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34章

    说着,他咬牙道,“譬如,户部侍郎出缺,某人可升任之。但在升任之前,必须去某行省担任监察御史........”

    “你他妈是真的要死啦!”

    众人心中齐齐破口大骂,“太毒了!”

    何止是毒,简直就是绝户!

    按照皇上的意思,监察御史就是天下官员口中六亲不认的酷吏。

    再经过你李至刚这么说,日后朝中的侍郎尚书...九卿乃至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员们,即便身居高位,也早就把人得罪光了!

    你李至刚是六亲不认!

    我们还要做人呢!

    第359章

    帝心难测(1)“其他人都散了吧!洪熙,张紞,侯庸还有徐辉祖留下!”

    朱允熥回京的第一场御前小朝会,开了有俩个时辰,而以他一贯的本性,饭点儿之前必须散会。

    他这个皇帝和老爷子一样,鲜少赏赐臣子吃饭。倒也不是抠门,舍不得那些酒肉。

    而是赏赐这东西,赏的次数多了就不稀罕了。不然为何李至刚第一次可以陪他吃饭时,高兴得跟祖坟冒青烟了似的。

    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部分。

    ~

    话说李至刚本来沉浸在巨大无比的喜悦和激动当中,但猛然间皇帝撵人了,可也留人了。

    且....让他有些接受不了的是,竟然没留他。

    “皇上怎么不留我?”李至刚低着头,闷闷不乐的往外走,“他要跟张紞老儿他们几个说什么?”

    此时他的心中无比沮丧的落差,他本以为来是大明帝国第一梯队的核心大臣了,可忽然之间他又觉得,他似乎离那个位子又有距离了。

    “想什么呢?”

    李至刚正低着头满腹心事的朝前走,身后忽然传来一个声音。

    然后他回头,挤出笑容来,“曹国公!”

    “李少保!”李景隆笑笑。

    往日这个称呼,总是能让李至刚眉开眼笑,可眼下他......

    “少保还是小了点吧?”他心中暗道。

    “你这到底想什么呢?”李景隆斜眼看看他,“刚才还好好的,这会儿怎么就精神不振了?”

    李至刚又是挤出几分笑容,“没....”

    “中午你得安排呀!”李景隆又笑道,“我这刚回京,你这当朋友的不得给我接风?”

    “安排,安排!”李至刚打起精神,“哪吃去?”

    “不是老李!”李景隆换了个亲密的称呼,低声道,“到底怎么了,闷闷不乐的?是不是有什么难处了?有就跟我说,你跟我还客气什么?”

    此时,两人的出了乾清宫外的连廊,在通向宫外的夹道中走着,只有他们俩。

    “我就是.....”李至刚想想,“您说,皇上留了他们几位,什么事呀?”

    “哈!”李景隆心中暗道,“这是吃味儿了?呵呵,你李至刚怎么跟争风吃醋的小妾似的,爷们留宿在别人那,你就患得患失的了?”

    他心里是这么想,但嘴上绝对不能这么说。

    “这我哪知道去!”李景隆笑道,“哦,皇上他们说什么事,还得通知你?”

    “不是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李至刚忙摆手。

    “我明白!”李景隆笑笑,低声道,“知道皇上为何留了他们三个,没留别人吗?”

    李至刚马上侧耳,洗耳恭听。

    “资历!”李景隆又笑道,“你呀,入主中枢的时间毕竟太短。而且你现在的差事,也主要是在海关跟课税司上,有些事留你跟你说,你也帮不上手!”

    “我怎么就帮不上?”李至刚急了。

    “不也没留我吗?”李景隆笑道。

    这么一说,李至刚的心情瞬间又忽然好了些。

    是呀,曹国公都没留!

    “估摸着是在说征南之后,如何选官的事!”李景隆随便说了一嘴,又看看李至刚,“你呀,就是心思重!哦,皇上可是刚给了你两样人事大权,还不够你臭屁的?”

    李至刚脸上一红,腼腆中带着得意,“哪有?”

    “各地课税司的官员在官位上是高配,还有都察院的御史也都破格提拔!”李景隆低声笑道,“这两样权力,我看着都眼红!”

    “呵呵!”李至刚抿嘴一下,但心中陡然警惕起来。

    “你看着眼红是什么意思,你想跟我争?”他心中暗道。

    就这时,就听李景隆又继续笑道,“再过些年,你提拔的这些人,仕途一帆风顺位居高位!呵呵,现在的李少保到那时候,兴许就是李阁老啦!”

