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哈工大将成为破产的重点大学?初闻6马赫风洞项目
175哈工大将成为破产的重点大学?初闻6马赫风洞项目
“搞通讯技术项目?谢威,咱们校企办有钱,也不至于如此糟蹋啊!”
王征看着谢威,眉头拧到了一起。
一开始谢威让他准备60万经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
可在问了谢威用于什么方面后,王征顿时就不乐意了,“咱们账面上看起来收入不少,可计算机那边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芯片跟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上了;化工产品的也投入到了持续的研发中,还有一些我们自己建厂的项目……”
作为校企办的负责人,王征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
在他看来,谢威跟李瑞其实差不多。
都是瞎几把搞。
手里有一分钱,就会去投资一毛钱甚至更多的项目。
“王哥,你觉得目前咱们跟合作单位的联系畅通吗?”
谢威知道王征为什么会反对。
校企办到目前,赚钱都是之前几个项目带来的利润,看来是不少,可要加快研究,避免国际上的产品进来后没有竞争力,只能持续加大投资。
恰恰,校企办没钱。
因为花都油脂化工厂的成功,还没等花都油脂化工厂把各种产品在珠三角铺满,国外日化品牌就进来了。
连卫生巾等产品,也有多个品牌涌入中国大陆市场。
这些为了利润进来的企业,并不担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几年后会发生变化:相比他们能从庞大人口的潜力市场获得的收益,仅仅投资几十上百万刀即使全部亏了,也能接受。
风险小,投资回报高!
从而,导致了校企办的利润大幅度缩水,就连原本觉得在花都油脂化工厂的产品打开市场后,其他油脂化工厂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的想法也落空了。
找上门寻求技术跟合作的单位不少。
前天王征还接待了一波。
可惜,找上门寻求合作的单位,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如同花都油脂化工厂那样接受谢威之前提出的那种条件。
“通畅?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别的不说,咱们要了解香江或是花都的市场情况,能及时吗?靠着电报,能了解到详细情况?打电话?能有效沟通?”
谢威问王征。
王征不说话了。
很多事情因为无法即使工作,使得他不得不经常到处出差。
出差后如果有其他单位寻求合作,他也无法及时收到消息……
“国家搞改革开放,提出一切都为经济基础建设让路。目前国内的通讯系统,根本无法支持……”
谢威耐心地向王征做了解释。
他不只是为了让王征支持,更是为了让王征提前去寻求市场。
“通讯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越是业务繁忙的单位,对电话通讯的需求也就越迫切。而咱们国内的通讯情况你也有很深的感触……之前我就说过,校企办要投资的,不只是国家最为迫切需要的,更需要考虑到能快速占领市场……”
“恰恰,通讯技术就受到巴统禁运限制……邮电部不仅没有技术,想买也买不到……咱们自己没有,就得受到讹诈……你再想想,全国有超过200个市,超过2000个县……这些不说,就说大城市,每个大城市邮电局都不止一个,可电话数量呢?”
谢威说这些,一方面为了告诉王征市场规模有多大,另外一方面,就是准备让王征后面在交换机搞出来后,如何去开拓市场。
当然,早期的市场开拓,还是得靠李校长去走上层路线。
一旦哈工大搞出来,根本不需要去开拓市场:首先七机部是肯定会用自己的;然后部队不会拒绝使用稳定的电话网络;然后邮电部,在面临国际通讯巨头漫天要价时候,他们是使用国家本就紧缺的宝贵外汇进口还是使用国产,不用考虑……
“这么大的市场?难度很大吧?”
王征警惕地看着谢威。
这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呢。
“如果不出问题,投入应该不会太大。目前,通讯技术跟计算机方面的人都有了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有hz80芯片……预算先准备500万……”
“你杀了我吧!”
听到先准备500万,王征瞬间就不想活了。
别说超过500万的,就连这500万哪里去找,他都不知道。
“不行就贷款。这个是必须搞的,甚至,可以停了其他项目的投资!”
谢威强调着。
他的坚决让王征意识到,谢威并不是跟自己商量,而是已经决定了,通知自己而已。
“好吧~”
“放心吧,绝对不会亏的。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都将会是校企办一个利润最大的增长点。”
“你可别给我画饼了。”
王征翻着白眼说道。
心中却腹诽不已:利润增长点在哪里自己看不到,却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新无底洞。
“我会尽快把经费准备好……这又得找银行贷款了,李校长要是知道了……”
“理会他干啥?他除了找咱们校企办要钱,搞来的钱,可没有往咱们校企办投入。”
从王征办公室出来后,谢威也不去理会校企办其他工作人员看自己的眼神。
以为他们给自己取的“要钱顾问”自己不知道?
