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3章

    不过等朴烦叙述完熊兰打探来的情报后,邓名发现清军并不象他认为的那样愚蠢。

    当着朴烦的面,邓名把川西的地图摊开,手指在地图上沿着嘉陵江的走势滑动着,最后停在了剑阁附近。

    剑阁位于保宁府境内,在府城的北方稍微偏西一点,距离嘉陵江水道不远。从此处沿着嘉陵江向北,没多远就是保宁府北方的重镇广元。广元地处陕西和四川交界,陕西南部的补给中心汉中到广元有大道相连,无论是兵员还是物资都可以迅速地从汉中运抵广元;嘉陵江与支流白水在广元汇合,沿着这两条水道前去甘肃和陕西中部的交通也都比较方便。

    “无论运输向保宁还是重庆的粮草,清军都是在广元装船,然后顺流而下运输到前方,再空船逆流返回。若是熊千总打探得来的消息没错的话,清军肯定会从广元出发,沿着嘉陵江直奔剑阁,这么短的距离清军朝发夕至。在剑阁弃船改行陆路,走蜀道从剑阁直奔江油,然后到绵竹,突入川西平原。”邓名思考了一下,从广元到剑阁的交通实在太方便了,基本不会给清军造成什么后勤压力。问题就在于剑阁到绵竹的这一段路。

    邓名问道:“你们觉得清军需要多少人来搬运粮草?”

    卫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这段路沿途上也没有百姓了,如果鞑子要保证粮草的话,卑职觉得需要三个辅兵来帮一个战兵。”

    “我觉得两个比一个就差不多。”

    “就算二比一吧,一千五百个战兵就需要三千个辅兵。都府的刘总兵手下大概有一千战兵,鞑子大概也不会少于此数。”

    “一千五战兵?那鞑子也太托大了吧,路上难免会有折损吧,怎么也要三千人才够。”

    “三千甲兵就要六千到九千辅兵,全军就是九千到一万两千人,这么多兵力鞑子凑得出来吗?”

    邓名觉得清军里汉人居多,所以建议部下用清军而不是用鞑子来称呼对手,但是大家不太习惯。

    邓名站在边上听了一会儿,又问朴烦道:“清军在万县的时候,兵力最多达到多少?”

    “大概有五千之数。”朴烦说道,接着又告诉邓名:“这还没算熊千总的两千人。”

    “不用算,因为熊千总是用他自己的屯垦养兵。清兵派了五千兵来,依旧有能力继续向云阳推进。”邓名低声说道,又问了朴烦一声:“清军这五千人到了万县之后,万县的储备是越来越少呢,还是逐渐增多?”

    “不断增多。一开始库房里没有什么粮食,熊千总大都让撤退的人带走了,但鞑子很快就运来了粮食,储备了一些后才继续向云阳进攻的。”朴烦老老实实地答道。

    “我猜也是这样。”邓名点点头。

    周围卫士们的表情已经是一脸的严肃,东征西讨了大半年,他们都很清楚朴烦的情报说明了什么。

    “从广元到重庆的距离,大概和重庆到万县的距离差不多,运输方式也基本一样,都是满载的船只顺流而下,到目的地后卸货,然后空船逆流返回。就算重庆到万县的水运距离稍微近一些,而且长江航运也比嘉陵江好一些,但清军经营保宁府多年,控制力和对水路的熟悉程度远在重庆府之上。我觉得从广元运输粮食到重庆的耗损,绝对不会大于从重庆到万县的这一段。”邓名对卫士们说道:“既然清军能够在万县养五千兵,储备还不断增加,那他们在重庆养上一万士兵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嗯,高明瞻和王明德来万县的时候,重庆不可能不留人防守,我们不多猜,就算现在重庆能够养一万五千兵吧。”

    虽然邓名估计的数字已经很保守,但这个兵力依旧大大高于去年袁宗第攻打重庆时的清军兵力,当时重庆城内只有四千多士兵,其中披甲兵不过一千而已。现在清军总兵力至少是那时的三倍,敢于尝试进攻奉节,说明重庆拥有的披甲兵人数也很多,估计已经达到了四、五千人之多。

    “看起来,这一年川陕总督真是没有闲着啊,打造了不少船只吧,而且肯定还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坐视不管的话,明年这个时候,李国英至少能够在重庆养上三万兵马了。”

    邓名的话让不少卫士脸上都露出喜忧参半的表情。忧的是这次进攻重庆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喜的是幸好明军已经准备开始进攻重庆,不然以后势必会变得更加困难。赵天霸向邓名使了个眼色,邓名明白他的意思后,就让朴烦先出去到外面等着。

