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70章

    “这个....”李景隆站起身垂手道,“说起来,臣,家丑不可外扬啊!”

    “哦?”他这么说,朱允熥明知是卖关子,也不免感兴趣的追问,“到底何事?说来给朕听听!”说着,摆手道,“你坐下说!”

    李景隆叹气坐下,脸上满是愁苦,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像是怒气和委屈和交织在一起,很是生动。

    “是臣那不成器的儿子!”李景隆叹息一声,“昨日臣去了他和郡主大婚用的新宅。”说到此处,他再次重叹,“本想着问问他还缺什么,谁知那孽子却挑三拣四,一会说这儿不好一会说那儿修的仓促,处处都不满意。”

    说着,他又摇头,“哎,儿女都是债啊!”

    然后,他看看朱允熥的侧脸,“想着他日后要分府别住,臣心里就算恼火也强忍着。臣还想着日后他单独过日子,怕他手紧,又格外给了些银钱!”

    “都说养儿是还债,臣现在才知道。那些钱是李家三代人的积蓄来之不易,可那小畜生接过去竟然还觉得...还觉得少了....”

    他说话的表情落在朱允熥眼里,让他十分想笑。

    此刻的李景隆哪里还有点大明国公的样子,跟后世那些被儿子吸干骨髓,苦大仇深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一边要给儿子张罗婚事,一边还要埋怨孩子不懂事。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朱允熥淡淡的一笑,“不过朕看李琪那孩子不是也不是不懂事的,怎么这个时候耍性子了呢?”

    忽然,李景隆心中一惊。

    赶紧说道,“他也不是耍性子,就是...就是怕日后委屈了郡主!”

    “你给了他多少钱?”朱允熥低头喝口热茶。

    “这个.....”李景隆有些不好意思,“五十万!”

    “嗬,大财主啊!”朱允熥微微动容。

    “是臣祖父至今三代人的家底儿!”李景隆忙道,“还算上早些年皇上给臣各种恩典的进项。”说着,继续道,“早给晚给都是他的,臣也想好了,郡主身份尊贵,和臣两口子住在一块难免有些别扭。以后就让他们小两口单过,各过各的!”

    朱允熥低头,又喝了一口茶,慢条斯理的说道,“当爹的跟嫡长子分家,大明朝你也是头一份儿!”

    “儿大不由爷!”李景隆笑道,“孩子大了主意正,看着他那样臣就满肚子或想抽他!”

    说完,他又偷偷看看朱允熥的侧脸。

    见皇帝没什么表情,似乎对他所说的事兴趣寥寥,心中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又看看身边左右,王八耻目不斜视,但显然是听进去了,更加安心几分。

    他偷换了概念。

    把给儿子的钱换成了他李家的家底儿,那些存在钱庄子的银票,在这种概念的转换之下,那笔巨款也有了合法的身份。

    至于欠款的数量,他有意没说真正的数字。其实数字到底是多少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日后无论如何,都没人能拿这笔钱的来历说话。

    人家李家三代人的积蓄,皇帝都知道的,谁还能调理?

    但下一秒,他的心陡然又悬起来。

    “你这话是故意说给朕听的?”

    “臣.......”

    不等他说话,朱允熥轻轻抬头,看着窗外,“徐辉祖和张紞来了!”

    第172章

    春雨(2)朱允熥还保持着刚才的姿势,裹着毯子斜靠在躺椅上。

    炉上的水罐中水花翻滚,阵阵茶香。

    几位臣子围成个圈子,小心的坐在朱允熥身旁。

    “今日叫你们来,说说造船的事!”

    朱允熥看向李景隆,开口道,“去缅国的船队准备的如何了?”

    皇帝问起国事,李景隆满脸的郑重,“回皇上的话,臣按照您的吩咐准备三十艘去缅国的大船,宝船厂现有可下水的宝船十二艘,另有八艘在建之中,不过最快也要等到七月才能下水。”

    “是以臣前几日跟张阁部商议了一下,从泉州还有广州,抽调商船补足缺数。另,臣还从火器制造局挑拨了四十门火炮,火铳一百二十杆,装备船队!”

    “另外武定侯景川侯各家已经统计好,跟随船队出海的人员名单,共有勋贵子弟二十六人,其部曲亲兵一千八百余人。至于您说,给他调两营水军,这事还要皇上亲自下令!”

