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20章

    刘仲一喜,强自按捺下来,等刘木匠把人介绍完。

    剩下的就是生产组的事情了。

    刘木匠自己负责书箱的生产,手下另有几个小管事,负责各个生产环节。

    漆面是书箱最重要的门面,所以漆工组的地位又比其他生产小组更高,暂由芸娘主要负责。

    现在生产组共有工人八十人,再加上他们这些管事和厨房的何氏邱氏,人数共有一百人整。

    芸娘说,她手下的漆工已经教得差不多了,随时可以投入生产中。

    刘木匠那边也是,因为每个人只需要负责其中某个小部分,旧人带新人,目前各小组已经完成基础上岗要求。

    这一番介绍下来,秦瑶对每个人的情况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面的会议内容就方便展开来讲解了。

    在场会写字的只有秦瑶自己,刘木匠和刘琪,总共三个人识字的,其中刘木匠还是个半吊子,秦瑶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

    于是第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办扫盲班。

    众人倒是挺意外的,因为秦瑶不在的这段时间,大家伙不识字也不影响沟通和干活。

    不过读书习字在村人眼中一直是件神圣的事,是以几乎没有反对的,全票通过。

    但具体要怎么办这个扫盲班,被扫盲对象又是什么人,学习标准等都还需要准备。

    秦瑶看向顺子,目前就他活最少,“顺子,扫盲班这个事你来负责安排,先想个章程来,想好了告诉我。”

    顺子忙点头应下,“好嘞!”

    应完,脸就皱了起来,因为他一个连学堂都没进去过的人,遇到识字的事情当真是两眼一抹黑。

    不过很快顺子的神情就舒展开了,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好像还有刘季这个好兄弟可以帮忙出主意!

    安排了扫盲班的事情后,秦瑶将自己先前做好的计划表取出,读给众人听。

    “现在厂房建设已经快要完成,原有厂房还在,所以明天开始,就可以轮流安排一部分工人上岗进行试生产。”

    “本月最后一日新厂房竣工,下月一号,即进入全面生产状态!”

    “七月中旬,我们将要交出首批三千只神力书箱,余下六千只书箱,要在九月结束之前全部交出,为了确保能如期完成交货任务,这段时间大家伙肯定要辛苦一下了。”

    “但不能因为工期短,就用鱼目混珠,咱们必须要保质保量,如期交出货物!”

    刚刚还笑着,说到这,秦瑶整个人都变得严肃起来,沉声道:

    “这次交货的质量只要通过检验,那就会有下一个一万订单、两万订单、甚至是三万订单!”

    听见这话,在场众人呼吸明显一促。

    他们懂的,为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为了吃香喝辣的好日子,都暗暗牟足了劲,一定要把这次的货完成得漂漂亮亮!

    村长之前担心的事情,也在秦瑶这段话中得到解答,知道这是个能走很长的工厂,后面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到实处,嘴角笑容再也压不下去。

    族长掰着手指在算账,一万只书箱,那该是多少银子来着?

    不等老人家算出,刘琪那边已经激动的站起来,难以置信的问:

    “秦管事,一万只书箱,那咱们厂不得赚上几千两银子啊?”

    秦瑶颔首,这笔账但凡是会算数的都能算出来大概。当场告诉众人,这是一笔投入金额总数达到两千两银子的大单子。

    “投入就要两千两?”刘木匠惊呆了,因为他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数字。

    先前看秦瑶寄过来五十两银子,还在信上说是笔大单,他以为四五百两就已经顶天了,谁想到居然是几千两。

    一时间,在场众人又想笑又想哭,笑是开心,想哭也是因为太开心。

    秦瑶赶紧打住,会还没开完呢,继续!

    “咱们现在摊子大了,需要一个专业的账房先生,还有后续仓库的管理,刘仲、刘肥你们护卫小队暂时顶上。”

    秦瑶也知道找账房这件事指望不了他们,自己包揽下来,“我亲自去找账房,人没找到之前账房还是暂时先由我负责。”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咱们自己组建车队的事。”

    终于说到自己提出的建议,刘仲坐正,准备认真听一听。

    269

    全村的希望

    按照秦瑶的想法,车队模式最好的一半固定一半游击。

    刘肥举起手,“什么是游击?”

