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第0572章君臣
六月底时,秦始皇的封赏,由谒者杨樛送到临淄……
黑夫谢过君恩,又恭恭敬敬,接过了刻“大庶长”字样的墨色玉圭。
大庶长是秦的第十八等爵,商鞅变法之前,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之后地位稍降,但仅次于侯……
谒者大夫杨樛亦朝黑夫拱手道:
“这样的玉圭,尉君可是换了十来枚了,从粗糙的石玉变成白玉,再变成稀有的墨玉、紫玉,从三寸到半尺,再变成现今一尺,距离一尺二寸的紫玉圭,仅有二寸之遥了。”
杨樛不由感慨,七年前,他奉命去给黑夫送“左庶长”玉圭,虽然他断定这个年轻军吏日后定成大器,却也没料到,他爬得这么快,这么高,不过七年时间,就完成了“卿”这一级别,从最低到最高的征程,迈过这一步,便能到达人臣荣耀的顶点:封侯!
最夸张的还不是七年八级,而是经常连跳两级。眼下黑夫的爵位,已经和他的老丈人,廷尉叶腾等同了,若非太过年轻,直接召回咸阳,担任九卿或者其副手,亦完全足够……
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过去了,胡须倒是长得老长,爵位却只升了两级,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都是托了杨大夫的福,每次黑夫升爵,皆是大夫来告知,实乃黑夫的赐福星官!”
黑夫仍旧满口谦逊,让杨樛很受用,但也不敢有过多交集,秦始皇最忌讳近臣与封疆大吏交往过密了,公事还是得公办的……
好在,黑夫也很懂,他这边才接过大庶长玉圭,又立刻让人将漆合端上来,里面静静躺着鎏金虎符,左右两边都在……
秦朝制度森严,为了防止将领坐大,除了长期镇守边关的大将外,每逢战前才给主帅、副将发放虎符,符不合,兵不发。战争一旦结束,就要立刻交还,如此一来,兵权便永远控制在君主手中。
所以纵然如武安君白起者,君要你死,亦不得不死,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秦法律令,它不仅是秦吏的武器,也是约束他们的绳索,而握着绳索另一头的人,是君主。
持其一端,想松就松,想紧就紧。
所以商鞅能兴法教,也能作法自毙。范雎能在秦昭王的庇护下躲过一次咎责,但当秦昭王不再需要他时,亦要受刑罚处死。韩非在笔下说透了一切,处处为加强帝王权柄考虑,却忘记了,当他希望的那种“完美君主”终于应运而生时,他这位将君王心思权势剖析透彻的“知己”,也走到了末路。
“你说的每句话都对,但既然你如此聪明,又对韩念念不忘,那对不起,只有让你去死了!”
君主都是叶公好龙的,没人懂自己时自叹孤家寡人,有人懂自己时,却又害怕本心被揣摩。再者,知己可为友,不可为臣,而万万人之上的帝王,是没有朋友的。
“也只有张仪这种鬼机灵,功成名就后,才溜得飞快,算是得了善终吧……”黑夫暗道。
和第一次得到玉圭时的单纯欣喜不同,此时此刻,这淡紫色的大庶长标志握在黑夫手中时,他却感受不到这“暖玉”的温暖,只有冰凉,丝丝入心。
他的心,早就脏了。
说实话,皇帝的封赏还是很公平的,除了刻意拔高了黑夫一级外,皆严格按照律令来执行。黑夫之下曹参、共敖等人,都有升爵,共敖以平原津一战斩杀田都,一跃成为“五大夫”,曹参也因破高唐时,手下部队有先登之功,又斩杀田横,遂连升两级,变成了“官大夫”。
全军将士有功者,亦各按军爵律封爵,新得的田亩,多被安插在齐地本土,叛乱诸田原先的土地上……
这是鲜少出现的事,先前秦始皇灭六国,亡其社稷,却不触及基层。甚至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承认原先的土地归属,不碰这块蛋糕。
而秦军士卒的封赏,多发回原籍,灭楚之战后,整整六十万人升爵,地一下子不够分,就安排到豫章、北地等边疆开荒,当时还引发了不少怨言,黑夫手下的共敖,气得差点想兵变……
可这次,皇帝却一反常态,开始将秦兵将士的田地,安插在人口众多的齐地,这释放了不一般的信号:
如果说,泰山封禅代表秦始皇和六国,尤其是齐鲁知识分子的决裂。
那么,这次诸田齐乱,则让皇帝完全抛弃了先前“缓缓图之”的想法,他不再满足于维持过去的状态,朝廷政策徒然收紧!