    朱允熥看看徐辉祖,无声的对后者点头,算是准许。

    “臣和工部诸位同僚,商议过此次出海的路线!”户部尚书南书房参赞张紞说道,“先从广州海关出发,进入缅国。而后大明的船队,沿着缅国海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

    那些满脑子都出去发财的老杀才心中,不过是借着去缅国运送柚木的名义大发横财。而在大明朝的君臣心中,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船队可不仅仅是为了那条海上商路,也不是为了那点收益。

    第一,外交。

    把这些沿海的小国都纳入天朝的朝贡体系范围之内。这样的外交手段,既实惠又有震慑之意,还能彰显天威,建立政治秩序。

    第二,彻底摸清南洋的海路,

    眼前这三人都知道,过去大明朝开国之初制定的片帆不得入海,即将成为过去。开海迫在眉睫,但大明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哪怕为了利益也不可能盲目的全部放开海禁,放开的前提是了解,乃至可以约束。

    第三,军事作用。

    打通南洋的海路,近可以控制高丽威胁日本,远可以从侧面钳制安南。

    第四,经济。

    不要以为古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古人远比后人更加优秀,因为后人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前人的创造之上。

    大明朝南方的经济已到了鼎盛的地步,这时代可不像是后世有着庞大的内需。一方面朝廷以商税日益增多而欣喜,但同时也看到了隐患。

    那就是江南造出的东西太多,而这些东西大明朝的贫民百姓是买不起的。光靠万里之外来的海商,远不能全部消化。

    就以浙江为例,百分之五十的土地都在种植桑田,一旦棉布丝绸等跌价。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粮食危机,到时候粮价上涨,数十万手工业为生的百姓生计将更加艰难。

    说白了,户部这些官员们,已经在连年增长的国库收入之中,看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的雏形。

    第五,海洋战略圈。

    这一点大臣们似乎还没认知到,但在朱允熥心中却谋划许久。周边所有国家的海上命脉全部攥在大明的手里,就等于卡住他们的喉咙,且是一个完整的海上防御和进攻体系。

    说起来,这次勋贵们组织的出海,其实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区别就在于,表面上看郑和下西洋是国家主导,且官僚主义太浓。

    我们中夏人确实有些好大喜功的毛病,古往今来总是做一些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想着通过强大的国力不战屈人之兵。

    但事实上,这样的行动不可能长久。

    倒是勋贵们以私人的名义加上朝廷的支持,这样一次次小规模的出海才是最划算的。试想一下,满天下都知道这些勋贵们在海上发了财,那会有多少野心家,前赴后继?

    张紞的话还在继续,“按照宋元海图的标记,差不多有三十多个藩国。一旦交通往来,我大明受益匪浅!”

    闻言,朱允熥笑起来,看着张紞说到,“朕还记得,你以前是不大喜欢海商的,现在怎么开窍了,还这么上心?”

    “臣以前目光的短浅!”张紞笑道,“以广州海关的奏报为例,以前禁海的时候,胡椒每斤最高时可达十两白银。而近年来海商增多,听闻在一个叫苏门答腊的地方,百斤胡椒的才价值一两白银!”

    胡椒在这时代不但是调味品,更是硬通货。

    物以稀为贵,历史上朱棣在靖难之后,永乐元年赏赐手下功臣时,千户级别的武将赏赐清单中,就有每人两斤胡椒的份额,这已是极高的赏赐。朱老四虽为人不怎么样,但在赏赐将士方面,罕见的大方。

    而胡椒真正的大面积普及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正是从郑和下西洋之后。

    试想一下,那些勋贵子弟组成的船队出海,即便别的没带回来,光是胡椒香料能带来的收益就是天文数字。

    这个钱最终都会流入户部,用在该用的地方。

    “以小见大,很好!”朱允熥笑道,“朕早就说够,故步自封等于坐井观天。大明虽大,但天地更大,若不放眼远望,一门心思的自认天朝上国,只能自己骗自己!”

    ~~

    小朝会之说重点,君臣之间三言两语定下调子,就等着万事俱备扬帆出海。

    徐辉祖和张紞退下,去南书房中忙碌。

    李景隆未得到朱允熥的允许,只能忐忑的陪在身边坐着。

    外边的雨似乎是小了些,但视线之中的雨线还是看的格外真切。

    “这次出海,你理藩院也要派人跟着!”朱允熥说道,“沿途那么多藩国,如何朝贡要有个稳妥的说法。”

    “臣明白!”李景隆忙道,“臣已在部中挑选精干的吏员!”

    “嗯,你办事,朕还是放心的!”朱允熥笑笑,说着看着窗外的雨,“还有,三天后就是安王大婚,你是主婚人要尽心办好!”

