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所以洪武永昌两朝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真正手里有权力的,是实干派。而历朝历代都备受尊崇的翰林院,就是吉祥物。“天下大事,总朕不能一言而决。”群臣眼中的火热,朱允熥看在眼里,面上淡淡的说道,“军国大事更是要群策群力,所以朕才设立南书房。”
说着,他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然后再次的环视群臣。
然后在臣子们期盼的目光中,再度缓缓开口,“户部尚书张紞,吏部侍郎侯庸,你二人品行端方行事谨慎,又从无谋私结党之举,即日起进南书房,为参赞大臣。”
是人就有功利之心,张紞和侯庸激动得两眼泛红,几乎不能自己,站起身行礼时身体都在微微颤抖。
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臣等.....”
“朕不想听表忠心的话,你们表忠心的话说的也从来都不好听!”朱允熥笑笑,看向侯庸,“凌尚书即将回乡,吏部的事你暂管。”
“臣...”侯庸泣不成声,“何德何能?”
“好生去做,咱们君臣同心!”朱允熥笑笑,目光再次在群臣中看了起来,忽落在解缙的身上,“东宫学士解缙,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亦进南书房!”
“臣?”解缙张大嘴愣住了。
相比于那两位他的资历稍浅不说,年纪也略显年轻,而且更没有说得过去的功绩,皇帝亲口钦点了他,实在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平日心比天高,让你做事你就怕了?”朱允熥笑道。
让解缙进南书房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翰林院那些清流们是朝堂举足轻重的力量,必须要顾及。解缙虽和那些人平素有些不对眼,但毕竟也是清贵读书人出身,选了他算是给翰林院一个交代。
“臣叩谢天恩!”解缙也是情难自禁,不由得哽咽。
“兵部尚书茹瑺可在?”朱允熥继续问道。
“臣在!”
“廉政院暴昭!”
“臣在!”
李景隆听着皇帝点着名字,一边感叹这些人的官运亨通,一边心中暗自思量。
“张紞和侯庸掌管大明的户部吏部,进南书房是顺理成章。解缙是读书人中的翘楚,兵部和廉政院为何能进呢?”
“军务和吏治!”李景隆心中有了答案,“也就是说这两样,是皇上现在心中的重中之重。”
“魏国公徐辉祖不在!”此时又听朱允熥说道,“传旨下去,徐辉祖同样为南书房参赞!”
“老徐?”李景隆想想,暗道,“徐辉祖那人只要是皇帝交代的就不打折扣的执行,而且寡言少语,且代表着军方。不过,他应该是凑数的!”
忽然,他心中猛然觉得不对,“加上老徐一共是六个人,这可不对呀。张紞侯庸茹瑺暴昭都是实干派的中间力量,他们四哥日后很可能是一伙的。解缙老徐还尿不到一块去,万一日后有什么不合?那不是被等着被压制呢吗?”
“南书房是有名无实的内阁,可要贯彻的是皇上的意图,但这些文官们,头铁起来顶撞皇上一点都不稀奇,那皇上就要保证,起码在六个大臣之中,有四个是不管什么事都跟皇上一条心的!这样才能贯彻意图,这样才能推行政令啊?”
“嘶....老徐和解缙,好像干不过这些遭瘟的文官啊!”
有名无实的内阁也是内阁,就好比于大唐的中书省。这些官员们的权利极大,当年盛唐时,英烈伟岸如唐太宗,想绕过中书省下旨都不行,直接被驳回说是乱命。
大明的南书房当然不会有这么大的权力,可也是最高核心单位,官员的最高成就!
“李景隆!”
朱允熥一声呼唤,顿时把李景隆拉回现实。
“臣在!”他赶紧起身说道。
“曹国公李景隆,为人机敏博学,又掌管着理藩院藩国事宜,进南书房!”说完,朱允熥又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同时盖住自己半边脸。
他臊得慌,让李景隆进南书房真是从心里臊得慌,可眼下手中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滥竽充数。
李景隆实在没想到他能进南书房,顿时愣住了。
“我...我爹当年都没这个殊荣啊?”
“爹,我终于超过你了!”
“日后谁见了我,私下不称一声李相公?”
李景隆心中狂喜,跪地叩首,“臣,谢皇上天恩。“说着,忽然哽咽道,“臣无用之人,蒙皇上垂青心中惶恐至极。日后臣定当奋发图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死而后已!”
