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向前看,向后看
不仅何书琴意外,胡鹏跟小于他们也同样意外。平时他们去东门上课的时候,课间也会闲聊,其中聊到最近看了什么书,读了什么诗是常有的事情。
可是不管他们聊还是诗歌,从来都没见杨老师参与过。
但凡平时杨翊表现了一点对诗歌的兴趣,他们来参加诗歌朗读会也要把杨翊给叫上的。
台上刚发表了暴论的徐晓,看了看台下众人的反应,随即又笑道,“感谢木羽先生的这首《从前慢》,让原本浑浊的沟渠中流淌出一汪清泉。作为读者,我们当然希望《诗刊》能够多刊登《回答》、《致橡树》还有像《从前慢》这样的诗歌……”
“滋滋滋——”
忽然,喇叭里面传来一道挺强的电流声,打断了徐晓的发言。
芒克走上舞台,连忙告歉,“不好意思,设备出了点问题,我们要花点时间修一下。正好朗读会开了这么长时间,大家可以趁着这个时间休息一会儿。”
说完,芒克就带着徐晓下去了。
“这喇叭真不靠谱。”
“是啊,不响就算了,还滋滋滋的。”
“算了算了,正好也累了,休息一会儿吧。”
“我看喇叭就是知道你累了,才坏的。”
“那真是善解人意的喇叭。”
台下的人嚷嚷着开始散开,各自找空地,成群的聚在一起休息。
“要不,我们继续回刚才的那个地方。”胡鹏提议道。
“你们先去吧,我去找徐师姐聊聊。”
何书琴很喜欢《从前慢》,现在见徐晓也如此推崇这首诗,便想趁着这会儿朗读会暂停找她交流交流。
“行,我们先过去了。”
虽然朗读会暂停了,但是现场依旧十分热闹。
人们聚成一团一团的,讨论的更加热烈。
杨翊他们旁边的一个小团体,大概七八个人,这会儿正坐下来讨论刚才台上朗读的那些诗。
“毫无疑问,最出彩的还是食指的《热爱生命》,让我找到了当年也引起大家对文艺工作的本质思考。”
杨翊有些意外地看了眼说这话的女生,也是纺织厂的工人,瘦瘦高高,戴着副眼镜。
她好像姓丁,其他人喊她小丁来着,刚才一直没说话,这会儿也是第一次主动发言。
没想到她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杨翊完全没想到,一个纺织厂的女工,对文艺界的事情竟然这么了解。
胡鹏跟于升也相互看了眼,显然小丁的表现也让他们感到惊讶。
倒是纺织厂的其他工人们,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似乎小丁的发挥,他们早已司空见惯。
胡鹏饶有兴趣地看着小丁,“姑娘,那你觉得,我们是该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该歌颂,还是该暴露?”
小丁推了推眼镜,“都该,也都不该。”
“何必跟我们打机锋,不如说得直白了当点。”胡鹏笑道。
杨翊在旁边笑了笑,胡鹏自己说话就不够直白了当,倒是要求别人直白了当,真是双标啊。
小丁十分认真地回道,“我是认为,不管是歌颂还是暴露,都是文艺工作者该做的,但是都要有度。”
“确实应该有度。”胡鹏点点头,又问杨翊,“杨老师,你觉得呢?你读过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你认为西方的道路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杨翊摇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地方。”
此言一出,现场所有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包括原先一直没什么表情的小丁。
尤锦涛暗暗咋舌,怪不得徐晓刚才在台上能说出那般暴论,原来师大是有传承的,老师就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学生只是有样学样。
看到众人的表情,杨翊笑道,“历史告诉我们的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人无法从历史中获得任何经验,更别说是旁人的历史了。西方的文学,原本也是分为不同时期,不同语言,不同地区的,但是进入中国,却不分时间,不分地区,不分语种。中国的文人们,受到这些混杂在一起的作品影响,谁都像,又谁都不像。”
小丁直愣愣地看着杨翊,“杨老师对中国文学发展这么悲观?”
杨翊笑了笑,“我说的是客观事实,不存在悲观与否。相反,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中国自身的情况特殊,各种时期,各种地区的外国文学思潮同时涌入,让中国用很短的时间就走过了人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这条路,是别人走不出来的,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路。”
“那你认为,是该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该歌颂,还是暴露?”小丁将刚才胡鹏问她的话,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杨翊。
杨翊想了想,说,“正如你说,都该,也都不该。不管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其实都是文艺发展必然经过的历程。时代具有共性,人们的遭遇具有共性,但不能因为共性,就忽略个人的独特性。”
“今天的诗,你最喜欢哪首?”小丁忽然话锋一转,问了一个不接前文的问题。
“从前慢。”
杨翊刚说完,何书琴笑着从后面走过来,“杨老师,我还以为你不喜欢《从前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