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8章

    四人叽叽喳喳的说话,便到了用午食的时候,杨和书特别大方的请他们一起留下用午食。

    厨房老早就知道今天有客人在,于是很进行的置办了一桌席面。

    实在是后院主子太少了,就杨和书一个,他要求又多,既要种类多,又要节省不能浪费,每次厨房给他做饭菜都要思考了再思考,都快要烦死了。

    所以厨房是最喜欢来客人的。

    一有客人,他们能做的菜式就多起来,且不用很控制量,以至于做菜的时候束手束脚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满宝他们最喜欢在杨县令家里吃饭了,不仅是饭菜好吃,感觉厨房里的下人也很热情呢。

    因为有人作陪,杨和书胃口大开,边吃饭边与他们说话,“今春和今秋与你们买的麦种已经发到各户手中,我以勒令收到麦种的农户种植冬小麦,可惜数量不多,还是差了一些。”

    满宝就道:“那是因为大人太挑剔了,其余麦子也可为麦种,你若是嫌弃没有挑选出来的麦种好,我们便宜些卖你就是了。”

    杨和书却摇头,“那麦种是在你们七里村变异而得,并没有在其他地方试种过,还是谨慎些好,先每户种上一些,若是来年产量果然也高,届时再大量购入。”

    杨和书笑道:“所以你们可不要把所有的麦种都预购给了白老爷呀。”

    白二郎就道:“我家的庄子里今年也种了好多新麦,产量也很高的,并不用再往外买麦种。”

    杨和书就笑问,“那今年两收,你父亲怎么还跟我抢?”

    白二郎正要说话,白善宝就暗暗踢了他一脚,他到嘴边的话便顿住,眨了眨眼,没说话。

    杨和书也并不要他的回答,只对满宝笑道:“这事还得烦请你回去与你父亲,及村里的人说一声才好。”

    满宝看了看白善宝,点头道:“我会说的,杨大人,其实今年种新麦的人家不止我们村而已,其他村子也有人种的。”

    杨和书点头,“我知道,那种子都是从你们村流出去的,我已去查问过了,今年种新麦的那些地收成的确比旧麦要好,但范围还是没出白马关镇,所以我们不急。”

    “我爹就没这么多讲究,”白二郎就被白善宝踩住脚,就连坐在白善宝旁边,跟他隔了一个位置的满宝都伸着脚踢了他一下,白二郎瞬间眼中带泪,委屈得不行。

    三孩子桌子底下的动静不大,却也不小,杨和书发觉了,见白二郎眼中带泪,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乐道:“我知道,我知道,但我与你父亲不同,他做的是商事,我行的是官责。”

    所以他得更小心一点儿。

    第512章

    兵丁

    满宝见了很好奇的问,“杨大人,不是说民商要分开吗?”

    杨和书摇头失笑,幽幽地叹了一口气道:“这世上的事哪儿分得那么开?白老爷只要不是自己组了商队走商,那就没人能改他的籍。”

    杨和书看着她笑道:“比如你给你嫂子买的这个铺子,也算不得从商,难道民商分开就要把街上偶尔进城来挣些零花的也算在内吗?”

    三人连连点头,赞同不已,白善宝看着他,“那大人怎么还一脸忧色呢?”

    杨和书就摸自己的脸,“表现得这么明显吗?”

    三人一起点头。

    见白二郎都点头了,杨和书就叹气,“看来是放松日久了,我忧的不是罗江县,忧的是朝堂。”

    杨和书起身,看着亭外小池塘里有些枯黄的荷叶,幽幽的叹道:“罗江县贫困,并无大士族大豪绅,民为民,商为商,民与商之间的界定看似模糊,却很清晰,但其他地方并不是。”

    他叹了一口气,一回头,就见三孩子已经吃饱,却又忍不住伸手去摸点心来吃,正吃得津津有味。

    杨和书:……

    算了,他和三个孩子说什么呢?

    这样的愁事,别说他们听不懂,便是懂了,此时又能做什么呢?

    杨和书转移开话题,“善宝,如今你读的书也不少了,可有想过来考县学?”

    白善宝摇头,“祖母和先生都说,我如今能与先生读书,以后直接去考益州的府学。”

    杨和书微讶,不过一想到庄先生便又释然,“庄先生的学识并不比县学里的训导差。”

    他的目光又落在了白二郎身上,笑问,“你呢,要来考县学吗?”