    “本来我们打算腊月出发,开到重庆城下就一举破城,现在看起来这可不容易。”朴烦出去后,赵天霸马上站出来说话:“而且重庆鞑子的水师估计也变强了,我们要小心行军,免得被鞑子伏击了。”

    其他的人也都有类似的忧虑。就算万县不足为虑,从万县到重庆的路上明军都是逆流而上,水文的优势在清军的一边。去年攻打重庆时,王明德手里并没有大军和值得一提的水师,所以明军非常轻松地逼近重庆城下,几千人就敢乘着船大摇大摆地在重庆附近登陆,在清军眼皮底下安营扎寨,不太担心敌人出城逆袭。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明军要谨慎地行军,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也需要在距离重庆更远的地方建立一连串的营地和前进基地——大片的无人区意味着明军的机动同样深受影响。

    “浙军恐怕还不太熟悉四川的地理,以为这一仗会很轻松。让他们锻炼一下,这可是个好机会。”李星汉苦笑了一声。

    现在邓名手中的三万男丁,其中拥有盔甲的不过四分之一而已,虽然有在湖北黄州的一番锻炼,但训练和实战经验依旧缺乏。重庆的清军实力雄厚,明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若是不小心,甚至会有战败的可能。

    “必须要等靖国公抵达后,再一起出发。”周开荒大声说出了他的看法。

    就算加上了奉节的守军,明军依旧不敢说稳操胜劵。但如果袁宗第带一部分兵力赶到奉节与邓名会师的话,明军的战兵至少会有一万两千,即使去重庆挑战五千清军披甲兵,也不会有什么大危险。

    “就算立刻派人去靖国公那里,然后靖国公闻讯马上出发,也要二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吧?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要先拿下万县,然后运输部队和辎重,水路并进向重庆进发。越是靠近重庆,就越需要防备清军的反击,行军速度也会变慢很多;这时重庆的敌军肯定已经得到警报,李国英手中现在有这么多船,很可能立刻派来一支援军,那么重庆一战就会旷日持久。”邓名掰着手指头算着。若是一定要先攻下重庆的话,那无论如何也来不及去增援成都:“清军不会把重庆的士兵再千辛万苦地运回保宁,从广元出发攻打剑阁的肯定是另外一支清军。这对李国英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只要在广元储备好辎重,再从甘陕调拨一支绿营过来就行了,他们随时可能出发。”

    “既然高明瞻打听过,那他很可能会是此战的主将。”任堂提醒邓名道。

    “说得不错。李国英是川陕总督,坐镇保宁有助于他方便地从陕西抽调部队,他未必肯到处瞎跑;高明瞻是四川巡抚,这件事按说好像应该由他负责。”刚才朴烦已经报告过,高明瞻是半个月前离开的万县,邓名道:“算算日子,他已经早回到保宁了。他向李国英汇报完事情后,等绿营和物资在广元集合好了,就该出发了,大概也就是这半个月内的事情了。”

    “没想到鞑子居然还有力量兵分两路,我们必须立刻向都府发出警报。”李星汉叫道。

    自从清军夺取重庆后,成都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东面,认为清军从重庆方向来犯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警戒本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要是清军真的发起进攻的话,成都靠自身的实力几乎不可能抵抗。但当邓名从四川行都司返回后,因为与西营冯双礼结成了同盟,刘曜觉得成都周围的形势获得了极大的好转,必要时可以向冯双礼求救兵。

    目前刘曜和杨有才依旧认为重庆是最危险的方向,都府和嘉定州明军的注意力现在都集中在重庆府这边,对北面反倒有些疏忽了。刘曜更认为,如果重庆清军要西进的话,他不但可以事先得到警报向冯双礼求援,奉节方面也不会坐视不理,因此成都还是挺安全的。

    “嗯,恐怕要等到江油失守,都府才会发现清军南下。等他们知道这支清兵的人数至少上万后,再求救也来不及了。”邓名知道,成都最大的问题是实力太薄弱,注意力放在东面就顾不了北面,整个城里都养不起几头驿马,更不用提建立侦查网或是驿站系统了。

    就算成都发出警报,也不敢说建昌的救兵就能够及时赶到,大雪山那边的道路可是不好走,再说建昌也未必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还是我亲自去一趟都府吧。”思来想去,邓名觉得最好还是自己马上走一趟。万一成都遇险,邓名觉得自己的名气也能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若是得知邓名亲自赶去成都,建昌方面大概会意识到情况紧急,或许能及时地派出援军:“你们都跟着我去吧。”

    至于去建昌报信的人选,卫士们谁都不愿意去,觉得不但要多跑很长的冤枉路,而且还没有什么机会立功。在周开荒的提议下,大家一致推举赵天霸去当这个使者,理由就是他是西营的人,与冯双礼、狄三喜他们好说话。

