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灯计划
知见中心五十层的会议室里,桌子一边坐着靳明,财务总监和pr总监。ppt落在第一页蓝底白字的标题上:“星灯计划前期筹备情况汇报”。
汇报人是项目负责人、知见慈善基金会执行总监李庆珊。
这个会靳明本不用参加。
基金会并不直接向他汇报,但星灯计划的缘起,多多少少和忆芝有关,他关注得就多了一些。
之前只是在和pr总监闲聊时得知这个项目开会,便顺便找了个旁听的由头。
“目前阶段,我们已经确定了双城区作为首批试点。
”李庆珊翻页,屏幕上显示出北京中心城区地图。
“基于认知症患者密度、基层照护响应活跃度、街道办配合意愿等几个维度,我们初步选定东城区与西城区进入第一阶段。
”屏幕上两个城区被高亮,下面分列了基础数据、家庭估算和社区协作机构。
“西城区这边,目前已经与陶然亭街道初步对接,联络顾问是他们分管公共服务的副主任。
前期对接很顺利,已经开始准备第一批家庭调研联系函。
”李庆珊顿了一下,扫了一眼手边的资料,继续说,“东城区的合作街道是交道口,我们这边建议的联络顾问,是他们民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罗忆芝。
”靳明本在盯着投影幕布出神,听到某个名字时他微微愣了一下。
等他反应过来,那页ppt已经翻过去了。
他低头翻开手边的项目资料。
确实是她的名字。
“联络顾问人选,是怎么定下的?”李庆珊又把ppt翻回之前那页。
“西城区的何主任是主动申请的,他之前配合过多个公益项目的对接,有经验。
”“东城区这位——她的名字在我们的内部资料库里出现过,和一份援助申请有关。
”“去年年底,基金会尝试介入一个案子,一位高龄女性独自照护失智儿子。
对方向我们提交了紧急援助申请,但最终是区级绿色通道先拨了款。
虽然资金不是我们拨出的,但当时协调申请和持续跟进的街道工作人员,就是她。
”坐在她身侧的,是基金会公共事务负责人林敏一,主要负责项目与政府侧的合作协调。
他接过话头,“今年春天,在市卫健委组织的老龄照护体系建设研讨会上,她作为东城区街道代表发言,提到了照护者群体在政策体系内的长期缺位。
”“那场会我们和几个兄弟基金会列席。
她的发言和星灯计划的方向很贴近,所以我们的代表在会后做了重点记录。
”ppt里切出一张研讨会现场截图。
照片不清晰,画面里她正起立发言,穿的是单位发的正装。
会议室又恢复了片刻安静。
靳明看着那张照片,手里的笔在文件边缘轻轻点着,过了一会儿才淡淡应了一声,“我知道了,继续吧。
”李庆珊合上资料夹,“我们这周会联系交道口街道,由他们确认联络顾问的人选是否合适。
如果确认,将进入启动前的对接和资源配置阶段。
”“她本人目前还不知情?”“还没有。
我们只做了内部拟定,还要结合街道工作的整体协调。
”“好。
”靳明点了点头。
窗外天色渐暗,ppt翻至下一页:“round
table
01:闭门讨论会预排”。
最末一行嘉宾名单中静静写着:“东城区街道代表(拟):罗忆芝”。
这页闭门讨论会的人员名单,一周后出现在了忆芝的工作邮箱里。
她坐在办公桌前吃午饭,手指划过手机,点开邮件附件中的星灯计划项目简介和会议邀请ppt。
在项目发起方知见慈善基金会的介绍页上,第二行赫然写着:“基金会名誉主席:靳明,知见集团创始人、ceo”她咬着吸管,一边喝奶茶一边把整份材料看了一遍。
星灯计划——他在平安夜的那场慈善晚宴上提起过。
过去几周,街道也在按照区里部署,配合调研团队整理辖区内的认知症患者家庭资料。
在父亲住的照护中心偶遇那次后,他们就断了联系。
她不是没想过,这个公益项目以东、西城区作为试点,是不是他的安排。
但在所有前期接洽中,他和刘助理都没有出现过,基金会项目经理来开过两次碰头会,态度公事公办,看起来对她毫无印象。
这封会议邀请邮件是她的直属领导杨副主任转发的,附了一句:“请安排时间参会,做好项目对接,争取将试点工作成功落地,后续在区级、市级推广。