    秦瑶解释:“就是不固定的。”

    众人点点头,明白了。

    刘仲问:“那固定的是指咱们厂里长期租赁的吗?”

    “不是租。”秦瑶摇摇头,“是买。”

    而且都买马车,马耐力好,速度快,远程运输的时候比牛车更便捷。

    牛车秦瑶自己家有一辆,可以租赁给文具厂使用,近距离的日常采买,一辆牛车足以。

    “那咱们得买几辆马车?”刘柏有点激动的问,毕竟他现在管着运输这块儿,且听三弟妹的意思,日后他们还得把货物给客人送到家门口去。

    开阳县以外的地方,对村里人来说是想象不到的,兴奋之余,还有担忧。

    不过秦瑶告诉他们,她会亲自带队完成这一笔订单的运输任务,有她带头,刘柏刘肥顿时安心了,微微离开长凳的屁股瞬间坐实。

    秦瑶道:“神力书箱很占地,肯定不能用常规式的车厢或者车板,我们要换成带拖斗的车,这样才能装得更多。”

    “按照一辆拖斗车的载力,运输队常年需要保持十到十五辆马车的运力,但一下子购买十五辆马车对刚刚起步的咱们来说成本有点大。”

    “所以,咱们厂自己买七辆马车,剩下的选择与周边有马车的车夫签订长期租赁契约。”

    “合作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选择,可以是包年,也可以包月,还可以按照次数来结算,比较自由灵活。”

    刘柏和刘肥听得连连点头,觉得秦瑶这个办法挺好的。

    村长好奇的问秦瑶:“那我家的马车是不是也能到咱们厂里来帮忙运东西?”

    秦瑶笑着点点头,“当然可以,这些租赁契约咱们村里人也能来签。”

    村长一喜,急急追问:“那这个年租和月租分别是多少钱?”

    秦瑶说:“按照市场价来,今天我已经打发刘季出去打听了,到时候我会写一个价目牌子挂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村长乐呵呵的说:“好好好,我信你,先给我家刘琪他爹留一份行不行?”

    秦瑶颔首,马上示意刘柏把村长家的马车记一下,先给一个名额。

    不过丑话秦瑶也说在前头,既然入了她的车队,就得守她车队的规矩,按照她制定的标准去执行。

    比如后面车队组起来了,她要提前先给车夫们进行野外押运的培训之类的。

    村长听见这话,更觉得惊喜了,谁不知道秦瑶见多识广,她肯教,他们一准好好学!

    “要是他爹学不好,你只管跟我说,看老子来收拾他!”村长拍着胸脯,中气十足地对秦瑶如是嘱咐道。

    刘琪挠挠头,暗暗替自家亲爹抹了把冷汗。

    车队的事情也是全票通过,秦瑶询问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众人纷纷摇头,眼下这些就已经足够他们折腾了,可不敢再提出问题。

    “既然大家没问题了,那么我们今天的短会就开到这里。”

    秦瑶站起身,抬手示意众人也起来,认真说:“散会!”

    站得笔直的众人听见“散会”这两个字,顿觉浑身一松,一个个都懒散松垮下来。

    正好前边喊着吃晌午饭了,众人纷纷散去。

    秦瑶嘱咐刘仲一会儿吃完饭来跟自己支取马车购买费用,刘仲欣喜应下,赶紧抓住急着去吃饭的刘琪,让这小子帮自己算一下买那么多马车到底要多少钱。

    毕竟人家家里是买过马车的,有经验。

    秦瑶邀请村长和族长一起去前边空地吃个便饭,二老摆摆手,说他们半上午才吃,这会儿还撑着呢。

    秦瑶便陪着二老慢慢走回村子,顺便问了一下要到官府登记报备的事。

    这可是头等大事,要是没办妥,官府就有一万个理由关停她的文具厂,或者是收取天价杂税。

    虽然秦瑶觉得现在开阳县县令应该不会这么做,但往往做下这些事的人都是衙门里那些最不起眼的小吏。

    村里老人总是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呐。”

