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60章

    满宝躬身应下,“是。”

    她的事情干完,但也没有走,而是退到了一旁,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李茂约这才把自己的折子交上去,将今天要安排的官缺都拉出来详细的说了一说,并将他举荐的人选也拉出来陈述了一下理由。

    桐柏县这个官缺李茂约一共列举了六个人选,其中四个是申请的新人,还有两个则是他认为可以从别的地方调任而去的,在此之前,他认为这两人比这些新人更合适桐柏县这个位置。

    但此时皇帝再问他的意见,他便顿了顿后道:“臣觉得新科进士白直不错。”

    白直他知道啊,白诚的嫡亲大哥。

    皇帝好奇起来,问道:“为何他合适?”

    “臣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李茂约直言起来,将白直的那篇文章概括总结说出,然后直接复述出一段原句,正是关键句子。

    满宝微微抬头看向李茂约,心中感叹,比她还厉害一些呢,她都不能一遍就过目不忘,她得看两遍以上,拗口一些的估计得五六遍才能记住。

    果然,能站在这里的都是超厉害的人,满宝在心里小声的道,包括我。

    第2554章

    发现

    白大郎拿到了桐柏县的任令,因为正是春忙时候,所以时间紧急,朝廷给他的任令很急,让他即刻前往桐柏县,十日内到。

    唐州距离京城不是很远,桐柏县便是稍远一点儿,五天也到了,所以他还有四五天的时间准备。

    不过他不打算踩着时间去,所以拿到任令后,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同窗朋友们告别,第二天便在家陪着家人,交代后事情后第三天就出发离开。

    成灵慧会带着孩子与他去任上,不过却不是同时出发,他会先去,等到了桐柏县安顿下来再来信,到时候这边再把人送过去。

    晚上吃过饭,他们这一群人便一起坐在后花园的敞轩里说话,白大郎捧着一杯茶感叹道:“没想到这会儿就离开京城了,这么些年还挺舍不得的。”

    他这一生,嗯,虽然还不够长,但目前呆过的最久的地方,除了绵州城和七里村外就是京城了。

    想想还挺舍不得的。

    白大郎看向白二郎,“你的任令还没下来?”

    白二郎摇头道:“没有,不过我已经知道了,陛下给我安排进了翰林院。”

    皇帝暂时压着不让人告诉他,也不公告,但自有人为了卖他好悄悄的告诉他。

    白大郎就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好好干。”

    朝中有人好办事,这一次白大郎算感受到了,要不是有周满拦着李尚书举荐,他估计还得再等下去。

    他忍不住瞥了一眼白二郎,所以弟弟啊,你得努力点儿啊。

    白二郎领悟不到这一眼的意思,一见他哥看他,他立即点头道:“你放心吧大哥,我一定不闯祸。”

    白大郎就收回了目光,算了,他还是找白善和周满吧。

    白善有点儿羡慕白大郎,第二天将人送出城去还道:“大堂哥,要是有空就多写点信回来,我们交流一下管理地方的经验。”

    白大郎:“……你有这个经验吗?”

    “所以要学习嘛。”不然干嘛让你常写信?

    白大郎无奈的点头,“行吧,我知道了,会给你写信的。”

    白大郎离开后白二郎的任令才下来,这一次吏部给他规定了报到的时间,这让他没机会再偷懒。

    他收拾收拾东西,每天早上就在皇城门口和白善汇合一块儿去翰林院了。

    他是新翰林,入内主要是打杂的,给大家查找一下资料,剩下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文章之类的。

    等混熟以后,长官们充分了解他们的能力后才决定让他们修撰哪一类书籍,负责哪一部分。

    白善现在参与的是一部讲述各地风俗书籍的编撰,主要负责的是剑南道一带风俗的搜集。

    所以他最近看的书都是这一类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工作,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给皇帝整理折子,起草诏书,以及应答皇帝的问政,还得陪皇帝读书之类的。

    白二郎没有这项工作,因此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翰林院里,比白善要轻松很多。

    一开始他的上司还不喜欢给他布置任务,他也乐得轻松,在翰林院里四处翻找各种小书看。

    翰林院里的藏书可比崇文馆的杂多了,除了一些珍贵书籍外,他还收录了不少人的手稿之类的东西。

    那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逛着逛着就进了一间房里,房间里全是一卷一卷的绢布,一沓一沓的稿纸,还有装订得不是那么美观的手抄本和手稿,一看就不是可以通过书局印刷的东西。

    于是他就好奇的进去翻看,这一看不得了啊,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白二郎还看到了前朝人写的前朝秘事。

    前朝至今并不是很久,他爹就出生在前朝,还是在前朝时候读书的呢,虽然时间不是很长。

    关于前朝,他爹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乱!

