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我现在也是精力不济...等找个机会,我给皇上...上折子!”朱高炽又道,“该交卸的差事,就卸掉!该另选贤能的,就选......”说到此处,他抬头看看李景隆,“是吧?”李景隆心中已是了然,庄亲王看明白了。
他看明白为何皇上这次出京,要带着他了。
这些年,庄亲王这位王大臣确实没做得很出色。
而皇帝始终念着他的面子,一直没有明说。这次出来就是让庄亲王自己看看,心中做个取舍。
人都是爱权的!
他朱高炽之所以单独和李景隆说这些,其实也是在为日后放权了却依旧能在南书房掌权做准备。
可是.....?
李景隆沉思片刻,“您刚才说一个词,说的很好!”
说着,叹口气笑道,“另选贤能。是呀,大明朝又不是只有我们几个人!王爷,您说您精神不济,可是我呢,也老了!”
“南书房诸公,有几个不老的?六部尚书,有几个不老的?咱们这些老的呀,该给下面那些小的一点机会了....”
“人家未必就不如咱们....”李景隆又笑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嘛!”
朱高炽注视李景隆良久,“对,你说的对!江山代有人才出....”
然后,他二人继续并肩看着远处,灯火通明准备彻夜不休的运河工地。
他俩人都是人精,都知道该说的话已经说完了。
大明朝,在这次皇帝突如其来的重病面前,完成了无声的重新洗牌。
李至刚虽依旧位列首辅,但其十余年间所建立的所谓新党,树倒猢狲散。
而那些长期觊觎诸位皇子,想要暗中投资下注的胆大之人,在皇储之争只有苗头的时候,就被皇帝吓破了胆。
紧接着,各要政当中不断爆出舞弊腐败之事.....
更是皇帝要重组朝堂的前兆和理由。
还是那句话,人都是爱权的!
朱高炽也看清了这些,他之所以很罕见的,跟李景隆如此推心置腹。就是想做个交易......准确的说是做个联手。不管朝堂怎么变换,他们这些最顶尖之人的利益不变。
但他没想到,李景隆并没有答应。
而且还用一句话点拨他,江山代有人才出!
~~
哗,恼人的春雨不期而至。
更恼人的是这雨始终不大,淅淅沥沥的。
稍微熟悉点节气的这人都知道,越是这样的雨,下的越久。
朱允熥站在客栈外头黑色油布搭建的雨棚下,看着雾蒙蒙的天地,看着远处依旧热火朝天的工地,摸了摸自己的短须。
他很不喜欢这种潮湿的感觉。
“这位大爷,要不您来碗胡辣汤?”
客栈外头就支着一口大锅,带着油渍麻花围裙的老汉,微微讨好的笑道,“这天儿呀,得发汗....不然容易着凉!”
他满带期意的开口,却没想对方那么多人,却没一个人跟他说话。不但没人说话,而且还有汉子,用不善的目光看着他,好似在责怪他不该开口。
老汉心中骂道,“装你妈了逼,不喝拉几把倒....”
忽的,前方一个人影跑了过来。
“前边封路了,说今儿要开山炸石!”
开山炸石,是修路修河重要的一环。
在没有大规模机器的情况下,所有的工程都是人力的。
在修筑的过程中,遇到山石最有效的办法是烧,把石头烧成石灰,然后再挖掘就事半功倍。
但最近这些年,大明朝在各项大工之中,需要开山劈石的工程上,用到了另一种东西,火药!
“为了炸石头,昨晚上运河边有段山路,就搭上防雨棚了...”那侍卫继续道,“前面漕运的兵,正把干活的民夫往窝棚里赶呢....”
“哈!”朱允熥笑笑,“多大的手笔...”
“回爷的话!”那侍卫又道,“刚听有漕运的一个把总说,好像是李阁老又动了钦差关防,直接弄了六千斤火药....”
“他在哪弄的?”朱高炽皱眉问道。
“朕出京之前批的!”朱允熥淡淡的说道,“山东行都司这边本就有大量的火药....”说着,顿了顿,似有所指,“据说都放了好几年了。”
瞬间,朱高炽脸上一红。
装备司也是他主管的,各省行都司的火药器具等分配,都是他这个王大臣一手操办的。
“既然走不了,就等着!正好,咱们也看看....”