诸田或灭或迁,兵卒和军功地主会被安插进来,稀释当地势力。
另一方面,被秦始皇从2000追加到10000人的处死人数,将被带去各处,钉死在齐、楚、燕、韩、赵、魏各地,每一处亭舍,这亦意味着,皇帝彻底平抛弃了王道政治的可能,打算以兵道、霸道,用暴力和恐怖来压制天下……
这种纠之以猛,或许会变成火上浇油。
但彭城的满朝文武,没人敢劝,秦始皇是一个报复心很重的人,刺杀加反叛,这被多处死的八千人,代表着皇帝的怒火。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这时候跟皇帝讲怀柔的人,怕是要被当做那种“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者”的五奸之一吧。
嗯,头铁又天真的扶苏除外,可惜他身在咸阳,鞭长莫及。
所以,黑夫的这种往自己手上染血的“自污”,也是无可奈何。
那种君臣际会的场景,只是文人墨客的想象,或者说,春秋之时的领主和家臣,因为宗法、封建、血脉的羁绊,或许还有赤胆忠心。
但在战国,在秦,在权力顶端的朝堂之上。真实的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又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维持两者的,更多是利益,而非所谓的“忠义”。
秦始皇喜欢读韩非子,黑夫的老丈人叶腾也是韩非粉丝,所以黑夫有幸读过其中几篇。
韩非讲过一个故事:“夫卖佣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易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功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这是说,雇农用力耕种,不是由于对主人有什么恩爱,而是由于能多得报酬;主人对雇农的待遇较好,也不是由于他们爱护雇农,而是希望雇农把田耕种得好些。
主人好比皇帝,雇农好比群臣,主卖官爵,臣卖智力,这就是官僚帝国君臣关系的写照。
真实,太真实了。
双方因势之高下而为君臣,维系关系的说到底还是利益,但君与臣的利益,往往不同:君主希望臣子能一心为公,但臣子往往怀有私心,要为自己牟利,要为自己和家族留后路,甚至出于安全的考虑,想要把身上绑着的绳子松一松,甚至太阿倒持,让剑尖的那头对准君主。
玩得好的,就成了田氏,成了赵魏韩,玩得不好的,就成了吕不韦。
这种矛盾,就决定了,不管在那种情境下,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博弈,是一刻也不会停止的!
所以黑夫面对秦始皇,这位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大老板,还想干干净净,出淤泥而不染,不太可能啊……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身处体制之内,皇帝的信任,是黑夫还能继续做事的源泉,若是失了帝心,死倒不至于,但一纸命令,他就要滚回咸阳做寓公。
只有不断做事,才能想方设法,游到“势”的上游,因势利便。
黑夫赌对了,他让皇帝龙颜大悦,连升两级不说,还放了黑夫一马,不必他继续污手,放他回胶东。
高唐之战已经结束半个多月,“田逆”几乎全部被歼俘虏,巨鹿郡的鲁勾践等人,也遁入河间老林子里,除此之外,因为叛乱平定迅速,楚、魏、燕、韩等地的豪侠,尚未来得及反应,只能继续蛰伏。
早先还乌云密布的关东天空,吹了一阵黑风后,便又云开雾散了。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发现,太阳,那炙热的太阳,它并未落下,依然高高在上,给体制内的人带来光明,给体制外的人带去酷烈暴晒!