    所以前朝人写的秘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白二郎拿了一卷书便左右看了看,没发现有可供读书的地方,干脆就在阳光照射的那一面窗下坐下,直接盘腿坐在地上就看。

    白善从宫里出来,要找他时,左右一问,谁都没见过他。

    有同僚笑道:“或许是出皇城去了?”

    早退嘛,谁都干过,他们翰林院的事情还多数只讲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上司们一般不会对考勤多做要求。

    白善却暗道:这会儿大家都上衙的上衙,上学的上学,根本没人在外面,他出去干什么?

    白善觉得他肯定还在翰林院里,于是开始各个房间找起来。

    等推开这扇门时,白善已经都快要相信他是早退了,结果一进门他就察觉到了不对,探头四处看起来就看到了坐在窗下的白二郎。

    他抬头看了看这些书架,又退出去看了看,发现自己竟然从未找到这个角落里来,便又进来,问道:“这里面是什么书?”

    白二郎头也不抬的道:“都是杂书,你快来看,这是前朝一个内官写的,说前朝哀帝爱美色,特别下令全国采选美人儿,好多内官争破了脑袋都要去负责此差事,为此还闹出了人命案呢。”

    白善对此不感兴趣,他伸手抽出一卷绢布,打开来发现是一卷骂前朝哀帝的檄文,里面夹了一张白绢,他打开看,上面是褐红色的字,写了作者的籍贯和生平,他在写完这一篇檄文后不久就被哀帝赐死了。

    白善合上绢布,好奇的在屋里逛起来,在一个书架上的还找出了几册前朝的起居录。

    被堆在书架上,只按照时间分了分。

    他翻了一下,看了一下起居郎的名字和记录的时间,不由挑挑眉,这竟然不是起居郎记录的。

    白善将绢布放上去,忍不住去找翰林院的前辈相问。

    “哦,你说那间屋呀,那里面都是杂料,”他道:“一人之言,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尽信,多是私人记载,其中很多东西有着极强的情绪,大人们认为修史便要先摒弃感情,尽可能公正的看待一切,因此那屋子里的东西只做参考,不做为正史收录。”

    起居郎记录皇帝和大臣言行一般是不会混入个人感情的,也不需要有文采,平铺直事是最要紧的。

    甚至他们都很少评定一人的是非功过,只叙事,等待百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由后人来看待这段历史,再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这些野史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有极强的是非功过认可,且恨不得天下人都认同自己,否则便为恶人同党,因此这些东西可以看,却不能贸然用在史书上。

    第2555章

    拒绝

    但这种东西故事性很强呀,而且因为写的人感情丰沛,以至于看书的人都会被感染。

    不仅白二郎,白善和周满也很喜欢看这种偏野史的史料,于是白善也跟着白二郎耗在了这间房里。

    翰林院里的东西大多数不是机密,除了当今的起居录外,连先帝的起居录他们也都是能查看的,更不用说前朝的了。

    只是手续繁少的区别而已。

    还有,翰林院里的资料是不能带出翰林院的。

    而这种东西抄录没有意义,所以白善只能惋惜和满宝道:“本来想给你借一卷解解闷的,但也拿不出来,倒是可以给你复述一下。”

    “有什么特别的奇谈吗?”

