁种地?”

    老爷子的话引得许多保守的大臣纷纷附和,天下就两件正经事,种地或者读书。

    “殿下当日的意思是,朝廷可先组织船队出海,让水军护卫………”

    老爷子忽然打断对方,“朝廷组织出海?”

    “太孙殿下的意思是,可以找时机朝廷牵头,组织一支浩大的船队出海,一是勘察海路,二是扬大明国威,三是沿途清剿海盗,确保海路安全!”

    老爷子忽然笑出声,“哦,水军出海!呵呵!”说着,目光一变,“他是要去抢吧?”

    他心里始终记着,当日朱允熥在大学堂中,对他那些小儿子们说的话。什么沿海诸国,虽是番邦但盛产黄金香料,能做买卖就做,不能做就抢。

    这番混账话说得那些小王爷们两眼放光,暗地里总是吵吵着将来要要出海等等。

    老爷子话音落下,顿时大殿中寂静无声,许多臣子的脸色怪异起来。

    大明乃是天朝上国,怀德四海威服海内。怎么听皇上的意思,皇太孙有意让水军出去抢那些番邦?

    真是岂有此理!

    “你要是说,开放几个通商的港口,慢慢放开海禁,咱还能商量!”老爷子沉思道,“可一下子要出海,这事要从长计议!”

    闻听此言,凌汉心里大喜。

    “皇上的脉,果然还是皇太孙摸得准!”他心中不禁想起,皇太孙给他的信,“跟老爷子谈事,漫天要价。不然,老爷子一点口都不松!”

    凌汉虽然已七十多岁,但干劲十足,又是务实派开明的官员。对于海禁一事,有自己的看法。

    人间有百业,只要百姓能用以糊口谋生,既不触犯王法又不有违伦常,就算是出海又有何不可?

    当下,马上朗声道,“陛下圣明,既然出海之事有待商榷,那开放海港口岸就势在必行!取税银充实国库,用以民生,乃大善之举!”

    老爷子想想,似乎明白了,瞪眼看着凌汉,“敢情你在这等着咱呢?”

    本要发怒,但转念一想,凌汉虽然头铁,但也不敢这么算计他。唯一能出此策略,指挥六部大臣跟自己打官司的,也就只有自己那宝贝孙子。

    心中的火又马上消了大半,想了想,“这事是皇太孙提起来的,那你们就等他回京跟他奏议!”

    ~~~

    朱允熥怕是一时半会也回不了京。

    从开封开始,沿着洪水决堤的方向,尉氏,扶沟,周口等地微服查看。

    让他略微宽心的是,这些受灾地区的地方官还算恪尽职守,能妥善处理灾情,安置灾民。尤其是淮阳一地,地方官从救济灾民开始,就把青壮召集起来,以工代赈。

    不过,这一路走来,仿若调研一般,让他对北方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大明的经济中心在江南,江南的赋税占据天下七成,人杰地灵商贸繁盛,尤其是苏杭和沿海之地,已经隐隐有了自由经济的萌芽。但内陆诸行省,依旧是千年不变的农业为本。

    这就使得百姓没有其他的路走,只能禁锢在土地上,看天吃饭。

    除却经济还有文化,以前朱允熥去苏杭之时,沿路各处学堂私学随处可见。而在中原一连走了多处,都没见到一处私学。

    “孤记得,查抄天下僧产的时候,曾说过用庙产给各地治学,怎么地方上,私学没有,官学也不兴旺呢?”

    通往周口的官路上,马车缓慢的行驶着。

    因为是微服私访,只是寻常马车,车辆里除了他之外,还有解缙和铁铉,所以显得有些拥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铉开口道,“臣就是中原人,略知一二。以中原为例,读书的多是官员子弟,寒门学子甚少!”

    “宋室南渡以来,北方沦为胡地,金时女真汉化重视科举。但金元连年大战在此,什么都打烂了!再往后大元一统,几乎是不开科举,更不重视各府道官学,所谓圣人文章,不过是给汉人看的摆设!”

    “而后大明代元,中原和北方各地又是连年大战。读得起书的豪门大户,要么破于乱世,要么南逃安身,老百姓饭都吃不上,谁还在乎能不能读书呢?”

    “如今殿下有恩,命各地整顿官学。但恢复学风,非一朝一夕之功!”

