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往年,他们家一直是吊着尾巴干完地里的活儿的,因为父子俩既要做生意卖肉,又要忙地里的活儿,速度自然就慢了。地里其实主要是靠的方母和方大嫂,以前还有方氏。
去年秋收时周四郎就去方家帮过忙儿,但其实那会儿因为歉收,其实大家都不是很忙,所以感受不是特别深。
而现在正是春种的关键时刻,周四郎领着三个弟弟过去帮忙,对方家来说,那简直是搬开了肩膀上的一块大石头。
何况三人种地的效率比年纪大的方家父子还要高,不仅方家,就连大梨村的村民都羡慕不已,明里暗里的羡慕,“方家的二闺女嫁得好呀,半子,半子,这还真是得了个半子。”
周四郎听着得意洋洋,周五郎就和他道:“四哥,现在我们跟你来你岳父家帮忙,等我们娶了媳妇,你也得跟我们去我们岳父家里帮忙。”
“你先娶了媳妇再说吧。”
“反正你先应下。”
“行,我应下就是了,”周四郎想想不对,“不对呀,以前我没成亲的时候,大哥和三哥也经常带着我去给他们岳家帮忙,现在也没见他们来帮我呀。”
“三嫂都捨不得三哥回她娘家帮忙呢,你能从三嫂那里抢人?”周五郎翻着白眼道:“至于大哥,有本事你去跟爹说去。”
因为大哥的岳家也是老爹的岳家,每年钱家那边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过去的,可不是为了帮大哥的岳家,而是因为那是他们的舅!舅!
周四郎就惋惜了一下,觉得以前被几个哥哥拎来扯去帮的忙都白费了。
周五郎可能是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会儿才特意点明,就是让周四郎做出承诺,别到时候和几个哥哥一样给忘了。
四月的太阳慢慢明媚起来,昨晚才下过的春雨让田里的水多了起来,一大早,老周头就把几个儿子赶出门,自己也提着锄头去放田里的水。
除了冬小麦的田里,此时村里村外的水田里远远望着都是嫩绿一片,这是他们刚插下去的秧苗。
这时候田里的水不能过多,不然秧苗的根抓不住泥土,水一流动就会被带着浮起来,太阳再一晒,它就死了。
所以昨晚才下过雨,今儿一早老周头就领头去看田里的秧苗,该放水就要放水了。
看完了秧苗,他就顺道看了一下田里的麦子。冬小麦已经暗黄,老周头伸手捏了一把麦穗,将麦子掐开看里面的麦粒。
他丢进嘴里嚼了嚼,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想着,这两天若是不下雨就得赶紧收麦子了,要是下雨,那这两块地最好连夜收了……
和老周头一样凑在田里看情况的人不少,大家碰见,不免站在一起说话。
“秋收还不知道,但这季冬小麦种着了。”
“可不是,”老周头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道:“这几块地都能收了,你说这两天还会下雨吗?”
“看今天晚上,要是有星星,这两天可以宽裕些,要是没有,天不亮就要出门,得趁着雨没下收一波,不然再淋雨,我怕它倒了。”
“我也是怕这个,”老周头道:“前头九十九步都走了,要是坏在收割上,我这心啊,不得痛死。”
“金叔,你家的麦子可真好,我刚才看过了,附近这一片最好的就是你家的。”
“对对对,”这样一说,另外一个也道:“我看今年村子里的冬小麦长得都好,我前两天走过大梨村,还特意看了一下,那边的麦子可比我们的差多了,我估摸着是差在这种子上。”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懊恼起来,“开春种小麦那会儿,我们用的都是自家留的麦种,没用金叔家的。”
老周头就道:“你们就是想要我也没多少了,年前都换给你们了,我们家里现在吃的都是你们拿来换的麦子。”
“今年这批麦种得好好留,如果可以,今年还是应该再种一季冬小麦。”
“那可得有的累了。”
“累一些怎么了,你们看看金叔家,他家以前日子多难?现在不也把日子过起来了?”有年纪大的人就教训道:“还不是靠的勤奋,你们看他家的人啥时候歇过脚。”
老周头有些得意,却又有些不太高兴被被翻旧账,于是挥挥手走了。
等他一走,老人说话更没有顾忌了,“你们就是媳妇没娶好,要是也娶着一个勤奋的媳妇,早发家了。”
“叔,这话您跟我们说就算了,可不能在村里说啊。”
也有人关注点不同,“听您的意思,金叔是因为钱婶儿……”
“以前他可比你们还懒呢,也就他媳妇带着他勤快了点儿,生的儿子又多,以前他们家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穷,你们别说,老钱家的闺女还真不错,两个都勤快。
不太勤奋的老周头扛着锄头回到家,跟三个儿子汇合后道:“明天开镰,你们看的麦地能割的有几块了?”
