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刘季和二郎泡萝卜送得及时,正好赶上公良缭和齐仙官师徒二人用膳。石头让厨房把萝卜切好亲自端上桌来。
公良缭这几日因为天冷没能出门溜轮椅,没运动,身体能量消耗低,自然也没什么胃口,正看着满桌的农家小菜思索何时去秦瑶家蹭顿阿旺做的饭时,鼻尖传来一股诱人的酸味儿。
是很香的酸,多种香料混合在一起的感觉,只是闻了闻,就能让他想到京都那家卖腌货的小店。
那店里的各种下饭菜,府中大厨都做不出来,就算做出来,也不是那个味道。
夏季胃口不佳时,命厨房熬一锅浓稠白粥,佐以那家店里的腌菜,他能喝上两大碗。
“什么味儿?”
石头一进门,老头就看了过去,眼睛盯着他手中瓷碟,神采越来越亮。
石头把泡萝卜放下,答道:“禀先生,这是刘公子送来的泡萝卜,许是知晓您今日胃口不佳,特意送来给您开胃的。”
齐仙官微微起身看了看,白白的萝卜点缀鲜红色的茱萸果,看着就很有食欲。
公良缭面上不显,还要吐槽一下刘季就知道搞这些不正经的花样,但伸出去的筷子却最迅速。
一筷子萝卜放进嘴里,微微凉,不过屋内火气旺盛,这点微凉反倒刚刚好,爽口清脆,公良缭一句话都不再多说,一筷子又一筷子吃了起来。
齐仙官等啊等,就等着老师开口,然后动筷。
谁想到,老头吃得完全停不下嘴,许久之后,久到齐仙官都快要端不住吞咽口水,老头像是才想起他,忙挥挥手,让他也来尝尝。
师长开口,徒弟这才敢上手,可惜没尝两片,瓷碟光亮如新,一片泡萝卜都没了。
齐仙官砸吧砸吧嘴,要不是屋外天黑路滑,他现在就想散步到秦瑶家去,把她家泡萝卜的缸子全偷过来。
石头可怜的看了看自家公子,又看看一脸满足,干完一大碗白米饭的公良缭,暗暗同自家公子眨了眨眼,还有呢。
齐仙官暗喜,等晚饭吃完,陪完老师,一出厅堂就让石头快带自己去加餐。
“公子别急,早已经片好着人放在您屋里了。”石头好笑的说道。
齐仙官欢喜跨进自己卧房,屋内已经点好灯,升好两盆炭炉,把屋子烘得暖和和的。
一叠白玉般的泡萝卜正安静躺在青色的瓷碟里,等他品尝。
齐仙官一口气吃了个爽,抬头发现石头还站在跟前,一副等着有话要说的样子,狐疑问:“还有何事?”
石头:“公子,最近开阳县发生了一件大事,您要听一听吗?”
齐仙官脑子一转就猜到了,“与刘季有关?”
石头勉强点点头,“算是吧,毕竟他也是秦娘子的相公。”
那就是和秦瑶有关。齐仙官目露疑惑,她不是一直在村中文具厂打理生意吗,开阳县发生的大事和她有什么关系?
“村里也没人谈论什么大事。”齐仙官不解道。
石头遥望秦瑶家的方向,深深叹了一口气,“公子,村里没几个人出去,所以无人谈论,但开阳县县城里,那叫一个热闹啊。”
石头同自家公子讲了金蟾蜍的事。
原来的开阳县三恶之一,因为一百亩地的恩怨,一夜之间惨遭报复失势败落,人人喊打,戏文里都不敢这么编。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刘季夫妇二人。开阳县里都传遍了,惹谁也不能惹了这对夫妇,要不然就是金家的下场。
齐仙官心中诧异,没想到这两三日里,身边的人居然干了件这么大的事。
但还是客观道:“这是为民除害,是好事不是吗。”
这一点石头也是同样看法,但细思极恐啊小公子!
“您知道现在剩下的两恶背地里如何称呼秦娘子吗?”
齐仙官摇头,示意石头别卖关子,痛快点一口气说完。
石头小声道:“恶霸都唤她恶鬼娘娘。”
平日里看起来面冷心热的人,暗地里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却是个有仇现场报,杀人不眨眼,手段狠毒的人,难道不觉很可怕?
齐仙官懵了一下,恶鬼竟在他身边?