    白二郎连连摇头,道:“我可不来,我更喜爱和庄先生一起读书。”

    杨和书便哈哈大笑道:“你也该努力些才是啊,将来可去京城求官。”

    白二郎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连我都能求官?”

    “但有所能,圣上都会用的。”

    白二郎便沉默起来,将此事记在了心上。

    杨和书看向一旁安静的满宝,不知为何,心中很是惋惜。

    因着这股惋惜,杨和书起身笑道:“走吧,我与你们去县城里走走?”

    三人刚吃饱,正好有些犯困,出去走走消消食也不错。

    因为过两天便是除夕,不少人来县城准备年货,城里来来往往皆是人,热闹不已。

    早上还不显,这会儿午时还未过,正是县城里人最多的时候。

    满宝差点被人冲散,吓得白善宝一把抓住了她的手,将她拉到身边道:“小心被拍花子拍走。”

    “那拍花子好有胆子,敢当着杨大人的面拍我。”

    白善宝:“他们又不知道他是县令。”

    他紧紧地牵着她的手,“走吧。”

    俩人追上更前几步的杨县令和白二郎,感慨的道:“杨大人,现在城里好热闹啊。”

    杨和书也笑着点头,“是很热闹,比去年好多了。”

    几人说着话往前走,正碰上一群兵丁吵吵闹闹的挤过来,把他们给挤到了一边,杨和书差点摔到地上去,抬头便见一群兵丁正推开众人挤进一家小饭馆里。

    杨和书不由皱了皱眉。

    满宝睁着大大地眼睛看他们,然后道:“他们不像是罗江县人。”

    杨和书惊讶的看她,“你怎么看出来的?”

    “听他们说话不像,人长得也不太像。”

    杨和书便又看了一眼那饭馆,领着他们进了一家茶楼,正是那饭馆的斜对面,叫了茶后才道:“他们其实也是罗江县人,便不是,也多是绵州其他县的。”

    杨和书接了茶,看着满宝笑道:“不过你说他们说话不像却也不假,这些兵都是前不久才调派回来的,他们少时从军离开,如今被分拨回乡,在外十年,或十数年,乡音改了是正常的。”

    白善宝很好奇,“为何要把士兵调派回乡?”

    “这是朝廷的一项福政,圣上仁厚,容许年过五十和身有残疾的兵丁卸甲归家,除一些边关重镇外,其余地方都要削减兵丁,被削减的兵丁可调派回乡入驻军。”

    县城的驻军一般是从本乡里征集的,和做衙役及差吏不一样,没人会喜欢去当兵,哪怕是在当地的驻军也一样。

    所以各县驻军很难满额,尤其是他们这种非边关,又非战略要地的地方,想驻军满额就更难了。

    空的名额多半是地方校尉和县尉一起吃了,所以上面调派下来士兵,杨和书没有多忧虑就接收了。

    因为养这些兵丁的军饷本来就是被校尉及县尉吃了,如今多了这些人,县衙的支出也并没有多多少,只是县尉和校尉少吃了一点儿。

    可这会儿看见这些兵丁,杨和书却有些忧心了,他很喜欢和自己这三个小朋友分享心事,因此叹气道:“他们若把恶习带来县城,恐怕有些难以管教。”

    满宝靠在窗口那里看那些兵丁,有一个似乎嫌弃茶水不好喝,随手将碗里的茶水往外一泼。

    泼到了人身上,反倒比被泼的人还凶,瞪着眼睛喝问:“看什么看,再看把你眼珠子给挖了!”

    满宝啧啧道:“好凶,你会打他们板子吗?”

    杨和书背着手站在她身后,微微摇头道:“这种兵丁打不服的,而且,他们不归我直接管。”

    这才是他最忧心的。

    虽然县尉及校尉都要听他的,但一般情况下,县令一般不直接管驻军,他总不好这些小事也去插手,那就太过霸道,县尉和校尉也会有意见的。

    满宝看着看着疑惑的问道:“他们吃好多,又是酒又是肉的,是不是要像当初来我家的那个坏衙役一样白吃白喝?”