老周头看见周五郎从外面牵了牛回来,看了一眼牛的肚子,皱了皱眉道:“怎么吃了这老半天也没饱,你是不是没用心放牛?”
周五郎叫屈,“我还用镰刀给它割草来吃了呢,爹,我觉得可以了,牛吃撑了也会生病的。”
周大郎几个连连点头。
老周头哼了一声道:“行了,赶紧把牛牵回去,让它好好的歇一歇,对了老大,下午跟我上山一趟,我跟大梨村的木匠说好了,让他给我们家打一辆牛车,得给他送三棵树去。”
第396章
佔便宜
“三棵!”周大郎蹙眉,“这也太多了吧?”
“他工钱只要八百文,”老周头也觉得多,但这是他磨了好久才磨下来的价格,嘟囔道:“这牛车都快赶上小半头牛了。”
之前只是犁地,犁具啥的可以自己背着去,所以没有牛车还好,家里的牛还轻鬆呢。
但这会儿要收麦子了,当然是有一辆牛车更好了。
一辆牛车能用很多年,如果没有意外,它存在的年限可能比牛还要长,从车轮到车身,全是木头打造,因此一点儿也不便宜。
平时,请大梨村的木匠打牛车,除了要给两棵树外,还要给一千文左右的工钱,主要是打造一辆牛车需要的时间不短。
细细地琢磨,说不定要做上两三月,这比打造犁具还费时。
不过犁具也不是谁都能打的,它的东西太精细,大梨村的木匠打不了。
这次他之所以肯给老周头便宜这么多钱,而仅仅是多要他一棵树,是因为他现在手上就有一辆牛车。
那是去年灾前接的生意,两方商定的手工费是一千二百文,送来的木头也很好,所以木匠很用心的打造了。
谁知道打出来人家遭灾,一时拿不了这么多钱,哪怕木匠说愿意赊也不乐意要,当然,那两棵树对方家里也不要了,算白送给木匠。
木匠气得不轻,打好的车就给丢在了家里。
之前满宝刚把牛牵回来,老周头就想起了这事,因为这事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闹得不轻,两家差点还打起来。
所以他知道得特别清楚。
好木的牛车啊……
一千二百文的人工费啊……
老周头中间趁着不那么忙的时候去过大梨村两三趟,你来我往的说了几次,总算是把钱降到了八百文,当然,木匠也要重新给他的车打磨一次,确定它更好。
老周头当天下午就领着周大郎上山找到了三棵还不错的树,父子几个砍了以后运下山,第二天一早,钱氏带着小钱氏等人去收割麦子,老周头则带着几个儿子挑着木头,牵着牛去大梨村要牛车。
不到中午,老周头就牵着牛拉着牛车到了地里,地里现在正收割的也只有他们家。
等到牛拉了一车的麦子回去,村民们才知道老周家买车了,大家纷纷站着围观。
嘈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歎息,“下午我们家里也开镰吧。”
有人道:“我看这天能晴好几天,再等等呗,麦穗也能更熟一些。”
“都暗黄色了,差不多行了,收完了麦子还得插秧呢。”
这话一出,不少村民都觉得腰酸背疼,今年真是特别忙和累的一年,每次一忙起来,那是没黑天白夜的忙,好容易忙完一阵,休息了不到两天又开始忙新一拨。
村民们问了一下车的价钱,看足了热闹后就要散去,一退开,正好看见满宝背着小书箱回来,忍不住笑问,“满宝,你怎么下学回来了,你们那小农庄也要收割了?”