抬眸瞥一眼石头那头皮发麻的惊悚模样,齐仙官觉得他想太多。
少年认真道:“恶霸唤她恶鬼娘娘,正是因为她站在无辜百姓这一边,在那些被恶霸迫害的百姓眼中,她可是他们的英雄!”
“石头,你以后少听那些话本子,都是穷书生编出来骗人的。”齐仙官严肃了神色,以主人的身份警告手下的人不要把英雄妖魔化。
石头忙跪了下来,垂首抱拳重重应:“属下知错,公子息怒!”
屋内静了一会儿,齐仙官才温和说:“起来吧。”
“谢公子。”石头这才起身,退到屋门后。
屋内只留下一名书童伺候,齐仙官来到书桌前选了一本书准备看一看,思绪却不在书上面。
齐仙官忽然觉得,他往日没皮没脸的季师弟这次有点正常得过分,倒显得生分。
出了这么大事,居然也没来知会一声,万一他这还有更好的法子呢?
想了想,齐仙官决定学习秦瑶,绝不内耗自己,放下书本上床睡觉,明天一早起来就亲自质问刘季这个师弟到底什么意思,有没有把他这个师兄放在眼里!
......
次日,刘季在忙完家中洗衣、扫地、练体、背书等事务,半上午刨一口热饭就急匆匆背着书箱来到莲院。
还没进去,就被披着玄色斗篷的小师兄堵在门口。
寒风呜呜的吹,刘季脊背一绷,冷得打了个哆嗦,“师兄何故站在门口挨冻?快快进屋烤火去,可冻死我了。”
说着就要上手,照着往常往小师兄肩上一揽,准备勾肩搭背。
“啪!”的一声,猝不及防的刘季被一只小手打了下手背。
比起家中恶妇的巴掌,这简直是小菜一碟,毫无感觉。
但是!
尊严扫地!
刘季下意识抬起手想给他一脑崩儿,齐仙官微微眯起眼与之对视,喝道:“刘季你敢!”
青年高高抬起的手,最后轻轻落在了男孩额前,“嘿嘿嘿,师兄你看看你,发型都被风吹乱了,来,师弟给你拨一拨......”
齐仙官面上冷哼一声,心里却长舒一口气,幸好,刘季没敢弹他这个师兄的脑门。
于是,师兄质问师弟:“遇到麻烦为何不同我讲?难道是觉得我年纪小便不能帮你了吗?”
齐仙官靠近刘季,小声补充道:“我姑父可是你们这的府刘季惊喜道:“那明年府试,能让府君通融一下,让我直接过吗?”
齐仙官瞠目:“你说什么?!”
刘季惊诧反问:“师兄你在说什么?”
驴唇不对马嘴,一时相视无言。
还是院里传来公良缭中气十足的一声吼:“这课是上还是不上了!”
尴尬对视的师兄弟二人,这才重新动起来。
365
暖房
十一月一到,温度骤降,一瞬间就有了冬天的感觉。
今年第一场雪来得很早,十一号秦瑶家书房建成邀请亲朋好友到家暖房那日,一点点沙粒般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了下来。
雪下了一个下午,晚间才停,屋顶上、地头田间,都盖上一层薄雪。
刘家村村民们却不再为了冬日来临而担忧,孩子们穿上厚厚的新棉袄,兴奋的在田间奔跑,去追逐那可怜一层薄薄雪花,拢到一起,捏成一个小雪球,便可以在孩子们中间当第一了。
大郎手上的伤已经完全恢复,刘肥也好全了,福隆商行需要的第二批书箱已经送达,这个大小伙便领着家中这些孩子,在雪地里称大王。
疯玩到傍晚要开饭,这才赶着大郎金花等人来到秦瑶家,入席用饭。
寒天里,村人们坐在屋外也不觉得冻,每桌底下都烧着炭盆,人气和火气都足,刚建成没几天的新书房,潮气一下子就散去了。
全家最开心的莫过于刘季,书房建成,忙不迭就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搬了过去。
原来的小屋子,砸了半边,一面留着做个小耳房,一面成了走廊,将前后院串通起来。
前来帮忙做饭的何氏羡慕道:“这瞧着也像是二进院了。”
回头逮住忙着端菜的刘柏,往老宅方向一抬下巴,“回头咱们家也做个这样的走廊,到时候门一关,爹娘住前院,咱们住后院,孩子们也不会吵到老人,你觉得好不好?”
