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章
周立君在周满外放后不久就和向铭学在外面买了一个院子搬出去,也不远,就在常青巷那边,和白大郎白善他们的院子不远。自己住有坏处,那就是家里人少了,她需要操心的事情多了,她现在每日出门,不是自己带着孩子,就是向铭学带着,要么就送回周宅里让婶婶们一起带。
好处就是更自在了一些,围墙之内都是自己的地盘,她想干嘛就干嘛,就是晚上在房间里吃饭也没人念叨。
向铭学牵着她的手往回走,笑道:“明日我与你们同去县衙,只不过罗江县那边……”
“带上我爹,到时候我签好了文书,你让他带一个管事回去,他们就知道怎么办了。”
向铭学也是这样想的,他想了想后道:“你们家也该买几个下人了,这一辈还能你给担着,下一辈怎么办?忠心的仆人是要从小养着的,不说世家士族,就是一般的富贵人家也会养忠心的下人以备用。”
“除了下人外,还可用亲族,你们家有能用的亲族吗?”
那当然是有的,七里村里这么多人呢,不过也得好好的挑,这是互相成就的事,要是生出怨怼就不好了。
周立信和周立如就是来旁听一下,听完就回家去了,周立信此时住在周宅里。
关辛考中明经后在京城求了官职,周立学和周立固的名次比较考后,所以补的是外放的官职。
第2997章
低调
因关咏留在了京城,周大郎就把女儿女婿留在了家里住,在京城居住也很不容易,关家在京城还买不起房子,租房子的花费也不低。
周立信和关咏走过甬道回家,他大松一口气,和周立信道:“这以后,家里的后顾之忧也没有了,剩下的便是谨言慎行了。”
周立信道:“爷奶提过了,让我爹他们在外头低调些,能不用小姑的名号就不用。”
现在周立学他们只是个小官,并不能庇护家里,所以周四郎他们走商遇到麻烦还是得用周满的官帖。
周家这边结束没多久,庄先生和刘老夫人就都知道结果了。
知道了结果,俩人都松了一口气。
庄先生微微一笑,打发了来送信的五头,和他道:“天晚了,明日你还要上学呢,回去休息吧。”
五头挠了挠脑袋,“吵到先生了。”然后就跑了。
刘老夫人笑容满面的看着方氏等人过来将玩疯的几个孩子带回去,见他们一直向后望不想走,便招呼孩子们道:“明日再过来玩,我让你们郑奶奶给你们做好吃的点心。”
孩子们这才不挣扎的和各自母亲回家去。
送走一群顽皮的孩子,郑氏松下一口气,连忙和婆婆道:“母亲,周家没分家。”
刘老夫人颔首道:“我都听到了,这是好事儿。”
虽说分家了也还是姓周,对于周满来说,六个哥哥还是六个哥哥,但那是分开的,远比不上此时拧成一股的气势。
郑氏也直觉这是好事儿,高兴的问道:“明日要不要多做些好吃的庆祝一番?”
刘老夫人不由嗔了她一眼,“这事儿要低调,不能大肆宣扬,倒是可以多做一些点心送过去,到底是好事,大家高兴高兴还是可以的。”
周家也的确很低调,第二天便选了个不会有很多人在县衙办公的时间去办事。
因为没有递周满的官帖,县衙里的人虽然认得周立君和周四郎,却没多往心里去。
因为是双方自愿,他们又带足了要交的钱,所以很快就办妥了。
周立君干脆又申请了出关的文牒,向铭学现在还是良户,并不是商籍,虽然他被限定入仕,手上的商队也不比周四郎的小,但他田地多啊。
向家祖传下来的田庄,还有族人亡故后遗留下来的田地,皇帝当初为了以示宽厚,表达愧疚和安抚朝中士族,益州王被诛杀后他就全还给了向铭学。
凡交易田地出产的东西都不会被认定为商人。
以向家的田地规模,想要被认定为商籍,除非他失去大量的土地或者大规模的进行瓷器一类非田地出产的商品交易。
大晋对商人并不是只有打压,自然也有便利之处。
入了商籍,走商就要方便很多。
比如文牒,周四郎他们这些不是商籍的人组建的商队,每到一些关卡都要重新去盖印,交税后通过;
但商籍不一样,他们在出发地拿了文牒便可出发,沿路畅通,除非是出一些重要的关卡才需要重新盖印。
但速度也比他们快很多,程序不一样。
这也就算了,朝廷偶尔鼓励行商,还会减免一些商税,本来三十税一,一些地方为了吸引商人过关,会将商税压到四十税一,或者三十税一后返还一部分。
而这些,周四郎他们不是商籍,他们是没有的。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就是了。
周立君用自己的名字办了文牒,交给周四郎,“记得沿路更换,等到了夏州就换成我的文牒。”
周四郎头疼,“还得沿路更换,不然下次再换?不然我们岂不是又要多交一笔钱?而且人家问起来我怎么回答?”