    杨和书:“……不是,他们来城中也有两月多了,从没听说过他们赊账不给,只是说话行事霸道些倒是有的。”

    “兵丁这么有钱吗?”满宝很疑惑,“我爹常说,当什么都别当兵,穷不说,还有可能丢命。”

    白善宝看了一眼便道:“衙门刚发了兵饷吧,过年他们会多发一月的饷银过年的。”

    杨和书点头,“不错。”

    深受老周家的影响,满宝不可思议的瞪大了眼睛,“他们竟然拿这么多饷银来吃饭喝酒,不拿回家吗?”

    第513章

    不用操心

    “我大哥他们要是在外头挣了钱不拿回家,直接去买酒买肉吃了,回家估计连门都进不了,不说我爹,我嫂子们也不会放过他们的。”

    杨和书若有所思,饮了一口茶后笑问:“你家那三个长工娶到媳妇了吗?”

    三孩子一呆,一起摇头,“我们不知道啊。”

    杨和书就笑道:“回去问一问,你们到底是庄主,才一个小庄子呢,也该关心关心长工。”

    三人愣愣的点头。

    杨和书与他们去看了一眼满宝买的铺子,还没到跟前他就眯起了眼睛,“这可是个好地方,你怎么买到的?”

    “之前的店家我认识,所以他就卖给我了。”

    杨和书思考了一会儿便道:“这似乎是石家的铺子。”

    “是啊,是啊,就是石大爷卖给我的。”

    杨和书冲她笑,“你认识的人还挺多的。”

    满宝不好意思的一笑,“县城就这么大,我来得多了自然就认识了,您也认识他吗?”

    杨和书背着手站在街道的对面看着老周家的人在铺子里忙进忙出,笑道:“你都说了,县城就这么大,我都来了快两年,自然是认得他的,石家也不是无名之辈。”

    杨和书脸上的笑意微淡,道:“石家败落了~~“

    白善宝看了一眼满宝,便偏头看向他,问道:“是因为赌吗?”

    杨和书微微颔首,起身往铺子里走,道:“入秋时,石家的老爷子过世了,石晓恩便开始卖地和卖铺子,听闻他欠了人一大笔钱。”

    满宝不太开心,心里很难受的问道:“大人,县城为何容许赌坊存在?”

    杨和书低头看满宝,满宝睁着一双琉璃一般的清澈眼睛认真的看他,杨和书便移开了目光,淡淡的道:“朝廷并不禁赌,且圣上也喜好斗鸡。”

    满宝瞪圆了眼睛,“皇帝也赌钱?他就不怕赌得倾家荡产吗?”

    满宝一说完就自己觉得不对了,她皱着自己的小眉毛道:“皇帝能输得倾家荡产吗?”

    “估计很难,”白善宝道:“他没钱了可以找我们要。”

    满宝的脸就都苦起来了,杨和书看得好笑,就拍了拍她的脑袋道:“你们还小,这样的事还暂且不用你们烦恼。”

    白善宝却板着小脸道:“等我们长大了,这样的事我们也不必烦恼的。”

    周大郎已经看到了杨县令,连忙迎出来,“县太爷怎么来了?”

    杨和书露出笑容,笑吟吟的上前道:“听闻满宝在城里买了个铺子,所以我来看看。”

    老周家的人对杨和书的到来都表现出十分的欢迎。

    废话,以后他们家要在县城里做生意了,那当然得和县太爷搞好关系,好歹有个靠山不是?

    周大郎把店铺里找出来的椅子都搬了出来给他们坐,杨和书摇手笑了笑,在一楼的大堂里逛了逛,笑道:“这铺子看着还不错,打算何时开张?”

    周大郎道:“铺子里少些桌椅板凳,厨房里的东西也要置办,估摸得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我们想着过了初三再开张。”

    杨和书点头,“不错,到那天你们给我下张帖子,我来贺喜。”

    周大郎兴奋不已,连连应下。

    周二郎和周四郎他们却还没回来,一直到他们把铺子里外打扫干净要关门回家时俩人才一身酒气的回来。

    周二郎掏出一份文书给他们看,笑道:“已经录上了,我和老四亲眼看着他录上的。”

    周大郎问:“费的钱多吗?”