天还亮,夜尚早。
秦吏在兵卒保护下,回到了反叛的各县,追捕逃民,将他们绑起来,送到长城、河西、骊山去。济北、临淄郡府则重新补充郡兵,抓紧肃清诸田残余。经过这场叛乱后,皇帝已决定,齐地四郡的“诸田”,绝不能再留!统统依照胶东模式,反叛的夷灭,还没反的,也强行迁离。
可以想见,执行过程必定是粗暴的,零星的反抗依然会出现,这又是一波腥风血雨……
好在,在周遭郡县一团乱时,胶东却一片和平。
……
秦始皇三十二年七月初,黑夫带着数千胶东兵回到淳于县。
和黑夫一年半前初来乍到,在结冰的河面上遭到险恶刺杀不同。这一次,他才刚渡过潍水,踏上胶东土地,便见到亭舍边,在郡吏、县令带领下,有一大群士人隔着警惕的兵卒亲卫,朝黑夫作揖。
是郡中晏氏、国氏、高氏、吕氏等姜齐旧族的族长,以及各县士人、公学弟子,他们身后,则是箪食壶浆的“百姓”,其实还是那些先前得了利益的闾左、庸保,但加起来,也有上千人之多。
见到黑夫旗号,众人竟纷纷朝他下拜顿首:
“胶东士庶父老,恭迎郡君归来,亦多谢郡守未雨绸缪,迁夷诸田,让胶东免受兵乱之灾!”
第0573章
十鸟在林
“恭贺主外人散尽,连曹参这种加入不到两年的新人也退下,眼瞅着只剩下自己和共敖两名“心腹之臣”,陈平便大大方方地恭喜起黑夫来,并口称主黑夫奉命出郡平叛,不在胶东的这三个朵月里,陈平以“郡守长史”身份帮他稳住了大后方,与监御史、郡丞协调,非但没有让胶东生乱,还能在黑夫初定临淄之乱那段时间里,稳定提供的后勤辎重,甚至还能“接纳”一部分从临淄郡避兵乱逃到胶东的黔首,功不可没。
黑夫事后也要为他向朝廷表功,但被陈平推辞了。
他的理由,是私下告诉黑夫的:“数年前破匈奴一事,陈平已经名扬北地,若平爵位再升,恐不能继续在主君身边为幕僚……”
这句话,让因斩将夺旗之功,成了“五大夫”而沾沾自喜的共敖一愣。
他忠于的,是为了兑现“带你们回家”这个承诺,亲涉险境诈降的黑夫。是以区区黔首身份,带着一帮子同样是泥腿子草根的兄弟,在这乱世洪流里,硬生生杀出一条路,告诉他们“公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黑夫。而不是共敖很早以前,就嗤之以鼻的朝廷,更不是利用完南郡士卒后,就将他们扔在豫章南荒之地,将流放当做赏赐的皇帝……
共敖最骄傲自得的一件事,便是黑夫新婚之时,唯独他毅然辞官,不远千里北上,为黑夫副车持辔,并就此留在其身边,随他一步步高升,北击匈奴,东平海滨,天下侧目,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不但眼界开阔了许多,爵位也越升越高,远远超过了留在豫章做县尉的利咸、东门豹、小陶,更别说最早跟随黑夫的季婴。对此,共敖是颇为自得的。
可陈平一席话,却让他恍然大悟。
是啊,若是自己爵位再升,到了“卿”的级别,就不好再继续给黑夫做“门客”了,指不定哪天,就会被朝廷征辟调走,到那时,他还想像过去那样,挂印辞职么?
于是他不得不佩服,还是陈平这厮聪明啊,知道隐功。
只可惜,共敖的爵位已经到手,不可能退掉,只能暗暗琢磨,以后遇上类似的事,要避免露头立功了。
而陈平那边,黑夫也没有大公无私,非要为陈平表功,而是私下赠了他四十万钱,共敖也得了二十万钱,黑夫说这是他们在南郡甘蔗地的“分红”……
分红是什么共敖不懂,他只是继续聚精会神,听起黑夫和陈平的对话来,真是句句都有话,每个词都有学问。
“你恭贺我什么?尊爵为大庶长?”
