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12章

    这话倒是不假,以他的太祖高皇帝孙女婿的身份,若是能拉下脸来求人,早就高官厚禄了。何至于直到今天,才有领兵作战的机会。

    “我是想替这次征缅的所有兄弟们,跟你求一件事!”

    见他说得郑重,赵石抱拳道,“镇台请讲,只要是末将能办的,义不容辞!”

    “哈,你呀还是年轻,你都不问什么事,就打了包票了?”吴论笑笑,然后扭头,看着满是焦臭的火堆,还有那些在火中燃烧的尸体,“咱们杀这些蛮子,可咱们的兄弟们也死了不少!”

    “你也知道,咱们这次征缅,算不得国战!所以,战死的兄弟们....就没个说法!”吴论顿了顿,又开口道,“你这次回京,是要见皇上的!我想请你,把战死的兄弟们的名册给皇上呈上去.....”

    “您也可以呈的...”赵石忽然打断他,正色道。

    吴论笑着看看他,“你是国舅爷嘛,你说话的份量比我老吴重得多!”

    他眼中的笑意,让赵石刹那间有些失神。

    随即他猛的醒悟过来,吴论这不是在求他,而是给他送了一份大大的人情。

    一方面,他赵石回京之后,皇帝必要召问缅国的战事以及伤亡情况,赵石若是对答如流,还有奏章呈上,足可以在皇帝面前证明,他这趟历练没有白来,值得重用。

    另一方面,却是吴论在捧他赵石!让他赵石上书为征缅的大军请功,那军中上下数万人,都会记得他这个大大的人情。

    “镇台....您....?”赵石有些说不出话来。

    “我老吴一辈子不求人,但你要记得!”吴论又开口道,“咱们....咱们这些征缅的人,一口锅里搅食一个被窝睡觉,不是兄弟胜过兄弟。我老吴你可以不用鸟,但这些兄弟们,就好比我那战死的妹夫,都是苦哈哈。”

    “将来你鹏程万里的时候,别忘了拉他们一把!”

    ~~

    紫禁城,乾清宫,小朝会。

    气氛,似乎有些凝重,言辞也颇有些激烈。

    廉政院尚书暴昭,对端坐在宝座上的朱允熥说道,“皇上,缅藩入京,臣以为国礼待之绝对不妥!”

    礼部尚书任亨泰紧随其后,“我大明册封新藩,藩王就是我大明之臣。彼藩进京叩谢吾皇恩乃是他应尽臣子之心。他是臣,皇上是君父。自古以来,哪有君父出迎外藩的先例?”

    “于礼不符!”都察御史杨靖也开口道,“不过是区区一个缅国的傀儡藩王,皇上就要亲迎。那日后其他藩国,如何待之?”

    “皇上帅百官亲迎,国公护送.....”御史严震之也开口道,“我大明体统何在?”

    朱允熥揉揉太阳穴,让这些此起彼伏的反对声,吵得有些头疼。

    打仗的事这些文官们都没这么大意见,可涉及到缅王进京的事,却跟捅了马蜂窝,抱他们孩子跳井了似的,全体反对。

    其实他们之所以如此言辞激烈,朱允熥也能体谅。

    自古以来中夏对周边藩国的外交政策,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是你们爹!

    不管你是什么国,什么人,只要见着天朝就必须叫爹。必须派人来京城,就好比儿子孝敬爹似的,送上贡品。

    贡品可以不贵重,儿子孝敬爹,爹看的是儿子的心,而不是东西贵不贵。

    但作为回报,爹给儿子的礼物却不能寒酸。

    可能一开始这些儿子们,惧怕中夏的兵锋国力还来的不情不愿的。但见识到中夏这个爹手面阔绰之后,来的格外勤不让来都不行。

    就好比原时空的高丽,让大清一顿暴揍,不敢不叫爹。但后来干脆就在大清的京师扎根不走了,全国的GDP都要靠大清救济。以至于大清的皇帝隔三差五就下令,你他妈赶紧走吧,我养不起你这个便宜儿子了!

