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6章

    满宝立即道:“我读书不要钱,先生见我聪明伶俐,就收我为徒,不仅束脩不要,我的书还是先生给我抄的呢,还有最开始的笔墨纸砚都是先生送的。”

    杨和书更怀疑了,“你们先生这么好?”

    满宝点头,“我们先生好,当然,也是因为我很聪明,我以前是方圆百里内最聪明的小孩儿。”

    杨和书闻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乐着问道:“以前是,那现在不是了吗?”

    满宝就瞥了一眼白善宝,道:“很快就又会是了。”

    白善宝挺足了胸膛。

    杨和书看着乐得不行,差点笑出眼泪来,他道:“行吧,那你带我去找村民们聊聊天,还不能告诉他们我的身份,如果真像你说的,我就答应给你报名,把第一头牛赊欠给你,不过除此外你还得答应我一个条件,你能做家里的主吗?”

    “还有条件呀,什么条件?”满宝道:“不涉及钱的事我基本都能做主。”

    这条件……

    杨和书忍不住道:“那你这跟不能做主一样啊,你赊欠了牛,回头能把钱给还上吗?”

    “你放心,一定可以还上的!”

    就算地里的粮食不好,或者又遭灾了,那还有姜块的收入呢。

    满宝想到这里,悄悄和白善宝道:“我们再在地里种一些姜,到时候晒乾了卖给药铺好不好?”

    白善宝也觉得姜块很挣钱,比粮食挣得还要多,点头。

    杨和书听不到两个孩子说的悄悄话,笑眯眯的看着满宝。

    得了白善宝的认可,满宝便道:“你说吧,什么条件?”

    “我要你家腾出至少三亩的地来种桑叶,明年养蚕,能做到吗?”之所以选择满宝家,一是因为她读书,这说明她家人比较开明,她接受知识也更快;二是刚才听她的话头,她上头至少有五个哥哥,这说明他们家人丁多。

    看看地里的情况,这些农民做这些事恐怕一年到头都不能休息,哪儿还能抽出时间来养蚕?

    除非能让他们看到养蚕的巨大收益,不然恐怕就是他下令他们种桑养蚕,他们也不会太尽心。

    满宝纠结道:“可我家没桑树呀。”

    “衙门送你。”

    “没钱。”

    杨和书:“白送!”

    满宝眼睛一亮,“那蚕种呢?”

    杨和书想了想道:“也白送,不过织出来的锦缎要卖给县衙。”

    满宝一呆,“我家不会织锦。”

    这下换杨和书呆了,他纠结的问道:“男耕女织,一般织布女子不都会吗?”

    “有这样天生就会的人?那她们比我还厉害啊。”

    白善宝哈哈大笑起来,乐道:“你是仙子转世,那她们就是仙尊转世。”

    白二郎也跟着乐起来,满宝自己都乐了。

    杨和书显然不能领会他们的笑话,所以静静地看着。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问到的村民似乎都认定了满宝是天尊老爷的座下仙子转世。

    杨和书一开始还懵懂,不知道天尊老爷是哪位,问了三个孩子才知道,天尊老爷就是太上老君,只是大家念道号的时候总是会来一句“无量天尊”,于是村民们就特喜欢称天尊老爷,似乎觉得叫老爷就能缩短一下两者的距离,让双方显得更亲近些。

    钱氏现在的身体变好了,虽然还比不上正当壮年的小钱氏等人,但跟同龄人相比,她的情况似乎还要更好一些。

    村里都知道,那时候钱氏没怎么出过门,甚至药方都没有变,突然变得这么好,那不是天尊老爷保佑还是啥?

    加上她念叨了半年,村民们都深信不疑了。

    主要是她还找出了许多佐证,比如他们老周家本来因为老四赌钱眼看着就要败落了,但莫名其妙的日子又变好了。

    不错,女贞子、茯苓这些东西都是老周自家人知道,外人可不知道,倒是老周家的姜块卖了不少钱他们是知道的。

    但那姜块据说一开始也是满宝要种,就连周四郎开的荒地都是满宝提议的。

    这就更加证明了满宝是带着福气的仙子转世。

    虽然老周家拒绝他们拜满宝,以防将她的福气给夺走,但村民们还是很喜欢和满宝说话。

    万一天尊老爷刚好从天上往下看了一眼,正好看到他们跟满宝说话,记住了他们,顺便也给他们投点福气呢?

