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80章

    “呵!估计你现在喝了酒,是没劲儿摸人家院子里祸害人去了!”李景隆大笑。

    “对了!”李景隆又开口,“你是定远人?”

    “对!”老兵点头,“我家原来是滁阳王郭老帅的佃户!”

    “哦!”李景隆点头,然后问道,“你可知是否有个叫杀猪岭的地方?”

    “以前有!”老兵想想,“定远的东南边一个穷庄子,最早是一个外来的姓赵的屠夫住在那儿,所以叫杀猪岭!”

    “不过现在可不敢这么叫了!”那老兵又道,“洪武元年就改了,叫什么来着?对,叫李家寨!”

    “改名了?怪不得没人认识......”

    想着,李景隆一拍大腿。

    大明都建国了,谁他妈还敢叫杀猪岭?找死呀!

    可他马上又问道,“怎么叫李家庄了呢?”

    “小人刚从甘肃回来的时候,也回老家去看了看!”那老兵又道,“原本赵屠户那一支儿呀都死绝了!后来迁来姓李的!听人说,大概是至正二十六年迁过去的!”

    说着,摇头道,“那一片的地呀,都姓了李了!据说呀!那家姓李的还是个秀才呢!”随即,咧嘴一笑,“不过现在啥样,小人也不清楚,毕竟都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了!”

    “死绝了?”李景隆纳闷道,“都死绝了?”

    “以前那年月兵荒马乱的,男的要么饿死了,要么当兵了,绝户的可不止一家!”老兵又道,“也就是小人我活得时间长,还不算糊涂能想起来。现在当地人怕是都不知道以前有这么个地方了!太久了!”

    说着,又唏嘘道,“兵荒马乱那么些年,现在的当地人,又有几个是真的祖祖辈辈就在那扎根儿的当地人呀!”

    ~

    问清楚地方就好办了!

    李景隆站起身往外走,主事带着书办毕恭毕敬的在后面跟着。

    “恭送曹国公!”几人站在马车外行礼。

    而忽然间,李景隆却从里面伸出手,手上是一摞崭新的银票。

    “您这是...?”主事疑惑道。

    “这里有五百银子!”李景隆正色道,“两百是赏你们的,今儿你们帮着本公忙活一小天,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另外,本公看兵册这事儿...”

    “卑职等绝不多嘴!”那主事忙道。

    “嗯嗯!”李景隆点头,“另外的三百,给那老军!”说着,摇摇头,“他说过的好,你们也说没委屈人家,可你看看他那鞋,都磨成啥样了?那裤子衣裳都挂浆了!”

    “这....”主事等人讪笑。

    “我知道怪不得你们!毕竟也不能让你们掏钱养着!”李景隆又道,“也劳烦你以后上心,多看顾几眼,毕竟他那么大岁数了!”

    第442章

    接不接?(1)三日后,定远县。

    ~~

    咕噜咕噜。

    一个汤汁翻滚的砂锅在炭炉上架着,冒着阵阵香气。

    浑圆滑嫩的,是羊肉丸子。

    晶莹剔透的,

    则是当季的冬瓜。

    其间还隐隐有些红褐色的海米,在汤汁中若隐若现。

    “啧....嘶.....”

    定远知县胡濙吐着热气,用小勺蒯了汤汁放入口中。

    “嗯!”

    胡濙闭着眼,满意的自言自语,“咸淡刚好!”说着,从边上一个小碗中,捏了一点翠绿的香菜洒落其中。

    顿时,又是另外一种香气,开始在室内荡漾。

    哗啦啦!

    温好的黄酒斟满,酒花激荡。

    本是进士出身的胡濙,此刻却好似街头巷尾的俗人一般,敞着怀翘着脚,左手端酒右手夹肉,吃得不亦乐乎。

    “嘶嘶嘶!呵呵呵!”

    一口冬瓜入口,烫得他是次牙咧嘴,但眉眼之间却满是享受。

    就这时,外边传来脚步。

    胡濙头都不用回,就知道敢在他品尝美食时前来打扰的,必是自己的幕僚师爷无疑。

    “大人好雅兴!”那师爷五十多岁,精明干练,大步进来未语先笑。

    “不过是吃个羊肉,算什么雅兴!”胡濙笑笑,“来,坐!尝尝这砂锅羊肉丸子。”说着,挥手让下人送上碗筷,又笑道,“书上说冬日要食补以养身安神,而诸多饮食之中,又以羊肉为上!”