”午休结束,她去了杨副主任办公室。
“杨主任,我想问个事。
”杨主任从电脑前抬头,“进来吧。
是关于那个公益项目?”她点头,把手机里那页名单翻出来,递过去。
“西城区那边的联络顾问是何副主任,和您一个级别。
咱们这边让我去……是不是不太合适。
”杨主任笑了笑,“我当什么事呢。
老何是主动请缨,他们那边缺人手,他又在社区公益那块有经验,这跟职级没关系。
”他喝了口茶,继续道,“而且这次不是我们这边定的,是对方基金会点名要的你。
你去年是不是帮咱们街道的一个残障家庭向他们申请过援助?谁来着?”“沈建喜阿姨和她儿子勇哥。
”她说。
“对。
他们的援助金是区里先批下来的。
但基金会那边对你印象不错,说你全流程跟进,挺尽责。
后来区里拨款后你还主动撤了申请,他们觉得很少见。
”“撤申请是沈阿姨主动要求的。
她说有咱们这边的就够了,其他的她能自食其力。
”忆芝补了一句,“她连我垫的私家车赔偿款都坚持还给我了。
”杨主任点点头。
“对方说你挺合适。
而且知见基金会是新型科创企业背景,他们不讲资历、头衔这些。
要的就是基层真干事的人。
”“这次研讨会是项目立项前的闭门会,邀请的也都是一线对接过帮扶对象的,不是去走过场。
”他语气里带着几分肯定,“无论谁去,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办实事。
”忆芝没说话。
杨主任看了她一眼,语气缓了下来,“这个项目的方向我大致了解,和你的家庭情况多少有点重合。
你要是情绪上不太能接受,不去也没关系,我跟他们那边协调。
”她这才开口,“我没事。
我反而更能体会,这种事应该我来。
”“你别硬扛啊。
”“真没事。
”她笑了一下,很轻。
杨主任点点头,没再多问。
她回到工位,又把那份ppt从头看了一遍,把那个名字也看了一遍。
拿出手机,想给他发条信息。
犹豫了几秒,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最终又放下了。
她打开电脑上的日历提醒,把那天会议的时间段做了标注。
慈善基金会的办公地点在知见中心的裙楼二层,会议室面朝内庭院,落地窗外种满了常绿藤蔓和蓝紫色的鸢尾。
与会者不过十来人,围坐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桌。
有人穿正装,也有人是t恤加牛仔裤。
除了项目方工作人员,还有居委会、社区代表,以及几位医疗、心理和照护领域的专家。
忆芝比约定时间提前到了十几分钟,先和西城区的何副主任打了个招呼,两人低声聊了会街道工作上的事。
她落座后随手翻开面前的会议资料,第二页是与会人员名单,她扫了一眼。
靳明的名字不在上面。
会议正式开始,由基金会执行总监李庆珊先发言,对星灯计划的立项动机和总体展望作简要介绍。
随后是项目经理,向与会者汇报了前期的调研成果和后续推进流程。
进入自由发言环节后,来自居委会和社区组织的代表依次发言,提到了不少认知症家庭面对的现实困境。
有几个案例,听起来让所有人都心酸难受。
之后,项目经理点到了她的名字,“小罗老师,能不能请您从街道工作的层面谈谈,关于认知症帮扶这一块,有没有什么经验总结或者薄弱环节?”忆芝点点头,翻开笔记本折角的一页——那是她昨晚临睡前写下的几条思路,“我们过去几年,其实也配合过一些面向生活困难人群,尤其是残障群体的援助项目,部分涵盖了认知症家庭。
但大多数资源,还是集中在患者本身。
”“比如资助医疗费用,协助就医、联系上门护理等等……这些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光顾着病人这一端,其实是不够的。
”“照护者是更容易被忽视的那一方。
尤其是认知症患者的照护人,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照护人往往只有一到两位,多数是直系亲属。