    但赵天霸死活不答应,争辩说他去只会更坏,和冯双礼他们当场打起来都有可能。见赵天霸反应如此激烈,理由也是冠冕堂皇,邓名自然不好勉强他去,最后只好从奉节另外找了几个骑手,让他们立刻赶去建昌,替成都请求援兵。

    不过清军到底会不会出兵还是个未知数,进攻的时间也完全不确定,说到底这都是建立在熊兰的情报基础上,因此邓名也不好要求冯双礼紧急动员,只让他根据情况,派一队精兵到成都协助邓名、刘曜和杨有才守城即可。

    派出了使者后,邓名就赶去见文安之,报告了自己新得到的消息,以及自己马上就要动身去成都的决定。

    “这个熊兰说的话可信么?”文安之显然对这个情报持怀疑态度,对熊兰的人品更是一点信心也没有:“从广元出兵,这么远的事居然还让他打探到了?还专门派人躲在附近,等你一回来就报告。”

    “末将觉得还是可信的。如果这是李国英的计谋的话,末将觉得他们就不会提到剑阁、江油,而是哄骗我们说重庆的兵力薄弱,清军已经沿着长江进攻川西去了,这样诱使我们轻兵冒进攻打重庆。至于熊兰打探到这件事,其实也不奇怪。高明瞻可能也就是随口问问,要是万县守军中正好有川西人,他就顺手捎走了。他没有想到熊兰一心要反正,更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的一言一行。”邓名解释完毕后,就替熊兰向文安之求情道:“熊千总这次虽然又投敌了,可是他确实没有伤害到我们的人,而且还侦查到敌情,立下这样的大功劳。以末将之见,就再饶他一次吧。”

    “你都答应了,我还能说什么?”文安之不满地说道:“下次你要是真心实意地想替人求情,就不要先答应下来,然后再来与老夫讲;而是要先与老夫说,等老夫准许了再去答应他。”

    “督师指点的是,末将知错了。”

    ……

    从奉节的好马之中挑出来六十几匹,邓名带着二十名卫士和朴烦乘上船只,几百名士兵也一起登上船只向上游进发。上次去川西的时候,邓名等人一直乘船直达长寿,然后再下船奔赴成都,但这次有万县挡着,邓名要想去长寿就需要先解决万县的问题。

    云阳眼下已经重新控制在明军的手中,留守的清军哨探见到明军的先头侦查部队后就立刻撤退。抵达云阳后,邓名就带兵下船休息,交给朴烦一匹快马,让他立刻返回万县报告熊兰。

    “为何先生不让熊兰诈败,然后混进重庆去?”穆潭问道。在路上他向邓名提出这个建议,但被邓名当着朴烦的面否决了。

    “重庆的清军兵马众多,他混进去也不一定有用。而且,第一他可能会被识破,第二就算没有被识破,清军也可能把他杀了以儆效尤。熊千总没有几个手下,又因为是妾生子,人人都看不起他,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邓名答道。

    “是有些危险,但这也由不得他啊,他罪过那么大,让他将功赎罪,他敢不答应么?”穆潭有些奇怪地说道:“试试看总没有什么坏处。”

    “对我们来说是坏处不大,但对熊兰的坏处就很大了。他之所以再次投降我们,就是因为他知道我会给他留一条活路。”邓名摇摇头:“若是他觉得活命的机会不大,说不定就一狠心,跟着虏廷干到底了。”

    在朴烦到达的当夜,熊兰突然发难,把王明德留在万县的一千多清军士兵一网打尽。这些留守的清军士兵对熊兰的过往也有所耳闻,知道他在投降清军以前,把不肯投降的明军都放走了,还当众宣布他笃信什么“人各有志”的格言——这更证明了熊兰是个草包,连杀人的胆子都没有。和这些清军相处时,熊兰亲口承认了这些事,不但自称心肠软,还说自己信佛,不愿杀生。

    得知云阳失守后,王明德的手下觉得熊兰这个草包未必有胆子第三次投降邓名,却没有想到熊兰翻脸不认人,动手的速度如此迅速。而且下手稳准狠,根本没给清军任何反抗的机会。

    “熊贼,你不是说人各有志么?”几个王明德的军官被五花大绑地押去地牢,路上绝望地高喊着。

    熊兰的师爷秦修采站在旁边,听到呼喊声后不由得冷笑一声。在他的记忆里,这般手段才是熊千总的本色。只要熊兰不杀邓名的人,将来邓名也不会杀熊兰;但如果是跟高明瞻和王明德打交道,放了这些军官又有什么意义?

