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2章 李守水

    沈烈等人到了庆阳城下,城头上的县令和众人不停扯皮,迟迟不开城门,沈烈没了耐心,一跃上了城头。

    县令李守水没想到这么高的城墙沈烈说上就上,顿时被他这一手吓得面如土色。

    这庆阳县的城墙低矮不足十米,自是不能和云州府的高墙相提并论。

    沈烈登上城头之后,一瞬间周身暴发出三分气血修为,便将城头上的几人震得膝盖直颤,几乎快要跪了下去。

    李守水瞧着沈烈瞬间接近,他吓得脑门大汗直流,已经磕巴了起来。

    “沈、沈大人,我!”

    沈烈慢慢走到李守水身边,伸出大手,立马吓得他缩起了头来

    但沈烈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轻轻掸了掸他官服上的灰尘。

    “李大人,我们赶了一天的路,兄弟们已经够疲惫了,麻烦你下令开门吧。”沈烈平静说道。

    沈烈虽然官大几级,又有武宗修为傍身,但李守水毕竟是这庆阳的一把手。

    沈烈还有很多事情要他去做,大家都是明白人,这一记下马威点到即止就好。

    李守水见自己安然无恙,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后连忙点头。

    “是、是,下官这就命人开门。”

    李守水吩咐了一声,随后只听城门处哐啷一声,随后缓缓打开。

    牛金见城门开了,哈哈一笑,接着大手一挥。

    “嘿嘿!兄弟们,咱们进城喽!”

    石开和王小虎几人在一旁笑的直摇头。

    张辽忍不住吐槽道:“老牛,你他娘的是边军,不是他娘的马贼。”

    众人进了庆阳县城,发现这城外看着破破烂烂,城中倒是一片繁华景象,商旅小贩往来络绎不绝。

    虽然庆阳只是个县城,但地近中原富庶地带,城内的楼宇街道看着比云州府也差不了多少。

    瞧着城中热闹景象,要不是沈烈几人从云州来,还真以为现在是个太平盛世呢。

    只不过现在胡虏南下,京师又被围困,局势正是分外敏感危机的时候。

    城中的百姓慕然见到这么多风尘仆仆的士兵出现,都远远地打量着沈烈等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时间都人心惶惶起来。

    沈烈和李守水并排走着,沈烈大步流星,边走边看,李守水便只好在一旁快步跟上。

    此时天色渐晚,众人奔波了一路,还没吃上什么像样的东西,好多士兵已经饿的肚子直叫。

    “李县令。”

    “诶诶,下官在。”

    沈烈笑着说道:“我这些兄弟的住处,还要劳烦县令大人安排。”

    县令连忙点头道:“好说好说,这县里的卫所还有空着的营房,下官即刻就差人安排。”

    “那就有劳县令大人了。”

    “不劳烦、不劳烦,嘿嘿,这是下官分内之事。”

    虽然沈烈比自己要高出几级,不过李守水刚才还以为他只是个粗莽的武夫。

    但没想到竟然对自己这么客气,一时间心里不免宠辱若惊。

    “沈大人远道而来,下官今晚设宴,为沈大人接风洗尘,还望沈大人赏光啊。”

    沈烈点了点头,“好说好说。”

    沈烈一行人久在云州府,消息闭塞,正好趁晚上好好问问李县令,现在的局势如何。

    “哦对了。”沈烈想起来还有一件最为要紧的事情没交代。

    “我们明日要起身前往河间府,和勤王队伍汇合,路上所需三日粮草,还要劳烦庆阳县供给。”

    按照大夏的法制,军队沿途经过之处,州府郡县皆有供给粮草之责,不得推诿。

    可李县令一听到沈烈朝他要粮,却立马为难了起来。

    “这、这。”

    沈烈见状,不由得问道:“怎么李县令,可是有什么难处?”

    “沈大人,实不相瞒,不是下官不愿调派粮草,只是县中实在无粮可派啊。”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县中卫所,诺大的卫所之中只有零星几个士兵,还都是些老胳膊老腿。

    这些老兵见到沈烈这些身强力壮的边军,都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士兵们拴了马,各自找了空营房,接着准备到县城里饱餐一顿。

    “传我军令,不许在城中闹事,违者严惩不贷。”

    沈烈对石开和王小虎几人说道,几人随即便吩咐了下去。

    沈烈定下的军规早就如同烙印一般,深深烙入士兵的脑海之中。

    就连之前招募的那些穷凶极恶的山贼,现在都成了秋毫无犯的士兵。

    对于士兵的军纪,沈烈自然不担心,只不过是习惯性的提醒。

    交代完了事情,沈烈接着问道李守水。

    “李县令,这城中怎么没有粮食呢?”

    沈烈十分不解,现在是冬季,又不是农家青黄不接的时候,照理说正是秋收后,粮食满仓准备过冬的时节。

    李守水一脸为难的说道:“沈大人,你有所不知,县里的农税少得可怜,每年收缴上去后剩下的,也只够衙门的日常开销而已。”

    沈烈无奈地笑了,“李大人,你可别跟我哭穷,就几百人的粮草而已,怕是还不抵晚上一顿接风宴花的多吧。”

    沈烈还在青溪村的时候,就知道朝廷税负繁重,见过官吏层层盘剥,逼得青溪村百姓只能进山躲避。

    要说县里没钱,沈烈是一万个不相信。

    “下官万不敢欺瞒沈大人。”李守水连忙慌乱的摆手道。

    “县衙真的没有余粮了,晚上的接风宴,还得是下官自掏腰包。”说到这里,李守水局促的搓起了手。

    沈烈这才注意到李守水的官府上还带着好几处补丁,见他说的不像假的,沈烈忍不住问道:

    “庆阳这么大一个县,靠着田税商税,怎么也不该如此拮据吧。”

    说到这里,李守水重重叹了口气。

    “沈大人说的不错,按理说本来税收确实该这么少,只不过沈大人有所不知,朝廷有政策,对士族大家减免税收,藩王也无需纳税。”

    “我大夏立国近百年,士族门阀和藩王的土地是越来越多,平民百姓的地是越来越少,不少百姓无路可走,只好委身于世家大族。”

    “我庆阳县内,便有崔氏一门望族,家中良田万亩,崔氏祖辈至今皆在朝中为官,族内子弟皆不纳税,这官府的税收自然就少了。”

    原来是这样

    沈烈点了点头,这局面他简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沈烈立马想起了,前世有明一代那些首辅,致仕之后家中已经积攒了数万亩,甚至数十万亩良田。

    士族做大,上面的皇帝和下面的百姓都穷的叮当响。

    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啊。

    沈烈暗自摇了摇头。

    看来,该让这崔氏一族放放血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