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航空军工1950/ 017章 莫斯科见闻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017章 莫斯科见闻

    格里申猛地站起身,失声叫道:

    “xt-88……我想起来了,这是美国空军xf-88‘巫毒’战斗机项目的配套教练机方案!

    这……这些资料,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段局长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介绍道:

    “格里申同志,您有所不知。

    这款xt-88喷气式教练机的核心研发者之一陈天宇,他不久前从美国学成归国,决心为新华夏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正打算以xt-88为蓝本,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未来空军的训练需求,开发一款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喷气式教练机。”

    格里申的呼吸变得略微有些急促,他紧盯着段局长,眼神中充满了探究与渴望:

    “陈天宇工程师……他本人现在就在华夏?!”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当机立断,语气不容置疑地发出了邀请:

    “段局长同志,我代表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正式邀请华夏方面,将这款喷气式教练机的研发工作,直接放到苏联来进行!”

    他给出的理由十分充分且难以辩驳:

    “华夏当前的工业基础,恕我直言,完全不具备独立完成这样一款先进喷气式教练机研发所需的条件。

    大型高速风洞、精密的航空材料加工设备、足够的有经验的航空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这些都是你们目前严重缺乏的!

    如果坚持在华夏进行开发,必然会严重拖慢项目进度,甚至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试验手段而导致失败。

    而在苏联,我们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航空科研和生产体系,可以为这个项目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段局长心中暗喜,对方果然上钩了,而且比预想的还要急切。

    他故作沉吟,然后顺水推舟地表示:

    “格里申同志,你的提议非常具有建设性。

    我们可以先派遣陈天宇工程师带领一个小型技术团队,前往苏联,与贵国的同行们进行友好的技术交流和初步探讨。

    至于是否将整个研发工作放在苏联,这涉及到两国间的重大技术合作,还需要双方政府层面进行更具体的协商和细节敲定。”

    “技术交流团?好!非常好!”

    格里申立刻抓住了重点。

    “请贵方尽快组织安排!我们会以最高规格接待!”

    他深知xt-88这种级别的美式喷气机技术资料,对于苏联航空工业的价值。

    美国在xf-88项目和xt-88项目上的具体进展和技术细节,一直是苏联情报部门高度关注的目标,但所获信息始终不完整。

    如今,完整的技术资料和核心设计人员竟然主动送上门来,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格里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辞别了段局长,火速赶回大使馆。

    在第一时间就向莫斯科发出了加急电报,详细汇报了这一惊人的发现和华夏方面的合作意向。

    大概是美国战斗机的资料信息太有价值,莫斯科那边很快就传回电报。

    xf-88、xt-88,这两个代号如同拥有魔力,让克里姆林宫的决策者们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华夏技术交流团的访问。

    苏联方面对这份来自美国内部技术资料的重视程度,超乎了段局长的最初预料。

    格里申亲自协调,直接为华夏技术交流的莫斯科之行,安排了飞机,效率之高,令人侧目。

    数日后,一架伊尔-12运输机呼啸着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

    苏方安排的接待规格之高,超出了代表团所有人的预料。

    几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鱼贯驶出机场,将他们送往市中心的国民饭店——一座历史悠久、足以接待国家元首的豪华宾馆。

    当车队驶入莫斯科市区,透过车窗,这座红色帝国的心脏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华夏工程师们的眼前。

    宽阔的街道,如高尔基大街,两侧是雄伟的斯大林式建筑,气势恢宏,充满了力量感。

    街上车水马龙,虽然型号略显单调,但其数量和密度远非刚刚解放的北都可比。

    抵达国民饭店,房间的奢华再次让代表团成员们感受到了苏方的“重视”。

    胡桃木家具,厚重的丝绒窗帘,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套房,这在五十年代初的华夏,是难以想象的。

    在入住的当天,在格里申的安排下,交流团的人先是在饭店周边简单地逛了一下,放松放松。

    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各色商品,就这样也让团里没出过国的工程师们看花了眼。

    眼前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和震撼,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眼神中充满了兴奋与羡慕。

    莫斯科的繁华与强大,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冲击着他们的感官。

    然而,这份兴奋很快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

    与眼前的景象相比,百废待兴的祖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家。

    巨大的差距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他们在心生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卑。

    但紧随其后的,便是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心底升起——建设国家,追赶超越,时不我待!

    “看看人家这城市建设,咱们北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气魄?”

    张工压低声音,语气中满是感慨。

    “是啊,这才是大国的样子。”

    刘工附和道,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我们也要努力,让我们的国家也这么强大!”

    和他们相比,陆小鹏就要淡定许多,他曾在去过英美,对西方都市的繁华早就有所见识。

    此刻的他虽然也为莫斯科的宏伟而赞叹,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审视。

    同事们激动又略带失落的神情,他非常清楚。

    这种差距带来的冲击,对这些一心报国的年轻人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

    相对他们而言,陈天宇来自后世,早就已经见识过更加繁华的都市。

    此时此刻,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观察莫斯科民用物资的供应情况上面。

    在国营商店里,他看到货架上陈列着不少暖水瓶、搪瓷脸盆、盘子、各式纺织品。

    这些轻工业品确实存在,工艺也还算过得去。

    但正如同他所了解的苏联历史知识所说的那样,种类和花色远谈不上丰富,供普通民众挑选的余地并不大。

    与苏联庞大的工业机器和其民众的潜在需求相比,这些产品的供应量和多样性都显得有些不足。

    逛完国营商店后,一行人又顺带逛了旁边的市场,里面的副食品种类更是单调。

    除了土豆、圆白菜、胡萝卜这“老三样”和一些腌制品外,新鲜的绿叶蔬菜和肉类供应显得颇为紧张,远不如国内一些大城市那般丰富。

    这让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穿越前,从资料里了解到的情况:

    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偏向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民用轻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在战时或冷战初期或许有其必要性,但长远来看,必然会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经济的活力。

    陈天宇不由想起了哥哥陈天河在南洋和港岛经营的商业网络,那些正在发展的轻工业,以及那些丰富的热带物产。

    同时他也想到国内当前的情况,虽然在重工方面不行,在轻工方面好生筹划一下,应该还是能弄出一些不错的商品。

    尤其是在纺织、日用品制造方面,华夏完全能够用人力来弥补工业能力的不足。

    此时,一个初步的构思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未来与苏联的合作,如果仅仅依靠华夏本就捉襟见肘的外汇储备,必然难以为继。

    但如果能利用苏联在轻工业品方面的短板和华夏在某些领域的生产潜力,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或许能够一定程度上平衡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贸易逆差。

    如果操作得好,甚至为国家争取到更多急需的重工业设备和技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