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59章

    白老爷却等不得,他之所以一直等在此处没有回乡,就是想看两个儿子定下官位,这可涉及到他们的前程。

    因此他说去就去。

    白二郎几乎要忘记此事了,他最近和明达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要不是他爹上门,他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想起呢。

    对着他爹,他有点儿心虚,强自镇定道:“爹,我不急着选官啊,陛下那里都有数呢。对了,大哥今天候到官了吗?”

    “没有,”白老爷有些郁闷,他瞥了白二郎一眼,恨铁不成钢道:“就算有公主和陛下,你也不能如此怠慢,这都半个月了,就算静观其变也足够了吧,你明儿赶紧候官去。”

    这可是他的一件心事,必须尽快解决了。

    “你得好好的选一选,尽量留在京城,要是能进翰林院就更好了。”

    “爹你放心吧,我一定进不了翰林院,”白二郎道:“您看我像是能修史书的人吗?”

    翰林院主要是修书的,其中最要紧的是修史书。

    白老爷想了想,也觉得那样太过误人子弟,于是改口道:“去六部也可以,对了,你算数挺好的,去户部吧。”

    有钱,还体面。

    白二郎眼睛微亮,也觉得这主意不错,“要是户部还有缺倒是可以试试看。”

    而此时,皇帝也在和皇后说白二郎官缺的事儿。

    他将脚从木盆里抬起来,让古忠擦干,也不穿鞋,直接就抬上床,和一旁的皇后道:“也不知白二近来在做什么,吏部那边到现在都没收到他候缺的申请,难道他今年不打算候官了?”

    他问道:“明达有没有说为什么?”

    明达虽然出嫁了,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还是要进宫请安的,这是固定的,不固定的是,她隔三差五就会进宫来看帝后。

    皇帝认真的想了想,他上次见明达是什么时候来着?

    哦,十二天前了。

    皇帝微微皱眉,又有了新的问题,“明达是不是许久不进宫了?”

    皇后笑道:“她派人进来说了,说是她现在亲自接管皇庄,有许多事情要做呢。”

    “这种事自有下面的管事去做,她想种什么吩咐一声下去就是,何必亲力亲为?”

    皇后却觉得孩子有事儿做比一直闷在家里要好,不然和出嫁前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她也没阻拦皇帝对女儿的关心,笑道:“等她再进宫你与她说。”

    皇帝哪里说得过明达?

    主要是他是必定拗不过她的。

    皇帝就迁怒白二郎:“他怎么还不去吏部选官?”

    他以险恶用心猜度白二的心思,“难道他想让别人把好官位都占了,只剩下外放的官职,然后他就可以带着我们的明达出去?”

    皇后:……

    她只能安抚他,“陛下想多了,您看白二像是喜欢吃苦,有志于仕途的人吗?”

    白二郎对仕途还真不怎么热衷,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当初皇帝选中白二,其中便有他不是为了前程地位而求娶明达。

    皇帝哼哼了两声,干脆高声叫来古忠,吩咐道:“明儿一早就让人出宫去公主府,让驸马去吏部选官。”

    古忠笑着应下,躬身退下。

    第二天白二郎还在睡懒觉,宫里的人就到了。

    他木愣愣的起身,半晌才反应过来,扭头去看同样睡眼惺忪的明达。

    不得不起身去招待岳父派来的内侍。

    送走人,他一脸的不理解,“这么多人,一般选官就要选两个月左右的,这才半个月,急什么?”

    选官的时间是长,但谁不是在吏部考试出来就赶紧去吏部填表申请?

    白二郎道:“我当时选的是卷一来考。”

    最综合的考卷,相当于去哪个部门都可以,虽然成绩很一般,但也合格了不是?

    他这会儿终于有点紧张起来,“你说陛下会给我什么官职?”

    他从没想过他要完全靠自己的能力选官,在此之前,皇帝不止一次的在家宴中与他明示暗示过,不许他带明达外放。

    所以,皇帝肯定早给他安排好了,怎么可能完全照着心意来?