“是啊,”满宝道:“我们先生下午要去大岭那边给我们上课,所以我先回来吃午食。”
“满宝,你们庄子用的麦种也是你家的?我昨天路过看了一下,发现你们的麦子比我们的好许多,跟你们家的差不离。”
满宝就对他憨憨一笑。
娘亲说过了,不想回答的问题,笑就好啦。
问话的人自以为得到了答案,没有再问。
老周家开了头,七里村的村民们就好似受了刺激,大部分人家都开始收割起来了。
白老爷家和满宝他们的小庄子当然也一起了。
满宝在自个家里都没有下地割过麦子,更别说在小农庄里了。庄先生带着他们去草棚里上课,课间休息时他们就戴着草帽去地里捡麦穗。
别的好处庄先生且没看到,大家一起吃午食和晚食时,白善宝和白二郎再不会浪费粮食了。
只要啃过的馒头就会把它吃光,不会像以前一样吃到最后觉得饱了便丢下不吃。
庄先生看得满意不已,看来在田野边上上课还是有些好处的。
吃过午食,师徒四人坐在板床上吹风聊天,白善宝顺手给他们倒了一杯茶,四人一手捏着茶杯,一手撑着身子,一脸惬意的看着绿和黄交织在一起的田野。
此时太阳有些大,请来的短工们和长工一起躲在树荫底下休息,要到下午太阳下去一些再下地收割。
庄先生眯着眼感受铺面而来的风,昏昏欲睡起来,满宝他们也觉得困,放下茶杯便眯着眼睛睡,就在半醒半睡时,庄先生突然问道:“我怎么觉着你们地里的麦子比白老爷地里的要好许多?”
满宝动了一下身子,仰面躺着,小小的肚子一起一伏,哼哼道:“是比较好呀。”
庄先生问:“为什么?”
庄先生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发现小农庄里的麦子不止是比白老爷地里的好一点儿两点儿,而是好很多。
一开始他还没发现,但三个孩子捡回来的麦穗就放在草棚里,一两天以后,他不免就看到了。
沉沉的麦穗,入手饱满,他还以为是庄子里的工人不尽心,遗落了好的麦穗,但到地里去看了一下,发现其他麦穗的情况也很好。
可以说,这比他们从万千麦穗中挑出来做种子的那一类麦穗还要好。
收割的短工们只是觉得东家的麦子长得好,算是丰收,但庄先生却不免想得更多。
满宝他们种了二十来亩的冬小麦,分割成了好几块地,而这些地里的麦子的情况都差不多,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麦子丰收得很匀称。
如果是D博士,她就会说,植物的基因很稳定,可以大规模推广繁殖。
庄先生没有那样的知识,但他却也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他没少问当时种冬小麦的事,包括这半年来他们是怎么料理冬小麦的。
但三个孩子就只是动动嘴,拿拿主意,事情都是僱工们做的。
而他们做的,也和其他农民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所以庄先生忍不住问他们,问他们是否知道自个麦子丰收的原因。
谁知道满宝想也不想就给出了答案,她迷迷糊糊的道:“因为我们的种子好呗。”
第397章
争论
庄先生连忙问道:“你们种子哪来的?”
白善宝打了一个哈欠道:“跟满宝家买的,她说她家的种子好,还给我们算便宜点儿,其实也没有便宜,白庄头说,跟县城里粮铺的一样贵。”
满宝不乐意了,也不睡觉了,从床上爬起来道:“那我家不是送货上门了吗?而且麦种还是我大嫂帮发的呢,县城粮铺会帮你发麦种吗?”
白善宝幽幽地道:“今年麦种比往年的贵了三倍。”
“是啊,”满宝一点儿也不心虚,反而还掐了腰道:“所以卖了这么多麦种,害得我都没面条吃了,我家现在吃馒头都是掺着糠一起做的。”
满宝系统里倒是有许多换下来的麦子,可她又不能唰的一下挥挥手就把那些麦子给弄出来,她也不能啃麦子吃,只能瞅着空就往粮袋里塞几把麦子,还不敢塞多了。
有一次她只是多塞了点儿,她娘就很惊奇的念叨,说家里的粮袋怎么吃着吃着不少,反而还多了。
然后科科就严禁她再多塞,只能隔三差五的塞两把,里面这么多麦子还不知道要塞多久呢。
所以满宝很愁,一听到换种子的事就着急,她觉得以后她再也不跟未来的人买种子再换种子了。
直接种子换种子多好?