黑夫一边看着陈平从郡府带来的文件,回答显得有些漫不经心。连升两级,距离封侯之愿只有一步之遥的黑夫,早没了十年前,在安陆县城擒盗为公士的新奇,外黄之战斩首得爵的欣喜。毕竟升级这种东西,次数多了,终有一天会麻木。
他放下卷宗道:“你当知晓,陛下赐我朱服,但那朱服深衣,可是用上万人的血染红的!自此以后,提到黑夫,便会想起我在临淄督斩上千白首老者的行径,想起我向皇帝提议,钉叛贼于亭舍途道的恶名,天下恨我之人,比过去多了十倍百倍,这也值得恭贺?”
陈平却笑道:“赵人能记得白起屠长平之仇,常欲报秦,是因为那四十五万赵人的父母兄弟妻子尚在,倘若彼辈流离失所,朝不保夕,那纵然还记得长平之事,却也无可奈何。当然,赵的邻国,比如燕国,会记住这一切,但他们对武安君,对秦,不再是仇恨,而是敬畏!”
“如今情势相似,田逆叛贼死尽,贼众家眷或逃亡或被擒,被擒者要送去长城、骊山、张掖、辽东服苦役,他们的恨,伤不了主君分毫。而其邻人,乡党,乃至于天下人,除了那些一心反秦复辟的叛贼外,普通人听闻此事后,对主君当是畏惧多过愤恨……”
一口气说完这些后,陈平总结道:“平的家乡还有一句俗话,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眼下天下人对主君畏惧也好,愤恨也好,无伤大雅,反倒是胶东人,颇为感激主君,这才是当今最重要的事。”
这件事,在全郡豪贵士庶在潍水旁恭迎黑夫时,黑夫便明白了。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因为黑夫抢先一步,将胶东诸田或夷灭或迁徙,又乘着秦始皇东巡加强治安,打击了轻侠活动,从根本上断绝了叛乱之源。
所以当琅琊出了谋刺案,到处抓人时。当临淄郡万人反叛,席卷数县,差点连临淄也易帜时。当济北亡羊补牢失败,诸田举事,波及半个郡时。唯独胶东,只有零星轻侠闹事,被当成“治安问题”轻松解决了。
当黑夫聚合各郡大军,与贼众战于高唐,军民死伤数万,流离失所者十数万时,更有不少临淄难民,跑来胶东寻求避难。
所以,在胶东郡,除了姜齐旧族,得地闾左等背靠官府的既得利益者,各阶层的士庶,看到隔壁富庶繁华的临淄一片凋敝混乱,也暗自庆幸……
“幸好胶东郡守是位能吏!”
等被擒获的叛贼由官吏带到亭舍,活活钉在木架上时,胶东本地人心有戚戚之余,又在想:“万幸,尉郡守在胶东待民和善,从未不教而诛。”
人的心理啊,只要火不烧到自家房梁上,便都喜欢隔岸观火。
良民无罪,叛贼活该,这是大多数胶东黔首的想法,至于囚犯的痛苦哀嚎,走远点,捂上耳朵,慢慢地自然就淡了,顺便告诫自己家的小子:“勿要学彼辈谋逆,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总之,这三个月间,黑夫在胶东的风评,已经从先前的“友善”,飙升到了“崇敬”,这便是陈平所说的“一鸟在手”!
在陈平看来,这是黑夫早就计划好的,看似染血自污,实则威名远播!
“故,平要恭贺主君的事,并非主君拜爵大庶长,而是……”
陈平对黑夫长拜作揖:“而是胶东之窟,成矣!”
大老粗共敖却听懵了,二人的对话,有太多隐喻,他完全听不懂,比如那什么鸟?什么窟?到底是何意!