朱允熥笑道,“看看李青天的雷霆手段!”
说着,他转身走到一边的胡辣汤锅边上,“老汉.......”
“在!”
“你这锅,我包圆了.....”
第248章
他到底要干什么(2)客栈在整个台家庄的高处,正好可以眺望。
一碗胡辣汤在手,似乎阴雨和潮湿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
视线中,民夫如潮水一般退却,无数的兵丁却如临大敌。
“嗨,咱们李青天的钦差依仗....”
卖胡辣汤的老头正擦锅呢,抬眼不经意的一瞥,突然兴高采烈的喊道,“瞧瞧,到底是皇帝老子最信任的大臣,这威风,好家伙!”
他这一嗓子,客栈里掌柜的小伙计连洗碗的二舅母全出来了,一圈人站在前面,抻着脖子朝远处看。
“老叔,你上回不是瞅见李青天了吗?”客栈掌柜的穿着带补丁的衣裳,看着远处的钦差大旗,大声道,“他老人家长什么样?”
“哎哟,那可是仙风道骨啊!”卖胡辣汤的老汉张嘴就来。
噗!
正喝胡辣汤的朱高炽差点把自己呛住,心中暗骂,“还他妈仙气飘飘呢!”
“李青天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卖胡辣汤的老汉继续说道,“文曲星转世....”
“呵呵!”
听到此处,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钦差大旗动了,估计是要引爆啦!”
掌柜的又大喊一声,口中道,“仙风道骨?怪不得能辅佐咱们大明的皇帝老子呢!”说着,又顺口道,“哎,俺上回听官府的巡差说,好像皇帝老子下面,还有个啥......亲王比咱们李青天还大?”
忽的,朱高炽涨红了脸。
李景隆抿嘴偷笑。
朱允熥端着胡辣汤,小口的吸溜着。
“庄亲王!”
卖胡辣汤的老汉,位卑却知天下事,跟着说道,“俺早些年也去京城卖过胡辣汤的!人家都说呀,那庄亲王就是命好!是皇帝老子的堂哥....要不然,啧啧....”
说着,老汉不住的摇头,满脸惋惜。
那表情就好似在说,那谁谁谁要不是首富的儿子,在俺们村媳妇都说不到一样!
嘎嘣!
朱高炽咬牙切齿,手上的关节捏得嘎巴作响。
突然,一道道声音由远及近。
“点火喽....”
~~
轰!
轰隆隆.....
脚下的大地似乎猛烈的震颤,天地都好似被搅成了一团。
视线中没有火光冲天,却满是烟尘滚滚。
真真是一个词儿,天塌地陷!
“老天爷保佑...”
“观音菩萨保佑....”
看热闹的人们凑成一团,面对爆炸引起的异象,战战兢兢的求神拜佛。
轰!
砰砰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连绵不绝,霎那间阴雨阴云骤然无影无踪......
所有人脑海中只有一个词,天崩地裂。
大地是开裂了,可以清楚的眺望到,远处那些丘陵齐刷刷的矮了一大截......
嗡嗡嗡....
所有人的耳朵中,都嗡嗡的,许久不散。
~~
不知过了多久,天地之间恢复了沉寂。
再有声音,由远及近的传来,“上午歇着,下午上工.....”
“估计是怕有没引爆,民夫不小心碰着了....伤人....”
李景隆对朱允熥小声的说道,“要派人再仔细查勘一番,才能让民夫们开工!”
“没引爆的?”朱允熥顿了顿,“为什么有没引爆?是技术原因,还是火药本身的问题?”
李景隆低头想了想,如实道,“估计是保存不当所致!”
~~
到了下午,突然出了太阳。
赤膊的民夫们在工长工头的引领下,各自扛着工具去了运河工地。
俗话说人一旦过万,就无边无际。
眼前何止一万人?
但浩浩荡荡的人群却格外的泾渭分明。
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大型的工程太了解了。即便数万民工,也是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搭架子的,有负责开挖的,运送拉车的,赶牲口的...
