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这厮也不是好人呀!”朱高炽瞄了一眼任亨泰,以前他总觉得这位礼部尚书很是有些一般般,不大爱说话,也不大爱发表意见。
现在看来他不是不爱发表意见,是没到他说话的时候,他就不开口。
~
此时,朱允熥又微微挠头。
“其实灵隐寺的案子,早先是可以预防的!”朱允熥又道,“就只说京师,丢孩子的案子不是一件两件,可大多石沉大海!”
说着,又冷笑道,“一个街上卖糖的老汉,都能看出谁是人贩子加以阻拦。应天府养了那么多的差役,却从没听说他们抓到过人贩子!”
乾清宫中一改刚才的喧嚣,顿时沉默下来。
但谁都清楚,应天府又要倒霉了!
这个位置可不好坐,就连暴铁头当初也只是暂代过,随即马上抽身离开的危险之位。
皇上眼皮子底下的官,就是出气筒,随时都有性命之虞!
曹国公李景隆再次出列,“皇上,不是臣帮着应天府说好话,而是此事却有隐情!”
“你说来听听!”朱允熥道。
“去岁人口普查,京师有民共二十二万户!就按照一家五口就是一百多万!”
李景隆张口道,“这还仅仅是民户,没算上驻军的家眷,还有在朝官员的和家眷的人数!”
“也没算暂住京师的学子,商人。更没算上南城一代,以务工为生的百姓!”
“还有各种匠人,没有户籍的奴仆.......还有城郭之外的百姓。若都算上,只怕这个数字还要翻上几翻!”
“人多了,事就多!”李景隆继续道,“应天府管理着几百万的军民,总会有些顾不到的地方!尤其是治安上!”
“内城都是达官显贵,自然要万无一失!外城,还有城乡结合之地,就未免人手不足!”
“当然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京师人口太多,就以治安而论,事事都要请示上司。”
“如此一来手续上就繁琐臃肿,等到上官回复了,可能要抓的贼人早就袍了,要查的案子也冷了!”
“再者,臣说不不好听的!京师之地,大伙都盼着相安无事!一些小事,若是大动干戈,说不定就会影响到某个官员的仕途!”
“所以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维持表面的安定,就是大功一件!”
尽管李景隆这话说得还算含蓄,可在殿中的大臣们谁不是人精?
应天府最主要的治安力量就是兵马司,兵马司听应天府那些大人们的。
大人们要的是安定......兵马司就不能隔三差五弄出事来!
天子脚下一出事,就是这些官员们无能!天子脚下事太多,也是这些官员们无能!
天下脚下只能无事不能有事!
无事未必升官,有事必然倒霉!
大家安安稳稳的,度过任期就好!
“你的意思朕明白了!”朱允熥沉吟道,“你是说应天府人浮于事,上下结构太过臃肿,尤其是治安上的事!兵马司只有管辖百姓的权力,却没有绕过那些上司们,追查抓人乃至审案查案的权力?”
说着,朱允熥忽然一笑,“也不是没有,而是他们如何行事还要看应天府的眼色,生怕给大人们带来麻烦?所以.......不是不能抓,而是有些消极怠工.....?”
“皇上圣明!”李景隆立刻大声道。
~~
“哎!”
朱高炽心中叹气,“消极怠工,谁敢出头呀?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应天府的官杀了多少了?就前些日子你遇刺那回,上上下下死了个遍....”
“如今在应天府当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些官儿每天都求神拜佛的祈求相安无事!”
龙椅上的朱允熥沉吟片刻,看向文官第三排,“刑部!”
“臣在!”
刑部尚书侯泰躬身出列。
见到此人,朱高炽暗中眼神一凝。
跟南书房诸位大臣们想必,这老儿名声不显。虽是尚书之位,可在朝中一向很是有些默默无声没有存在感。
可朱高炽却知道,这位是铁头中的铁头,超级铁头。
侯泰,顺德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之所以在朝中很是没有存在感,也是因为他几乎不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
为何不发表意见?
因为他一开口就是浓浓的广府话!
“即日起,京师的兵马司还有巡检司从应天府分出来,直接归属刑部管理!”朱允熥开口道。
“臣准鸡....”侯泰开口道。
“缉捕盗匪,侦破案件本就是他们的本分。朝廷养着他们,不是为了游街的!”朱允熥又道,“至于如何直管,散朝之后,朕与你细说!”