“就说你的生意被我收购了,你现在是我的管事。”
周四郎:“……行吧,你说了算。”
因为他们足够低调,所以没人留意到周家的生意悄悄变了,还是郭县令查账时发现了周立君的名字,这才知道周家那边将生意都归在了周立君名下。
他挑了挑眉,想到最近朝中的暗涌,将册子合上交给主簿,“没什么问题,将档案封存吧。”
主簿应下,他是以前跟着唐鹤的,知道唐鹤和周家关系好,这账也是特意给郭县令看的,见他似乎没什么反应,他便也将此事放下,按照惯例将档案封存。
郭县令等主簿走了,便忍不住摇头笑了笑,“他们倒是机灵,总能快人一步。”
快人一步的白善也是要求人的,庄先生便代他们去工部晃悠了一圈,刘焕主动带着他转悠,“工部里厉害的大人们很多,有修水利特别厉害的,有修建宫殿园林的,还有擅长设计武器的,但渡口嘛……我打听了一下,似乎就是崔大人厉害一些。”
“崔大人?”
“对,崔巍崔大人,”刘焕左右看了看,小声道:“崔大人其实最厉害的是修桥铺路,只是崔氏很不喜崔大人进工部,崔大人性格也有些孤僻,不太喜欢与人说话,我不一定能请得动他。”
庄先生问:“你说他会修筑渡口,他以前修筑过?”
“是河渡,”刘焕道:“我知道的也不多,就从档案上查的,往前十年,户部拨款修筑的四个渡口他都参加了,其中有两个就是用的他的图纸,我问了一下同僚,他们都说要修海渡口,最好还是请教崔大人。”
庄先生便点了点头,和刘焕去拜访崔巍。
而此时,白善和周满他们也到了莱州渡口,正坐在渡口不远处的小摊子上吃面,只是一边吃一边小声的嫌弃,“可真难吃啊,都能排进我这么多年来吃过最难吃的食物里了。”
明达已经放下了筷子,闻言问,“你们以前还吃过比这更难吃的食物?”
周满没说话,白善和白二郎抬头看了她一眼后含糊的道:“有的人总是不太擅长做东西的。”
比如周二嫂的菜,周四郎的面,满宝的所有食物。
周满哼哼一声,勉强将碗里的面吃完了,和他们道:“赶紧吃了,不要浪费。”
明达就一脸纠结的看着她碗里的面,满宝对她无比温柔,“你不喜欢吃就不要吃了,先吃些点心垫垫肚子。”
然后把她的碗推给白二郎,命令道:“你吃了吧。”
白二郎抓紧了筷子,“我,我胃口有点儿小……”
别说周满和白善,连明达都看着他,骗谁呢,他哪天午食吃得少了?
第2998章
套话
白二郎最后还是没能将两碗面都吃完,实在是……太难吃了。
但这家店的生意竟然还挺红火,不少人排着队买。
白善他们也正是看到有不少人坐在凳子上和站着排队,这才选定了他家吃的。
几人勉强结束了午食,就一起打量这家的摊子和客人们。
难道是他们和莱州人对于美食的认知有差异,以至于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可人的舌头真的能差别这么大吗?
看着看着,白善终于发现了不对,于是他招手叫来摊主,“结账。”
摊主高兴的应了一声,却没动,依旧揉着面,让他儿子过去收钱。
白善就问:“一共多少钱?”
小伙子数了许久后道:“一共五十六文。”
周满不假思索便出口道:“你算错了吧?”
白善却问:“多少钱一碗面?”