可惜没人看得上她的麦种。
满宝歎息。
白善宝却抠门得不行,主要现在小农庄的财政大权是他管着的,因为开春那会儿他们买种子,买农具,买各种东西花了不少钱,祖母估计是嫌弃他们花钱太大,直接拨了一笔钱给他,让他自己管着。
现在还没收入,而他每天要给短工们付工钱,还得花钱买粮食给他们吃,他压力很大的好不好?
白善宝觉得,幸亏一个月前他们在山前的地里种了不少菜蔬,菜可以不用买,不然他一定会更心痛的。
满宝虽然也喜欢钱,但花钱从来不手软,主要是这钱不在她手里,也不是她管的,所以她一点儿也不心痛。
俩人一个不能理解另一个,当下就吵了起来。
庄先生本来还关心麦种的事,见状也不关心了,挪了一下,坐到板床的最边上,就看他们两个你来我往的吵架,看得津津有味。
白二郎本来都睡着了,被吵醒也不睁开眼睛,继续趴着装睡,结果见他们越吵越激烈,忍不住爬起来大吼道:“你们别吵了!”
俩人一起停下看向他。
白二郎生气的道:“不就是钱吗,我爹有,回头我问他要,你们说要多少?”
“不行!”白善宝和满宝异口同声的拒绝。
白善宝道:“这是我们的事,之前就定好了合约,怎样违背?”
满宝也道:“而且我们现在也不缺钱,就算缺钱,也应该是借,而不是要。”
白二郎就吼道:“那你们吵什么,大中午的不睡觉,有什么好吵的?”
“这怎么能是吵架,我们明明是在商量怎样节流。”白善宝不服气的道。
“就是,”满宝也道:“一个家庭怎么才能富裕起来?那就是开源节流,我们现在还没有收成,没有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你还是庄子的主人呢,一点儿也不操心!吃白饭最可耻!”
白善宝跟着强调了一句,“吃白饭最可耻!”
白二郎哑口无言,吵不过,好像也打不过,他便哼了一声,转过身去不理他们了。
但满宝和白善宝却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我们省着点花。”
白二郎忍不住转过来道:“省什么,花钱的时候都过去了,我们的麦子收下来不是就开始赚钱了吗?”
“这批麦子不能卖,”满宝道:“得存下来吃,以后请短工还得做吃的呢。”
白善宝却有不一样的建议,“那也吃不了这么多,现在的粮食贵,我们得趁机多卖一点儿,等夏收了,粮价下来,到时候再买一些回来呗。”
满宝却觉得粮食比钱重要,她道:“粮食随时都能换成钱,钱却不能时时换成粮食。”
“我们又吃不了这么多,留那么多粮食干什么?”白善宝道:“得趁着粮食高价的时候换成钱,不然等夏收和秋收下来,粮食就不值钱了。”
白二郎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默默地不说话。
满宝想了想,还真是,农庄的情况和他们家的不一样。
他们家收了粮食,那是一定要把绝大部分留下来,只有家里真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拿出一些粮食去换成钱。
可他们的农庄显然不需要这么多粮食。
满宝问:“怎么卖?”
“直接卖给粮铺呗。”
跟着哥哥们卖过几次粮食的满宝知道粮铺一般的价格都要比外面客商来买的还要低,便问道:“你们家的粮食一般是卖给谁的?”
白善宝摇头,“我不知道。”
白二郎道:“我知道,我家的卖给吴叔叔。”
他可是跟着他爹见过好几次吴叔叔了,每次他都会带好吃的糖果给他吃,还会送他玩具呢。
满宝眼睛亮晶晶的,对他道:“到时候那位吴叔叔再来收粮食,你记得介绍我们给他认识呀。”
白二郎拍着胸脯道:“没问题!”
庄先生一直笑眯眯的看着,听着,等他们商量完不吵架了,这才继续问道:“满宝,你家的种子哪来的?”
“种出来的,”满宝道:“每年我爹娘都会挑出最好的麦穗做种子。”
“可这么多麦种显然不是挑选就能出来的,这说明你家的麦子也很好啊,往年你家种的麦子也比人家的好吗?”
“是啊,”这一点满宝可以很肯定的点头,道:“打理得精细些,勤除草,多施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