    不过他如今的心意也是留在京城。

    到了吏部,大家都看向新人白二郎,这可真的是实际意义上的新人啊。

    第一次来选官,第一次来提交申请,连招呼他填表的小吏都不由多看了他两眼。

    除非遇上别的事,比如重病,守孝等,否则当年通过吏部考试的人,白二郎是第一个其他情况下这么久才来选官的。

    第2552章

    举荐

    白二郎猜想的没错,皇帝的确老早就给他挑好了位置,并在吏部考试成绩下来之前就和李茂约谈过这个问题。

    位置是极好的,翰林院的翰林。

    这一次位置要得极顺,不仅李茂约没反对,连魏知等大臣都没表示反对,让提着心准备大战一场的皇帝落了空。

    李茂约没反对是因为觉得白诚好歹是进士出身,能力也差不到哪儿去,皇帝此举显然不是想让白诚将来掌权,而是为了将驸马和公主留在京城。

    既然如此,那就同意了呗。

    而魏知等人没反对则是因为白二郎写过书,还是一本畅销书。

    《向铭学传记》自然不仅仅是自家的儿孙在看,大人们也悄悄收藏了一本的。

    鉴于他叙事能力还不错,放到翰林院里修书也是可以的。

    所以皇帝私心作祟,几位老大人一想,觉得白诚也算有能力,便答应了。

    他要是没能力,就是皇帝震怒,他们也不能答应的。

    他们觉得这是唯才是举。

    不过,白家兄弟俩都是进士,白诚既然要留京,那白直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

    这是最基本的避嫌政策。

    白二郎前脚交了申请单,李茂约后脚就知道了,告诉下属道:“先压两天再给他,免得外面风言风语。”

    下属应下。

    李茂约便拿起今天才写好的折子进宫去,今天要讨论一下第四批的用人,位置也挺重要。

    别看一县县令只有六七品,皇帝对此是很关心的,朝中诸臣亦是。

    毕竟大晋就是由这一个个县组成的,县令被称为父母官,那就必须要选好了。

    基本上,每年被选到地方上的县令皇帝都会亲自面见考校,确认没问题后才许他们外放。

    尤其这次还有好几个重要的县要委派县官。

    李茂约揣着手进宫,然后就在那长长的太极殿台阶上碰见了周满。

    李茂约这段时间进宫小结的时间都是差不多的,和宫门口的侍卫以及甬道那儿当差的内侍一打听就知道。

    他们记性特别好,且因为工作很单一,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也都能记住。

    满宝自然不会去问侍卫,她是和内侍们打听的。这种小消息大家还是很愿意卖她一个好的。

    因此她知道了这四五天内李茂约都是巳时两刻和三刻之间进宫,至于出宫的时间则不定,有时候午时左右就出去了,有时候却是在宫中用饭,还在宫内小憩,一直到下午才出宫。

    这就视朝中事务多寡而定了,有时候皇帝忙没空见他时,他也会很晚才出宫。

    所以满宝不堵后面,专门堵的前面。

    她特意赶在巳时两刻前到达太极殿,刚才远远的看见那长长的台阶前便左右欣赏起风景来。

    虽然这里并没有什么风景。

    太极殿很肃穆,前面是一个超大的广场,地上是青石板,一层一层的台阶左右是从各处修建过来的过道和石桥,全是汉白玉做的。

    要说风景,那就只能算放在石阶两边的大石缸,里面栽种着一些青松和荷花等物。

    如今荷花未开,也就只有长青不败的青松了。

    满宝已经很慢很慢了,慢到路过的一些大臣都忍不住侧目看她。

    好在这儿进出的人不多,嗯,除了大朝会外,平时会来太极殿的臣子本来也不多,多是四品以上的官员。

    远远的,看到李茂约上了台阶,满宝便干脆站住等他。

    李茂约走上来,很是稀奇的看着周满,“周大人今儿怎么有空过来?”