他们在日常中承受着情绪管理、生活照料、医疗协调三方面的负担。
但绝大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缺乏喘息空间,几乎得不到情绪支持。
”她看向项目组的成员,语气不快,“我们一线经常见到的情况是——患者状态还能维持,照护者先崩溃了。
”“崩溃的不是身体,是整个人的情绪系统。
彷徨、压抑、无助和疲惫感叠加上来……”她停了一下,轻声说,“甚至还出现过极端情况。
”现场的气氛静了片刻。
“我们不是没想过帮。
但在现行体系里,照护者往往被归为‘家庭成员’或‘陪同人员’,没有明确的受助人资格。
这就导致在帮扶机制上,他们是‘隐形人’。
”她微微点头收尾:“所以我很感谢这个项目愿意以照护者为出发点,把他们作为独立受助对象,构建支持链条,让这一条线和患者并行,也让照护者知道,他们和患者一样,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会议桌另一侧,一位头发花白的医学专家跟进发言:“小罗同志讲得很到位。
国外在认知症照护方面的结构设计,已经逐步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家庭单位为核心’。
”“以英国
nhs
系统为例,他们有配套的家庭照护者压力评估机制,用来衡量照护任务对亲属造成的情绪负担。
美国部分州也设有喘息服务,每周为家庭提供短时专业替班人员,让家属哪怕只是坐在公园发发呆,也能缓口气。
”“情绪稳定和社交连结,不是附加值,而是照护质量的一部分。
”“这不是额外福利,是患者和照护者生活质量的根本。
”几位基金会项目成员边听边记录。
坐在一旁的西城区何主任接着补充:“我和区里民政局的同志也聊过,专业照护是理想路径,但人手短缺、投入成本高,是当前难解的现实。
”“我们考虑的是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一些非专业辅助网络,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或者组织退休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年轻人有热情,年长者有耐心,人手多,情感连接快。
哪怕做不了专业辅导,但至少能在心理陪伴上给到真实帮助。
”这句话一落,李庆珊点了点头,示意会议秘书做重点标注。
“我们收到各位的建议,会后会整理成摘要,再内部推进讨论。
再次感谢各位基层代表和专家们的分享。
”她看了眼时间,语气放松了一些,“时间差不多,正好到饭点儿,大家别急着走,一起去我们公司食堂吃顿便饭吧。
”好几位来开会的人都客气地说“不了,不麻烦了。
”会议秘书一边收电脑一边笑着补充道,“一点都不麻烦,自助餐,很随意。
”她又压低声音,像讲秘密似的笑道,“我们的食堂特别好吃,各位千万不能错过。
”二十楼的公司食堂还是老样子。
忆芝上次来,还是元旦那几天。
靳明要去美国出差,她从公寓下来,打包了两个人的晚饭。
午饭时自助餐厅的光线更明亮,来吃饭的人也更多。
参会人员陆续走进来,纷纷被这里的装修和菜品惊了一下,好几个人还拿出手机拍照,边走边感叹,“原来大厂还不是天花板啊。
”她端着盘子站在冷餐区前,迟疑地看着一盘五颜六色的小番茄,心里却有些空。
刚才那场会,靳明全程没露面。
来之前她还想过,万一遇到他,要不要说点什么,还是干脆什么都别说。
可他压根没出现。
她忽然有点失落。
她好像……其实有点想见到他。
她心不在焉地拿着夹子去夹小番茄,结果偏偏赶上一个不听话的,几次都没夹起来。
旁边忽然伸出来一只夹子,利索地把那颗番茄夹起,轻轻放进她盘里。
不知道什么时候,她身旁多了一个高高的影子。
那影子穿着西装和衬衫,没打领带,整个人利落又松弛。
他好像正专心地夹着生菜,却压低声音问她,“泡椒鸭腿补菜了,吃不吃?”那是他们第一次在这儿吃饭时,他推荐给她的菜。