“嗯,朕知道了!”朱允熥敷衍一句,“哭哭啼啼成何体统!”
李景隆在何广义的搀扶下,抹着眼泪起身,刚坐下就感觉数道目光看过来。
那些目光的主人,就是日后他在南书房的同僚们。
所以,他温和对众人笑笑。
别人也对他笑笑,但马上目光挪开。
李景隆何等机敏之人,顿时就知道这些人的目光很是生硬,同时也意味深长。
“咋?瞧不起老子,以为老子是不配进南书房?哼!”心中怒骂一句,马上突然愣住。
“加上我一共七个人,恐怕...徐辉祖不是凑数的,我才是?我这万金油进去,就是用来拉偏架和稀泥,帮着皇上凑人头?”
心中乱糟糟的想着,就听朱允熥再开口。
“辛彦德!”
“臣在!”
“南书房行走!”朱允熥说道。
辛彦德不喜不悲,“臣遵旨!”
“他只是个传话的!”李景隆稍加思索就明白南书房行走的含义,帮着打下手的呗,传声筒呗。
一想到此处,他又想起自己是个凑数的,所以看向辛彦德的目光,充满了同病相怜之感。
但是,辛彦德回给他的却是咧嘴不屑的冷笑。
第85章
凑数的(2)“南书房朕已让人装点好了,明日起诸位爱卿即可进驻!”朱允熥的声音淡如水,语调平缓,“但请诸位爱卿谨记,进了南书房,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朕有一句话,与君共勉,不要因为荣誉忘记责任,更不能身居高位,而忘贫贱之民!”
“臣等谨遵圣训!”群臣同时起身答道。
至此,这场御前会议要表达的东西,朱允熥都表达到了。听到臣子们高亢的声音,他心中也是豪气顿生。
李景隆猜得没错,军务改革和吏治两样首当其冲。改革军务是为了武运长隆,而吏治则关乎天下民心还有即将到来的全面新政。
这两样之中,最难的是在军务改革。
之所以让徐辉祖这个军方的头面人物进入南书房,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
整顿军务不等于抑制武人,反而是为了更好的运转大明的虎狼之师。
自宋以来,华夏变得渐渐不尚武,其实原因很复杂。
最主要就是皇帝和文官们,把唐时的藩镇之乱,五代十国时的连年战争引以为戒。他们怕了,所以才削弱武人。
所以才有一种怪现象,五代十国时北方各豪强,随便一支武装力量就能打得契丹人灰头土脸。而到了大宋,举国权力之力也只能和契丹结盟,更挡不住白山黑水的女真人。
岳飞的悲剧,其实就是这种削弱武人的思维模式,淋漓尽致的体现。
朱允熥从没想过削弱武人,甚至想着良家子以为国征战为荣。
当初私下里和张紞等人议定这种以钱庄发放军饷方式的时候,不是没人反对,如此养兵闻所未闻粮饷之丰远超历代,长此以往国库岂不是多了大包袱?
可不这么做,发财的是武将文官,普通士卒连军饷都拿不到,谈什么以为国征战为荣呢?
同时这种模式之下,也可以淘汰打不仗的没用的军队。大明朝军户一政,绝对是弊政,父子兄弟世世代代当兵,到最后都变成武将的佃户。
若有战事还是指望不上,而朝廷有大把钱花着,仔细算算这账,划算吗?
第一步先用钱庄隔绝军中的吃空饷喝兵血,继而改革军户制度,裁撤无用之人。然后,再把每年的军费预算开支明细弄出来,一套透明的军务系统,更能保证大明之兵的战斗力。
而有了这种种的压力,在军费这个巨大的包袱面前,开海通商重商,开矿修路乃至扩张,一切能给帝国提供真金白银,却一直被压抑的东西蓬勃发展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甚至,民间也会因为这种转变,而从传统的小农经济中解脱出来。
任何时代的进步,都是因为有需求。有了需求就会寻求突破,有了突破才会强盛。那时的大明才真是百花齐放,海纳百川,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改变。
心中不可抑制的想到这些,若不是眼前身边都是人,朱允熥真想大喊两声。
“诸爱卿还有事?”朱允熥笑笑,“若没事,天也不早了,宫里没预备那么多饭!”