    “臣遵旨!”李景隆目不斜视。

    朱允熥忽然看看他,“朕二十二叔的大婚,内库也只是拨款八万银元,还比不上你李家一个零头,啧啧!”

    李景隆心中一惊,后背冒出虚汗。

    “这个天儿呀!”朱允熥伸下懒腰,“让人慵慵懒懒的,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王八耻从外边进来,“万岁爷,您早上到现在还没用膳呢?”

    “朕没胃口,等等吧!”朱允熥摆手道。

    闻言,李景隆眼珠转转。

    笑道,“皇上没胃口?臣倒是知道一个地方......”

    “你拉倒吧!”朱允熥笑道,“你就没正经地方!”

    “不不不!”李景隆忙道,“是正经吃饭的地方,南城开了家馄饨铺,铁锅柴火小馄饨,鲜香无比!”

    “阴雨天,一碗铁锅柴火小馄饨倒也不错!”朱允熥点点头,“走,陪朕出去热乎乎的吃上一碗!”说着,看向李景隆笑道,“要是某一天,你忽然不在朕身边了,朕还真不知道,有谁能代替你的位子!”

    闻言,李景隆骤然心中高兴起来,刚才的忐忑一扫而光。

    第173章

    巧(1)马车从井然有序庄严肃重的内城缓缓驶出,一头扎进热闹的市井之中。

    阴雨依旧在下,但却丝毫不妨碍这人世间的车水马龙。从车厢望出去,出力干活的汉子们脑袋上冒着热气,坐在店铺里的小商人不住的搓手跺脚。

    地面的积水让道路变得泥泞,不时有人唰的一声跌倒,引得一阵嘲笑。

    朱允熥静静的看着车窗外。不知为何,旁边的李景隆看着皇帝的侧脸,忽然觉得皇帝好像有心事。

    不是心事,而是朱允熥想起了从前。

    以前,他还是芸芸劳苦众生中一员的时候,他最爱的就是阴雨天。就是这种有些冷有些寒,雨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天。

    因为这样的天气里,他的网约车订单总是会多一些。说起来也奇怪,网约车这个活,绝对是见美女最多的工作。炎炎夏日,每天拉的都是清爽靓丽的姑娘。到了冬天,飘荡雨雪,拉的也是不耐湿冷手脚冰凉的姑娘。

    只不过这两者微微有些区别,夏天时多是大车的美女自己,或是几个美女做一台车。而飘荡雨雪的冬天,都是男孩子叫车,充当护花使者。

    那些把隆江猪脚喊出英雄范儿的男孩子们,大方的叫车,哪怕距离几十公里都是眼睛都不眨一下。上车之后豪气的摆手,师傅走吧,暖风开到最大。

    有时候,被护送的美女会问,“送我回去,那你一会呢?”

    后座上挨着美女的男孩子会依旧爽朗的大笑,“送了你我直接坐这个师傅的车回去?”

    一开始,刚进入网约车这个行业的时候,遇到这种订单朱允熥总是很窃喜。

    这可是两个大活啊,不用等客不用抢单,直接往返。

    可最后他发现,哪是这么回事?

    但凡这种拍着胸脯说一会坐车回去的男孩子,多半会在女孩子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之后,低着头带上卫衣的帽子,匆匆忙忙的赶地铁或者蜷缩在公交车站牌下面。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的男性,一开始他心里很是替这些人不值。但经历的多了,见得多了之后也就释然。人呀,只能被自己叫醒。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其中滋味。

    人呀,也不必替别人庸人自扰,不然的话世界就不美好了。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阴雨天路过公交站他会放缓车速,让那些护在女朋友身边,害怕自己的宝贝被泥浆打湿的少年对自己露出感谢的微笑。

    也会对那些横冲直撞的外卖小哥释怀,不会拼命的按喇叭。

    人生呀,就是有苦有甜充满了冲突和对立。

    就好像现在大街上那些头上冒着热气的苦力,就好比那些坐在商铺里瑟瑟发抖的商人。

    ~~

    “皇上,前边就是了!”

    看着朱允熥的侧脸,李景隆小心翼翼说道。

    邓平在车辕上跳下来,站在车窗边开口,“皇上,前边人多,臣叫人去开条路....”

    “下车!”朱允熥直接撩开车帘,冒着阴雨中车厢中出来。

    这是一条人满为患的长街,街边全是各种冒着白烟的吃食铺子。数不清多少人,捧着碗就在这阴雨天中露天吃饭。他们大口的吞咽着,似乎稍晚一会,饭菜就凉了。他们大声的说笑着,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走走,精神精神!”朱允熥拒绝了邓平张起的雨伞,迈步朝着眼前那些真正的人间烟火走去。

    李景隆跟在他身侧,赶紧伸手把朱允熥斗篷上的帽子,轻轻盖在朱允熥的头上,“还是盖着点儿好,这雨看着不大,可冷着呢!”