    “把鞑子统统都关起来,不许给他们饭吃。”秦修采威风凛凛地传达熊兰的命令:“可是不要杀他们,等邓先生来了再处置。”

    第23节援助

    虽然朴烦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熊兰的命令,但是他对再次投降明军还是有些担忧——以前朴烦并不太清楚清廷到底强大到什么地步,不过这次和熊兰一起投降后,王明德的军官给朴烦讲了不少明军战略形势:四川虽然很大,但是陕西也不必四川小,人口还要比四川多,川陕总督李国英已经全得取陕西,四川也占了一半,胜负已经很明显了;更有一个军官说,控制这么大地盘的李总督和朝廷一比,都算不上什么,现在朝廷的疆土从南走到北,至少要走上个两、三年的样子。

    朴烦觉得从万县到重庆、或是万县到奉节就已经很远了,要走上十几天,四川更是大得没边了。朴烦当兵前的亲朋别说走出四川,就是万县附近都没离开过,那时要是听说谁去过陕西,那对朴烦来说就和天外来客差不多了。从军后朴烦的见识虽然增长了不少,但听清军军官说清廷的控制疆域光走就要春去秋来地走上几年,他还是感到难以想象,这地盘得大到什么地步啊?

    清廷既然控制了这么大片的土地,朴烦心里难免就会有畏惧感,觉得清廷的那个皇上要比控制奉节、三峡的文督师要厉害得多。因此在关押好俘虏后,朴烦就向熊兰和秦修采提出了个疑问,那就是和这么庞大的清廷作战,是不是太危险了。

    秦修采觉得,普通士兵最好糊弄,大部分士兵连北京到底距离四川有多远,到底是云阳一个县人多还是山东一个省人多都分不太清楚。由于对天下形势的无知,所以对清廷也没有太多的畏惧;但朴烦这种军官就稍微麻烦一些,由于不是对实力对比一无所知,所以会胡思乱想。

    “正是因为太远了,所以我们要投降邓先生。”秦修采马上替熊兰解释起来:“从四川到北京,走路都要走上好几年,而邓先生从奉节过来就要半个月,你说这到底是鞑子皇帝厉害还是等先生厉害?”见朴烦还有些不明所以,秦修采摇头晃脑地说道:“若是我们不投降邓先生,鞑子皇帝要好几年才能知道邓先生来打万县了,知道后皇上总要再问一声吧,到底邓先生带了多少人来打熊千总,这总不能不问吧?”

    “是,是。”朴烦连忙点头,对秦修采的话非常赞同。

    “从北京一路走来,又要好几年,等问清楚了又要好几年地走回去,就算只问一次,或者前前后后也要小十年了。”秦修采反问朴烦道:“你觉得,我们能顶邓先生十年么?”

    “十年?”朴烦大吃一惊,当初邓名的万县一战,杀得谭诣血流成河,成千上百的尸体铺满了城外的山野,当时看到那番场面后,朴烦的腿肚子就直打哆嗦;直到现在,有时在万县北方的山林里,还能看到那一战后遗留的骸骨——谭诣的大军可是五千多人啊,是现在万县熊部的两倍多,两个时辰就被邓名杀得精光——清军军官有时会谈起的湖广、南京之战,那些消息对朴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触动,但他对万县一战的经过记忆犹新,这次去云阳见邓名的时候,朴烦虽然比当初好很多了,但依旧非常害怕:“别说十年,就是十天,嗯,就是一、两天也顶不住啊。”

    这话语脱口而出后,朴烦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担忧到底有多么愚蠢,满脸羞愧地向熊兰和秦修采道歉道:“多谢师爷指点,卑职真是糊涂了。”

    “没事,有不懂的就来问我,或是问师爷都行。”熊兰大度地挥挥手,让朴烦出去了,熊兰对此人非常满意:因为朴烦不问对错是非,一律照着他吩咐去做,就像这次心里明明有担忧,但还是先不管不顾地把熊兰的交代办成了,再来提出质疑,这种手下用着就是放心啊。至于能力和知识问题,这并不是熊兰所关注的,他自己就很有本事,再说还有个师爷秦修采可以商量,手下要都是朴烦这种任劳任怨的就最好不过了。

    据秦修采所知,万县军对邓名的畏惧远甚高明瞻和王明德。秦修采虽然不承认,但他其实也一样,首次遇到邓名时秦修采就在谭弘身旁,几千大军被邓名带着一群散兵游勇就打垮了以后,秦修采也没有了对抗邓名的勇气,感觉自己在对方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之前秦修采反对向清军投降,而这次双手赞同熊兰反正。其他人的见识不如秦修采,在他们心目中谭弘的地位也更高高在上,自从这些人本来视为天神一样的谭弘,被邓名五花大绑地押来后,他们对邓名的畏惧就已经开始了。其次就是万县一战,给这些人巨大的视觉冲击,那一战结束后,好多谭弘的军官都吓得瘫倒在地,其中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杀过的鸡都没有邓名那天杀的人多。