村民催着快点上菜,要不该凉了,刘柏忙得要命,管她说什么,反正答应下来就是,笑呵呵说:“行行行,都听你的,你想咋干就咋干。”
何氏知道他未必听了进去,但这个态度她是极满意的,顿时笑开了花。
又一次抓住端了菜要走的男人,偷偷给他嘴里塞了一块儿肉。
刘柏又惊又羞,忙环视一周,见有人看见正在暧昧的冲自己笑,“腾”的闹个大红脸,嗔骂:“你干啥呢!”
何氏才不怕别人看,婆娘喂自家汉子吃东西咋啦!
“大嫂,也给我一块儿呗?”刘季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戏谑道。
何氏没好气:“你小孩啊,还给你一块儿!”
刘季哈哈大笑躲开何氏要甩过来的锅铲,赶紧低头检查自己的新袄子。
虽然上次秦瑶从府城回来没给他带礼物,但买回来的布还是有他一份,邱氏的手艺是真不错,这天青色的新衣他今天才穿上,要是被锅铲上的油渍甩到,那可就不美了。
也不敢再贫嘴,想起还在书房里烤火的老师,刘季求道:“大嫂,多给我拿份花生呗,老师想吃。”
何氏本来要骂他的,一听见是大儒老先生要吃,立马笑呵呵应下,“你回去等着,我这就单独起个小锅给你炒,炒好亲自给你们送去。”
“谢大嫂!”刘季这张嘴还是甜,何氏被他一谢,顿时没了脾气。
倒是堂屋门口,秦瑶看见刘肥领回来六个湿漉漉的孩子,其中最小那个打着喷嚏还要捧着一团雪递给她献宝,差点没忍住给那屁股蛋上来一巴掌。
“赶紧回屋把湿衣服换下来,特别是你刘平菱,别以为长得可爱我就不骂你,快点把雪扔了,换好衣裳来厨房喝姜汤!”
秦瑶说着,见其余几个也吸着鼻子,忙又补充一句:“都给我到厨房来,一人一碗姜汤!”
“还有你!”秦瑶隔空点了点刘肥,多大的人了,玩起来还这么没分寸。
这又不是医疗发达的现代,真冻出个好歹,那是要出人命的。
四娘忙不迭把雪球丢了,拉上金花一起进屋去换衣裳。金宝则跟着二郎三郎,老宅太远,暂时先穿穿兄弟姐妹的。
大郎看着秦瑶朝厨房走去,吩咐阿旺给他们煮姜汤,一溜烟穿过走廊来到新建成的书房门口,瞧见屋里小大人一样陪着公良缭村长等人说话的齐仙官,“噗嗤!噗嗤!”努努嘴,成功吸引了他的注意。
齐仙官找了个理由离开书房来到大郎面前,疑惑问:“干什么?你们去哪里玩了?”
要不是这两日他有些不舒服,真想跟大郎一块儿去田间野。
可惜,石头盯得太紧,只能作罢。
先前还说要跟大郎去山脚下打鸟呢,这会儿看着是没希望了。
下雪了,虽然是很小的雪,但也别想再去山里,不说石头他们不同意,大郎这边,秦瑶也不会答应。
大郎冲齐仙官神秘一笑,让他把手伸出来,两人盖着宽宽衣袖,秘密完成一团雪的交接。
掌心骤然一冰,齐仙官不敢相信的睁大了眼,低头看去,是一团被捏得紧紧的雪球,他不禁笑了起来。
抬头想问大郎怎么弄到的,人已经跑了,只回头冲他指了指东边,表示自己是在东边田里收集来的。
那么薄的一层雪,雪停后一点水就要化开,还能寻到这么一团雪,极不容易的。
齐仙官伸手戳了戳雪团,软乎乎,雪团上瞬间多了个坑,他忙捏好,喊来书童,让他小心捧到莲院去,给自己放在卧室外的窗台下,兴许还能撑过这一晚。
两个小少年的‘秘密’秦瑶看在眼里,无奈又好笑。姜汤煮好,连同刘肥在内,一人灌了一碗才放他们入席用饭。
屋里屋外加起来摆了八张桌,村民分两批吃,书房里另外摆一桌给贵客。
刘季负责招呼客人,秦瑶负责统筹全局,另有老宅众妯娌照应,这个暖房宴办得很顺利。
之后连着好几天,村里村民接连办了暖房酒,村中大半村民都把家里的房子或是修缮或是新建,秦瑶夫妇俩带着孩子挨家吃席,都吃胖了一圈。
这要是放在一年前,刘家村村民们都不敢想,还能有吃席吃胖的?
