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免了....”朱允熥笑道,“大过年的....坐吧!”“谢皇上....”
朱高炽和李景隆抬头,刚要坐下,忽见宝庆长公主正蹙着眉,立着眼睛盯着他俩。
“侄儿,见过姑母...”
两人马上又抬起屁股,俯身行礼。
“嗯....”小福儿鼻子哼了一声。
朱高炽心中暗道,“她这没好气呀....大过年的,谁惹这祖宗了?”
而边上的李景隆已是明白过来,一个头就磕了下去。
抬头笑着大声道,“侄儿给姑母拜年了....侄儿祝您还有姑父...祝您二位新年行大运,运道亨通。吉星高照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吉星高照....”
“我草...”朱高炽已是反应过来,心中骂道,“你丫慢点说,给我留点吉祥话...”
“侄儿再祝您和姑父,身子康健无病无灾无愁....”
李景隆说着,忽的一笑,“侄儿再祝未出生的小表弟.....龙马精神鹏程万里.....”
“呵呵呵!”小福儿捂着嘴,撒欢似的笑。
朱允熥盯着李景隆,心中暗道,“你老小子给我拜年时候也没说这么多呀?”
“好好好,借我大侄儿的吉言....”
小福儿笑嘻嘻的听着,从左边荷包里掏出一根金条....从右边荷包里掏出一个红包,当场了包了起来。
“咱家这么多人呀,就你说话也好听,
给你压岁钱....”
李景隆双手接着,大笑道,“姑母,这钱呀,侄儿我一辈子都不花....”
“你他娘的带着随葬吧,给你丫的碎钱....”朱高炽心中骂道。
而就这时,小福儿的眼珠已经非了过来,“嘟嘟....表侄儿都拜了,你可是我亲侄儿....”
“姑母在上,侄儿给您磕头啦...”
朱高炽猛低头,咣咣咣....
“侄儿祝您.....笑口常开吃嘛嘛香....”
“哈哈哈....”
小福儿银铃一般的笑,却是两根金条一个红包递了过去。
“呵呵,侄儿谢过姑母...”
得了两根红包,压了李景隆一头,朱高炽一笑。
然后坐下,“姑母,皇上给您拜年了....吗?”
说着,突然明白过来,赶紧低头。
“咳...”
朱允熥咳嗽一声,“找你俩来有正事...”
蹭,小福儿从罗汉床上下来,“皇上您忙,臣先告退....”
“去玩去吧...”
朱允熥笑笑,
“记得跟你哥哥们要钱,他们穷的就剩下钱了....”
~
等小福儿走远之后,朱允熥去突然变脸。
“拿来....”
殿后,亦失哈双手捧着一摞奏章出现。
“朕信任你们,大小国事视你们为肱骨,可你们就这么办事的?”
第207章
征丁(1)塔姆的,我瘸了,狒狒了。
~~
“大过年的,怎么了这是?”
朱高炽一边心中纳闷,一边打开奏章。
待刚看清奏章的开口,心中就咯噔一下,暗说不妙。
“臣,督察御史北直隶总督辛彦德伏乞奏.....”
“姥姥的...”
一见这个开头,朱高炽就心中骂道,“新都北京那点破事儿过不去了是吧?辛铁头非要把顺天府还有营建司工部户部杀得人头滚滚是不是?古往今来,这么旷日持久的工程,压根就不可能没有中饱私囊....咦....”
朱高炽预料对了,辛彦德是弹劾他。
但所弹劾的不是弹劾北京营建司的事,而是....
“臣,漕运总兵官陈瑄,联名上奏.....”
陈瑄,大明开国勋贵之后,曾任成都右卫指挥使。因在任期间,维护都江堰有功,大明定下迁都事宜之后,被提升为漕运总兵官。
忽然间,朱高炽的胳膊都哆嗦起来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南北大运河也出岔子了?”
再往下看,顿时惊得瞠目结舌。
“直沽海口转款挪用.....”
“官商勾结以次充好....”
“各项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工程进度敷衍不前....”
“姥姥的,这是要人命呀...”看到此处,朱高炽额上已是青筋乍现。
~~
大明帝国的钱袋子掌握在李至刚的手里,收钱的权力掌握在铁铉的手里。
那么为何李至刚这些年,始终怀着一定要扳倒他朱高炽的心思呢?
因为他朱高炽掌握着大明帝国花钱的权力。
且不说北京新都营建司.....那个花钱如流水的巨大功臣。
就说这涉及到国家命脉的南北运河漕运海运也都被皇帝交予他来负责。
~~
“洪熙...”
朱允熥低声道,“满朝文武都在反对迁都,认为是朕要自弃祖宗之地,擅改太祖高皇帝的祖宗家法,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
说到此处,他顿了顿,继续道,“正因为你,你了解朕的真实想法,所以这涉及命脉的水路才交给你....朕当撒手掌柜的....”
说着,啪!
朱允熥猛的一拍宝座的扶手,地上的李景隆忍不住一个哆嗦,赶紧悄悄的跟朱高炽拉开距离。
“你也当甩手掌柜的?直沽海口连接通惠河,何其至关重要....”
“你再往下看,漕运山东运河段......官府肆意克扣工钱民工饮食,
差点引起了民乱.....”
“南北运河....工期一再延误....”
~
帝国将来迁都之后,海运要走。
海道漕运从背靠长江入海口的太仓港出发,至崇明岛三沙入深海...经刘家岛,沙门岛莱州湾到达直沽....