皇帝心情大好,难得的跟臣子们说起了笑话。
诸臣起身刚要行礼告退时,朱允熥忽然发现驸马胡观又是那副吭哧瘪肚,欲言又止的模样。
“驸马有话说?”朱允熥问道。
“臣也没什么大事。”胡观起身,有些局促的说道。
“朕这会也没什么大事,你说来听听!”朱允熥打趣道。
“臣如今奉旨管理光禄寺!”胡观在众人好奇的眼神下,一字一句的开口。
他说话的节奏很怪,就是把要说的话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但依旧说得很不流畅。
“臣看了皇上让清算司,算的今年宫中的开支表!”胡观继续说道,“有些不对!”
“哪儿不对?”朱允熥问道。
“往年的开支表臣也看过,每年宫中的花费折合成银子都在二十万上下,有时候还多些。”胡观好似咬着后槽牙说话一般,“可今年的开支表,臣看了好几遍,算出来的都只有七万上下!”
顿时,户部张紞等臣子对视一眼,若有所思。
“这么大个紫禁城,这么多人,还涉及到皇家的脸面,臣是怕这七万.....”
“怕朕不够花是吧?”朱允熥笑道。
“是!”胡观脑门出了一层细细的冷汗,“臣管着光禄寺呢,宫里有几处宫殿等待修葺这就是大头,七万多银钱刨除这些,那造办局还有江南制造局就捉襟见肘,宫里头器皿和衣料恐怕就跟不上。再有逢年过节皇上要赏人,还有番邦进贡回礼,还有.....”说着,胡观鬼使神差的来了一句,“臣斗胆,能不能涨涨,就算是居家过日子在银钱上都要准备的富余,万一有个事儿五的!”
这话,让众臣听得有些面面相觑,因胡观实在是词不达意。
而朱允熥则是懂了,心中也不免感叹,“真是个实诚的呆子!也是个得罪人的呆子。”
每年光禄寺在年初都要算出皇家一年的开始,老爷子大概是古往今来为数不多真节俭的皇帝,所以严格控制宫廷开支,但就算这样每年也有二十万左右的花费。
而朱允熥已下旨免除御膳房的采买权,免除尚衣监的采买权,也免除了许多皇家专供,花粉珠宝,绸缎裘皮,金银饰品等等。免除各种采买权之后,就等于宫中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市面上平价买。
这么一来,中间商没了,上下其手的人没了,宫中的开销直接断崖式下跌。
胡观说这些话,是担心皇帝的钱不够用,怕宫里各种物资供应不上,但就算他经过了大脑,还是把窗户纸捅破了。
以前宫里花销多,是因为有猫腻。
最傻的是他直接说了这七万银钱虽不够花,但也不是不能凑合。他是光禄寺卿,觉得少完全可以跟皇帝列出来需要花钱的地方。
可他不,他觉得不够花,可他偏偏不做,而是把难处告诉皇帝。
这样做的坏处是你把皇帝将住了,若皇帝答应那来年的宫廷预算更没有余地。皇帝不答应要涨预算,那涨多少合适?那不是让皇帝打自己的脸吗?
聪明人都会私下跟皇帝说,要不折中一下,十万十五万?
“过几日宫中要裁撤一些太监,还有年老的宫人。朕和皇爷爷的嫔妃也不多,所以朕想这七万银钱也就够了!”朱允熥笑道,“不过不干你的事,你大可放心!”
他不是圣人,但他知道想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升平世界,皇帝就要做天下的表率,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皇上!”胡观没说话,李景隆痛心疾首道,“这如何使得?七万银钱够....您怎么能这么委屈您啊!咱们大明泱泱天朝,皇家就是大明的脸面,您这么勤俭,让臣等心疼啊!”
“国家用钱的地方以后多着呢!”朱允熥笑道,“七万已经不少了,皇爷爷常说我们爷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日大鱼大肉,况且各地也总有贡品,根本不缺什么。”说着,顿了顿,“过日子嘛,由俭入奢易,但反过来由奢入俭难呀!开源节流,除了开源也要知道节流!”
“不成不成!”李景隆摇头道,“这绝对不成!皇上,您是天子富有四海....”