    说着,他再夹了个羊肉丸子,吹两口气沾了蘸料,再次送进口中,边吃边道,“可是呀!在我看来,羊肉虽好却不及狗肉之美!”

    “您想吃狗肉还不简单!”那师爷笑笑,“一句话的事儿!”

    “哈!”胡濙一笑。

    他乃是货真价实的进士出身,但金榜的排名却不甚理想。虽为进士,却不够资格留在京中做翰林清贵。

    而是被选派到了地方上做县令!

    一开始他还觉得有些意兴阑珊!

    县令有什么好的?

    晋升太慢了!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坎儿的往上爬!多少才学惊艳之士,爬了一辈子,了不起才爬到知府的位子上,这还得说不犯错的情况下。

    哪像翰林清贵,在京中熬几年资历,放出去就是各省的学政主持官学科考。不放出去就是各衙门的给事中,六道言官督察御史...

    同样是往上爬,在地面上爬二十年,可能连皇帝的面儿都没见过。

    可在中枢爬二十年,一旦风云际会,那就是出将入相!

    但是...

    到了地方上真正做了县令之后他才明白!

    县令,真他妈的好!

    别说想吃狗肉,就算是今儿晚上做个梦,明儿就有人主动给你变成真的!

    说句大不敬的话,皇上的日子也未必有县令这么舒坦!皇上震怒,最多让紫禁城颤三颤。可县太爷震怒的话,整个县城十来万人都得哆嗦。

    “大人!”师爷从袖子中掏出一封信,缓缓的推到胡濙的面前,“京城来信了?”

    “谁的?”胡濙抬起眼皮。

    “曹国公!”

    “嗯?”胡濙一愣,“公文?”

    说着,他低头看信,却是明显的私人信件模样,就是一个简单的牛皮信封。

    “他给我来信?”胡濙放下筷子,狐疑道,“我跟他没瓜葛呀?他一个国公,给我这小县官来信?呵,我还真他妈的受宠若惊呀!”

    “您还是先看看吧!”那师爷又笑道。

    胡濙又思索片刻,看着师爷,“你说,他的信中要是让我给他办私事儿,我办是不办?”

    师爷沉思片刻,“在下觉得,未必是找您办事!”说着,低声道,“您想呀,他是什么身份?他若想办私事,淮西总管府招呼一声,中都留守衙门招呼一声,不比找您....”

    “比找我好使!”胡濙点头笑笑。

    随即拿起那封信,信上的蜡封还没开,他直接粗暴的一扯。

    然后拿起信,仔细的看了起来。

    对面的师爷低下头,慢慢品着碗中的黄酒,也开始夹菜吃肉。

    “嘶.....”

    忽然,胡濙惊道,“皇后娘家的老家,居然是咱们定远?”

    师爷手一抖,抬头惊道,“这个...没听说呀?”

    不怪他俩反应大,实在是这事非同小可。

    要知道定远本就是开国那一辈淮西勋贵的大本营之一,好不容易熬到那些老杀才都死得差不多了,定远的县官儿才抖起来,是真正的土皇帝了。

    忽然又冒出个皇后娘家的老家来.....

    那以后怎么抖?

    “你看!”胡濙把信推给师爷,皱着眉端起酒杯。

    师爷顾不得擦手,拿起信来上下端详。

    “大人!”师爷渐渐眼睛发亮,“好事呀!”

    “我知道是好事!”胡濙撇嘴,“可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他妈还没在娘胎里呢....”

    “咱们要是给皇后娘家的祖坟找着了,那是大功!若是找不着呢?”

    胡濙又道,“找不着的话,曹国公怎么想?承恩侯怎么想?再说句不好听的,皇后娘娘那怎么想?”

    “不能找不着吧?”师爷凝神道,“咱们县内还真有李家寨这地方!”说着,仔细回想到,“大人刚到任的时候,乡老给您接风时,李家寨的当家人也来了呀!”

    说着,又道,“就那个三十多岁的老秀才!”

    “我能想起那人!”胡濙没了吃肉的心思,喝了口酒,“整个李家寨方圆三十多里的地,还有山头,都是他家的嘛!大财主嘛!”

    “是!他李家不但有地,还开着油坊!”师爷接口道,“是咱们定远县数一数二的大户!”

    说到此处压低声音,“据说,这李家之所以发家,是因为人家祖父那辈儿,跟原先的李太师家攀上了亲戚。”

    “兵荒马乱那些年,还帮着李家在老家置办军粮.....”