    白善想了想后道:“我看到有一卷上面写了前朝齐地一家五口离奇死亡的案子,不过那上面少有案卷信息,倒像是道听途说后记下来的。不过绢布后面写了当地衙门查案的结果,以及刑部的判决,倒可能有两分可信。”

    满宝就当睡前故事听了,还挺津津有味的。

    不过很快白善就没空再去那个房间里找杂书看了,因为太忙,然后他升官了。

    他从翰林院擢升出去,一下进了中书省,依旧给皇帝整理奏章,起草诏书,只不过他调到中书省后,他起草的诏书不用再走一遍中书省后审核,直接就可以拿去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就可颁下。

    他在翰林院里已经一年,但算是同期进去升官最快的,在他之后,也有翰林升迁去往别的部门,但大多数是留在了翰林院里继续修书。

    对于白善的升官,不少人心中复杂,这速度也忒快了,且这次还是天子近臣。

    于是有人忍不住在白二郎身边打转,吸引到他的注意力后就问他,“小白大人,白大人升迁至中书省,看来陛下很是看重白大人呀。”

    白二郎点头,翻了一页手中的书,“陛下一直很看重他。”

    从他们告状开始,陛下就很看重他了,多少年了,他早知道了。

    见他一点儿多余的表情也没有,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这让想和他探讨一下深层次的人类品性的大人噎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身就走,不跟他探讨这个问题了。

    白二郎又看了几张,久久听不到人说话才抬起头来左右看了看,见身边竟然没人了。

    他忍不住撇了撇嘴,抱怨道:“走了也不说一声……”

    白二郎看了一眼沙漏,见时间差不多了,便立即把手中的资料还回去,然后把自己的书桌一收拾,便双手放在膝盖上等待下衙时间。

    他们今天约好了出去吃饭,以庆祝白善升迁,他还得先回去接明达呢……

    白二郎瞪大双眼等着最后一点沙子落下,立即起身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和同僚举手告辞,并且提醒大家沙漏里的沙子已经漏完,大家可以下衙回家了。

    被他提醒的人挥了挥手表示知道了,并不急着回家。

    白二郎出了翰林院后就疾步跑起来,跑去马厩里牵自己的马。

    站在走廊里的一根柱子后的翰林院掌院看了全程,他面无表情,其实心里也没有什么表情,实在是做不出来。

    站在他边上的河间郡王却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和掌院哈哈大笑道:“驸马爷不该在你们翰林院啊,该在我们礼部才是,这守规矩的样子便是我们礼部的官员都有所不及。”

    河间郡王李贡,同时也是礼部尚书,一向和周满有点儿不和,但这点儿不和源自于观念的冲突,他觉得女子不该在朝中为官,不过他素来中庸,既然大家都不觉得有问题,那他便也不再提,让自己接受了这一现象。

    平衡嘛,总要让大家心里都高兴才好。

    掌院没说话。

    李贡道:“如何,将他拨给我怎样?上次我与你要白善,你说不急,好歹等他满了一年再调职,免得大家觉得他升迁太快是有什么内幕,结果我看中的桃子被人摘了,我现在又看中一个,你不会还不同意吧?”

    掌院没好气的道:“不错,我不答应。”

    他道:“他是陛下放在这里的人,为的就是清闲度日,他要是自己有雄心壮志,想要做一番事业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我这个长官总不好拦着下属的前程,可他自己都很满意翰林院的差事,又有陛下的吩咐在前,你要人,不用和我要,直接去和陛下要去。”

    掌院顿了顿后道:“不过别怪我提醒你,不说陛下现在不会答应,他自己恐怕也是不乐意的。”

    作为目前翰林院里最大的关系好,掌院自然是很关注白二郎的。

    他这段时间在杂书间里乐不思蜀的事儿他是知道的,而他上官交给他的任务他也都能按时的完成,是真的很按时,每次都卡在最后一刻上交资料。

    掌院觉得白二郎不会喜欢调到礼部的。

    李贡不在意的道:“我们礼部也很宽松的,且规矩好,上下都很是友善,比你们翰林院可好多了。”

    虽然都是清贵部门,但翰林院里的翰林都是有雄心壮志的,奔着星辰大海去的,国家也是把他们当成宰相预备役在培养。

    但礼部不一样,礼部是真的冷清,基本上进去容易出来难,如果出不来,那就不会有太大的实权,基本上就是跟各种礼制打交道了。

    最辉煌的时刻可能就是换皇帝的时候了,咳咳……

    看刚才白二郎那样,显然是个很守规矩的人,既如此,那他们礼部很适合他呀。

    掌院瞥了一眼他,意味深长的道:“李尚书,看人是不能看表面的。”