    不管怎么说,中夏就是爹,那些小国是儿。

    只不过中夏这个爹有时候会换姓,以前姓唐,而后姓明,后来姓清。

    唐爹脾气不好,给你东西是给你东西,但你不听话就揍你。

    明爹是慈父,要东西的时候你必须给,帮你的时候也是真帮。

    清爹比较大方,但是惹不起,真是惹不起。哪怕就算清爹后来让洋人给揍得鼻青脸肿,可收拾这些便宜儿子们,却是小裤裆抓蛤蟆,手拿把掐。

    在这些文官们的心中,中夏是君父之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要大明皇帝亲自出城,带领百官迎接一个还是大明立的傀儡藩王,这不是倒反天罡吗?

    伦理纲常何在,君臣礼法何在,大明朝的颜面何在?

    “按我大明的规矩,接待小邦藩王,最多是在谨身殿设置国宴!”南通政司使辛彦德也跟着开口说道,“然后回赏一些礼物.....”说着,他顿了顿,又道,“太祖高皇帝时,回赏之礼也不过是些瓷器绸缎而已。太祖高皇帝曾有言,不可厚礼以番邦,使其窥觊大明之富!”

    “此番缅王前来,他是我大明所立之王。若无大明,彼不过是一酋长。这是何等的再造之恩?”

    “我大明犹如他再造父母,其荣华富贵全仰赖我朝!我大明乃是有德之国,不盼着他能知恩图报。但颠倒主次,让皇上亲自出迎?臣想不通这是哪来的道理?”

    说着,辛彦德抬头,看向朱允熥,“皇上,臣不知这是哪位大人的提议!”

    “这....”朱允熥犹豫片刻,目光飘向旁边。

    曹国公李景隆忙起身,“辛通政,这是本官的主意!”说着,又对众人道,“缅王和其他藩王不同,他是我大明的新藩,朝廷隆重对他,是位了安抚百万缅人之心。再者,其女和我朝宗室结两性之好,双方是联姻之国....”

    “曹国公!”辛彦德开口厉喝,“汝要堕我大明之威乎?”

    李景隆面上一顿。

    接着,殿中群臣的后面,都察御史中已有人大喊,“国贼!”

    “汝出此下册,置我大明于何地?置皇上于何地?”

    “自古以来都是外藩虔诚进京,你竟然怂恿皇上要亲自出迎?”

    “如此以来我大明就成了千古笑柄,你是何居心?”

    瞬间,所有人都对着李景隆开喷。

    大明朝的优良传统就是这样,文官们不管你是多大的官,不管在真什么场合,逮着机会就要喷你。

    尤其是这种涉及到礼法的事,不但要喷,还要往死里喷,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喷。

    “大明居天下之中,乃天朝上国!”暴昭其实和李景隆也算有交情的,可这时候却怒目而视,口不留情,“汝.....眼中还有君父吗?”

    “好了!”

    户部尚书张紞起身,环视一周,开口道,“皇上面前,大呼小叫成何体统,肃静!”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礼仪之争(2)李景隆被喷的面无人色,朱允熥越发的觉得脑袋里嗡嗡的疼。

    本以为张紞站出来,能说几句场面话,缓和一下气氛。

    谁知,他一开口就是,“皇上,您以大明天子之尊出迎小邦藩王,绝对不可!”

    他这么一说,下面人更来劲了!

    文官们的心里,礼法就是天。

    莫说现在的大明朝,其实后来的满清也是如此。

    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问大清之后,逢人就说我们大英没给大清皇帝

    下跪,我们双方平等交流。

    呸!

    盖章狂魔章总,别的不说,就那份自负自高自大的脾气,谁不知道?

    你不给他下跪,你能见着他?

    你哪来的滚哪去吧!

    什么洋人退不会打弯,那些传教士哪个不是跪得比自家奴才还利索?

    跪不跪,实力说话!

    而此时的大明,就具备让所有人都跪着的实力。

    但在朱允熥看来,这种为了表现自己绝对权威的自尊心,委实有些没有必要,更像是一种繁文缛节。

    看看后来的小日子是怎么对小溥的?

    若论傀儡,谁比得了小溥?

    这缅王好歹手下还有那么点家底儿,小溥有什么?

