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0章 特招可不容易

    “老婆!”

    袁田朝书房喊了一声。

    随即刘琰不耐烦的声音从书房里面传来,“怎么了?”

    “东门的小杨老师,是叫杨翊吧?”

    “嗯。”

    “是杨树的杨,立羽翊么?”

    “是啊,你怎么突然问这个了?是要给人写封感谢信,还是给人做个锦旗?”刘琰调侃道。

    “没有,我是在《世界文学》上看到有个译者也是叫杨翊。”

    “世界文学?”

    刘琰从书房出来,一脸的好奇,“拿来我看看。”

    袁田将手中的杂志递过去,刘琰接过一看,眉毛挑了起来,“还真是一模一样,不过杨老师是英语好,这巴尔扎克是法国作家吧。”

    “说不定人家法语也好。”

    刘琰翻了个白眼,完全没有去考虑这种可能性。

    杨翊的英语这么好,虽然令人意外,但也还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确实有些中学生语言天赋很强,利用有限的资源把英语学好。

    历史系英语快班的那些同学,英语可不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好的,他们是在中学的时候就英语好。

    而且听说杨翊参加了几届高考,学习英语的时间本来就比一般学生长。

    但法语不一样,中学压根不教这玩意。

    连看都没看过的东西,怎么能学好?

    “可能是同名同姓吧。”

    刘琰说着,又看起来《乡村医生》,看了几段,她忍不住赞道,“这翻译的不错啊。”

    袁田笑了笑,“你都不知道原文是什么,怎么就判定人家翻译的不错?”

    “你就爱抬杠,我说翻译的不错,是指中文的行文很好。翻译不是讲究信雅达么?这篇,至少符合‘雅’跟“达”这两条。”

    这次袁田没有抬杠了,刘琰说的没错,一个优秀的翻译,可不仅仅是外语好就行,中文也得好才行。

    刚才刘琰看文章的时候,他也在旁边看了,确实如刘琰所说,这篇翻译平滑流畅,读起来有那么点意思。

    见丈夫没有抬杠,刘琰又继续看《乡村医生》。

    不长,也就四千多字,几分钟就看完了。

    刘琰忍不住点头,“通篇看来下,非常流畅,既能让人感受到外国的行文风格,又不至于太过于别扭,我挺喜欢这样的翻译。”

    翻译等于是第二次创作,同一部作品,由不同人来翻译,作品的风格可能会有巨大的差距。

    至于翻译的优劣,也不是一言就能蔽之的。

    有些人的翻译,打眼一看就是外国作品,因为中国人压根不会那样造句子,作品翻译成了中文,让中国人来读却有些别扭。

    还有些人的翻译,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是外国作品,行文造句全部都是中国人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口语、俚语、谚语、成语、甚至方言都给加进去。

    这两种极端,没有优劣之分,各有支持者。

    袁田笑了笑,“说不定,不是同名同姓,就是小杨老师呢?”

    刘琰内心觉得可能性不大,但也没有再反驳,他们做老师的,考虑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凭臆测。

    “要不……你去问问?”

    “没问题。”袁田爽快答应。

    这么冷的天,一般情况是不愿意出门,不过这事着实挑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一定要去问问,不然今晚都睡不着觉。

    ……

    杨翊看到袁田急匆匆地跑过来,不由奇怪道,“袁老师,你有事?”

    “小杨老师,问你个事。”袁田举起手里的《世界文学》。

    他的问题还没问,杨翊就笑着回答,“嗯,是我。”

    被杨翊抢答,袁田一下子愣住了。

    “你不是想问,《乡村医生》是不是我翻译的么?”

    袁田这才反应过来,“真是你?”

