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航空军工1950/ 044章 让人头痛的学生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044章 让人头痛的学生

    随着中级教练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华夏方面迅速增派了更多航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年轻技术员,充实到联合设计团队中。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对航空事业的无限憧憬和对先进技术的极度渴望,踏上了这片他们心中的圣地。

    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心中怀揣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知这次学习机会的宝贵。

    到了莫斯科后,这群年轻人没有多作何事,便一头扎进了设计局的各个部门。

    他们像海绵吸水般,努力吸收着苏方成熟的设计流程、精密的计算方法、严谨的测试手段,以及高效的项目管理经验。

    每一份图纸,每一次技术讨论,对他们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航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们,如程不失、屠继达和周晓兰等人,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尚浅。

    他们为了尽快熟悉工作,除了完成分配的计算任务以外,还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像是整理资料,描绘图纸副本,甚至只是负责传递文件之类的,他们都抢着在干。

    总之就是尽力表现,利用一切机会,有空的时候就向身边的苏方专家请教。

    但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关就是语言关,华夏原本的外语教育主要是英语,自解放后才加大俄语的教育。

    这批毕业生虽然在学校学过一段时间俄语,但他们在学校学的俄语偏重书面,口语交流磕磕绊绊。

    请教问题时,常常因为一个词语的误用或发音不准,导致苏方专家理解困难。

    有时,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因为语言的隔阂,需要反复比划、解释,才能勉强沟通。

    苏方专家耐心讲解的内容,也常常因为某个关键词的听不懂,使得学生们眉头紧锁,似懂非懂,回去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消化和琢磨。

    “同志,这个……嗯……机翼的升力系数……计算……为什么是这样?”

    一位名叫王浩的年轻毕业生,红着脸,努力组织着俄语词汇,向一位名叫瓦西里的苏联工程师请教。

    他手中拿着一本小小的俄汉词典,额头上渗着细汗。

    瓦西里听得一头雾水,皱着眉头猜测道:

    “你是说升力系数的推导公式吗?还是这个特定翼型的数据?”

    王浩更急了,结结巴巴地重复着:

    “不……不是公式……是……为什么选择……这个值?”

    几次沟通下来,双方都有些无奈。

    这种场景,在最初的日子里屡见不鲜。

    尽管困难重重,但华夏设计组的成员们没有丝毫气馁,求知欲和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为了攻克语言关,他们白天在工作中“实战演练”,晚上回到宿舍便捧起俄语课本和词典,加班加点地学习。

    甚至在设计组内部的日常交流中,大家也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俄语。

    哪怕说得错误百出,引来善意的哄笑,也毫不在意。

    即便如此,华夏新派来的年轻成员们在经验丰富的苏联工程师面前,仍然显得非常稚嫩。

    国内的航空教育体系与苏联相比,在某些课程的深度和实践环节上确实存在不足。

    再加上语言的障碍,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更显得捉襟见肘。

    苏联工程师们渐渐觉得,这些华夏年轻人除了能帮忙计算一下,整理一些基础资料外,在核心设计工作上似乎帮不上太多忙。

    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基础,有时甚至暴露出知识体系的某些盲点。

    好不容易理解了问题并给出解答后,对方却常常是一脸迷茫,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似乎需要消化两三天才能真正理解。

    设计局的一些苏联专家私下里开始窃窃私语。

    “这些华夏学生热情是够的,但基础还是薄弱了些。”

    一位负责结构强度计算的工程师对同伴说。

    “问的问题总是表述不清楚,也不知道是不是抓不住重点,解释起来太费劲了。”

    “可不是嘛!”

    另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接口道:

    “要不是上面三令五申,说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合作的样板工程’,我可真没耐心带这些几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娃娃。”

    这些议论,有时甚至会在非正式场合,半开玩笑地传到陈天宇的耳朵里。

    一些与陈天宇私交不错的苏联工程师,比如沃尔科夫,在几杯伏特加下肚后,也会拍着他的肩膀,带着些许无奈说道:

    “陈,你手下的这些年轻人很努力,但……说实话,指导他们,比我们自己画图纸要累多了。”

    陈天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潜在的问题。

    在从喝得满脸通红的沃尔科夫处套到足够多的信息后,他发现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工程师团队的培养。

    这对于志在建立自主航空工业体系的华夏而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次日,陈天宇与领队李瑞轩商议后,召集了所有新加入的年轻工程师和技术员开会。

    陈天宇首先开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同志们,来到莫斯科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

    我看到了大家身上那股子拼劲,白天在工作岗位上虚心求教,晚上回到宿舍还在刻苦钻研俄语,甚至在内部交流时也坚持使用俄语。

    这种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的精神,值得表扬!”

    听到表扬,年轻人们的脸上有了一些光彩,会议现在的紧张感也少了些许。

    陈天宇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同志们,热情和努力是必要的,有效的方法同样重要。

    最近,我听到一些苏方专家的反馈,他们对我们新来同志请教问题的方式,有一些感到困扰……”

    陈天宇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客观地转述了苏方专家在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问题表述不清、对解答理解缓慢、重复提问等现象。

    “大家想一想,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目的是什么?

    是高效地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向苏方专家学习,让他们更愿意倾囊相授呢?”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