    “啊?呵呵呵!”

    李至刚畅快的大笑,“哪里哪里,哪里哪里,不敢不敢!”

    李阁老!

    这个词儿,听着可比李少保要好听多了!

    门生故吏遍天下!

    “说不定到时候我呀!”李景隆又笑道,“都要仰仗你呢!”

    “看您说的!”李至刚大笑,“哈哈!那个.........中午不在外边吃了,不消停。就去我家里,我家里清净!”

    这时,他俩已经出了午门。

    待出了午门之后,各家的奴仆赶紧迎接上来。

    李至刚直接对长随吩咐道,“去海味坊.....”

    他所说的这地方,是一家专门做海鲜的私房菜。

    “让他们今儿歇业!”李至刚继续道,“灶上是师傅还有伙计,带着家伙事来咱们府上整治宴席!”

    随即,他又回头对李景隆笑道,“知道您爱吃海味儿,如今正是螃蟹肥的时候....”

    “不不不,换一家!”岂料,李景隆却摆手,皱眉道,“我听人家说,海里东西吃多了变蝙蝠!”

    李至刚一愣,这哪的说法?

    “烤全羊吧!”李景隆笑笑,随后招手让李小歪过来,“去咱家庄子上,会烤羊的那几个鞑子交过来....”

    说着,他想了想又道,“再弄一只骆驼,一块烤了!”

    “公爷!”李至刚苦笑,“就咱俩......能吃了这么多吗?”

    “嗨!就是吃个味儿!”李景隆摆摆手。

    “那也太破费了!”

    李至刚这人是出身豪门,平日饮食起居也都是一等一的精美。

    但精美不等于李景隆这样的奢华.....他家里的菜,够吃就好,绝不铺张浪费。

    可李景隆,光听那话就想让人骂人。

    一头骆驼,一只烤羊,两个人,吃个味儿?

    ~

    马车,缓缓行驶起来。

    平稳且舒适。

    李景隆没和李至刚坐一辆马车,午门外人多眼杂,他可以和李至刚走得近,但绝对不能让外人以为他们是一伙的。

    “皇上留了张紞,侯庸,死胖子和徐辉祖?”李景隆脑中也在想着这个问题,“要说什么呢?”

    陡然,他眼睛一亮,明白了。

    死胖子是南书房大臣之首,许多事绕不过他。而且,很多事只有他这个王大臣的身份,帮皇上背书才最合适。

    徐辉祖如今管着五军都督府,地方上的武官调动离不开他。

    但这并不是说,皇上要对地方上的武官如何。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地方上的武官是朝廷在大规模调动或者削弱那些封疆大吏时,最能保持稳定的不二人选。

    而张紞和侯庸,可都是做了许多年一省布政封疆大吏的。

    也就是说,皇上要对天下各行省的布政司下手了。

    封疆大吏,天高皇帝远

    ,在地方上就一手遮天!

    大明王朝是推翻了前元,可是在ZZ构架上,倒也没有全盘否定前元。

    不但划分的行省模式继承下来,且也给予了地方的布政司使巨大的权力。

    “小歪呀!”想通了这些,李景隆隔着窗户说道。

    “公爷,您说!”李小歪骑着马,凑了过来。

    “一会回去跟管家说,这些日子外客我是一概不见!记着,不管谁来,就说我没在家。而且,别人的东西也一概不许留,听懂了吗?”

    “小人听懂了,这就去传您的话!”

    第360章

    帝心难测(2)李景隆猜得没错,朱允熥的用意正是如此。

    ~

    “朕下去走了这么一遭发现个我大明朝的隐忧!”

    御前,留下的都是朱允熥的心腹。

    但他一开口,还是吓了这些人一跳。

    “各地行省布政司的权力,太大了!”

    顿时,众人心中齐齐一抖。

    这已经不是吓一跳的问题了,而是骇人听闻了。

    “朕这个皇帝的天威,也就在这紫禁城的方寸之间。而在偌大一个行省,一省的布政就可以一手遮天!”

    众人齐齐低头,心中思量着如何应对,不敢轻易开口。

    “他们想保谁就保谁?想用谁就用谁?”朱允熥又冷笑道,“把地方上遮掩的一片太平滴水不漏!可事实上呢?各种腌臜事,层出不穷!”

    说到此处,他冷哼一声继续道,“九江武昌,这还是朕走马观花就遇到那么大的事儿,若是朕改日把我大明天下十三省,关西七卫都走个遍,朕能被他们活活气死!”

    众人已明白皇帝的意思了!

