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章
沙尔巴都大惊,“怎么会?”“他们认为,只有死人才可靠....”
李景隆一句话,只让沙尔把都目瞪口呆。
他沉吟片刻,“我等带着诚意来,若大明真当我等是敌人,我国....虽小但也不是....”
“他们那些人知道什么呀?一群杀才!”
李景隆打断沙尔把都,“在本公看来,你我两国完全可以......成为友邦嘛!在乌斯藏,察合台汗国,河西走廊,西域的事儿上,咱们有共同语言!”
说着,不等对方说话,他又是一笑,“贵国的战马香料,工匠铜器,我国需之!我国的各种物产,贵国又何尝不是翘首以盼!”
说到此处,李景隆神秘一笑。
“尊使可知,本公名下有着商队和船队?”
第313章
帝国大明帝国的外交政策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敢战方能言和!”
“驾驭外藩,不可示之以谦,怵之以威则能畏惧.....”
可以说这两句话是整个大明帝国外交政策的缩影。
但是这两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它不是对接壤大明帝国的那些周边小国所说的。
在面对武力不及自己,民族习性上相似,文化有共同点的东亚各国,大明帝国毫不犹豫的张开血盆大口,贪婪无度的吞并。
可是在面对,并不接壤的,如帖木儿帝国那般幅员及其辽阔,东起北印度,西达幼发拉底河,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被抵里海和咸海的超大多民族帝国时,大明王朝才会用文中开始那两句话作为外交政策。
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这么重视帖木儿帝国呢?
为什么一面宣之于兵威,另一面又加强了双方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呢?
首先在传统的中国对外观念之中,大明帝国之前的历代中国之中,除却蒙古大帝国之外,其他历代君主和臣子们,对于这样的外夷总是不屑一顾。
甚至官方史料中,只要提及外国,一律都是进贡的藩国。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的位置上,鲜少真正的利用平等对待的原则和对方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当然传统的中国王朝,对于外夷的富庶是嗤之以鼻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句,外交是国家利益的延伸。
之所以重视帖木儿帝国,是因为大明帝国也不同于中国历代守旧王朝,它更看重于实际的利益。
要知道在当时,帖木儿帝国的撒马尔罕,是西域丝绸之路上西边最大的国际贸易城市。
早在帖木儿帝国刚刚兴起的时候,跟大明的帝国是有一段友好时期的。那时的帖木儿帝国专注于对西方征服,为了不双线作战,只能暂时对东方大国实行表面上的朝贡。
但当帖木儿帝国征服西域各国,击败了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北印度奥斯曼,建立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之后。帖木儿自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便与大明帝国撕破了面皮。
不但断绝了同大明帝国的贸易,甚至最大限度的破坏欧洲,通过克里木河,伏尔加下游,花剌子模和中国的贸易。
大明王朝,重视帖木儿帝国就是重视贸易。
准确的说,是保护大明帝国在陆地上的独家贸易权。
尽管当时大明帝国的港口已经有欧洲的船只,大明的船队也曾跨越万里海洋到达非欧大陆。
但是,在港口并不能辐射所有地区的年代。丝绸之路的收益,依旧是海洋贸易难以企及的。
尤其是帖木儿帝国那样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国,光是同帖木儿国的贸易就足够支持起大明帝国北方的产业革命了。
而且,在经济利益的背后,还有军事利益。
这一点在明朝文学家解缙所著的永昌轶事中,一个记载永昌皇帝言行的小片段中,得到了证明。
“如果帖木儿国所有的商品都来自大明,那他们就等于已经被大明所征服了!”
那么帖木儿帝国为何要寻求同大明的合作呢?
同样的,也是利益!
永昌皇帝时期的帖木儿帝国统治者,更加的亲近东方。但由于其统治的帝国境内,民族众多信仰,光靠一位的铁血手腕难以维系。
所以,当是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沙哈鲁,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想要学习东方先进的统治理念。他迫切的希望学习到,为何同样是民族众多信仰众多语言众多的国家,中国从来都是大一统呢?