“富有四海不等于可以乱造!”朱允熥制止他,“此事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宫廷开支七万两确实是历代少有,紫禁城里这么多人吃喝拉都是钱。可这个数字不是拍脑门决定的,而是朱允熥经过深思熟路之后的。
历史上康麻子在位时,三藩作乱的时候,每年的宫廷开支就是这个数。在三藩作乱之前,大清的宫廷开支差不多每年六十万两。
而反观大明呢,除了洪武朝之外每年都是高居不下触目惊心,甚至最高的时候,每年高达两百万两白银。
顺治时期紫禁城里还有万历年间的太监,每年光是脂粉银子就四十万,衣食供应上百万。
要知道满清宫廷开支最高的时间,乾隆的后期也不过是两百多万。
万历朝张居正在位时,大明财政最宽裕存银一千三百万,所以才有钱帮着高丽打倭寇。
可乾隆那时呢?这个国库存银的数字只多不少吧?
减少宫廷的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正应了朱允熥方才说过的话,不能因为身居高位就忘了自己的责任,更不能看不见人间的艰难。
第86章
送师天色微暗,晚风轻涌云浮动,斜阳藏在远山间。
路上行人匆匆却又欢声笑语,一天的辛苦即将结束,不管如何疲惫都打起精神,笑着朝家走去。
有那看起来荷包里富裕的人,偶尔路过摊子,便称上几两猪头肉回去下酒。也有囊中羞涩的,在买卖铺子门前踌躇良久,想想家中的妻儿,摸摸口袋里的钱,只能悻悻的作罢。
人间百态之中,几辆青色帷幔的骡子大车,缓缓赶到西直门外。
赶车的汉子留恋的看了一眼身后的京城,手腕轻抖,嘴里发出催促的吆喝。
别人都在回家,这辆车却即将出城。
城门口的兵丁皱眉过来检查,可刚看到赶车汉子手里的腰牌,马上恭敬的退到一边,躬身行礼。
骡车中,须发皆白的凌汉看着车窗外的倒影,浑浊的双眼微微泛红。这是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地方,也是他奋斗了三十多年的地方,从壮年到老年过了一辈子。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心中长叹一声,正要放下窗帘,忽然瞥见前方城门外,一个伫立的人影。
~
“老学士要走,也不先知会一声?”侯庸一身半旧的宝蓝色棉袍,手中拎着一串油纸包,站在车前笑道。
凌汉在车把式的搀扶下,从车厢中出来,“你怎知老夫今日动身?”
“下官刚从宫里出来.....”
“老夫现在无品之人,你何来下官一说!”凌汉打断对方笑到。
“学生干从宫里出来!”侯庸改口笑道,“皇上点了学生暂管吏部,出宫之后学生想在老恩师回乡之前去拜会,却发现家中只有几个看房子的老仆,所以一路追了过来!”
凌汉笑笑,“你有心了!”说着,笑道,“来,陪老夫走两步!”
大明朝两代吏部尚书并肩前行,骡车在后面缓缓跟随。
“老恩师如何走得这么急?”侯庸笑道。
“早走早利索!”凌汉开口说道,“不然说不定到时候皇上又要命人相送!”说着,笑半声,“人多麻烦,老夫也不耐烦那些官场的迎来送往!”
说到此处,微微转头看向侯庸,笑道,“你去老夫家,怕是有事吧?”
“瞒不住老恩师!”侯庸笑着说道,“今日皇上不但点了学生为吏部尚书,还点了臣为南书房参赞大臣。老恩师,南书房的事?”
“老夫晓得!”凌汉皱眉思索,“南书房大臣?皇上还是留了几分余地。”说着,拍拍对方的肩膀,“这就说明在皇上心中,南书房暂时是试行,一开始不会给臣子太大的权利。”说着,又笑笑,“不过已然是登天了,景中日后是有实无名的宰辅了!哈哈!”
“老恩师说笑了,学生骤然上位心中实在惶恐!”侯庸面有忧色。
“脚踏实地,不卑不亢,勤勉公正,据理力争!”凌汉开口道,“就这几条,记住就没错!”说着,继续前行开口道,“除了你,还有谁呀?”
“张紞!”
“哦,应有之义!”
“暴昭,茹瑺.....”
凌汉听到这些名字都微微颔首,待听到徐辉祖的名字时脚步略顿,沉吟道,“日后武事上,你不懂的地方不要多言,要多听多看多学多记!”
“老恩师何出此言?”侯庸奇道。
“南书房要兼顾文武。”凌汉说道,“皇上这是要把文治武功整合在一起啊!”说着,笑道,“将来军国大事,必都要经过南书房公议,现在看来老夫一开始还是想得有些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