懒得跟他们计较。
谢威先去找了梁红斌,梁红斌连问都没问,就直接安排人去请无线电系的负责人路广亮,同时也安排人去请计算机系的于国峰到自己办公室。
“搞程控交换机?这可是前沿项目,国际上不仅封锁相关技术,连相关技术的论文我们都看不到。”
路广亮提醒谢威,“按照目前国外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已经落后他们至少20年。本身就没有多少基础,要再跳过中间的,直接搞程控交换机,难度将会非常大……”
作为无电线系新提升的副教授,路广亮对国内通讯情况还是了解的。
对于谢威,他不算陌生。
无线电那边的通讯电台项目就是他带着做的。
他觉得谢威是觉得通讯电台项目搞起来不算太难,才提出了这项目。
能一样?
“1960年,咱们自行研制的,直接递给谢威。
“行。”
谢威没拒绝。
校企办目前的资金确实不太充足,钱刚入账,数控技术的研发还没拿到钱,谢威先说要投程控交换机项目,这会儿又给学校150万。
合着坏人就自己来当,谢威一开始说的千万不要给李校长是放屁!
“这么大一笔钱?”
彭思远看到校企办财务室转账的单子,一脸意外,“谢威,你不会搞错吧?”
150万啊!
能搞错么?
“不会。”
谢威摇头,“学校项目多,资金不是困难嘛。”
“不是一点困难,已经无米下锅了。”
彭思远苦着脸说道,“都说我是管钱的财神爷,却没人知道,咱们学校财务部连工资都有几个月没发了……”
“不可能吧?”
谢威是真的傻眼了。
学校每年财政拨款虽然不多,可也不少的。
李校长隔三岔五还出去到处打劫,即使有一些自主的军事项目,那也不至于把学校给全校教职员工发工资的钱给挪用了啊。
彭思远怕不是助攻李老头从校企办搞钱!
“不对啊,学校所有学生的各种补贴从来没少过,就连参加项目的同学补助也都没少一分……”
谢威的工资依然是红光厂支付,学校给的补助也都是由新的生活委员魏东从后勤领了然后由莫灵羽转交给谢威。
他从来不关注这些。
“学生就指望着补贴活命呢!能少么?学校教职员工1700多人,每个月工资都是二十多万,从学校有了战机项目的研制后,所有教职员工,除了还没转正的,每人每月只发30元,其他都欠着……”
知道谢威的特殊性,彭思远并没有因为他只是学生就隐瞒。
掌管着学校钱袋子的彭思远清楚:如果不是谢威,学校财务状况根本不可能恶化到这种程度。
谢威+李瑞,就是目前哈工大快破产的根源。
“这样搞,双职工家庭情况还好一些,可那些只有一个职工上班的……尤其是那些还需要养孩子的年轻教职工……”
此刻,谢威后悔自己要来找彭思远了。
不知道这些情况,就不会闹心啊。
“不会,大家都知道学校的项目缺钱……不管怎么说,都比之前好多了。没人愿意继续等下去……何况,校企办的下属企业优先安排单职工教职工的家属跟子女……甚至大部分教职员工把生活所必须的费用留下,剩下的全部捐给了学校……”
听到这话,谢威脸不由有些发烫。
看看这年头学校教授、老师甚至是行政工作人员的觉悟!
让自己把全部钱捐给学校?
谢威是不会干的。
那点钱,杯水车薪,何况他还有个吃货妹妹需要养呢。
“难道学校有什么上级没有拨付经费重点项目?仅仅是那个战机项目的几个子项目,不至于缺钱这么厉害……”
谢威好奇地问道。
“呃,你要想知道,还是去问校长或是梁红斌教授吧。”
彭思远愣了一下,旋即笑着回答。
谢威顿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尴尬地笑了笑,“这150万的经费,您给捂紧,别让李校长又瞎折腾了……”
彭思远只能无奈苦笑。
人家是校长,自己只是一个财务科长。
能阻止李瑞瞎搞的,也只有李瑞的老首长,或是眼前的谢威。
可惜,眼前这也是一个瞎几把搞的。
看着谢威离去的背影,彭思远叹了口气,“该不会以后哈工大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破产的重点大学吧!”