    所以看到满宝领着人到地头来,地里不少的村民都停了一下动作,抬手和满宝招呼。

    当然,也要和白家的两位少爷打招呼,这可是他们村最富有的人。

    满宝就招呼他们过去说话,还和他们介绍杨和书,“他是顶厉害的读书人,来找你们说说话。”

    拉犁的人正好累得不行,乾脆停下,一屁股坐在地埂上,问道:“说什么话呢?”

    杨和书就蹲在地埂边问他,“老乡家里有几口人?”

    “除了家里的老娘,剩下的人都在这里了。”

    杨和书看他身后的妻子,和后头四个最大八九岁,最小三岁左右的孩子默然不语,良久才问道:“那能耕种多少亩地?”

    “我家如今也只有四十亩,大部分种了麦子和大豆,田基本上是拿来种水稻的。”

    “能种完吗?”

    “还好,先把好地都种上,精细些,那些贫地犁一遍洒下豆子就行,好歹能收回种子不是?”

    第378章

    跟着满宝走

    杨和书沉吟问:“如果有一头牛,能不能顶一个劳力?”

    “哎呦,先生可说笑了,一头牛可不是顶一个劳力,那是顶三个劳力,像我这样的人,走上三行就要停下歇一歇了,牛只要餵养得好,一口气能走十行八行的,那牛的耐力可比人厉害多了。”

    杨和书没想到牛的作用这么大,连忙问道:“那要是衙门愿意给你赊欠牛,你愿意去赊吗?”

    满宝忍不住坐直了,刚才的事他们还没商量妥呢,杨县令这是要抛弃她,另寻新欢吗?

    “这可不行,这牛是我们这样的人家买得起的?”

    对方显然没有满宝的胆量,也没那么魄力,他甚至当这是一个笑话来听,他笑道:“衙门能那么好?赊欠肯定是要利息的,到时候还不上,房子、田地都得被收走,那多冤的慌?”

    “利息不贵,一两银一个月只要十二文钱。”

    村民啧啧摇头道:“一头牛好贵的,衙门这是坐着就能挣钱,我才不赊呢。”

    杨和书:……

    他看向满宝,满宝正眼睛亮晶晶的看着他,道:“你看我,我就很信任县衙,真的!”

    杨和书收回视线,转开话题,又问了一些农事,便要起身离开。

    正巧时间不早了,村民的妻子见他们坐在说话不干活儿,乾脆拿出午食,招呼孩子们过来吃东西。

    他们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多少,是用麸皮磨碎后和麵粉做成的黑馒头,带来的竹篮里有一盆已经凉了的菜。

    他们招呼满宝他们一起用饭。

    满宝他们推辞了,他们也不硬拉,现在各家的粮食都不怎么够吃,这不过是客气客气。

    和满宝他们客气的人不少,正是吃午食的时候,各家都走上田埂,随便找了块宽一些的草地坐下就开启竹篮用饭。

    满宝他们都走过,村民们都招呼一声,满宝们一拒绝便不再相邀。

    杨和书对他们的午食很感兴趣,看了一路过去,面上还算平静,心里却很不好受。

    这些东西别说吃,在来罗江县前,他见都没见过的。

    杨和书是不会吃的,因为现在他们吃的东西,这两天他便在不少农家里吃过的,实在是很不好吃。

    他一路上又找了好几家说话,同样问起县衙愿意赊牛与他们的事,但出乎杨和书的意料,被问到的人没有一个愿意的。

    杨和书都怀疑满宝是故意的了。

    满宝就看着他道:“村长家有牛,他们家肯定不会买,周虎哥家现在穷得很,你要去看看吗?”