    白善看着很守规矩吧,但他觉得他应该是翰林院里最不守规矩的一个,都是新人,但他迟到早退都干过,而且还能做到不动声色,才进来多久就已经能摸到先帝时的起居录等各种机密文件了。

    不过掌院不觉得他是机灵,而是好奇的调皮,到了新的地方就忍不住左看看右看看,要把环境摸个透才作罢。

    而白二郎也调皮,但他胆小,没人带着,他的调皮就有限度,进来这么久了,他也只在那几个房间里打转,简直丢皇帝这个大靠山的脸,也让一直如临大敌的掌院白准备了。

    第2556章

    忧虑

    这次吃饭他们换了位置,不去状元楼了,而是去了内城新开的一家酒楼——九福楼。

    白善提前订了位置,一进去,全是人,很是热闹。

    他牵着满宝的手直接上三楼,和她道:“他家的水煮羊肉片听说极鲜美,很好吃。”

    俩人到的最早,才坐下,不多会儿殷或和刘焕就到了。

    他们两个是一起过来的,殷或现在还在崇文馆里读书,不过可以请假出来,这对他来说不难。

    只要崇文馆不给他结业,他应该会一直在里面读书。

    俩人才刚坐下,门外便传来咚咚的脚步声,门一推开,白二郎和明达公主到了。

    包厢里只留了两个贴身伺候的下人,其他下人护卫都退到了外面去。

    白二郎先给明达公主拉开椅子,这才一屁股坐在殷或边上,叹出一口气道:“下面人太多了,上来的时候好多人都看着我们呢。”

    满宝好奇的问道:“他们认出公主了?”

    明达不太好意思的道:“我陪着长豫姐姐来过两次,因此这里的掌柜认得我。”

    九福楼是新开的酒楼,才开张没两天长豫公主就来吃了,吃过一次觉得不错,而那一次她还有许多东西没吃,因此又拉上明达吃了一次,觉得味道也很不错,过了几天又来吃了一次……

    所以九福楼的掌柜就认得她们了。

    满宝便道:“我觉得长豫公主在新城的那三层楼不应该拿来做珍宝阁,而应该拿来做珍馐楼。”

    明达忍不住笑出声来。

    虽然这段时间长豫已经有一半的时间回归公主府的厨房,但依旧有一半的餐食是在外面吃的。

    对于吃的,她似乎很没有抵抗力。

    在宫里还好,有各种规矩约束着,上面又有帝后压着,她便是喜欢也会收敛,出了宫,一下没了约束,她就放纵起来了。

    满宝道:“我下次送她几道菜。”

    明达好奇,“什么菜?”

    白二郎猜测,“药?”

    满宝道:“我是那样的人吗?说了是菜,那就是菜。”

    白善已经叫了伙计上来点菜,听他报了一遍菜单便点了几道他早就听说过的招牌菜,然后看向他们几个,“你们再点一些。”

    大家各自点了一道菜后便可以了。

    包厢的门关上,殷或便举着茶杯笑道:“饭菜或许还要一段时间,来,我们先拿茶敬你,祝贺你升迁。”

    白善笑着举杯,“多谢。”

    大家喝了茶,刘焕便好奇的问道:“我听我祖父说,陛下有意将中书舍人再往上提一品。”

    白善就被茶水呛到了,问道:“陛下正式提出来了?”

    “开小会的时候说的,所以我祖父说你前途无量,现在中书舍人是六品,要是它整个往上提了一品,那就是五品了。”

    白善皱眉,“好端端的,为何要将中书舍人提一品?”

    “因为中书令一直空缺,听说陛下不打算再设中书令,这里开了先例,那下一朝,甚至之后的圣人也都会空缺中书令。”

    既然最要紧的中书令空出来了,那就把手底下的人提一提,把中书令的工作再委派下去给底下的人,不能委派的那就皇帝接了。

    白善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打算,甚至垂下眼眸思索起来,现在空缺的可不只是中书令而已,还有尚书令呢。

    只有门下省有魏知负责,因此魏知被叫做魏相。

    年前三高官官还有两个,现在就剩下一个了,若是魏知也有个什么事退下,门下高官官也空缺,那……

    白善一凛,正色起来,和还在嘻嘻哈哈的刘焕道:“这事儿不要再声张,也不要再在外面说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