沿途于海路之上专门设置航标船旗标,昼夜灯火旗号,引导船只,顺风十日可到。
说起来有些矛盾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这个海运的路线,是从太祖高皇帝洪武年开始就指定的海运路线。
但他在作用上,不是为了沟通南北,而是为了保障军事后勤。
大明朝开海十余年,但所有经力和技术都运用在了外海与远洋之上,内海这一块,还真没有太在意。
没人在意,是因为无利可图。
尤其北方的海港,朝廷在山东胶东等地修筑了许多海港,最初的意愿都是促进南北海运,但经过十多年的考验之后。
就连朱允熥这个当初,只要是地方官员提及修筑海港建议,就大笔一挥拨拨人的皇帝都有些脸红。
确实是有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了。
首先,一个海港能不能成为良港,不在于位置,而在于它有没有向内陆人口稠密富庶地区辐射的能力。
同样再以山东为例,即便他有海港,但是境内山多。而且因为山多,隔开了陆地跟海,更使的山东境内众多的湖泊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输水网。
所以,朝廷在山东等地修筑的海港到最后多是用做军港。
而且贸易也是单一的,只是对跨海的高丽还有东瀛....也是用来军事后勤运兵等。
它不是没用,而是无法在现阶段,起到切切实实给山东百姓带来好处的作用。
没错,朱允熥是一名有着超前目光的穿越者,但他不是无所不知的....
这些也都是他在执政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血的教训。
诚如古人言,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有时候说白了很简单,你他妈别瞎几把折腾!
这也是为何开了海路的漕运,还要再开通南北大运河的原因。
因为对这个时代有益....
~~
任何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建立它的时候,他必定都是当时最好的制度。
后来者也不要想着后来者就一定比前人聪明.....事实证明,你可能啥也不是!
为何说漕运有益....
满朝文武都反对迁都,但没人反对疏通南北京杭大运河。
为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十年前的朱允熥,他一定回答错误。
但现在他可以很轻松的回答正确。
跟后世有些类似,国家举动,开发式提高gdp.....
朝廷刚下发开通南北大运河的公文,山东巡抚衙门就有官员上奏,“青登莱三府地临山海,土地贫瘠....百姓多逃难于东昌兖州...”
“一旦朝廷开辟新河,两岸必有空地。则三府之民给与耕牛农具即可安居乐业.......”
大明帝国是很富庶....
不过,负责任的说,广袤的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尽管经过了快五十年,但依旧没有从元末的战乱中走出来。
江南地区开海重商的模式,搬不到北面.....
漕运南北大运河,经过的不单是华北平原....
南直隶一部分,山东河南河北....乃至通过驿路辐射到西北,造福的百姓何止万计?
再往远了些说,其实华北平原.....一百多年过去了,也始终没有恢复到宋金时期的生活水平。
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元近百年的国祚当中,从没想过恢复。准确的说,从忽必烈死了之后,历代大元皇帝的眼中就只有两个地方。
元大都,京城。
江南,钱包。
大元的皇帝宰相权臣贵族们,对符和恢复生产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怎么最快的把江南的好东西运到大都来。
他没兴趣建设,也没兴趣提升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他们不用修运河,所以在元末时期张士诚把苏州占了,大元就慌了,但他没有完全掐死。
而大明太祖高皇帝打败了张士诚之后,直接掐死了海运漕运,大元直接崩了!
那么,由此可见,从恢复民生的角度之外,还有另外一种....
朱允熥和朱高炽都明白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现时代南北运河必须修。
因为谁掌握了运河,谁就掌握了中国!
第208章
征丁(2)谁掌握了运河,谁就掌握了中国。
这个秘密,忽必烈知道,大明太祖高皇帝也知道。
后世人把京杭大运河归功于隋炀帝...但其实,修京杭大运河的是忽必烈。
原本的隋运河是弯的,而京杭大运河是直的。
而且京杭大运河做到了淮河黄河长江汇聚,可以通过水系水网掌握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近八个行省....用后世的话说,十个省的的控制权。
有了运河,衣冠南渡划江而治就不好使了!
以前能挡住鲜卑人匈奴人女真人,现在挡不住蒙古人了。
帝王雄主坐镇北京,选良将重兵沿运河南下,沿途重镇摧枯拉朽。
忽必烈雄才大略,他也是幸运的,他有个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家郭守敬做帮手。
但他也是不幸的,他的子孙后代对于修建大运河是三心二意的.....蒙古人完全没有行政能力,粗犷的统治结构下,使得运河成了贪官的盛宴,和不断挑战百姓底线的导火索...
修等于荒废......
从忽必烈死到元朝灭亡,运河一直在荒废.....
一直到原时空,大明朝永乐大帝重新疏通了京杭大运河。
那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运河确实惠及无数百姓,使的华北平原,山东河南河北....江淮之地迅速恢复生机,安居乐业。
但他们也是不幸的...
因为后来,在中国大地上,少数民族之中,除了忽必烈之外又出现了一名雄才大略的雄主,皇太极。
而更为不幸的是,皇太极还培养出了和喜欢放牧的蒙古贵族们截然不同的,更具有执行力,治理能力,更加虚心学习的满洲贵族集团.....
他们走着和忽必烈朱元璋当年相似的行军路线....
吸取着大元大明两个大帝国所有失败的经验....
长驱直入。
而后在乾隆时期,运河的作用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