    “真是我。”

    “我就说,不能是同名同姓。”袁田拍了拍手中的《世界文学》,整个人有些兴奋。

    对于杨翊,袁田早就已经提高预期,把他当成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师来看。

    但是今天,袁田发现,他对杨翊的预期还是不够高啊。

    杨翊的外语水平,竟然强到这个地步。

    翻译作品能上《世界文学》,专业性自然是没得说。

    “哦,对了。”袁田忽然想起了刘琰之前的疑惑,“杨老师你还会法语?这巴尔扎克可是法国作家。”

    杨翊笑着解释,“我不会法语,这篇稿子是根据英文版《乡村医生》翻译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原文到底是什么样的。”

    “哦,原来是这样,这就能解释通了。”

    对于杨翊直接拿英文版《乡村医生》来翻译这事,袁田也表示理解,多年停滞之后,翻译工作重新启动,这种不拘小节的事情经常发生。

    因为“倒一手”,可能翻译出来的作品跟原文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现如今英语翻译人才已经不多,像是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语种的翻译人才更少,借英语版本将其他语种的作品引进到中国来,也是一种变通。

    别说是借英语版本翻译其他语种的文学作品,现在还有很多借英语版本找回中国文学作品的情况。

    早期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么没有在国内出版,要么就是出版之后被损毁,以至于只有外语版本存世。

    作家去世,手稿不在,也没人记得原文是什么样的。

    现如今动荡结束,要找回这些作品,就只能把外语版本翻译回中文来。

    譬如老舍解放前在美国居住的时候,写过两篇长篇,一部是《饥荒》,另一部是《鼓书艺人》。

    后者《鼓书艺人》没有出过中文版,只有英文译本。

    再后来老舍回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手稿没了,现在中国读者想要看到《鼓书艺人》,就需要有人将英文版《the

    dru

    srs》翻译回《鼓书艺人》。

    这一来一回,中国读者看到的中文版,自然跟老舍当年写的版本不可能一样。

    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国的翻译事业处在一个特殊时期,长期压抑之后的突然爆发,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袁老师,这么冷的天,你特意跑来,就为了问这个?”

    “就问这个,要不然我晚上都睡不着,没办法,我这人就是求知欲太强了。”袁田笑了笑,又问,“杨老师,除了这篇《乡村医生》,你还有其他翻译作品么?”

    “还有一篇毛姆的《万事通先生》,也是给《世界文学》的稿子,不过还没有刊登,应该下一期就会上吧。”

    “哦,那要等到二月份了。”

    “是的,二月底。”

    《世界文学》也是等于刚复刊,现在渐渐稳定两个月一期,定在偶数月的二十五号发行。

    “不错,下一期又有毛姆看了。”

    ……

    得到了答案,袁田也没有多逗留,很快就跟杨翊告辞。

    回家之后,袁田跟刘琰汇报情况,“这个杨翊还真就是杨老师。”

    “他还会法语?”

    袁田笑着摇头,“他不会法语,这篇《乡村医生》是他根据英文版翻译的。”

    “原来是这样。”刘琰点点头,随即又笑了起来,“之前倒是见识过杨老师口译的能力,但是没想到他的笔译作品能上《世界文学》。”

    “是啊,真是没想到。”袁田点点头,随即又叹了口气,“只是他实在可惜,英语水平这么高,却困在了传达室。要我说,他这样的外语人才,不管其他科成绩怎么样,都应该特招进学校。”

    刘琰皱眉道,“特招可不容易。”

    恢复高考之后,特招的情况其实挺多的,经常能够听到谁谁谁被特招的,但是实际操作却并不简单。

    袁田他们中文系78级就有一个特招的,叫周联,高考其他几门成绩都很差,就语文成绩很好。

    如果只有语文成绩好这一项,是没有可能特招的,毕竟全国上下偏科的人那么多,语文这一科分数考的再高也说明不了什么。

    周联是徽州人,高考恢复的时候,他已经在市里面的机床厂工作了六七年。

    去年九月份,周联接连给师大的领导以及黄振部长写了信,在信中陈述了自己的情况,并附上自己之前发表过的作品。

    黄部长还真当了回事,特别给了师大下达了指示,让周联免试进入师大中文系学习。

    既然是黄部长的指示,学校这边也不敢耽误,赶紧给周联走了流程,当月给他转了关系,办了入学。

    周联能够来到师大,一则是他确实有作品,符合特招的条件;二则他很勇敢,一般学生可不敢写信;三则,他运气也不错,一般情况,不是说他写了信,黄部长就能看到。

    如果要特招杨翊进入师大英语系,也可以走周联的路子,只是杨翊未必能有周联的好运气。

    虽然只过去一年,但是国内的情况变化很大,去年是高考真正放开的第一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受到的关注,但是今年再看到同样的情况,黄部长就未必会上心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