说完他就往寿司区挪过去了。
忆芝发了下愣,下意识跟着他走。
“会开得怎么样?项目的这套架构,离你们一线看到的问题远不远?”他举着夹子,好像不知道该拿三文鱼还是金枪鱼。
“要哪个?”他侧头看她。
她抬手夹了两个甜虾,“……这事,又是你安排的?”他们到了中式凉菜区,他不急着答,先夹了一点清淡的芹菜腐竹到她盘里。
“这次真不是我。
基金会不归我管,我知道的时候,人选已经定了。
”热菜区传来刺啦一声,腌制好的羊排和牛排被摁上高温铁板,在炙烤下迅速发生美拉德反应。
卷曲、变色、出汁,伴随着滋滋作响的声音,香气混着油烟打着旋地被卷进排风系统。
他自己夹了一块牛排,又给她挑了一块嫩的。
怕她不信,他信誓旦旦地补了一句,“骗你是狗。
”忆芝正在夹烤鳕鱼,听到这句慢慢抬头,盯着他看。
他正好也看过来。
两人同时想起了那份股权信托到底是怎么签下来的。
他一愣,后脑勺一凉,隐约听见某处“汪”了一声。
一定是食堂里播放的综艺节目在做特效。
热菜台那边,厨师远远朝靳明使了个眼色,悄不作声地端上一大份刚出锅的泡椒鸭腿。
这是刘助理上午打电话让食堂加的菜,说是“领导想吃”。
刘助理的领导,还能有谁?中厨师傅立马使出浑身解数,把这道菜做得色香味都达到了参赛标准。
没等她动手,他就已经替她夹了一个卖相最好的鸭腿,想想觉得不够,又添了一个。
“你信也好,不信也好。
这个项目由你来对接,我觉得合适。
”他终于不和她打哈哈,声音也变得认真了些。
“你要是因为我,就不想干这件事,那咱俩到底谁公私不分?”两个人以前常斗嘴,他经常跟不上她的节奏。
可一旦真讲起道理,她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他又要给她夹菜,被她用夹子按住了。
“我这不是来了嘛。
你话真多。
”她小声数落他。
她是用之前的语气和他说话的。
他从心里笑出来,冒着热气的泡椒鸭腿看起来好像更红更亮了,鲜辣味一下子让他有了食欲。
他把夹子一放,“成。
我跟吕工他们下来的,你也快去吃饭吧。
”他很守分寸,当着这么多人,没多说一句,也没提要一起坐。
他知道她不喜欢被盯着看,连在众人面前说几句话都像在接头。
忆芝回头看了一眼,何主任和刚才开会那几个人坐在靠窗的位子,正朝她招手,示意给她留了位子。
她转头看他,“嗯”了一声,又低头看了眼自己盘子。
刚才她正想着他,他就出现了。
她一时没注意,现在才发现,自己的盘子都快被他堆成小山了。
“哎……”她瞪了他一眼,“你夹这么多……我能吃的名声都要被你传到西城去了。
”他被逗笑了,低头看她,眉梢一挑。
“能吃是福。
”晚上回家,忆芝收到了基金会项目专员发来的会议纪要。
她附上自己的一点补充,转发给杨主任。
中午那一盘小山吃下去,到现在都不太饿,她削了个苹果慢慢啃着。
吃到一半,忽然想起中午他问的那句话——“项目这套架构,离你在一线看到的问题远不远?”她当时没回答他,转而问了别的,但她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她拿起手机,想了想,发了一条信息过去:“你中午的那个问题,这个项目确实补上了之前系统里的一整块空缺。
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执行和后续反馈,但方向肯定是对的。
谢谢你。
”对面几乎是秒回。
“谢什么谢,下回再来开会提前说,泡椒鸭腿管够。
”后面还加了个一群鸭子摇晃着赶路的表情包。
她盯着那个表情看了两秒,不由得笑出声来。
正想关手机,那条信息后面又跳出一句:“也谢谢你。
没有你,我也不会想到让基金会往这个方向努力。
你不是来给谁捧场的,这就是你的场子。
”她没有回。
只是把手机屏幕按灭,搁在了一遍。
窗外的风吹过窗帘,空气里有花粉的味道。
她靠在沙发上,闭了闭眼。
很久以后,才轻声说了一句,“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