陈平解释道:“手中有鸟,鸟入窟中,待羽翼丰满之际,便可展翅而飞。”
一边说,他还看向黑夫,这是试探,但黑夫却没有呵斥,只是摇了摇头,不置可否。
这倒是让共敖想起了多年之前,那时候他和刚来的陈平还不太和睦,直到某一天他说错了一句话,说“豫章是郡尉家的后院!”被黑夫呵斥了一顿,时候陈平却找到他,说自己对此言,深以为然!以此为契机,二人关系才稍微改善,眼下一文一武,成了黑夫的左膀右臂。(第425章)
共敖似乎有点明白了。
但好容易搞懂一件事,陈平却又开始说他听不懂的话了:“主君,但这窟中,仍然有一处隐患。虽然彼辈自作自受失了宠,但随着这太阳渐渐落山,谁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又重新启用彼辈,到那时候,胶东局势便又有了变数,主君,打蛇不死终有害,除恶必尽啊!”
“知道了。”
黑夫终于发话了,陈平说得对,未来有可能改变皇帝对胶东想法、计划的,只剩下一群人,不可不防啊,反正也结仇了,正好手里有他们一堆黑料,岂能不落井下石?
“但这次,彼辈马脚露出太多,甚至不需我亲自出手,自然有人喜滋滋地代劳……”
……
七月中旬,已经抵达九江郡的秦始皇,接到了胶东、临淄两郡郡丞密报:说在追查叛贼的过程中,发现有方术士参与了诸田的反叛,并为其联络豪强轻侠,更惊人的是……
“更有叛贼招供,说陛下遇刺已亡的谣言,亦是身边方术士所传!”
第0574章
坑术士
“我要乞鞠!我冤枉!”
九江郡郡府大堂上,一场审讯接近尾声,方术士侯生连连稽首喊冤,但高坐堂上的廷尉叶腾却无动于衷。
“乡啬夫审之不公,可乞鞠于县丞,县丞审之不公,可乞鞠于郡丞,郡丞审之不公,可再乞鞠至廷尉……”
此乃秦朝的复审制度,可若是廷尉这“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判定有罪,嫌疑人,便再无乞求复审的可能!
侯生不死心,这个研究药石和长生不老一辈子的方术士,声音变得嘶声力竭:“我要亲自谒见陛下,陈述冤情,那些与刺客叛贼勾结的事,皆是卢生、韩终等人所谋,我一概不知啊!”
“汝等同为方术士,譬如邻里,同谋是罪,知情不报是罪,不知亦是罪,足以株连!”
但叶腾只是冷笑了一下,让人将侯生带回阴暗的牢房,自己也松了口气,这场震动天下的大案,终于可以了结了。
胶东、临淄提供的证据,其实只是给方术士定罪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在三月份,秦始皇在琅琊莒南遇刺后,廷尉就将此案当做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谋逆案。他们不但要追捕逃窜的刺客,找到刺杀的主谋,连皇帝行驾内部,到底是谁泄露了皇帝行踪、车乘,也要查个一清二楚!
因为事情太巧合了,刺客不但知道皇帝车驾行经的路线、时间,还能直接命中皇帝乘坐的车辆,若非中车府令赵高驾驭得当,拼着车翻手断,让大锤未能直接破车窗而入,秦始皇恐怕要受重伤。
“定是出了内鬼!”