    对底层百姓而言,小吏手中掌握的那一点点权利,比如催缴税费和缉捕,正好将普通农人压得死死的。

    村长让秦瑶不要紧张,只管把文具厂办下去就好,他已经提前给里正那边打过招呼了。

    至于到官府备案的事现在还不急,因为现在根本进不了城。

    “等流民散去后,再去官府登报即可。”村长笑着说:“到时候我跟你一块儿去。”

    秦瑶没想到村长居然提前帮忙跟里正那打了招呼,既惊讶又有点感动。

    这一刻,她知道他们之前一起许下的美好愿景,村长并没有当成玩笑,而是真的有一直在向它靠近。

    岔路口到了,村长和族长示意秦瑶别送了,忙她自己的去,分别前,两个老人欣慰的嘱咐秦瑶:“好好干啊。”

    如果二老在现代,此时一定会再加上一句——你就是我们全村的希望!

    秦瑶重重颔首,目送二老走远,转身朝家中走去。

    刘季不在家,家里四个小孩也都在外面疯玩去了,院子里空荡荡。

    秦瑶打开库房的锁,取了两盒茶,又拿了点从府城那边带回来的干货,送到了村长和族长家。

    这么一会儿功夫,二老又下地去了,秦瑶把东西交给他们家人,路过田边的时候跟二老说了一声,把两人乐得,嘴角就没掉下来过。

    知道秦瑶是感谢他们和里正那打了招呼,也没跟她客气。

    族长还开玩笑的说:“老了,牙口不好了,下回记得拿些松软的点心来!”

    “你这人,人家瑶娘客气你还蹬鼻子上脸了!”村长嗤道。

    族长哈哈的笑,一口牙已经掉落大半,一点都不生气,见秦瑶还站在路边看着他们两个老的笑,赶紧收了笑,挥挥手,撵她走。

    秦瑶好笑的点点头,背着族人,两个老人跟小孩似的,全没了往日的威严样子。

    秦瑶回到厂里时,大家伙已经吃完了午饭,三三两两围坐在空地上休息。

    何氏给她留了半罐子的饭菜,秦瑶抱着坐到一边吃,芸娘赶紧来到她身前,商量刚刚会议上遗漏的事——书箱肩带还没着落呢!

    270

    人丁兴旺

    芸娘语速极快的问:“刚刚刘琪给我们大家伙重新念了秦管事你写的交货标准,上面说每一只书箱都要配两根肩带?”

    秦瑶大口吃着饭,空不出嘴,闻言点点头,眼神询问她有什么问题。何氏的手艺已经很好了,现在再加上邱氏的细节,天爷啊,她都不知道工人们原来吃得这么好!

    低头又往嘴里送了一大口浸了菜汤的杂粮馒头,香死。

    同在一个场地,秦瑶心情飞扬,芸娘神情纠结。

    “原先咱们是同县城绣坊买现成的,有些贵,现在要的量一下子从一百变成了一万,算了下账,更贵!”

    她犹豫的提议:“我刚刚想着,要不咱们拿给附近几个村的媳妇们来做怎么样?”

    秦瑶疑惑问:“她们的绣工能达到咱们的标准吗?”

    芸娘狂点头,“可以的可以的,咱们这附近的村子有好几个是手艺很好的绣娘,而且肩带上的纹样很简单,她们做的话,咱们只要给她们原料,再给几十文钱就好。”