    周虎一个人没法犁地,所以他今年开春还是和老周家搭伙儿,虽然是在一块儿干活儿,却是各吃各的。

    老周家是习惯回家去吃,因为中午还要休息一下,周虎却不回去,自己带着两儿子在低头吃午食,打算一会儿去自家地里看一看。

    看到满宝们过来,他就扬起笑脸和他们招手,“你们吃午食了吗?没吃过来和哥吃一些?”

    满宝婉拒道:“我们吃过啦,周虎哥,这是杨先生,来问问题的。”

    周虎好奇的看了一眼杨和书,问道:“问什么问题?”

    满宝嫌弃杨和书每次说话都要铺垫一大堆,直接在他前面开口道:“他想问你,要是县衙愿意赊一头牛给你,你要不要?”

    周虎犹豫道:“要钱吗?”

    “要吧,”满宝不确定的道:“刘奶奶说,一头牛得三千二百钱以上,不过,哎呀,杨先生,你是赊给我银子,还是铜钱?”

    “我赊给你牛。”

    “牛也是用钱买的,”满宝坚持道:“假如一头牛要三两二百文,那二百文我出得起,只要跟你赊三两就行,这样算利息也好算,所以你要赊给我们银子,还是铜钱?”

    “既然是要三两,那自然是赊银子了。”

    “你能先把银子给我吗?然后我再拿着钱去跟县衙买牛,和你们县衙签的是借银的单据。”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她,“何必如此麻烦,直接赊牛不好吗?你要赊多少钱,直接说明,签下借据,再把多余的那部分交了就是。”

    “不要,这样好乱,我觉得还是单签的好,先赊银子,再去买牛,两者分开来。”

    周虎听着俩人一来一往的商量,忍不住问道:“满宝,你家要赊牛?”

    “嗯,”满宝点头,“用人拉犁太累了,一头牛的用处很大的,最少能抵两个劳力,好的牛,三个劳力也抵得。”

    周虎便垂下眼眸想了想,抬头问杨和书,“这位先生,若是一年后我还不上钱,能否把牛卖了还钱?”

    杨和书一呆,显然没想到这一点,他皱着眉头想了想道:“按理来说是可以的,只是买卖得经过县衙,必须要保证耕牛是落在农户手中,用作耕地。”

    这是怕他们拿去宰杀。

    这种事很常有,杨家就经常干这样的事,不然他们家是怎么吃得上牛肉的?

    “那行,我也赊银子买牛,一个月的利息多少钱?”

    杨和书没料到他这么痛快,主要是一路走来,大家似乎都不是很信任这个政策。

    更不太相信县衙。

    周虎没看杨和书,而是看着满宝感歎道:“满宝是仙子转世,跟着她走总不会吃亏的吧?”

    杨和书:……

    满宝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心虚道:“也,也不一定的……”

    虽然她也有点儿相信娘亲说的仙子说法了,但她内心深处又明白科科说得对,怪力乱神是不对的。

    白善宝却对周虎讚许的点了点头,道:“周虎哥,你这决定是对的,要不是因为我家不够穷,我都想多赊几头呢。”

    周虎立即道:“我只要赊一头就好了。”

    于是,周虎和满宝一起眼巴巴的看着杨和书,“杨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赊银子买牛?”

    杨和书犹豫着想,虽然步骤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杨和书在思考了一会儿后道:“可以是可以,但你们得保证赊的银子一定要用于和县衙买牛,不然我是要罚款的。”

    “是是是,一定听杨先生的,对了杨先生是县里的主管什么的?”

    满宝乐了,看着杨和书怎么回答。

    杨和书就笑道:“现在管的就是农桑之事,所以才想让你们买牛,好多耕种一些田地。”

    周虎就不吝夸奖,“好官呀。”

    第379章

    真的穷

    周虎和杨和书说话,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等老周家的人来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忘了正事,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眼他家地里的情况呢。

    杨和书也看到了领着一串人过来的老周头,满宝老远着就挥手叫爹娘了,所以他想不知道他们是谁都不行。

    杨和书看过去,发现满宝家的人是真多呀。

    然而满宝还开口问,“爹,二哥三哥和四哥呢?”

