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76章

    有几个官员能在家乡做事?他作为一府之主,已经足够幸运。

    说起科举,在场还有个书生。

    谢川前年没有乡试。当年时局不好,各地有战事,他就多上了两年学,等着恩科。

    今次碰面,他跟谢星珩说:“朱老先生过世了,许举人也去县学教书,我后来就在县学里读书的。”

    丰州县的教学资源还不错,谢星珩考出来以后,一直多有拉拔,谢川是要考举人,足够了。

    江知与在旁问爹爹身体怎样,父亲又怎样,这些年他们不在身前尽孝,实在惦念。

    也是分开久了,从前在家里嘱咐过的话,江承海总是管不住,暴脾气一日烈似一日。

    家中少了人气,反有了念想,慢慢会养生了。宋明晖让他克制脾气,他不再是用理性压着脾气,憋出一肚子郁火,如今身子骨硬朗得很。

    夫夫俩老来得趣,宋明晖早年不接触武艺,现在被江承海带着,会耍些基础剑法,做强身健体之用。身体也好着。

    江知与听着放心,还拿话羞了谢星珩一顿。

    “小谢常说要锻炼,我陪他几年,断断续续的,还只会跳些‘二人转’的舞。”

    谢星珩:“……”

    小鱼怎么能胡说呢?哪就二人转了?分明只有他围着小鱼转。

    江承海笑如洪钟,不负期待,把谢星珩好好笑了一通。

    谢根也劝他:“你还是要多动一动,久不动弹,身子骨都僵硬了。”

    也显弱气。都说文人弱质,那是气质上的,哪能身体一起弱着?

    谢星珩只好说他一定会锻炼的。

    他说完自己都笑了,果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拖延症。他在事业上当卷王,就有别的东西在拖后腿。

    全员在府中住下,各有院落安置。

    家中多年没这般热闹过,吃饭都要摆两桌,看着很喜人。

    休息几天,谢星珩要为哥嫂考虑家业。

    他们夫夫俩都是踏实本分人,让他们闲着做老爷,反浑身不自在。

    到这时,哥嫂才乐呵呵跟谢星珩说了他俩的差事。

    大哥大嫂有“编制”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受朝廷聘用,做鸡鸭的孵化教学。

    大启朝的县城有一千多个,仅有几个大型养殖场是不够的。单独以县城做为培养基地,也是不够的。京城也另设了教学点。

    除了他们之外,还会陆续有其他类型人才赶来京城安家落户,做培训老师。

    谢星珩都愣住了,他没听说过这件事,在家里庆祝一番,回头见到顾慎行,把顾慎行好一顿说。

    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手艺方面的东西,是顾慎行负责的。

    好个顾慎行,这么大的消息,都藏得如此严实。

    热热闹闹里,谢星珩赶着登基大典来临前,把庭哥儿和谢川叫上,去师和光家里拜访。

    他想争取拜师成功。师和光被召回京城,以后他们离得近,抓一个师父算一个。

    如今文人多几个师父是正常的,阶段性拜师,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缘分。

    在入仕之前,启蒙恩师跟讲经师父是不同的,若是上学,又会以学校来分。

    入仕以后,就比较统一。这是拜会了主考和房官,按照派系来分的。

    庭哥儿的启蒙恩师是顾老爷,谢川的启蒙恩师是朱老先生。

    又以谢川的求学经历复杂性高,他多地辗转,还没拜一个长久的师父。

    到了师家,见过师和光,谢星珩分明在这位刚直院长的脸上看见了“无语”二字。

    拜师嘛,就是要厚脸皮。

    谢星珩软磨硬泡,又叫两个孩子表现表现。

    师和光过了半晌才松口,前脚松口,后脚家里又有来客。

    竟然是林庚带着他儿子林约来访。

    谢星珩多聪明一人啊,立即会过意。

    啊,原来师和光回京,不仅仅是功臣的原因,还是林庚精挑细选的太子太师啊。

    那他家的庭哥儿和谢川,岂不成了太子的同门?这师门够强。

    林庚不爱摆架子,这些年征战,身上的江湖气反而浓郁,他让人不必客气,先跟师和光说明了来意,又捉了谢星珩的壮丁。

    “你在正好,大热天的,省得我两头跑。”