但今年,他们信了。原来肉吃多了,是会觉得腻的。
刘木匠一家子,在十一月底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乔迁宴。
新家就建在文具厂对面的半山腰上,也就是一开始秦瑶积极推荐的废弃旧宅上。
哑巴一行人有了建莲院的经验,再加上刘木匠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他家的新宅,看在秦瑶眼里,很像是现代人特意打造的仿古式民宿建筑。
366
泡脚
刘木匠家的水自山上引来,水流不大,但饮用足够了,日常生活水还可以就近从河边取水,非常便捷。
在主体宅院的外围,他建了个露台,就跟莲院大门口的观景台类似,不过搭了茅草棚,里面还建了灶,摆了桌椅板凳,铺了木板。
刘木匠家现在有钱了,还把屋内家具焕然一新,一下子就盖过了刘大福家的院子,成了村里看起来最豪华的院落。
乔迁这日,刘木匠特意炒了瓜子,煮了茶,在茅草棚里烧了炭炉,置办了盖被,邀请秦瑶夫妇和公良缭齐仙官师徒赏雪品茶。
“瑶娘,你看这怎么样?”暖房宴结束,刘木匠特意把秦瑶拉到一边,询问她的意见。
秦瑶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的东西,刘木匠居然把它们全部还原出来,内心很是惊艳了一番。
不过说到这个茶水棚,她真有建议。
“天冷了,就算烧了炭盆盖了薄被,久坐还是有点受不了,我看你家还有不少稻草,你们编个草帘出来挂在四周挡挡风。”
如果有不怕冷的,把草席一卷就可以看到远处风景。
说了缺点,剩下的就全是优点了:“茶煮得不错,不过品质可以多准备几个档次,给客人多一些选择,再有就是,你家的瓜子够香,这位子上的风景绝佳,我觉得很行。”
不过王婆婆家的院子已经有熟客,刘木匠家要是想吸引客人,还需要多点花样才好,要不然总是缺少一些特色。
刘木匠妻子道:“我家有客房,秦总管你要不帮忙看看行不行?”
秦瑶颔首,又跟着夫妇二人来到他们准备的客房。
房间朝阳有窗户,也铺了木地板,屋内摆设的家具还是刘木匠跑到县城酒楼抄回来的。
但秦瑶总觉得很空,没有内容。
“要不要加些字画呢?茶棚那边也可以准备笔墨纸砚,让这里的客人们留下他们的诗句或是感想,选出好的制成木牌挂起来供给其他读书人鉴赏,应该很有趣。”
据她所知,斗诗也是读书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那就用诗作为刘木匠家经营的特色主题好了。
秦瑶这个主意一提出,刘木匠立马拍掌说妙,“好啊,那就用这个!”
刘木匠妻子有些不好意思的说:“秦总管,能不能向你家客人讨一句诗让我们挂在茶棚外?”
怕觉得冒犯,不等秦瑶回答,忙又摆手说不方便就算了。
秦瑶浅浅一笑,鼓励的看向刘木匠夫妇二人,“我建议你们自己去找先生,让他自己决定。”
“那些书生都没能进门,咱们行吗?”刘木匠忐忑问。
秦瑶提点道:“一个是拜会,一个是给先生送点土特产,先生刚刚和我说你们家瓜子很香。”
话说到这,刘木匠要是还听不明白就白在文具厂里干了,心中一阵激动,强行按捺下来,送秦瑶过河。
为了方便,刘木匠家花钱自己在河滩上建了一座桥,正是枯水季,桥墩已经修好,暂时搭了宽木板方便走动,年前应该能完全建好。
还有村里人集资修建的大磨坊,厂里书箱单子已经完成,现在都在为这座磨坊忙碌。
磨坊安置的位置离刘木匠家最近,这可羡慕坏了村里的村民们。
因着全村大搞建设,村中这两月引来了许多停留在开阳县的流民,村里那些空置的废宅旧院,成了他们的临时落脚点,再加上慕大儒名而来的书生们,哪怕是冬日入夜的刘家村,都还能听见喧闹人声。
刘木匠把秦瑶送到文具厂门口,就被她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