    而高明瞻和王明德显然没有这样有气势的出场,早在他们抵达前熊兰就摸清了他们的动向,向清军投降的准备工作也都已经完成。看到几千清军抵达城下时,万县守军有不少人甚至有这样的联想:和当初谭诣的兵马差不多,要是邓先生在,估计又是一个下午就打发了。

    今天下午朴烦返回后,给万县守军带回了邓名已经离城不远的消息,结果熊兰也不用再进行什么煽动工作了,大家立刻达成了一致意见,马上倒戈立功赎罪——这些万县军官把对邓名的恐惧,统统发泄在了清军头上。

    事后倒是有一些军官和朴烦一样产生后怕,觉得要是邓名又走了,而清军再来,他们就不太容易投降保命了,对此熊兰根本不以为然,他对秦修采说道:“要是邓先生来攻城,我手下这帮人肯定不会抵抗的,就算当头的鼓起勇气想打一下,手下的兵都能先跑了。”

    “东家说的对!”秦修采知道熊兰说的确实是实情,真打起来只能指望王明德留下的那些清军,可是其中大部分也是壮丁而是,就凭几百个披甲还想挡住邓名?要是这么容易,那湖广、南京的清军又怎么会一溃千里,连总督都被打死了两个?虽然川陕总督衙门拼命宣传,声称邓名在武昌遭到了严重的挫败,但熊兰和秦修采显然都不这么看:“眼前一关都过不去的话,想几年后的事情有什么用?”

    为了安慰熊兰,也像是为了安慰自己,秦修采说道:“邓先生一听说四川有险,就急速赶回,这说明邓先生不会放弃四川啊。有邓先生在,还怕什么鞑子么?”

    熊兰点点头,当初他刚听说邓名去湖广后,心里也很是失落,觉得对方不会在关注四川了。熊兰对邓名同样深感畏惧,很清楚若论打仗自己根本不是对手;也和秦修采有相似的考虑,要首先设法度过眼前的难关;不过除了这两点外,熊兰偶尔还会冒出一个稀奇古怪的念头,这个念头他并没有和任何心腹手下提起过,其中也包括秦修采和朴烦。

    “我虽然是个妾生子,不过父亲、生母、嫡母都是汉人啊,这头发和衣服虽然不值得用这条命去换,不过……”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办妥,熊兰在等邓名来万县的时候,这个念头突然又一次冒了出来:“不过若是有的选,还是能保住头发最好。”想到这里,熊兰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光脑壳。但和往常一样,这个念头也就是存在了一瞬间而已,熊兰立刻把它赶出了脑海,更自嘲道:“我可不想断头留发。”

    自己居然会有这样迂腐的念头,熊兰不禁感到很可笑,这也是他不曾对心腹手下提起过这个念头的原因——熊兰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这么想,更不用说手下。

    ……

    邓名又一次来到万县城前,熊兰带着万县守军官兵出城,用传统的熊氏礼仪来迎接他,那就是:军官人人自缚双手,按照官职的高低分先后,在道路两边跪了一地。

    看到邓名抵达后,精通熊氏礼仪的万县军官齐声高呼:“死罪!”

    “好吧,都起来吧,这不是事先已经都说好了么?你们反正,我不计较。”邓名没有像王明德那样给熊兰亲释其缚,而是招呼位于熊千总身后的士兵们:“给你们的千总松绑。”

    上次熊兰在向邓名投降时,还耍心眼系了一个活扣,可这次他绑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死扣,还系得挺紧,士兵们折腾了半天才给熊千总解开。

    “上次万县之战熊千总没有立功,所以事后也没有什么奖赏,只是给了个千总的名头。”等熊兰的的绳子被解开后,邓名就当着万县众人说道,这个理由虽然没有什么错,但其实并不是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熊兰的出身让人看不起,这点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实际上熊千总就是万县之主,马上管军、马下管民。我和文督师已经说过了,从即日起,熊千总就是万县县令兼守备,挂游击衔。”

    熊兰忙不迭地称谢,正常情况下,得到官职的官员应该赌咒发誓效忠朝廷,不过熊兰脸皮还没有厚到这个地步,只说一定勤奋工作,不让文安之和邓名失望。

    对此邓名也心知肚明,点了点头表示对熊兰的表态很满意,至于被熊兰抓住的俘虏,邓名也当场做出了决定:所有的军官都送去奉节关押,听候文安之的处置;至于普通的士兵,则尽数交给熊兰,无论是用来屯垦还是补充战兵,他都可以一言而决。