    可是小溥访问东京的时候,先是坐着专列从长春出发,而后换乘小日子的军舰。

    一路上礼炮齐鸣,小日子司令官护送。未到东京,空军来迎,一路护航。

    进了小日子的地界,小日子的亲王公爵首相部长,毕恭毕敬的在码头恭候,点头哈腰的欢迎,然后恭送小溥上了去东京的专列。

    比小溥矮了一头的小日子天皇,也颠颠的在火车站亲自迎接。

    见了面摘手套,点头握手,喜笑颜开嘘寒问暖。

    然后俩人跟哥俩似的,同坐一车返回行宫。

    小溥的行宫,还是人家小日子皇族最能拿得出手的地方。

    访问期间,小日子天皇他妈,还亲自拉着小溥的胳膊,偷摸儿的游览御花园说点悄悄话。

    也就是小溥可能身子骨弱,不然的话怎么也能辈分涨一涨!

    就那么一个傀儡,小日子还这么隆重接待,把小溥忽悠得找不着北,感激涕零的!

    傀儡当然是越听话越好,跟你对着干的那不是傀儡,那是敌人。

    这就跟养儿子一个道理,整天揍他能行吗?揍得之余,还得乐呵的跟他说话,哄着他!

    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扶持傀儡是需要成本的!

    将来大明朝要在缅地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现阶段一个听话的傀儡,所能带来的利益,甚至超过十万军队。

    ~

    “缅王终与其他藩王不同!”

    宝座上,朱允熥缓缓开口,“以前我大明周边的藩国都是外藩,朝廷只要他朝贡觐见。而以后的缅国,则是内政权柄皆操于我大明之手!”

    “朕以为,越是这样,越不能慢待了人家!”朱允熥说着,做了个稍安勿躁的手势,继续说道,“诸爱卿,我大明此次征缅,可不单是大明和缅国的事!”

    “其他藩国,比如安南等也在看着。若我大明视缅国如奴仆,其他藩国怎么看?此次在缅地用兵,为的是缅国之一统,为的是小邦宗庙。”

    有些事,不能把事实说出来。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必须往好听里说。

    重视且优待缅王,为的是他能心甘情愿的为大明效力。想来那缅王也不是傻子,一个有用的听话的傀儡,到最后未必会死。但一个不听话的傀儡,一定没有好下场。

    而他这个傀儡的最大作用,是在战争之外,也是战争无法取代的。因为缅国,不像高丽那样本就隶属于传统的中夏文明圈,不像高丽那么好同化。

    “更为的是我大明边陲永安!”朱允熥又道,“若不然的话,其他番邦定以为我大明要谋求其疆土,视若仇寇!”

    这话,其实他自己说了都没底气。

    老爷子在的时候,周边各国对大明都特别放心,人家大明不打我们,顶多是要贡品。

    可现在这位皇帝,是看谁好欺负就揍谁,且乐此不疲!

    高丽给吞了,在缅国扶持傀儡,打的什么心思已经昭然若揭。

    “日后,来我大明觐见朝贡的,不只是缅王,可能还会有东瀛国主,安南国主....”

    “皇上!”辛彦德忽然开口,“您的意思是,以后还会对安南用兵?”

    “嗡!”

    朝堂上,顿时开锅似的。

    大明朝的日子还有个过吗?皇上整日想着黔兵黩武.....

    “皇上!”暴昭起身,开口道,“安南虽小却是传承有序之邦,人口众多。其国一向对我大明恭顺,皇上何以起了征伐之心?”

    “安南可不是缅国等土王割据之邦,其国用兵不下二十万,且安南人桀骜好战!”御史杨靖也说道,“皇上,三思呀!”

    “我朝如今高丽仍有反抗,缅地正在用兵,东瀛之战也参与其中!”兵部尚书茹瑺也摇头道,“若再在安南开启战端,皇上,我大明不堪其重呀!”

    “朕什么时候说过要征伐安南?”朱允熥怒道,“尔等曲解朕意是何用心?”