因为他们吃面的人,小伙子还真以为自己算错了,心提了起来,不太确定的道:“应该没错吧,四文钱一碗,你们一共吃了十四碗。”
跟着明达的宫女不明白为什么结账这样的小事白大人要亲自过问,但见公主和驸马都没吱声,她们也就安静的坐着。
白善一边示意大吉掏钱付钱,一边笑道:“没有算错,正好是五十六文,这面比我们吃的任何一家都便宜,你们怎么卖这么便宜?”
小伙子就憨笑道:“正是因为我家的面又便宜又大碗,所以才这么多人买的呀。”
他接过大吉给的钱数了数,确认够数后就往衣兜里一塞,问道:“客官们都吃好了吧?”
白善颔首,“吃好了。”
小伙子便手脚麻利的将碗筷收了,白善他们看到这么多人还等着座位,也不好多坐,起身给客人们让位置。
一行人站到了路边,白二郎啧啧道:“难怪这么难吃,四文钱那么大一碗。”
明达对金钱不太有概念,尤其是这些小钱,所以问道:“很便宜吗?”
周满叹气道:“我们小时候去罗江县吃面,最便宜的素面,里面只加了一些葱花便要六文钱呢,有肉的七文到十文不定。”
明达:“他们家的面没有葱花。”
“别说葱花,连油花都没有,他的面揉的也一般,”白二郎道:“也就比我们强一点儿。”
白善道:“他们吃的不是面,而是填饱肚子的面粉,你们没发现吗,来吃面的似乎都是码头上的苦力,对于他们来说,能吃这么大一碗面就很不错了,自然不会追求味道。”
白二郎嘟囔道:“就是便宜也可以稍微做得好吃一点儿的……”
“行了,别纠结在这一碗面上了,我们是来看莱州码头的,赶紧的吧。”白善催促他们,“要是让莱州刺史和掖县县令知道我们悄悄的跑过来看渡口就不好了。”
俩人立即收声,不再纠结于面摊的面,一起往码头去。
莱州码头就在州治掖县之下,在城外,但距离城池并不远,这一处有繁茂的商业,不仅有酒楼、饭馆、客栈,还有娱乐行业呢,看着倒是跟一个小县城差不多了。
但只是掖县辖下的一个镇,在掖县城外,因为有渡口在此,很是繁华。
反正白善看着不比他的北海县差。
一行人装作行商去往码头,有眼尖的商号管事和帮闲看见他们,立即迎上去,热情的问道:“郎君娘子们是要找船吗?”
白善扫了他们一眼,果断放弃帮闲,应了商号管事一声,笑问,“你们家有船?”
“有呀,不知道郎君是想往哪里去?”
他悄悄打量了一下周满和明达,觉得这两人气质都不错,而且衣着不俗,出门在外都带了三个伺候的丫头,还有一个一眼便可看出是胡人,他们的身份必定不低,因此笑道:“不知郎君是要坐人,还是要运货?”
白善问:“我想去江南一带,不知带人是怎么个带法,带货又是怎么个带法?”
几人说话都没有特意压低声音,附近不少人都听到了,大家悄悄打量了一下对方,便也蠢蠢欲动起来。
那商号管事一听,立即侧身道:“这一句半句的也说不清楚,码头脏乱,不如我们到酒楼里说去?”
商号管事想带白善他们去远一点儿的,好的酒楼里商谈,谁知道白善顺手就指了岸边一家酒楼笑道:“那我们就进去谈谈吧。”
白二郎也抬头看了一眼酒楼,嘟囔道:“早知道多走上一刻钟就是了。”
这儿有酒楼吃呢。
白善瞥了他一眼,率先往酒楼里走。
伙计见他们人多,立即上前招待,白善便道:“给我们在二楼找一个视野开阔,面向莱州码头的包房。”
伙计扫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商号管事,立即应下,侧身请他们上楼。
到了包房坐下,白善便觉得饿了,虽然才刚吃过一碗面,但那碗面实在是没滋味,于是便让伙计上一些他们酒楼的招牌菜,又点了几个时令菜后便让他下去了,“还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商号管事立即道:“不敢,在下余集,是余家商号的一个小管事罢了,不知郎君如何称呼?”