    接下来邓名又视察了一番万县,接着这个机会,熊兰趁机向邓名展示了一下他的治理才能,虽然万县只有两千屯垦兵,但熊兰开垦了小一万亩军屯,今年打出了一万五千多石的粮食。这个亩产量已经和奉节等地相当了,考虑到熊兰今年才走马上任,万县刚刚易主,邓名觉得这个成绩就不错了。

    军屯的效率一直比较低下,无论是奉节还是三峡,军屯的亩产一般也就是一石出头,大概也就是民田的一半,而且士兵能够负责的田地也比较小,平均一个屯垦兵也就是能够耕作两、三亩地而已。而万县的屯垦兵负责的土地面积超过一倍,亩产也还可以,邓名就询问了一下熊兰的经验,若是不错的话可以向奉节等地进行经验介绍。

    熊兰自然是抖擞精神,把他今年苦心思索出来的各种奖惩条例都罗列了出来,仔仔细细地给邓名讲述了一般。

    邓名听完后也觉得很不错,就夸奖了熊兰几句,然后和卫士们研究此事。

    这些卫士虽然有战争经验,但除了任堂外,其他人对如何治理内政都没有经验,兴趣也都不大。

    所谓有经验的任堂其实也是半桶水,幸好随行的还有不少奉节士兵,邓名最后从其中找了几个曾经从事过屯垦工作的人,把熊兰的条例说给他们听,问他们有什么意见。

    曾经负责过屯垦的军官对熊兰的条例显然不以为然,但一开始也不想对邓名明说到底为什么不可行,经不住邓名的再三询问,最后总算说道:“提督,万县只有两千人,当然事情都很好办。”

    据这些奉节的军官说,军屯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屯丁偷懒,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才智之士绞尽脑汁,设计出种类繁多的奖惩办法,但是收效并不大。就比如最简单的一个挑水问题,只有在军官监督的时候,屯丁才会老老实实地挑水,而且还会在军官看不到的地方偷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制定条例规定负责挑水的屯丁每天必须要挑多少桶水,如果完不成就要受罚;作为对策,屯丁就会设法用小桶,以减轻劳动量;如果规定了桶的大小,屯丁就会设法不装满。

    在奉节军官的口中,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比赛。熊兰刚刚接手万县,一门心思要赶出点成绩给上面看,亩产稍微大一些是很正常的;而且万县人不多,熊兰能够直接到一线监督,下面的人想头肩耍滑也不容易。

    “这些主意不是没有人想过,比万县这里的办法还多,还精细,但最后依旧什么用都没有。”奉节军官声称,这只是他表面上对邓名说的原因,还有一些理由是下面的人心照不宣的。那就是复杂的人情网络,亲朋偷懒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负责军官也要捞一点自己用的油水。万县现在可能这种损耗少一点,所以看上去效率高一些,不过长期看来,这个效率肯定会不停地下降。

    不过就算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军屯依旧比民屯拥有不少优势,也是夔东方面普遍采用的方法。不过这点奉节的屯垦军官也没有和邓名提,因为他们都听到过传闻,说是邓名不打算在川西采用军屯模式。有经验的人并不是很多,其中没有人愿意惹大人物不快,尤其是掌握下面人的前程、生死的大人物。

    ……

    贵阳。

    最近几个月来,吴三桂的心情一直不是很好,在得到把云南封藩给他的许诺后,吴三桂就一直想努力进取,尽早夺回昆明,把自己的封地拿到手。为此吴三桂甚至采用了涸泽而渔的模式,在贵州境内征收一半产出作为赋税。

    年初吴三桂定下这种政策时,以为这种高赋税不会维持多久,等今年收获后,肯定能够从清廷要来大量的物资。等拿下了云南,把李定国赶走后,吴三桂需要的军费也就可以大大减少。吴三桂本来盘算着,那时可以借口边境不稳,继续向朝廷讨要大量的补给,然后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减税,让藩国可以迅速得到恢复。

    但随着湖广战事的展开,胡全才二话不说就截留挪用了本应给吴三桂的大量物资;更讨厌的是,无能的胡全才还兵败身亡。吴三桂伤心的想到,本该属于的他的东西结果全便宜了邓名了。

    得知郑成功侵入长江后,吴三桂就断定今年他不太可能获得更多的补给了,无论闽军成败与否,清廷都不会再想西南投入大量资源:即使能够击败郑成功,清廷的赋税重地也被搅和得一塌糊涂;如果闽军得志,那吴三桂估计就会接到撤出西南,反攻江南的命令了。