    他们一行人虽是便装,可身上的锦帽貂裘一看便知是富贵人。

    这么一行人骤然闯入平凡的街头,自然引来了许多好奇的目光。

    “您留神脚下,滑!”李景隆搀扶着朱允熥的胳膊,“前边就到了,今儿怎么这么多人?”

    “我七老八十了?”朱允熥推开扶着自己的手,“还是三岁孩子?用你扶?”

    李景隆低声笑道,“小的这不是,担心您吗?人太多了!”

    铁锅柴火小馄饨摊儿周围,更是人满为患。

    大冷的天,谁都想吃口热乎的。况且这摊子的老板是个实在人,来吃馄饨的食客,热汤随便加。使得许多汉子,胳膊底下夹着发糕馒头,在摊子周围吃得满头热汗。

    “老板,八碗馄饨!”

    一个汉子刚吃饭起身,李景隆就把人家凳子拽了过来,然后朝忙碌的老板娘喊,“每碗加两个荷包蛋,溏心的啊!又刚出炉的烧饼夹肉没有?有的话切几盘子过来。”

    他这份大手笔,顿时引得周围一阵唏嘘。

    几个正在桌子上吃饭的汉子瞧了一眼他的打扮,然后端着碗默默的挪的一边。

    “您坐!”李景隆迅速用袖子擦擦凳子,然后直接脱了身上的银鼠皮坎肩,垫在了凳子上,又朝老板娘大喊,“拿点热水来,把碗筷烫烫!”

    说着,他看见朱允熥面前的桌子上,有些学的污渍。又赶紧伸手,直接把华贵的蜀缎衣裳袖子当成了抹布,使劲的擦拭。

    朱允熥微微皱眉,“以前不是没出来过,你哪来这股矫情劲儿?”

    眼前的李景隆忽然让他想起前世一个家境优渥的同学,那厮就这么矫情。既对路边摊爱不释手,又觉得烟熏火燎的不卫生,还觉得人多了闹得慌。

    每次带他出去吃饭他都挑挑拣拣,其实就一句话,就是喜欢显摆自己满身的优越感。

    这种人朱允熥顶看不上,有本事五星大酒楼找画面去,平头百姓里你装什么孙子。

    有一次中午去食堂打饭,朱允熥特意先去厕所拉粑粑,故意把纸抠破,回头抓了馒头给他带回去,他还不是一样吃了?

    见朱允熥不高兴,李景隆忙笑道,“小人这不是怕您脏了衣裳吗?”说着,补充一句,“小地方,到底是脏了点,小人思虑不周.....”

    “这位客官,你这话可说错了!”

    就这时,馄饨铺子的老板娘端着个冒着热气的大托盘出来,对李景隆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我这铺子是小,可哪脏了?外边车多人又赶上下雨阴天,看着是乱了点儿。可你要说我铺子脏,我可不答应!”

    “我们家这生意是小,可做的是良心买卖。早上两点起来抢的鲜肉,三分肥七分瘦剁成蓉,加了老母鸡高汤调口儿。”

    说着,老板娘不耐烦的把托盘中的馄饨放在桌上。

    顺带着把她泡在汤汁里的大拇指抽出来,然后在嘴里嗦一下,继续对李景隆道,“不但干净还是实惠呢?你看这馄饨,说是小馄饨,可各个都有饺子那么大,一碗正正好好二十个,汤汁里是虾皮紫菜,汤碗都是纯白的瓷器。”

    随后,又白了李景隆一眼,“知道您是富贵人,想必是大馆子吃多了,可我告诉你吧,大馆子未必有我这这么实惠干净。”说着,指了下铁锅旁边下馄饨的老板,“看着没,厨房都让您能看见。说句不好听的,那些大馆子里上菜之前给您吐口粘痰,您是能闻出来,还是能吃出来?”

    “我......我他没说什么呀?”李景隆被一顿抢白,有些发懵。

    看看周围,旁边的食客汉子们都无声的嘲讽嘲笑,再看看对面的皇帝。

    朱允熥把老板娘手指插进去那碗馄饨推到李景隆面前,“这碗,你的!

    ”

    第174章

    巧(2)纯白的的瓷碗中,汤汁醇厚。

    溏心的荷包蛋,在葱花和紫菜后若隐若现。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