运河工地,就是一条大号的流水线,有条不紊。
人力化的时代,中国是无敌的。
运河工地上,一群官员深一脚踩一脚艰难的行进。
李至刚走在最中央,被两个亲信随从搀扶着,走得比其他人都艰难。
“按这个进度的话,今年的年底.....台家庄一带的运河河道就能差不多....”
“老夫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差不多三个字...”
一名工部主事,本跟在李至刚身后介绍着工程进度,可刚开口就被李至刚打断。
“国家大事,钉是钉铆是铆,哪来的差不多?”
李至刚怒道,“本官要的,是何时能修好?”
“阁老...”那工部的主事倒是脾气好,耐心说道,“如今开挖的是台家庄南段大约四十五里的河道...河道的水要引子泇河。而引泇河的水,又是要截夏镇和邳州,所以台家庄这块的河道,反而是最不急....”
“本官不想听这些...”
李至刚继续前行,看着民夫之中,精壮上身的少年跟着父祖在抬着被炸碎的石头,低声道,“本官要的就是工期.....”说着,冷哼一声,“本官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修太快了,从地方到中枢都是骂声一片。因为,你们的财路断了!”
“若是能拖,你们恨不得拖个三五十年...你们这辈子吃饱喝足,让你们的子孙也来个盆满钵满...”
工部主事还有周围山东的地方官们都低着头,不敢发声。
“在本官这,没那个事!务必要快,而且要好快多省,尽善尽美!”
李至刚又道,“夏镇和邳州那边怎么不开挖?是民夫不够还是钱粮不足?”
“主要就是民夫...”工部主事笑道,“这些年朝廷不断往外移民.....各州府都是男丁吃紧...”
“还是生的少!”李至刚哼了一声,回头对属官王骥说道,“以老夫的名义,让山东巡抚衙门,再征些民夫过来....”
“阁老....”新任济宁府知府大急,低声道,“如今的人丁,已是省内的上限了?再征的话,要出事的....”说着,又道,“朝廷不是从高丽那边...”
“高丽人还是不要来中原的好!”
李至刚皱眉,“老夫已经传令,调来的高丽民夫负责直沽.....再说,从你山东本省征夫,老夫不白征!”说着,看着眼前忙碌的民夫,“给钱,每人每天三钱银子....”
“阁老...”
王骥大惊失色,上前低声道,“这钱从何惹来?”
“老夫是户部尚书,还怕没钱了?”李至刚冷笑半声。
然后,目光看向边上的漕运兵,“缺人?哼哼........来人,去把漕运总兵陈瑄叫来....”
王骥似乎明白了什么,只觉得手脚冰凉。
“阁老,您到底要....”
“成大事者....”李至刚板着脸,“记住,成大事者行非常手段,能人所不能也!”说着,阴沉的看着天,“老夫,没那么多时间,必须快!”
第249章
现写(1)“三钱银子?”
“给现钱?”
日落之后,朱允熥所住的客栈外头,草棚子油布棚子底下,蹲满了捧着大海碗,大口吃喝的汉子们。
运河上的民夫们往往都是同村同宗同姓的,这会都按着宗族和地域,分散在各处吃饭。
汉子们本就嗓门大,而且在骤然听说钦差大人给他们加工钱的时候,更是各个瞪着牛眼,说话都带着使不完的劲儿。
“亲娘的.....一天三钱银子一个月就是九钱银子。亲娘呀,朕要血命...咱们种一年的地,去了粮税去了租子剩下几块?”
一个汉子手里捏着一块锅盔那么的杂面馒头,咯吱窝底下还夹着一个,瞪大眼幻想着每月都可以赚一个银元的好日子。
“滚滚滚滚...”
蹲着的工长骂道,“你狗日的会不会算账,一天三钱一个月九钱?你他娘的,真是个棒槌!按照以前的算法,一两银子十六钱,你以后五天半,就能挣一块银元....”
咚..
算错账的汉子,胳肢窝下面的馒头突的掉在了地上。
那汉子愣愣的忘了捡,“啥?一两银子十六钱?俺一天挣三钱,俺五天半能挣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