    芸娘刚刚算过成本,原来到绣坊买现成的,一条肩带要他们九十文钱,但如果请村里的女人们来做,成本可能只有五六十文。

    肩带的布料不用太好,只需要结实柔软,能够起到缓解肩部压力的作用就行。

    五六十文和九十文中间差了三四十文,一万只的差距,那可就是三四百两银子。

    秦瑶吃完了罐子里的饭菜,邱氏主动过来把罐子和筷子收走拿去洗,她就等秦瑶这个“空碗”了,洗完今天的活就干完,能回家咯~

    芸娘羡慕的看了何氏邱氏妯娌两一眼,继续和秦瑶说具体的操作细节。

    比如布料和针线她们还是可以和城里绣坊那边进货,量大了成本价格可以再压低一些,然后再通知附近绣娘们过来领活。

    最好是一个村有一个能主事的绣娘负责监工,帮忙把关和拿布交货,这样也方便统一管理。

    再有就是,按件计费,多做多得,少做少得,每一件绣活的价格都可以明确标明出来,城里的绣坊绣娘厉害价格开得高,但肩带其实对她们来说是杀鸡用牛刀。

    村里的绣娘们只要一件给个十五、二十文的,多的是人抢着做这个活。

    手脚快的,一天能做两副肩带出来呢。

    秦瑶惊叹的看着芸娘,杀鸡用牛刀这个词她都会说了。

    再想想一年前的芸娘,专心守着家里那个小小档口,说话温声细语的,也不怎么出门,行事更没有如今的果决和魄力。

    “秦总管,你觉得怎么样?”芸娘有点忐忑的望着秦瑶,等她做出决定。

    秦瑶起身道:“很好啊,你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不错,那这件事就照你说的来办,你先把章程拟出来给我,我看过觉得没问题再给你们拨款去办。”

    芸娘大喜,忙点头说自己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但随即,又突然想起来自己一个字都不会写,只知道怎么弹墨,笑容垮下来。

    秦瑶知道她在烦心什么,建议她不会写可以用画的,或者在脑子里把事情顺序调整清晰后再来告诉她。

    “又或者,你找个会写的人帮你写。”秦瑶笑着看向已经被刘仲摁在石磨前打算盘算数的刘琪,冲芸娘眨了眨眼。

    芸娘“嘿”的一声笑出来,她明白了。

    秦瑶一整个下午都在厂里,哪有忙需要就去帮一把,有她加入,大家伙干活好像都有劲了些。

    最开心的莫过于刘木匠,秦瑶一来,压在他肩上的责任通通卸下,还得闲与九叔坐在木料堆上抽一口旱烟。

    二人看着即将完工的新工厂,笑容灿烂,眼睛都亮晶晶的。

    傍晚时分,各村聚集过来的工人们这才下工结伴归去。

    原本一年到头都没几个人影的山间小路上,现在能听见人聊天的回音。

    那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间回荡,给这些安静得过分的山林带来无限活力。

    在田间干活的刘家村村民们看着那些伴着夕阳下工归家的年轻工人们,只觉得这样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村里建了文具厂,人气聚集,兴旺之象呐。

    秦瑶踩着夕阳的尾巴回家,走过河边的田埂,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在冲她打招呼。

    有孩子在文具厂里的,嘱咐她孩子要是不听话就告诉他们,他们帮她收拾那些臭小子。

    家里有女儿便自豪的说:“我们闺女能干懂事着嘞,不用秦娘子操心,厂里管事派得活儿,一准能办好!”

    因为厂里不限制男女,不少未嫁或是待嫁的女孩都进了芸娘的漆工组,因为一眼看去都是女子,周嫂子还戏称她们这是娘子军。

    女孩拿到的工钱比一般的男木工还要多上两文,一日十二文的工钱,结算后拿回家都是沉甸甸一大包铜板。

    族人们这才发现,女孩也能赚钱养家,养活自己,本事不得了呢。

    原先天天把人丁兴旺挂在口头上,却不承认女孩也属于人丁的族老们,现在看见那些下工笑着结伴回家的女娃们,再是嘴硬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连声低喃:

    “旺了、旺了......”

    好几家家中只有女儿的,都把前来相看姑娘的媒婆赶走,说他们闺女现在还不急着嫁人,多养几年再说。

    这些十五岁的女孩们,正是厂里的主力呢,不但自己能赚钱还能给家里补贴,谁还会嫌弃她们大了还留在家中多张嘴吃饭呢?

    只盼着再多留几年,好吃好喝好穿的供着姑奶奶。

    不过也有极个别啃着儿女吸髓食骨的,上头的管事都留意着呢,把他们的工钱拿了,让他们要用钱再来找自己拿,免得被那些混蛋老子娘抢走。

    有了文具厂这个靠山,这些可怜孩子如今也能自己偷偷买点好吃食打牙祭,脸上养出了几分血色。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