    “他们去另一块地上犁地了,这样速度快点儿,你们怎么过来了,吃了午食没有?你大嫂也不知道有没有给你留吃的。”

    满宝刚和白善宝白二郎吃了不少的点心,并不觉得饿,因此道:“我不饿。”

    老周头好奇的看向杨和书,和他说话。

    周大郎等人已经鱼贯着进地里开始劳作了,他和周虎拉犁,周五郎则扶犁,他现在已经学会了扶犁,老周头不想扶犁的时候基本上就交给他。

    当然,他现在也要跟着周大郎和周虎轮着拉犁。

    杨和书就问道:“两个人拉犁比较省力吧?”

    “可不是,一个人拉,一天下来,那肩膀就没几块好肉了,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可不敢太拚命。先生也是教书的?”

    杨和书笑眯眯的道:“也教书。”

    老周头对教书先生天生有好感,笑眯眯的道:“教书好呀,能教书的都是有大本事的人。”

    杨和书就笑问,“老丈家里读书的人多吗?”

    “多,”老周头特别骄傲的指着地里的大小孙子及孙女道:“喏,连最小的孙子都读书了。”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诧异的去看满宝,这样的家境还穷?

    当他没见过穷人吗?

    满宝张嘴就要说话,杨和书就笑眯眯的抢先在她之前问,“先生是谁,不知道学堂离得远不远,一年的束脩是多少?”

    “啊?”老周头反应过来,一张老脸都笑得跟菊花一样,乐呵呵的道:“不要钱,不要钱,是我闺女教的。”

    被老周头指着的满宝挺了挺胸膛,骄傲的看着杨和书。

    老周头有些惋惜的道:“我们家就我这闺女聪明一点儿,她学东西可快了,她几个哥哥和底下的侄子侄女都比不上她,要很久才能学会两个字,好在他们读书不要钱,就佔一些时间。”

    杨和书显然没想到,诧异的问,“那书籍和笔墨纸砚总要钱的,老丈肯在这上面花销也很不错了。”

    他一路走来,别说家境一般和贫穷的,就是富裕一些的农户也是不敢轻易送孩子去上学的。

    他问过他们的想法,都说读书难,认字难,家里有点钱就送孩子去念书,万一念个一两年家里支撑不住了又接回来,字没学几个,一转头又可能忘了,这不是浪费钱吗?

    要知道,对普通百姓来说,书籍和笔墨纸砚的花销也是很大的,两年的时间已经能认不少字了,基本上一些最简单的书籍也能断断续续的读下来,可如果不能持续买书和继续练字,过一段时间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要知道少年人学东西比较快,但忘东西也比较快。

    杨和书数了一下老周家那群孩子的人头,暗暗点头,要买这么多书和笔墨纸砚,看来老周家的花销也大呀。

    但同理,他们家肯定不是很穷。

    谁知道念头才闪过,老周头就哈哈大笑起来,乐道:“先生一看就是没吃过苦的,家里都有书了,要买啥书呀。”

    老周头把闺女拉到了身边,和杨和书夸讚道:“我闺女的先生是好人,每次要上新课本了都会给她抄一本,满宝学会了,自个回家一边练字一边又抄一两本,那抄得不好的就给家里的孩子们看了,抄得好的可以还回去给先生,下次学堂里有学生不想花高价从书铺里买书,那就花一些笔墨纸费从先生那里拿一本。”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

    “我也没指望他们以后去当先生啥的,其实我觉着乡下人家学会种地,再会算些数,再会写自个的名字就行了,以后家里要缴纳的税可以自己算,不用去找里正帮忙,画押也可以签上名字就成,不用再画个圈。”这还真是老周头的真实想法,“不过我家老婆子和闺女都说读书好,既然好,那就读吧,反正他们在家里也是出去玩儿,还不如蹲在院子里拿着棍条学写字呢。”

    杨和书:“……所以也没有笔墨纸砚吗?”

    “哎呦,那东西可贵着呢,我闺女跟她哥哥们出去卖糖赚了不少钱,钱基本都花在笔墨纸砚上了,偶尔家里还得给她出一些,一盒墨够买好几斤肉了。”

    满宝分辨,“就三斤。”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