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职场法则】贞观之治:老板学会纳谏,员工才会拼命
公元627年,长安太极宫的早朝现场,唐太宗李世民盯着台下那位"怼人不眨眼"的魏征,内心默默计算着本月被吐槽的次数——这已经是魏征第17次在朝堂上公开反对他的提案了。放在现代职场,这妥妥属于"挑战管理层权威"的高危行为,但李世民不仅没炒他鱿鱼,反而在退朝后对长孙皇后感慨:"魏征这老头子,简直是朕的职场错题打印机啊!"一、老板的"人设破产"与"逆风翻盘"
说起李世民的"创业黑历史",那真是三天三夜聊不完。当年玄武门之变,他带着尉迟恭等"带刀hr"搞垮太子部门,成功上位ceo,却留下"杀兄娶嫂"的职场丑闻。放在现代,这相当于"高管火并董事长全家,强占公司",妥妥的"人设崩塌现场"。但李世民不愧是"古代公关大师",一登基就开启"明君人设20版本"——抱着《尚书》苦读就算了,还广发"英雄帖",公开招聘敢说真话的员工,美其名曰"广开言路",实则是"用纳谏洗白黑历史"的危机公关。
第一个响应"英雄帖"的是魏征,这位"前太子党遗老"一入职就开启"毒舌模式"。有次李世民想搞"大唐形象工程",重修洛阳宫殿,魏征直接拍桌:"老板!隋炀帝就是这么把公司搞破产的,您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祖训了?"换别的老板早让人拖出去了,李世民却堆起笑脸:"爱卿说得对,项目暂停,朕马上整改!"——这波"忍辱负重"的演技,比《隋书》里的明君桥段还逼真。
李世民的"纳谏人设"有多拼?有次他在后宫逗弄西域鹞鹰,远远看见魏征走来,竟像小学生藏漫画书一样,把鸟塞进袖子里。魏征假装没看见,故意大谈隋炀帝的"享乐误国论",拖了半个时辰才走。等他离开,鹞鹰早憋死了。长孙皇后笑他:"陛下怕魏征,比实习生怕总监还厉害。"李世民苦笑:"朕不是怕他,是怕丢了从善如流的职场口碑啊!"
二、员工敢怼老板的底层逻辑:因为有"免死金牌"
贞观朝的大臣们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提意见,源于李世民发明的"职场安全气囊"。他在《求谏诏》里明文规定:"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翻译成人话就是:"随便怼,朕不记仇,怼得好还有年终奖!"这相当于给全l员工发了"怼老板免死金牌",于是乎——
-
御史大夫杜淹敢当面怼他"选官标准有问题",还掏出《周礼》当"怼人证据";
-
中书令温彦博敢吐槽"陛下最近脾气有点暴躁",建议"开设帝王情绪管理培训班";
-
地方官张玄素敢写信痛批"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还附了份《施工成本核算表》;
最绝的是武周降将王珪,有次指着李世民鼻子说:"陛下爱房玄龄就像爱儿子,爱魏征就像爱老师,可对我呢?连顿工作餐都舍不得加!"李世民非但没生气,反而当场给王珪涨了俸禄——这操作,比现代企业的"员工记意度调查"还直接。
为了把"纳谏"变成制度性刚需,李世民搞出了一套"大唐职场反馈系统":
1
五花判事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必须经过五位中书舍人"背靠背"提意见,防止"一言堂"。据说某份诏令曾被修改17次才通过,堪称"古代版多人在线文档协作"。
2
谏官随朝制:每次开晨会,谏官必须坐在第一排,皇帝说句话就得记录"是否合理"。有次李世民夸自已"武功天下第一",谏官立马举牌:"陛下忘了文治武功,缺一不可的祖训?"当场让老板下不来台。
3
考核挂钩制:把"提意见"纳入官员kpi,每年评比"最佳毒舌奖"。魏征曾创下一年谏言200多条的纪录,被评为"贞观年度最佳员工",奖品是李世民亲笔写的《御书魏征传》,相当于"老板点赞的年度工作总结"。
三、纳谏背后的"帝王微积分":算小账,赢大局
别以为李世民真的"从善如流",这位老板心里打着一笔精明的"职场微积分"。有次他想征伐高句丽,大臣们集l反对,他表面上"从谏如流",私下却对尉迟恭说:"那些书生懂什么?朕只是怕劳民伤财才暂时放弃。"——你看,纳谏的本质,是让员工觉得"自已被重视",从而心甘情愿996,本质上是一种高级职场pua。
更绝的是他的"捧杀术"。魏征死后,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却在魏征推荐的人谋反后,一怒之下砸了墓碑。后来亲征高句丽失败,他又想起魏征:"要是魏徵还在,肯定能劝住朕。"于是重新立碑——这波"先捧后杀再平反"的操作,既敲打了大臣"别瞎站队",又树立了"知错能改"的明君形象,堪称职场权谋的教科书。
但无论如何,贞观年间确实实现了"老板不任性,员工敢说话"的理想状态。据《新唐书》记载,当时"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gdp增速堪比现代经济奇迹。用现代管理学的话来说,李世民成功打造了一个"高参与度组织":员工觉得自已不是打工仔,而是"大唐集团合伙人",自然愿意拼命。就像《贞观政要》里说的:"君暗则臣谀,君明则臣直。"——老板的态度,决定了员工的活路。
四、穿越者启示:如何让老板爱上被怼?
如果你穿越回贞观朝,想成为"敢怼老板"的职场狠人,记住三个黄金法则:
1
给老板戴高帽:提意见前先夸"陛下最近减税政策深得民心",再转折"但是修宫殿这事",让老板在"被认可"的氛围中接受批评。
2
用数据说话:学张玄素附《施工成本核算表》,学杜淹搬《周礼》当证据,职场大忌是"空口白牙怼老板",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
3
把握怼人节奏:别天天怼,否则老板会觉得你"故意找茬"。学魏征"每月集中怼三次",既刷了kpi,又不让老板反感——毕竟,再开明的老板,也受不了"每天被挑刺"。
结语:最好的管理,是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已家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其中有一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成了后世帝王的"管理圣经"。但剥开历史的糖衣,我们会发现:所谓贞观之治,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职场心理战"——老板通过"纳谏"的表演,让员工产生"我在参与决策"的错觉,从而激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要承认:能把"纳谏"从作秀变成制度,从个人修养变成组织文化,李世民堪称古代帝王中的"管理大师"。毕竟,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能让大臣们在朝堂上拍桌子吵架,还能保证国家蒸蒸日上,这份胸襟与手腕,确实值得后世职场人琢磨——毕竟,哪个打工人不希望遇到一个"能听真话"的老板呢?
打油诗总结
老板人设有点崩,全靠纳谏来救场。
魏征毒舌似机枪,怼得老板直喊香。
制度保障免死牌,员工敢把真话讲。
贞观之治咋来的?老板装怂员工强!
(注:史载贞观年间"主明臣直,朝野上下,言无禁忌",甚至街头卖饼大爷都敢议论朝政。这种"开放包容"的职场氛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