    “并不费什么钱,”周四郎笑道:“只花了百多文钱请他吃了一顿好的。”

    周大郎便放心了,将文书及房契一起收起来。

    满宝好奇的探头去看,周大郎就拍了她脑袋一下,道:“赶紧回家去吧,爹娘肯定着急了。”

    满宝便不管了,反正这铺子又不是她的,大哥和大嫂自然会管好的,她只等以后有空了来县城吃好吃的,或是让大哥给她带回去。

    满宝爬上牛车,坐到白善宝身边,和他商量着给长工们相亲的事,“我觉得不能让他们自己找媳妇了,这都两年了还没找到,我觉着得给他们相亲。”

    “不是你说的,他们没钱,人家不肯嫁他们吗?”

    “那这都两年了,他们还没存下钱来?”满宝瞪眼,“前儿我们还发了过年的大红包呢。”

    白善宝一想也是,主要是他觉得杨县令的提议很怪,所以也想去看看,他干嘛让他们注意长工娶妻的事。

    结果他们回去才开了一个头,白庄头就弯腰道:“正要和小主子们说呢,三个长工都打算成亲了。”

    满宝就把才喝进嘴里的水给喷了,白善宝也瞪大了眼睛,“三个全都要成亲了?”

    “是,”白庄头也无奈的很,“他们也是前儿晚上才告诉小老儿的,说是都打算成亲了,要和主子们回禀一声。”

    满宝:“这都快要过年了,这时候才告诉我们,酒席什么的还来得及吗?还有聘礼,房屋摆设这些。”

    白庄头就笑,“满小姐,他们娶的都是二嫁的寡妇,有两个还带着孩子呢,家里穷,哪有这么多讲究,什么聘礼嫁妆都没有,只把铺盖一拿来,打算着三家一起吃顿饭就算成了。”

    满宝和白善宝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他们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这样成亲的,半响才回过神来,有些结巴的问:“也不拜堂,也不请酒吗?”

    白庄头点头道:“小老儿今儿去看过了,窗上和门上贴了他们自家剪的囍字,说是明儿等女方来了吃一顿饭就算成了。”

    他道:“好在房子都是现成的,他们成亲也可住在房子里,但庄子里多了人,是把她们一并雇了,还是不用他们都得小主子们拿个主意。”

    满宝问:“他们有地吗?”

    白庄头摇头笑道:“他们都是妇人,改嫁是不能带走夫家田地的,如何能有地?倒是有两个带着孩子,但孩子都还小,就算能继承生父的永业田,这回原来的村子耕种……”

    “哦,她们不是我们七里村的人,”满宝这才想起来,挠了挠脑袋后看向白善宝,“干脆全都留下吧,你不是嫌弃他们种的菜蔬总是不精心,养的鸡也不好吗?”

    “当然不好了,”白善宝嘟囔道:“我们养了一百多只鸡,结果下蛋的时候才比你家的多几个,行吧,都留下吧,工钱就比照着他们的来,告诉她们,若是干得好,明年给他们提工钱。”

    白庄头立即弯腰应下。

    第514章

    参与

    三个长工要娶的都是曾来庄子里帮过工的妇人,

    这两年,每当农忙,男人难请的时候,满宝他们就会连女人都请,一样的工钱。

    一开始来的只有十来个人,且年纪都还挺大,但似乎是看来七里村干活儿还挺安全,并没有人欺辱她们,又实在拿到了工钱,愿意来干活儿的人就多了。

    后来多到每次要招人都要先挑选一翻。

    而且,不仅满宝觉着女人干活更细致也利索,就是白庄头也变得更喜欢用女人些。

    除了一些比较重的体力活儿外,其他农活,绝大部分女人都不弱于男人。

    三个长工就是这么和他们未来的媳妇认识的。

    三人皆是寡妇,年纪并不大,且在夫家娘家的日子不太好过,这才想着出来打短工。

    三个长工的条件并不好,两年前被满宝算的一番账惊醒,后来就开始省吃俭用的存钱了。

    基本上,除了农庄给的吃食外,他们已经不怎么往外买东西来吃了。

    所以两年下来也存了些积蓄,这才开始想着娶媳妇。

    找过王媒婆,可惜他们就算有了些积蓄,七里村附近的岳丈和丈母娘们还是没看上他们。

    没地、没钱、连房子都是主家的,谁会把闺女嫁给这样的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