    确实,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手中的权柄太大了。倒不是说他们难管,他们的权是中枢给的,中枢自然也能要回来。

    难就难在,自古以来权力分配的结构就是如此。中枢鞭长莫及,而地方上的事,就要由一省封疆全权处理。

    要么怎么说是封疆呢!

    “皇上所言的,臣也深有领会!”

    这个场合,朱高炽必须先开口。而且这胖子平日腹诽归腹诽,怪话归怪话,还偶尔阴阳怪气的。

    但涉及到军国大事,从不马虎。

    “中枢的政令,下达到地方,鲜有不走样的。”朱高炽又道,“好比商税,征收当时条条框框其实已经定下了,可各省的税务名目还是参差不齐,甚至.....”说着,他顿了顿,“花样繁多且有的税是中枢知道的,有的是压根就不知道的!”

    “之所以走样,正如皇上所说,权柄太大无人敢掣肘!”朱高炽说着,看看旁边的侯庸,“这一点,侯部堂也应该深有体会!”

    侯庸不但有体会,他就是从河南布政司使的任上升上来的,先是吏部侍郎,而后是吏部尚书。

    对于地方权柄过大这事,他看的远比其他人更清楚。

    他在做行省布政的时,也不是朝廷每项政令都无条件的执行。因为中枢的政令对于地方来说,也并不全是好的。

    甚至有的政令,会大大损害地方的权益。

    比如河南大灾时,要从陕西调粮或者让灾民进去陕西境内,陕西布政使即便是接了中枢的公文,也不答应。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各行省的布政虽不是当地人,但要想位子坐稳了,能一言九鼎,那就需要维护其在位本省的利益。

    利益,说白了就是权力的分配。

    说穿了,就是别人的拥护。

    再说简单点,就是不能出乱子。

    想想,布政司再往上走就是中枢。坐到那个位置的人,哪个愿意下面隔三差五出事,影响自己的仕途?

    他明白是明白,但如今他的位置不一样了。当布政时,时不时的跟朝廷中枢掰手腕在所难免。可现在他入主中枢,对于这种事就深恶痛绝。

    “臣就拿本部的事来说!”侯庸低声道,“各地州府的官位人选,都是从吏部选派的,每年的官员考核也都是吏部来做的!”

    说着,他苦笑一下,“可每年各行省的官员留任调任等事,也要顾忌各行省布政司的看法.....还有官员考核,各布政司呈上来的,干脆就都是优等!”

    “每年到了收税的时候!”张紞也苦笑,“户部跟各行省都是一脑门子官司....来回扯皮!”

    朱高炽沉默片刻,继续说道,“总之,就是因为他们权柄太大。皇上所言,是为了加强中枢的管辖。”说着,他抬头,“皇上,您想怎么改?”

    朱允熥点点头,却没说话,而是目光看向一直沉默的徐辉祖。

    “我大明虽不是重文轻武!”徐辉祖低声开口,“但布政司在名义上统领三司,其中就包括都指挥司....如湖广常侯那样的是特例,布政司下至不到,也不敢辖制!”

    “但其他地方,各行省的布政司对于指挥都司,也经常指手画脚!”

    徐辉祖的话是另一番意思。

    大明开国之初,各省的构架是都,布,按三司.....就是都指挥司,布政司和按察司。

    而随着国家日渐太平,战事减少,再加上文官集团的扩充和淮西武人勋贵集团的落幕,地方上已是布政司一家独大。

    而在朱允熥看来,这里面还涉及一个问题。

    就是地方分权的问题!

    国家要强盛,就要注重农业和经济。于是,布政司手中的权柄就越发的显赫。一家独大之后,原本三足鼎立各安其职的构架就会被打破。

    一家独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是好事。

    政务若想畅通,就要层次分明。一省,决不能变成一言堂。

    “朕.....”朱允熥开口道,“欲各行省设置巡抚。巡抚下辖,布政,按察,都指挥司!”

    众人心中一震!

    巡抚这个词他们不陌生,早在北魏时就有了,巡视天下安抚军民。

    皇帝的意思是,布政司使本来的官职不变,品阶也不变,但在权力上却不能再一家独大了。

    按察主管刑法诉讼。

    都司乃是当地的卫军。

    布政司就只剩下民政了。

    而这民政当中,商税是朝廷直接设置了课税司,他插不上手。能管的只剩下田税,田亩数量,还有考核县州府官员的权力。

    “不单是个行省!”朱允熥又正色道,“各边镇也要设置!”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