    “臣看来,数百年之乱,没个三五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是呀,根子还在一个穷字上。

    读书是要钱要闲的,天下无数贫民,寒门学子却屈指可数。若是家有耕地,又有牲畜牛马,自然舍得让孩子读书识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北方百姓的担子太重。江南赋税充国库,而北方之地,九边用兵都是就近取粮征税。

    虽说军卫有屯田,可话说回来,那些屯田够兵士们自给自足都不错了。

    朱允熥思维跳跃,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事事都不尽如人意。

    其实也不是他思维条约,江山社稷本是一体,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和其他事情无关的。

    解缙开口道,“殿下,道德文章盛世兴,推行官学急不来!”

    “不是急!”朱允熥微微一笑,“一路走来有感而发,没有外人,咱们君臣三个随意说说!”

    话音落下,车厢忽然停。朱允熥措手不及,身子晃了两晃。

    紧接着,听外面侍卫厉声喝道,“什么人拦住去路?走开!”

    ~~~

    调整下角度思路,嗯嗯!

    今天欠一章,我好好琢磨一下,会补偿的。

    第202章

    拦路不抢“三爷,有人挡路!”

    马车外,李景隆贴着窗户低声说道。

    朱允熥顿时有些好奇,挑开帘子伸头望了出去。

    被大水冲得不成样子,又被阳光晒过泥泞干裂的官路上,两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老太太,一人坐个小板凳上,大剌剌的就挡在路中央,就挡在那仅有的,可以让马车通行的好路上。

    虽是微服,但前后的护军也有百多号人,各个都是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从开封出发到此地路以上,隐藏在乡野的蟊贼宵小远远看见,撒丫子就跑。

    怎么到了这个地方,两个老太太,坐小凳上,低着脑袋就敢把路挡住?

    惊奇之下,心中产生几分好笑。

    “怎么回事呀?”朱允熥笑道,“去问问,别吓唬人家!”

    李景隆给了个眼神,前方一个侍卫上前,“哎,老太太,你坐这干啥?挡住我们的路了!”

    两个老太太有气无力的抬头,橘子皮一样的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唯独看着车队的时候,眼神中露出些神采。

    “哎,老子.........我问你话呢?你挡这干啥?”侍卫急了,刚要破口大骂,一想起后面殿下看着,马上改口。

    其中一个干瘦老太太又低下头,直接伸出枯瘦的手。

    另一个咧开嘴,吐出俩字,“给钱?”

    兵丁愣了,“什么钱?”

    “路钱!”

    “什么路钱?”

    “这条路的钱!”

    “这条路什么钱!”

    “过路钱!”

    侍卫傻了,双眼如铜铃,脸上的横肉都在颤抖。他们,堂堂大明储君的护军,居然被两个老太太拦住,跟他们要过路钱!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俩老太太,还真敢要?

    他俩活腻了吗?

    侍卫看看身后的队伍,耐着性子没骂人,“凭什么给你们过路钱?”

    “不给别想走!”俩老太太缩回手,抱着膀子低着头,坐在小板凳上。

    “我这...........”

    侍卫气得浑身发颤,大水过后,就这么点好路,还让他们给堵了,根本绕不过去。

    “你信不信,我让马车压死你们!”侍卫小声恶狠狠的说道。

    一老太太翻白眼,“你压死俺,走不出十里地,官差就能追上你。”

    另一个老太太道,“后生,为了点买路钱,吃人命官司,你划得来不?”说着,对车队努努嘴,“你们这么大的车队,一看就是做大买卖的,何必呢?”

    感情,这俩老太太,是把朱允熥一行人,当作是过路的行商。

    可她们也不想想,中原到处发水,各地都在救灾,哪有行商路过。

    有道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可兵遇到不怕死的,他也没辙!

    侍卫气得咬牙切齿,放眼往远处看看,似乎有人影闪动。那定是通风报信的,这边要真是动粗,说不定他们真恶人先告状,报官去了。

    就算不报官,呼啦一下涌出百十个百姓来堵着,那更棘手!

    “哎,前面咋回事,你能不能行?”侍卫正思索着,后面的军官扯着脖子叫骂。

    车队停住之后,护军们就警惕的开始戒备。虽然刀枪依旧藏着,可马车里弓箭已经搭上,刀斧手的手也握住了把子。

    “娘的,出门没看黄历!”侍卫骂了一句,恨声道,“要多钱?”说完,开始在钱袋子里拿钱。

    老太太伸出一个巴掌,“五文...........”