而且,在经过了帖木儿帝国和大明帝国一开始的不和睦之后,在永昌皇帝的时期,帖木儿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还有使团,了解到了大明王朝的富庶和兴盛。
而明朝的永昌皇帝,又从来都是个利益至上的人,所以双方东西两个大国在合作上,一拍即合。
但这里还有个疑问,为何在大明帝国官方的史料中,记载这次帖木儿的使团行动为朝贡呢?为何要说帖木儿帝国是他们的属国呢?
笔者认为有两点。
第一,大明帝国在吞并他国领土时百试不爽的四个字,自古以来。
自古以来帖木儿帝国西域之地就是中国属国,所以将来一旦被中国吞并,有法理性。
第二,笔者认为也是永昌大帝个人的无奈之举。
因为不说成朝贡,无法说服中国守旧的官僚集团。
要知道帖木儿帝国在兴盛之后主动断绝跟大明的朝贡关系,一直被许多大明帝国的官员们,视为奇耻大辱。
因为这等于帖木儿挑衅了中国,一直以来天下共主的观念。
何谓天下共主?
天下,就是天空之下所有土地上只能有一个主人。
那就是中国皇帝!
注意,天下就是天空之下的天下。
早在大明的建立的初期,明太祖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自己是天下共主,他不但统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更是元朝的合法继承者,所以大蒙古帝国之下的各邦各部,也都是他的臣民。
到了永昌皇帝时期,大明帝国更是推行对外扩张为国策。
所谓的外国,要么臣服于大明帝国的屠刀之下,要么就要被灭国。
大明帝国没有敌人,所以不需要朋友!
不得不说传统的士大夫们,他们的外交眼光是短浅愚蠢的。
所以为了安抚他们,必须把这次合作在史书上记录成.....朝贡!
总之,帖木儿帝国和大明帝国,当时世界上两个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达成了贸易共识。
但这对于帖木儿帝国来说,公平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直到今天,原帖木儿帝国疆域,分割成数个小国的土地上,倾销的依然是中国的货物。
波斯湾等港口上,停靠的最多的,依旧是中国的商船。
而那些土地上的国家,依旧只能靠着本国的矿产,精美的手工制品,做着不对等的生意。
反观另一边....
他们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修筑了铁路,修筑了机场。
昔日的边疆变成了江南,昔日的敌人变成了子民.....
中国把他们.....变成了自己!
在中国人商队走过的地方,那里原先的不同信仰不同语言文字的人,渐渐的也变成了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域文化不但完美的结合,而且孕育了新生代中国人超高的荣誉感。
有时候,越是研究中国的历史,越会觉得不可思议。
整个中国史,其实并不是一部侵略史。
尽管他的兴起,伴随着无数次战争。
但在那些征服和赫赫武功的背后,其实是一次次的文化传播史,文明结合史,民族融合史。
或许六百多年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沙哈鲁也是看清了这一点,才会主动派遣使节。
中国,不是以国家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上。
而是以国家形式屹立不倒的文明。
一种行走的文明!
——《大明帝国》
第314章
冬雨(1)“后人,会如何评说?”
骤然一场秋雨,然后天突的就寒了。
寒冷到人说话时会清晰看到,雾气从口中飘散出来。
朱棣披着厚厚的西域毛毯,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那些萧条的的枝影,喃喃开口。
徐氏端着一碗热药,缓缓走来,“爷,您说什么?”
“我说...”朱棣的声音有些沙哑,病痛使得他的脸色焦黄,“我说,后世人不知会如何评价我!”
“先吃药!”徐氏把药放下,“等伤好了,自己去问!”
“啊?”
朱棣先是一怔,而后马上反应过来这是妻子的俏皮话。
“我哪能活到后人那个时候.....”
“那就不寻思!”徐氏搅动药碗,“现在都没活明白,就想后世人怎么评价你了?你们男人呀,满脑子都是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妇人之见!”朱棣声色道,“这不是不切实际,人来世上一场谁不想雁过留声?”说着,叹口气,“谁不愿被人铭记?”
“好好好,我的爷!”徐氏举起汤匙,“后世人会说您是大英雄.....”