廷尉叶腾如此笃定,能知晓皇帝乘坐的,只有御驾最亲近的人,所以当日随驾的数千人,从九卿大臣到普通郎卫、车夫,几乎都经受了廷尉黑衣法吏调查。
叶腾作为李斯的继任者,他必须表现出自己的精明强干,在刑狱方面,不亚于前任。
所以廷尉署效率很高,在大索天下十日,向各地发放刺客批量的印刷图影后,那个刺杀未遂,力战后自尽的大力士身份渐渐拨云见日:有亭驿举报,说此人曾在临淄等地出没,他推着车辇,作奴仆打扮,随一个中年商贾走动,后来两人转道济北去了薛郡,又从薛郡去了琅琊……
奇人异士,哪怕易装,但见过一次,便不会忘记。
眼看案情有了着落,廷尉署欣喜不已,只可惜,接着就遇上了临淄郡、济北叛乱。
兵荒马乱间,一切都乱了套,朝廷法吏也无法展开调查,只好等黑夫定临淄、高唐后,廷尉才立刻派人到当地彻查。但因为动乱,使得民众流散,亭驿被毁,调查取证十分艰难。
好在廷尉认定,刺杀之后,便是诸田叛乱接踵而至,两者肯定有关联。廷尉对被抓获的叛贼、海寇头目严刑逼,得知了这样的消息:
那个有谋刺嫌疑的“中年商贾”叫张良,乃韩地贵族,家族五世相韩,此人一直对复韩念念不忘,新郑之乱后,他便跑到了东方,在齐楚之间游荡。齐亡后,张良随雍门司马等人,渡海去了沙门岛,但没呆多久,又进一步去了海那边的沧海君处避难,数年后,又借道沙门岛返回,这时候,他身边已经多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夷人力士……
叶腾立刻给刺杀案定了性:所以这是一场沧海君、诸田和六国复辟势力合谋的刺杀!
随着审讯深入,为这群叛贼传递皇帝御驾消息,乃至于事后散播谣言的人,也浮出了水面。
“方术士!”
抓捕行动立刻进行,直到现在,秦始皇的御驾,还跟着不少方术士呢……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侯生,但这个一门心思追求炼制长生不死药的家伙,居然对这些事情茫然不知。
嫌疑最大的,反倒是卢生、韩终二人,但此二人早在秦始皇离开胶东、琅琊时,就陆续请辞,借口是去名山大川采药。
连带那个在芝罘岛上,差点把秦始皇忽悠的安期生,早在皇帝离开胶东时,他也留书一封,说是云游四海,为皇帝寻找长生药去了,还将皇帝赐予的两百金,原封不动留在馆舍,更留了一双“赤玉履”,显得神秘兮兮。
当时皇帝以为神,还有些遗憾,可现在一看,这老家伙也是匆忙跑路啊!
叶腾立刻发布缉捕令,令各郡搜索卢生、韩终、安期生行踪。但只在陈郡抓到了韩终的弟子,弟子如实交待,韩终过去几年,一直和一位“中年商贾”有联系,很可能就是张良!
甚至连韩终本人的身份,也被披露出来,原来是韩国公族庶支!
除了参与谋刺外,方术士的其他罪行也被一一查明,比如一些齐地方术士为诸田作预言伪书,说什么“田当复,咸当隳”,意思是田氏要复国,秦朝的咸阳会遭受六国名城一样的命运,妖言惑众。
在向秦始皇汇报案件情况时,叶腾便道:“彼辈或早已心怀叵测,或因胶东之行,方术士遭斥而心怀怨望,遂与田逆、刺客合谋!”
事后看来,方术士的一切举动,都显得可疑,比如侯生、韩终欲炼制“不死药”,想说服秦始皇服用,谁知道这是不是毒药?
而皇帝不愿轻易服食时,方术士又借口缺少材料,非得世间罕有的矿物灵药才能炼制,显然是在拖时间。
在胶东时,他们一直鼓动秦始皇乘坐大船出海,海外凶险莫测,更有海寇潜伏,置天子于危堂,其心可诛也!
前不久,秦始皇在彭城没捞到大鼎后,民间甚至有传言,其实找到了鼎,即将要把鼎打捞上来时,鼎内一龙头伸出,咬断了系鼎的绳索,鼎复沉入水下,不见踪迹,这是皇帝无德,不当为天子,无法聚齐九鼎的预兆……
这件事,恐怕也是方术士编造传谣的吧!
秦始皇最恨的便是欺骗和背叛,遂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