    他当然没想打安南,但只是现在没想。

    现在之所以要拿下缅地,就是为了将来对安南用兵做准备。

    此时的缅国可不单是后来地图上巴掌大块的地方,还包括了后来老挝一部,乃至暹罗一部。

    这些地方都整合起来,再加上跟安南接壤的云南,还有海路从琼州海峡出发,直接雷霆扫穴泰山压顶。

    而且到时候对安南用兵,完全可以用缅人,老挝人,暹罗人为先锋,还可以就地筹措军粮乃至军费。

    这一切的种种,才让朱允熥不得不格外重视缅王这个傀儡。一个表面意义上的政权也是政权,一个政权能发挥的作用,绝对比外来的军队更大。

    但眼下,面对这种国与国之间的礼仪之争,这些文官们是油盐不进的。

    “朕乏了,今日先这样!明日再议!”朱允熥站起身,拂袖而去。

    ~~

    “万岁爷息怒!”

    小朝会散去,暖阁之中朱允熥斜靠着罗汉床闭目养神。

    李景隆栽栽愣愣的坐在他对面的圆凳上,笑道,“这等大礼仪之争,文官们就像被掘了祖坟似的,言辞激烈倒也可以理解!”

    朱允熥半睁开眼,“你知道吗,此时此刻朕倒是想起一个人来!”说着,叹口气,“哎,若他在这,朕就不会孤掌难鸣了!”

    “谁?”李景隆的心中顿时警惕起来。

    “朱胖子?”他心中暗道,“方孝孺?”

    “你肯定是猜不到!”朱允熥笑着坐直了身子,“朕是在想,若是李至刚此刻在京师之中,定然能在这件事上帮上朕!”

    “那厮....”李景隆心中暗道,“他什么时候这么招皇上得意了?”

    忽然之间,李景隆的心中察觉到一丝危险。

    “也不是什么大事,文官们怎么就不许呢?”朱允熥苦笑道,“不但不许,而且看那样,还众志成城的非要跟朕掰扯!”

    “皇上,臣这到时有个折中之意!”李景隆开口道。

    “说来听听!”

    “大臣们无非是不想让皇上您亲自去....其实臣也觉得,您亲自出迎是给那缅王太大的脸了!”李景隆继续道,“不如....让太子爷出城相迎,皇上就在奉天殿等候觐见......”

    第一百四十三章

    被改变的命运(1)“太子爷虽然年幼,可也是我大明之东宫储君!”

    李景隆一边说一边观察着朱允熥的神色,笑道,“臣说句大白话,对那些藩国而言,太子爷就是他们的小主子,太子爷出面已是给足了缅地藩王的面子!”

    朱允熥有些犹豫,“六斤毕竟还小,这么大的事?万一出点纰漏....?”

    自己儿子什么德行他自己知道,就六斤那小子蔫坏的脾性,可不大让人放心。

    “太子品性端庄,断无纰漏。臣说句肺腑之言,正是因为年纪小,才要多见识!”李景隆笑道,“太子就是太子,有些事越早见识越好。让他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大国风范,将来其他藩国前来朝贡,都由储君出面,既给足了藩国脸面足了礼数,又彰显了大明的天威!”

    “大国风范?”朱允熥哼了一声,“能当饭吃?”

    其实他心里最腻歪的就是大国风范这几个字,因这几个字的背后,就是赤果果的冤大头。什么事都让着人家,不跟人家计较,到最后都以为你人傻钱多。

    不过,由六斤出面倒也不是不行....

    让太子出面接待藩王,那些文官们必定跟吃了蜜了似的心里美,满腔的心必然都扑在这上头....

    李景隆见朱允熥神色有些松动,又笑道,“其实早在近三十年前,无论是高丽还是安南,乃至琉球的使节都是孝康皇帝亲自接见的!”说着,又笑道,“这也算是咱们大明朝的规矩,臣当年有幸,侍奉孝康皇帝接见过琉球的使节。”

    朱允熥眼睛眨眨,等着李景隆的下文。

    “臣管着理藩院,也有过接待藩国的经验!若皇上不弃,臣愿辅佐太子,担当这次接见缅王的典仪!”李景隆小心的说道,“万事都有第一次,就算太子爷还小,有臣查缺补漏,也必定圆满!”

    “就知你打着这个鬼心思!”朱允熥心中暗笑。

    心中如是想,他脸上却冷冷的,“嗯,你既然这么说了,朕若不用你反而伤了你的心!”说着,话锋一转,“但是你记住了,若有损大明天威,拿你是问!”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