    事态也确实朝着吴三桂预料的方向发展的,邓名也去东南掺乎了一通,当看到邸报上列出的那长长一排免税地区后,吴三桂叹了口气,知道今年西南休想得到任何补充,就是明年能有多少也很难说。

    既然吴三桂从清廷那里拿不到东西,那他对养活贵州的十万大军就有了很大的抵触心理:虽然吴三桂已经设法把耿藩、尚藩等诸多援军都轰走了,但剩下的军队还是太多了,清廷不给补充后,这些人就是在吃吴三桂的封地产出。

    今天吴三桂把赵良栋找来,掏出一封信给他:“川陕总督李国英来信了,他说邓名已经返回湖广……”现在李国英尚未得到邓名行踪的确切消息,对邓名下一步的行动也都是猜测而已,不过吴三桂倒是说的斩钉截铁:“邓名势必图川,若是图川势必要拿下重庆,把川西、川东连为一体。若是被邓名得志,朝廷平定四川势必要多费周折。”

    前几个月吴三桂一直想把部分部队的开销转嫁给周围省份,虽然他成功地塞给了两广一些人,但一直无法在湖广张长庚那里取得突破——尽管丢了半个湖北,但张长庚拒不向朝廷提出求援要求;张长庚还对吴三桂声称,若是他私自派给援军,那湖广绝对不承担援军粮饷,需要他们自带干粮,湖广方面更不会为此用银子和粮食来报答平西王。

    吴三桂对此的评价是要钱不要命,愤恨之余就满心盼望邓名把张长庚也宰了,换个更看重性命的湖广总督上台,只可惜邓名让他失望了。

    “李国英请求我们出兵援助他,他已经向朝廷提出了求援的要求,贵州和四川乃是邻省,守望相助也是应该的。”吴三桂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赵良栋的脸色:“将军可愿去重庆走一遭?”

    第24节川西

    赵良栋看着手中的信,心中涌起一股股的怒火,他十几年来出生入死地替清廷卖命,不仅为自己挣来了官位,更赢得了甘陕一带绿营的尊敬。正是因为赵良栋颇有勇武之名,洪承畴才会点他的名字,要他到湖南长沙幕府效力,正面抵挡李定国的进攻。到了湖南之后,赵良栋也不符洪承畴期望,又替自己在功劳薄上写下浓眉重墨的几笔。

    去年对西南永历朝廷的大举进攻,是清廷的倾力一击,不但物资供应充沛,更许诺等到消灭南明后就重赏在此役中立功的将士。赵良栋认为这是他最后一次立功的机会了,南明覆灭后就是天下太平,赵良栋也可以凭借着多年来的功劳安享富贵。和吴三桂这些汉人不同,赵良栋在阿济格手下效力的时候就已经因功抬旗,将来北京一定会给他这种汉八旗将领在繁荣的地方找个美差。

    可现在吴三桂竟然要赵良栋去李国英手下效力!

    李国英算什么东西?赵良栋以白身投入刚入关的阿济格旗下时,李国英正和左良玉一起被闯军赶着满街跑,左良玉死后在江北投降了清军,当时已经是总兵,过了很多年还是总兵。在陕西李国英也是靠着拼命巴结吴三桂才一路官运亨通,洪承畴把甘陕的精兵强将都调走了,留下的李国英属于矬子里拔将军才当上了总督。在靠军功从小兵一路升为大将的赵良栋眼中,李国英根本没有威信。

    更关键的是待遇问题,进攻云贵是北京亲自过问物资,军饷、粮草一概从优而且绝不会有短少问题,但四川和陕西到底穷成什么样,赵良栋自己心里也有数。而且若是带兵去了四川,赵良栋知道自己肯定不会被李国英当成嫡系对待,到时候若是物资不足肯定先克扣自己的,而打仗的时候,进攻时必然被当作前锋,撤退时肯定负责后退,功劳簿上还不会先写自己的名字。

    “我不去!”赵良栋恨恨地吐出这句话,他感觉只要自己不松口,吴三桂也没法硬要他去四川,赵良栋被划入西征大军序列是洪承畴安排、朝廷首肯的。

    说完这句话后,赵良栋就瞪大了眼睛和吴三桂对视,憋足了一口气要和平西王硬抗到底。

    对赵良栋的反应,吴三桂也并非完全没有预料,其他背景不向赵良栋这么雄厚的,已经被他轰走了不少了。尤其是一些两广的杂牌部队,恐怕是昆明大火后最悲惨的一群人。当初攻陷昆明的时候,吴三桂就借口大事已定把耿继茂和尚可喜的嫡系部队礼送出境,剩下的两广兵将都是不太受两广重臣待见的人,吴三桂从中留下了一些看上去有战斗力的部队,打算施以恩义收为己用。但昆明大火后,退回贵州的吴三桂自己手里也不富裕,又被胡全才截留了补给,只好先拿这些杂牌部队开刀,随便给几天的粮草就逼着他们回老家。