虽然他们已经尽量靠着行商打扮,身上穿的都是细绵,没有穿绸缎丝锦,但看着依旧不像商人。
白善笑道:“在下姓白,家中行一,这是内子,这是白二郎。”
商号管事来回打量了一下白善和白二郎,看不出年龄差距来,只能笑道:“大公子和二公子年龄很相近啊,难怪感情如此好。”
白二郎瞪眼,觉得白善在占他便宜,才要说话,就被坐在一旁的周满踩住脚,明达也抬手拎了茶壶给他倒了一杯茶。
白二郎:……
白善就问起他们家的船来,“你们家的船是什么样的,都能运什么货?”
这话一听就不行商,余管事谨慎了一些,笑道:“我们家有好几条船,运什么货的都有,却不知郎君们想要运什么货,运去何处?”
盐和粮食布匹差不多,都害怕受潮,因此他沉思片刻后道:“我想走些粮食布匹。”
余管事:“……去江南?”
“是。”
余管事微微一笑问,“不知郎君要运的是什么布匹?”
粮食什么的,往江南运粮食,最近江南也没有大的天灾啊,用得着他们千里迢迢的运粮食过去吗?往北运他姑且还相信些。
第2999章
相逢有缘
白善他们聪明,人家管事也不傻好不好,而且你有没有货,多问几句就知道了,要运的什么布匹,产地哪里,要去哪里,需要多少人手,时间上可有要求……
一番话下来,哪怕白善言之凿凿,说得好像是真的,余管事也觉得他们不是真的要运货。
而且相比于他们商号的船,这一行人显然对渡口码头更感兴趣,余管事觉得他们不似来找船运货,倒像是来掺一脚商船的生意,和他们商号抢生意呢。
所以一开始他还热情,谈到后面他就冷淡了许多。
白善心中叹气,他言语不真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到底没有真正行商的经验,这是骗不了人的,他也不可能真的弄一批布料来走一趟江南。
消息是打听不下去了,白善很大方的付了饭钱,没让余管事掏钱,本意是表达歉意。
但这落在余管事的眼里就更显得白善他们居心不良了。
余管事恨不能拍自己一巴掌,觉得他这就是遇到快要入行的同行了,叫你多嘴,叫你脚快。
于是他也不想坐下去了,起身道:“白公子,余某人商号里还有事忙,今日就先行告辞了,白公子若有意走我们的商号,只管到余家商号来找我,不管运什么货,我都给您算便宜些。”
白善笑着应下,也不想再在酒楼里坐下去,他们是趁着休沐的空隙过来打探敌情,哦,不,是打探底细,所以他们的时间不多,明天就得回去。
他打算送走余管事便再去码头上找人聊聊天,找一下苦工也可以,他们虽然只能知道一些细节的事情,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他现在还没找到可以造渡口的大匠,但可以先问问以前莱州的渡口是怎么建造的,要是能把当年那些工匠及其后人找到……
白善算盘打得啪啪响,便也起身,打算送余管事下去。
周满他们也抚慰了一下被面伤害到的心灵,也跟着起身。
才下到二楼,二楼上也有几人要往下走,看到三楼有人下来便侧身让了让,白善偏头看了一眼,双方对上视线,都是一愣。
程九郎有些不太敢认,但一对上白善的眼睛,看到他眼中的惊讶,程九郎就知道自己没有认错。
他连忙躬身行礼,白善已经先他一步笑道:“原来是程兄,竟这么巧,你这是还在莱州,还是已经从江南回来了?”
程九郎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余管事,福至心灵,笑道:“才从江南回来,没想到竟会在这里碰见白公子。”
余管事认得程九郎,程家也有商船在此,但不大,且只有一条船,有时候他们的货装不完,便会在码头上找别的商号的船,反正大家多半会结伴南下或北上,这样安全一些。
他目光怀疑的看向白善,难道是他推算错误,这真是来做生意的,而不是来抢生意的?
他脚步顿了顿,然而白善已经送客,他就只能顺着下楼,离开前,他再次重申,“白公子,我们余家一共有三条船,有十来年的航运经验,比别的商号要安全许多,您考虑好了,可以带着货物来找我,我会找东家再给您算便宜些的。”
至于原价是多少,又便宜多少,到时候再说。
白善笑着应下,送走余管事后便转身上楼,和程九郎又重新叫了一桌酒菜。
周满和白二郎悄悄摸了摸肚子,觉得是吃不下了,再吃就撑了,对胃不好,所以他们只能看着桌子上的吃食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