    满宝手拢在袖子里,闻言拿出折子来扬了扬道:“禁军的牛痘都种好了,我来给陛下禀报。”

    李茂约恍然大悟,笑问:“一切还顺利吧?”

    满宝点头,“还行,有些人接种时反应不太好,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接种的人多了,收集到的例外病例也就多了,太医署虽然紧张,但并不反感这样的病例,这说明牛痘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应该专门制定一些特别的牛痘以适应特别的病例……

    不过这不是周满今天的主要目的,她之所以从萧院正手上抢了汇报的活儿是为了堵李茂约的。

    因此满宝也关心了一下李茂约的工作,“李尚书近来还在忙选官的事?”

    “是啊,”李茂约也顺口抱怨了一句,“每年开春就我们吏部和户部最忙了,不仅要安排新晋的进士和明经,还有官员回京述职也要安排调任。”

    甚至两者是交叉在一起的,一些官员升迁了,自然就空出位置来给今年出仕的新人。

    “我听说今年还有急病死于任上的县官?”满宝忍不住好奇的问了句,“是什么病?”

    李茂约不觉有诈,周满是太医嘛,谁都知道她喜欢特别的病例,听说现在她还时不时的去济世堂看病例呢,因此只当她是对病感兴趣,叹息道:“是桐柏县的县令,一场风寒,说是倒春寒的时候淋了一场春雨,一开始是小病,谁知道越来越重,竟没熬过去。”

    而且很快,前后就十二天的时间,从转重到病逝却只四天的时间,让他连做安排都来不及,所以县衙只能往上禀报,让吏部赶紧派官员前去,毕竟正是春耕的关键时候,县衙没有县令怎么能行?

    风寒是有可能死人的。

    满宝便也叹息一声,然后问李茂约,“李尚书定好去接替的人了吗?”

    李茂约摇头,笑道:“桐柏县是中县,要由陛下来定。”

    可他是吏部尚书,不可能没有推荐,满宝也不点明,直接笑问:“李尚书觉得白直如何?”

    李茂约忍不住脚步一顿,看向周满,“谁?”

    “白直,”满宝直接道:“我和您举荐一下白直,他的吏部考试卷子您还记得吗?”

    李茂约还来不及说话,满宝便从袖子里拿出一篇文章来,道:“不记得也没关系,您看看他平时做的文章?这是劝课农桑的,桐柏县也算是产粮大县,但我听白直说过,县内贫富相差太大,似乎富户多集中在西面,东面则很贫困。”

    李茂约本来不想接文章的,但听周满这么一说便伸手接了过去。

    白直能说出这番话来显然是做了功课的,既如此,何不如给他一个机会。

    第2553章

    认同

    俩人一起到了皇帝书房外,熟门熟路的让内侍进去禀报,然后就拢着手去侧殿等着。

    就在这功夫上李茂约仔细的将白直的文章看完了。

    看笔墨的痕迹,这应该是许久以前的文章了。

    写的是劝课农桑的重要性,以及县内平衡发展的各种举措,这其中是以绵州罗江县为范本。

    罗江县为下县,很穷,但再穷里面也是有富户的。

    而贫穷的大多数是山里的人,基本上自给自足,就算有永业田,赋税也不重,但因为山路难行,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更别说到别的县去了。

    因此家里的钱也不多,因为用不着。

    在村里和镇上看大夫,可以用粮食和家中的布匹抵债,并不是非用钱的。

    所以白直认为路很重要,只有让他们走出去,哪怕只到县城,他们有了需要的东西,需要花钱的时候,那么,他们山里的东西便也能运了出来,因为外面的人也需要山里的东西。

    虽然在七里村生活的时间不长,但白大郎偶尔回家时,看着他弟弟跟个泥人似的,春天跟着白善周满上山找菌菇,夏天跟着村里的大孩子下河摸鱼,秋天则跟着人去山里装竹鼠,冬天还能去挖传说中甜甜的树根……

    他就知道,山里有很多很多可以作为商品,能够给山民带来钱财,然后再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的东西。