“我?”朱棣脸色忽的暗淡下来,摇头道,“我......我有英雄梦!却没做成大英雄!因为....我压根就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于国于民大有功勋.....”
“我只是个镇守边疆的皇子....”
朱棣再次苦笑,“是个养兵扩军心有异志的皇叔.....是个大明朝的藩王....是个...哈哈哈,老家伙啦!”
“胡说!”
徐氏蹲在朱棣的面前,依旧举着汤匙,“你少年领兵镇守北平,可有边患?”
“你人到中年统兵牧民,麾下是大明最虎狼之师,百战百胜,还帮着皇帝拿下高丽,拓地万里,你不是英雄?”
“后来领兵二十万,收回交趾故土.......使大明宗藩封于海外,皇族子弟可以开枝散叶,你不是豪杰?”
徐氏的话,让朱棣的眼神越来越亮。
“爷!”
徐氏放下碗,把头放在朱棣的膝盖上,“不管后人怎么说?你在我的心中,就是英雄!”
说着,抬头。
朱棣鬓角的白,让她的心中骤然酸涩。
她忍不住伸出手,轻抚朱棣粗糙的面颊。
“记得刚结婚的时候,你胡子没这么多!”
朱棣看着妻子,“那时候,你眼角也没皱纹呀!”
徐氏的手摩挲着朱棣脸颊的短须,眼中满是柔情,“我命好!嫁了个英雄!”
“当年本是少年,该蜜里调油时,我却鲜少在家....”朱棣抓住妻子的手,“对不住你了!”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了!
“别哭!”朱棣笑道,“好好的怎么就哭了,女人真是水做的!”
“还不是你勾我....”徐氏嗔怒。
“你看,又怪我!”朱棣笑道,“行行行。老了老了,不和你争,我让着你!”
“爷!”徐氏看着朱棣的眼睛,“下辈子,咱们还当夫妻.....”
朱棣凝视对方的眸子,半晌,“好!不过....”
“不过什么?”徐氏问道。
“不过,我还要继续当男的.....”
朱棣顺手搂着妻子,“你是知道的,我不喜欢在下面.....”
“掐死你....”
~~
“母亲,父王....呦吼....”
朱高炽带着老二老三,拿着东西从外进来。
刚进屋就看着这一幕,赶紧转头。
“放开!”
徐氏瞬间面颊通红,推开朱棣的同时,还在他腿上掐了一把。
再慌乱的看向三个儿子。
老大背着身儿,肩膀一耸一耸。
老二依旧板着脸,但眼神中分明是暖暖的笑意。
老三嬉皮笑脸,看看爹又看看娘,继续傻笑。
“进来不知道给个声儿....”
朱棣瞪了三个儿子一眼,“一点礼数都没有!”
“谁知道您大白天的....”
朱高燧刚要说话,就感觉脚后跟被人狠狠的踩了一脚。
朱高炽大步上前,把手里拎着的包裹等东西放下。
“今儿路过天宝楼,顺道给您买了点酱肘子,粉肠蒜肠....”
说着,把药碗捧起来,用汤匙搅和几下,再把药碗交给他爹。
朱棣拿着药碗,再看看被放到一边的汤匙,忽然觉得儿子一点都不贴心。
然后闭着眼,咕咚咕咚的把药喝光。
“还行,离死远着呢!”
说着,擦了下嘴问道,“你们哥仨去哪了?”
“爹,不是我们哥仨是去哪了!是皇上召见老大老二,我呢.....”
朱高燧坐在窗台上,三十来岁的人了,还跟小孩似的翘着腿,且顺手扒了个石榴,让人嫌弃的吃着,“我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只能在外边等着....”
朱棣瞅了他一眼,看向朱高炽,“找你俩干啥?”
“皇上选了使团,出使帖木儿国!”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倒了一碗热的花茶,坐在了朱棣身边。
朱棣本以为是给他,以为他儿子看他刚吃了药,给他顺口的。
谁知朱高煦吹了几口热气之后,竟然自顾自的喝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