“臣.....准鸡!”
“不过话说回来,应天府一职还是要有担当之人才好!”朱允熥又沉吟片刻,“诸爱卿可有好的人选?”
殿中群臣默然,如果是他们的仇人,他们不介意让仇人去当应天府的府尹。
但让他们推荐?还是算了吧!
“臣倒是有两个人选!”
众人诧异的抬头,说话的是大学士解晋。
“说来听听!”朱允熥笑道。
“原太常寺少卿卢原质!”
他是方孝孺的表弟!
“翰林院侍讲戴德彝!”
第233章
人呢(1)大年初五。
虽依旧是在正月大年之中,可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这个年已经过到尾巴了。
家里的娃子们可能还沉浸在还有什么好吃喝的畅想当中,而大人们则是已经脱下新衣,撸起袖子开始挣钱了。
于是京师之中就能见到这样的景象,有钱的闲人们依旧背着手,到处买东西吃喝玩乐。
没钱的则是一脑门子汗,东跑西颠。
~
“六爷,您今儿老三样?”
大茶馆中,富商六爷刚坐下,跑堂的小伙计就殷勤的笑道,“过年这几天没见着您,我们掌柜的天天在门口望!”
“哈!好小子,就凭你这张嘴,这掌柜的就该你来当!”六爷一身簇新的皮袍溜光水滑,翘着二郎腿往椅子上一坐,张口道,“沏点那个那个什么.....对,云南的普洱,说那茶是清肠胃的。六爷我过年吃的太油了,瓜子鲜果你看着来!”
“好嘞,您稍等!”小伙计拉着长音去了。
六爷环视一周,忽然有种寂寥的感觉。
因为茶馆里人不多呀!
平日里相熟的人一个都没见!
“六爷!过了年第一版应天时报!”
卖报的童子远远的看着老客,举着报纸就冲了过来,还不忘拜年问好,“六爷,给您拜年了!您过年好!”
“好!”六爷一高兴,一把永昌通宝铜子儿拍在桌上。
然后娴熟的拿过报纸,皱着眉头打开。
硕大的头版头条映入眼帘,噌的下站起来。
“皇帝陛下,祝大明国民新春佳节万事如意。”
这是......皇上给老百姓拜年了?
古往今来开天辟地头一份呀!
六爷瞪大眼珠子继续往下看,就见报纸上写道,“朕继位以来,承祖宗之鸿绪,皇天之庇佑。又有军民上下一心,使我大明气象恢弘,雄迈远超汉唐。
“但此非朕一人之功也,乃天下国民倾心耕作劳苦之故。是以,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朕祈望一入新年,我大明国民万事如意。”
“国家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熄.....”
皇帝给百姓拜年,而且通过报纸的方式,确实是头一次。
但其中的国民国家之词,之寓意,更是开天辟地第一遭。
六爷不明白国民什么意思,可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因为按道理他们都是臣民....
但这并不妨碍他激动得浑身颤抖。
下一秒他陡然冲着外边喊,“卖报的,报纸爷我包圆了!”
这可是大明朝第一次皇上给百姓拜年的报纸,世上虽珍贵的物事,就是各种第一次。
六爷心中打定主意,都买下来。
买回家里都供起来,以后还可以留给祖孙传家!
“好嘞.......”
那卖报的童子咧嘴刚想笑,但下一秒却在顷刻之间被旁边其他茶馆还有酒楼乃至青楼之中冲出来的客人给包围了。
瞬间,满满当当的报纸被抢购一空。
紧接着,满街都是惊呼喧哗。
“皇上给咱们拜年,还祝咱们这些平头百姓,万事如意?”
~~
砰!
六爷一拍桌子,对周围的人唾沫星子横飞的说道,“什么是盛世?这他妈就是盛世!”
报纸上皇帝给百姓拜年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多时之后大街小巷的茶馆酒肆中就都坐满了人,兴高采烈的讨论。
六爷不寂寞了,因为熟悉的人都回来了,又都围着他准备他的高谈阔论。
“古往今来,哪朝的皇上有咱们大明朝的皇上爱民如子?”说着,六爷在大襟上擦了擦手,小心的打开怀里珍藏的报纸,念道,“祝我大明国民,万事如意阖家安康......啧啧!”
说着,感叹道,“咱们这代人,真他妈生在好时候喽!”