    白直深入浅出,这一篇文章写得不短,却让李茂约觉得意犹未尽,一点儿不觉得繁冗。

    李茂约暗想,不愧是白诚的亲兄长,办事的能力且不论如何,这文章却写得务实,很引人入胜。

    李茂约点了点桌子,其实桐柏县现在东部的情况便与文章上写的罗江县的困局有些相似。

    桐柏县为淮河之源,辖内水网密布,又是在中原,土地肥沃之地,按说不该有如此之困的,但东部的道路年久失修,从前朝战乱前便不成样子了,又经历了前朝近二十年的战乱,他们更是自愿断绝道路,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作为吏部尚书,李茂约也是了解过桐柏县情况的,想要解此困局似乎很容易,只要征发役丁修路就可以。

    但桐柏县水网密布,遇到汛期时时有洪涝,因此每年役丁大多安排在河堤及各种水利设施上,再想修路,那就得加征役丁。

    这在为政中为一忌,就算修路是功德百年的事,但当下的人并不会感念,甚至将来的人也会一直念着这一任官员的恶名。

    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以后,便是以后的人享受到了这个便利,很多人也不会有这个觉悟,并不会觉得这是他的功绩。

    而且,当下的人又真的愿意为了后人吃那么多的苦吗?

    这是一件无解之事。

    桐柏县几任县令都是以稳妥为主,功不大,但官声也不差,人口和赋税都有所增加。

    可如今天下承平,除了遇到大灾的地方外,哪个县不增加人口?

    李尚书心内思索,正在做拉锯战时,一个内侍过来道:“李尚书,周大人,陛下请二位进去。”

    李尚书便回神,点了点头,起身后看向周满,不由问了一句,“周大人举荐白直是因为驸马爷和白翰林这边的私情?”

    满宝愣了一下后摇头,“不是呀,他也是先生的学生,还是第一个呢,算我师兄。”

    “而且我是那种只因私情就乱举荐人的人吗?”满宝道:“我可是很认真研究过的,我这师兄人品才情都不差,我觉得他可以。”

    李茂约:……

    他倒是第一次听说白直也是庄先生的学生,不过如果是庄洵的弟子的话……

    李茂约本还在犹豫的心就坚定了下来,和周满一起进去见皇帝。

    正巧赵国公等一众武官从里面出来,进门的让出门的,满宝和李尚书就退到一旁让他们出来。

    赵国公看了周满一眼,又看了李茂约一眼,不明白这俩人是怎么凑在一起的,不过他也没探究,与俩人点点头便和同僚们走了。

    屋里现在只剩下魏知和老唐大人了,这两位是常伴在皇帝左右的智囊,一个是处理政务的,一个则是盯着文武百官,看一下哪里不合规矩便现场劝诫弹劾的。

    也是因为这个,老唐大人这两年成功替代魏知成为满朝文武最讨厌的人之一。

    皇帝才处理完军部的事,且因为一些可知的原因,以赵国公为首的武官激动时说话如同雷鸣,他这会儿实在是有点儿头疼。

    因此他看见李茂约和周满一起进来,便选择性的先点了周满说话,想让自己放松放松。

    满宝的折子很简单,哦,不是她写的折子,是萧院正写的,只不过她代为汇报而已。

    就是到现在牛痘的接种工作总结,禁军那边已经都种完了,毕竟不用先调养身体,也不用在落痘后再试验一遍,因此出痘速度快,反应小的禁军,两天到三天就可以出皇庄,出去一个立即就补进来一个人。

    出痘速度慢,反应大一些的禁军,五天内也能完成种痘,因此速度很快。

    到后面郑辜等人练出来,已经不再需要周满和卢太医时刻跟着,只需要偶尔过去查看便可以。

    种痘速度特别快。

    皇帝看了看,很满意,问道:“他们既然学会了牛痘种植,那到了地方上也可以进行了?”

    “只要做好防护和隔离就可以。”

    皇帝就满意的点点头,和她道:“既如此,你们太医署准备一下,让地方医署写个章程上来,择期便开始在地方上推行此举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