抱怨刚出口,他就苦笑着摇头。
应该不会的。
彭思远的话,让谢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他没想到,学校里居然有如此重大的自主项目,这么长时间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对李老头的无条件信任。
能成为第一个被美国制裁的学校,从这里就能看出,实至名归。
“你问这个干什么?”
梁红斌倒没有因为谢威打听不该打听的消息而生气,只是意外。
“刚才去了财务科,从彭科长那了解到教职员工的工资拖欠问题……”
谢威解释着,“如果不是太重要,是不是可以等等?”
一边观察着梁红斌的反应,一边小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项目投资太大,进度缓慢,继续搞下去会严重拖累其他项目,索性不如先停一停,搞理论研究等。
“等不了了。”
梁红斌叹了一口气,摇头,“本来,在十多年前就应该启动这项目的研究。现在国家政策调整,所有资源跟政策向经济基础建设让路……那个项目再等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启动。”
想到当初梁红斌这个钱老归国后带的第一批力学学生在哈工大搞高能材料,谢威突然问道:“高超音速风洞项目?”
如果是这项目,真不能停下来。
无论是火箭还是导弹,抑或是先进战机,都少不了这东西。
从1960年2月20号,沈城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雷一号启动,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超音速风洞,一直到谢威离开那个世界,中国依然还在继续建设更先进的风洞……
为什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过去20年后,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井喷时,却发现,老美原来公布出来的参数都是造假的?
甚至,从中国开发出六代机后,整个世界都跟不上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
美国为首的西方,计算机技术先进,还对中国封锁,风洞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甚至难以收回研发建设经费,直接就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
苏联电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建设各种级别的风洞,在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航空技术受到材料跟电子技术限制,飞控系统不行,战斗力也就受到影响;而在航天领域,却超越了之前一直比他们先进的美国,导致曾经“登陆了月球”的美国人,甚至要靠着大毛帮助才能把宇航员送上天。
只可惜,苏联在91年就倒下了。
而中国这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美国那样先进的技术,也没有苏联那样强悍的工业基础,最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
一直到发现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就造假各种数据,不只是为了吓唬苏联,让他们投入更多资金研究相关技术,同时也是为了让国防部掏出更多钱采购。
先进,意味着昂贵。
那时候,全世界才发现,美国人的先进神话破灭,直接被一直以他们为追赶目标的中国不知什么时候就超越。
还甩了几条街的那种。
中国为什么能超越?
除了国防科技工作者不服输的性格外,还有从一开始钱老跟郭老等老一辈的战略眼光:必须持续建设自己的风洞实验室。
眼前这位可是钱老归国后的第一届学生。
“你……”
这下梁红斌是彻底被谢威震惊了。
这可是绝密消息,就连学校知道的人都很少,一些参与到项目中的技术人员都不知道这项目。
“您是钱老的学生,之前说在搞高能炸药项目,我开始以为是搞固体火箭燃料……可这项目几乎可以把学校搞破产,都不能暂停,就只有这个可能了……超高音速的风洞,需要炸药持续爆炸,形成连续冲击波……”
“你……”
谢威的话,让梁红斌原本愕然的脸上浮现出震惊,眼睛瞪得更圆。
难道泄密了?
“梁老师,我这是分析出来的。刚好前阵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论文资料,虽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俄文版……”
这点,谢威还真没瞎编。
学校有这资料,谢威并不意外。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双方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两种技术,都是苏联人提出来的。
那时候无论是脉冲爆震发动机,还是超燃冲压发动机,都是理论设想。
想要实现,难度太大。
不过,目前苏联人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有人说,中国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与脉冲爆震发动机是在苏联解体时候抄到了技术,从几十年后回来的谢威直接嗤之以鼻。
在中国六代机的背上,就装上了冲压发动机,这玩意儿专门提供给六代机在高空高速时候使用的。
要真的是来源于苏联的技术,大毛也不至于连五代机研制都搞半个多世纪。
“……”
梁红斌此刻是彻底不知道说什么了。
看着谢威,思维电转,随后眼神亮了,“要不,你来当我的研究生?以你目前的基础,比我带的几个研究生都更扎实,有你加入,项目进展会更快……”
“不了,不了!”
谢威急忙摇头。
中国的第一个超音速风洞实验室风雷1号投入使用,再到jf-12风洞,花了半个世纪;再到后面的30倍音速的jf-22风洞,又用了差不多20年……
这辈子就全部耗在风洞上了?
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