    “没铜钱,拿着滚!”侍卫扔下一块银元,“赶紧走!”

    唰,俩老太太眼睛都直了。

    抬头看看侍卫,又看看银元,一人捡起来,嗖嗖两步,板凳都不要了,撒丫子就跑。

    另一个也撒开腿追,“哎,咋你一人全拿了?”

    侍卫把板凳一脚踩碎一个,咬牙怒道,“他娘的,刁民。留着给你们买棺材,要不是殿下在,老子........”

    一个小小插曲过去,车队继续缓慢的前行。

    “要钱的?”朱允熥靠在车窗上笑道,“这得多大胆子?敢拦路要钱!”

    他们这一队人,寻常人躲都来不及,可是俩老太太却直接给堵了,奇不奇!

    “这等事,其实在乡间也是寻常!”李景隆在马车外步行,笑着说道,“别说是大灾之年,就是太平时节,也有百姓守在官路上,跟着过往的行商要钱!”

    “要是不给呢?”朱允熥笑问。

    “不给,还真就过不去。”李景隆笑道,“惹了一个来一群,一村人都给堵住,那可不是仨瓜俩枣的事了!要不,就在路上挖几个坑,让大车过不去,到时候更麻烦!”

    这倒也是,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俩钱打发了,总比出事强。

    此时的乡村可不是后世那般温和,现在都民风彪悍,而且极为团结。

    解缙在朱允熥身边道,“刁民!”

    “也算不得刁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景隆笑笑,“三爷是没出过远门,你们几位也少在民间历练。百姓呀也分几等,也不是什么人都老实巴交的。读书人说仓禀足知礼仪,有些地方穷,就没那么淳朴!”

    “拦路要钱的还算不错,有的地方白天种地,到了晚上父兄舅子一块蒙面打劫。落单的客商直接杀了扔山沟里,要不就是偷偷摸摸的挖那些老坟。”

    “别说对外人,他们自己村里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也打。而且村里头的人,欺负起自己人来,比外人还厉害!”

    朱允熥笑着默默听,开口笑道,“你知道的还真多!”

    “臣不过是多活了几年而已!”李景隆笑道,“当年臣在河北练兵的时候,有三个弓手闲来无事去人家庄子上溜达。听说,不过是偷了两只鸡,结果三人一个都没回来,都让人打死了!”

    “当时统帅练兵的是傅公,一怒之下就要洗了那个村子,可您猜怎么着?”

    朱允熥听得入迷,“后来呢?”

    “后来有人劝傅公,不能胡乱杀人,不然皇爷怪罪,谁都说不清楚。所以,就想着带兵进庄子,把带头的人抓起来。”

    “可到了那,知县,巡检,里正,加几个七十来岁的老头,直接坐村口了,指着傅大帅。大明天下,你们敢抓人,就从我们尸体上踩过去!”

    “还没王法了!”解缙怒道,“那再后来呢?”

    “也就算了!”李景隆笑道,“咱们听说是偷鸡,可人家庄子上的人,还有地方官说是糟蹋民女。”

    “呵呵呵!”朱允熥笑出声,“也就是太平时节,不然的话,一个村子都平了!”

    “要么怎么说大明盛世呢!”李景隆笑道。

    闻言,铁铉好没好气的翻个白眼。

    “这跟盛世有什么关系?官兵都敢私下杀了,可见那村子平日也没少干其他的事!”铁铉哼道,“若是我,直接发兵围了村子,定要抓出罪魁祸首!”

    解缙笑道,“你这有失偏颇,万一真是糟蹋了民女呢?”

    众人说说笑笑之际,突然车队前方又再次停住。

    “又怎么了?”李景隆顿时大怒。

    前头的侍卫苦着脸,“大人,又他娘的,有人拦路!”

    这回不是老太太了,而是老头,老头的身后还有一群人,个个都拿着锄头铲子!

    第203章

    大路挖坑还是先前,给老太太钱的护卫,狰狞着过去。

    “哎,干什么的?”侍卫骂道,“真当爷爷好脾气?”

    俩七十多岁,一阵风能吹躺下的老头,在俩六十多岁老头的搀扶下,毫无惧色的看着侍卫。

    “让开!”侍卫怒道。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