    他跟林约使眼色,林约先给师和光行了拜师礼,又麻溜过来,让谢星珩也受了拜师礼。

    谢星珩:“……”

    搞什么,他连儿子都送给别人教,拜他做师父能有什么好结果。

    一行人在师家饮茶座谈片刻,点评完孩子们的字迹文章,就各回各家。

    六月二十三,新皇登基,百官论功行赏。

    满朝文武,早早从家中出发,赶往宫城,参加登基大典。

    臣子们依据官职大小,列道两旁,等着帝王走过他们面前的路,坐到权利之巅。

    他们列队时,还有人在小范围的交头接耳。

    像江知与,他认识几个南地女官,今次见到她们,心中很高兴,排队途中遇见,都要打个招呼。

    像谢星珩,他看见程明程国师穿着一身与众人格格不入的道袍走在官员堆里,目光直直看着他,便稍微等了等。

    等着交头接耳。

    程明很有神棍模样,说话云山雾绕,需要人去猜。

    “谢大人,你的命格很怪。我竟看不透。”

    谢星珩不信这些东西,也不认为他穿越过来,借尸还魂的事会被人算出来。

    他挑眉:“哪里怪?”

    程明笑眯眯的:“一体双魂,只剩其一。”

    谢星珩心头一跳,面色不改:“大概是我喝过下胎药的原因。”

    那时初来京城,跟向坤不和,被人下.-.药警告了。

    程明会心一笑,颔首告辞,往更前面的位置走去。

    谢星珩跟江知与也在随着队伍移动。

    江知与问他:“程国师说什么了?”

    谢星珩道:“说我命好,骗卦钱的。”

    江知与:“……”

    骗谁呢。

    谁骗谁不重要,重头戏要来了。

    登基大典即将开始,这条通往权利之巅的路,无需帝王用双脚丈量,他由鎏金马车载着。

    到了时辰,奏乐声起。

    文武百官静立,第一个环节,就出了差错。

    林庚没有坐马车,登基时,还多带了一个人。

    他跟徐诚从这条路的尾部向前走来,因行为实在出格,让人震惊,沿路的官员,都有或多或少的延迟,没能照着礼仪,即刻跪迎天子。

    这条路不算长,在大典之前,硬性反对的人也不敢冲出来说不合礼数。

    江知与悄悄抬眸看,那么巧,跟朝他看来的徐诚目光对上。

    这一刻,他们的年龄顷刻倒退一半,这么严肃的场合下,这么令人感动的时刻,两人都心生笑意,差点憋不住。

    林庚带着徐诚,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完成登基大典和封后大典,帝后同庆。

    新皇登基第一天,百官受赏。

    宣旨的公公,声音尖亮,将功臣逐一点名。

    霍家,霍叔玉,入阁任首辅,封昌国公;

    师家,师和光,入阁为辅臣,兼任太子太傅;

    ……

    程家,程明,任一品国师,兼任钦天监监正;

    ……

    黎家,黎文君,入吏部做侍郎。

    她是大启朝的第一个女侍郎。

    ……

    宋家,宋原,入左军都督府卫所,任卫镇抚;

    ……

    江家,江知与,入户部做侍郎。封明义候;

    谢敬之,入阁任次辅,兼任户部尚书、太子太师。

    ……

    一门双权臣,封侯拜相。

    金殿封官过后,百官散去,又有宫人带着圣旨与封赏,各家宣旨。

    这是京城最热闹的一天,百姓们压不住震惊,街头上都有人窃窃私语。

    居住在天子脚下的臣民,最知道什么是权利。但新皇登基以后,他们好像才对皇权一词有了深刻理解。

    原来做皇帝的,是可以扶正贵妾,登基即封后,两个大典同时进行的;

    原来做皇帝的,是能抵挡祖宗规矩,封女人做官,封夫郎做官的;

    ……

    原来做皇帝的,也能抗下一国重担,还利于民,挥刀砍盐务。

    这些议论满城发酵,议题的中心,百官如常,恢复朝会。

    江知与跟谢星珩起得很早。他们在暗夜里睁眼,穿上如血的猩红官袍,走在还未苏醒的街道上,于黎明时分抵达宫门,在晨曦的照耀下并肩而行。

    来路很苦,未来漫长,他们福祸同当。

    ——全文完。

    :

    每天更新,喜欢的去看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