    “置办军粮是真的!”

    胡濙其实是心细如发的人,虽刚来任上没多久,但对自己治下的各家大户的来历,却了如指掌。

    “但和李太师扯上关系,却未见得是真的!”胡濙又喝口酒,“若不然,洪武年间李太师倒台的时候,他家怎么没被牵连?”说着,不屑的笑笑,“大概是早些年,李太师得势的时候,他们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反正这李家,家业不小!”师爷又道,“在咱们县里也是有头有脸儿,而且当家之人还是个秀才。且在乡下办了私学,名声不错呢!”

    “我刚才不是说了嘛!李家寨方圆三十里,都是李家的地!”说着,胡濙低下头。

    “他家几代人的经营....”

    忽然,师爷猛的察觉过来,胡濙是话中有话。

    方圆三十里的地都是李家的!

    即便皇后娘家的祖坟就在那边儿,可也不好办呀!

    这都三十多年了,坟包早就没了,更没个确切的地方。

    你赵家人自己都不记得在哪儿,那难不成李家把人家几代人积攒的家业,都给你?

    这可不是祖坟的事!

    一旦找到皇后娘家的祖坟,赵家定然要修坟,修了坟还要有守坟户!祖坟周围的地,都要成祭田....

    这事,不好办呀!

    第443章

    接不接?(2)“好事儿?哈!”

    胡濙的筷子在桌子上用力一顿,冷笑道,“好事?哼!”

    师爷默不作声,心中快速盘算着利弊。

    好事,确实是好事!

    可这好事背后,也是难以承受的坏事!

    皇后那是尊贵的,大明的国母。

    可皇后的娘家,就未必了吧!

    而且要找的,还是三十多年前,兵荒马乱时候草草下葬的祖坟!

    那就不是几个坟头的事儿了!而是李家寨要改名叫赵家庄了!

    可人家李家的地都是有地契的。

    地契是什么?

    那是大明朝承认人家财产的凭证!

    哦!现在为了皇后娘家三十多年前,早就不知哪去了的祖坟,就不认人家手中的地契了?

    到哪儿也没这个道理呀!

    再说,真当各地的巡察御史检查御史是吃干饭的?

    人家李家一纸状子直接递到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哪怕是递到淮西总管中都留守衙门....

    皇后的娘家绝对没事!

    但定远县一定吃不了兜着走!

    想到此处,师爷的心猛的一个哆嗦,看向胡濙,“要不,大人您给京城回个信?”说着,思索片刻,“问问赵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曹国公来信,我问赵家?先不说我够不够资格去问,就说我怎么问?”胡濙啪的放下筷子。

    说着,又怒道,“我问了,就是推脱,就是不想办,就是把曹国公和皇后的娘家都给得罪了!”

    “不至于吧?”师爷低头,低声道。

    “呵!”胡濙再次冷笑,“他赵家若是有心,自己跟李家寨的人交涉去呀!哦,他们不言声儿,让曹国公来信!”

    说着,咬牙道,“这烫手的山芋直接丢给我了!我他妈还得接着!”

    “曹国公这是算准了,我一个七品县令。若是想以后升迁之路容易些,就得给他办!不但要办,还要办的漂亮!”

    “不但要漂亮,还不能声张!”胡濙满脸冷笑,“好一份阳谋!我不接也得接!”随即,未然长叹,“而这事一旦传扬出去,在士林之中,我又必然会落下趋炎附势谄媚权贵的骂名!”

    师爷也跟着长叹。

    官大一级压死人,而现在压着他们的,可不只是一级是多少十级的世袭国公呀!

    事,交给你了!

    好处你自然知道!将来我也不会亏待你!

    办不办也在你!

    但谁敢说不办呢!

    ~~

    “为官之道!”师爷沉默许久,开口道,“本就是不进则退的!凡事,利益为先!”说着,看看胡濙的脸色,“大人之所以没留在京师,想来也是朝中无人所至!”

    “此事若办理妥当,朝中有了贵人扶持,日后青云直上。若是为了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婉拒此事....”

    “大人,十年寒窗方有今日之位!您,千万别因小失大呀!”

    闻言,胡濙沉默良久。

    “人嘛,都有取舍!”许久之后,胡濙才苦笑道,“正如你所说,权衡利弊以利为上!”说着,头往后仰,叹气道,“哎!换成别人,可能乐不得的蹦高的给办!”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