边上人都纷纷点头赞同,一脸的唏嘘。
“哎,听说没,应天府前几天又抓了不少人?”忽然有人开口说道,“你说大过年的,他们也不消停.....”
“你这话就不对了!”六爷直接打断对方,“没看报纸吗?第二版写着呢!”
说着,再次小心的打开报纸,对众人道,“看着没,上面都说了。为了让全体国民过一个安宁祥和的春节,京师开展扫匪除恶行动!”
“一直以来,有数个歹人团伙盘踞在京师南城一代,勒索敲诈聚赌包娼,偷窃拐卖........”
“更有灵隐寺之僧人以求子灵验之名,私下贩卖童子。经查被拐之童子,有一百二十七名,现以查清贩于何人何处...”
“锦衣卫和应天府兵马司正在全力督办,皇上下旨务必要使分离之骨肉,一家团员......”
念到这,六爷眼睛一横,“遭娘瘟的那些砸碎混混儿不该抓吗?那些人贩子不该杀吗?衙门整治这些人是好事呀!”
“嗯.......早不整晚不整.....”
有人揶揄的笑道,“我可是听说了点不一样的消息,是皇上带着太子爷微服出来,遇着了人贩子被抓着的事,才让锦衣卫顺藤摸瓜,查出了灵隐寺的大案。”
“呵呵!”那人再笑笑继续说道,“这里面有兵马司什么事呀?再说了,南城那些混混砸碎,也都是人家锦衣卫抓的,兵马司抓他们.......?”
“蛇鼠一窝!”有人在旁大声接口道,“就好比南城的金老二,放印子钱高利贷包娼庇赌,挖绝户坟踹寡妇门,坏事都做尽了!”
“哎,就那成那一片上到九十九下到不会走,全知他是个畜生败类,可兵马司愣是不知道。”
“您看着吧,今儿是除了明儿又有这个老二那个老四的冒出来,还是一样在街面上横着走!”
六爷被众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有些火了,大声道,“诸位,用不着这么偏激!”
说着,又道,“这些事,历朝历代哪没有呀?有人生下来就是要做恶人的,不是不报他是时候未到....”
“奇了,六爷您以前可不是这么说话的!”有人取笑道,“往前您骂得比谁都欢!”
六爷脸上一红,“就事论事!”说着,又道,“坏的地方要骂,可好的地方也要夸呀!就好比这一百多被拐卖的孩子能回归生身父母那,阖家团聚人间欢喜......”
“话在说回来什么是盛世?大多数百姓平平安安的就是盛世,微微有些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
掌柜的在柜台后头,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珠子。
半只耳朵立起来,听着那边六爷他们叫骂。
忽然,手上的动作一停。
茶馆外,一个佝偻老头带着个孩子,破衣拉撒的站在门口,老头儿对着掌柜的鞠躬,小孩则是眼巴巴的看着茶馆中,客人桌上的吃食。
“哎哎!”小伙计麻溜跑来,“一边去一边去!”
“等会!”掌柜的叫住了赶人的小伙计,看向那老头,憋了半天只是叹了口气。
天下太平,对!
盛世,对!
但他妈盛世也有吃不上饭的呀!
“带他俩后边厨房去!”掌柜的挥挥手,吩咐小伙计道,“给两碗饭!”
“好嘞!”下伙计不懂,为何向来吝啬的掌柜的,会有发善心的时候。
“大过年的,再给煮一碗汤圆!”
掌柜的话音刚落,六爷在不远处喊道,“帮我跑个腿,兰心斋的点心来八盒...你们家这点心实在太难吃了,桃酥都不掉渣!”
“好嘞!”掌柜的一笑,麻利儿的从柜台里拿出两快银光闪闪的小猪头,笑着去了。
第234章
人呢(2)洪武年间铸的银元,民间私称为猪大头。
永昌年铸造的银元,民间戏称小猪头。
两块银元,京营里一个大头兵,半个月的军饷。
京城之中,以务工为生还得说主家不克扣,起早贪黑干六七个时辰,一个月下来能有两块银元就烧高香。
两块银元,一个四口之家,吃饭一个月都吃不完。
可是在有钱人的眼里,就是一顿点心钱!
~~
茶馆小伙计把破衣拉撒的老头和小孩,带到了茶馆后院厨房门口。
厨房里,冒着熬猪油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脖子上有横肉的伙夫,拎着大马勺从里头出来,斜眼道,“二子,你小子从哪弄俩要饭的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