    除了两广的部队外,从江南来的军队吴三桂也想赶一些走,比如那个戴剑雄,本来他的老恩主郎廷佐也已经同意了,打算让戴剑雄回师增强因为郑成功入侵而削弱的防备。但邓名一通折腾后,这事就耽搁下来了,等形势稳定后,新上任的蒋国柱一推二六五,说戴将军就留在西南效力好了。

    “既然赵将军不愿意为国效力,那此事就算了吧。”

    出乎赵良栋的意料,吴三桂根本没有强迫他的意思,点点头就让赵良栋离开了,这让憋了半天气力准备大吵一架的赵良栋感觉好像一拳打了个空。离开平西王在贵阳的临时王府后,赵良栋还有些疑惑,对能如此轻松过关,他也感到又庆幸又疑惑:“莫不是平西王念起我当初帮他栽赃洪承畴的功劳了?”赵良栋刚才还打算把此事搬出来,提醒吴三桂莫要忘记:在昆明之变中赵良栋是站在他的一边的。

    “不对,若是吴三桂真念着这个,他就不会想轰我走了。”赵良栋摇了摇头,但其他的理由一时也想不出来。

    赵良栋走后,平西王又把其他甘陕名将,张勇、王进宝他们也都找来,和赵良栋一样,这两人也死活不肯去四川为李国英效力。这两个人本来都是明朝的秦军将领,李自成攻陷西安后,他们就投降了李自成,等满清来了以后,他们又投降了满清,虽然吴三桂镇守汉中时他们也是吴三桂的部下,但并不属于他的辽军军嫡系。这二人都还没有抬旗,吴三桂不用那么客气,把二人挖苦讽刺了一番,暗示他们贪生怕死。

    不过吴三桂也就到此为止了,没有进一步相逼,他已经想好了对付这些陕西兵的对策。等张勇和王进宝先后垂头丧气地离去后,吴三桂就把掌管自己藩库的管事叫进来,问道:“给张勇和王进宝的粮食,现在掺了多少沙子了?”

    “启禀王上,每十九石粮食,就掺一石的沙土,凑成二十石给他们的军营发下去。”藩库管事老老实实地答道。

    “给他们吃得这么好,怪不得他们不肯走呢,”吴三桂马上吩咐道:“从今天开始,给他们二人的粮食里掺一成的土;干草里掺一半的青草,军饷发三成。”

    “遵命,王上。”

    “嗯,还有赵良栋。”吴三桂捻须琢磨了一会儿,由于赵良栋是旗人,又在昆明大火后帮了吴三桂的忙,所以吴三桂一直给他嫡系部队的待遇,但今天既然赵良栋不识好歹,那就莫怪平西王不客气了:“以后不给赵良栋整头的活猪了,肉的一概给他母猪肉和猪皮,米里也掺点沙子,不用很多,先咯咯他的牙。”

    管事领命而去后,吴三桂又思考起治理贵州的问题来,如果继续在贵州横征暴敛的话,很快就会有很多百姓活不下去,民生也会变得非常困苦。贵州变得贫困不安并不符合吴三桂的本意,但现在若不抽重税的话,吴三桂就无法维持大军,而且现在平西王也没有把握到底会在贵州呆多久:“若是邓名、郑成功再次攻打江南的话,朝廷会不会把我调回去呢?要是那样的话,皇上肯定要拿另外一省来补偿我,那现在从贵州多拿点反倒是占便宜了。”

    过了一会儿,卫士报告李国英的使者又来求见,这个使者即将返回四川,临行前来见平西王,询问吴三桂要他带什么样回复去给川陕总督。

    “让李总督放心吧,他在本王手下效力那么多年,我岂会不施以援手?”吴三桂呵呵笑道:“我已经和赵将军、张将军、王将军他们说过了,他们也都欣然要回川效力,就是需要一些时间准备。想必李总督也知道,一年多以前,本王的大军就是走的娄山关那条路,现在哪里已经很难征集粮草了,本王也要给几位将军准备一些粮食啊。”

    ……

    邓名并不打算在万县多呆,他又等了几天,数千明军从奉节赶来,有这些兵力在旁边监视,熊兰也就没有再次倒戈的机会。见万县的局面已经变得平稳,邓名就打算离开,熊兰赶来送行,他本以为邓名是要返回奉节,但看邓名手下把大批的辎重和马匹装上船,又感觉不太像。

    “实不相瞒,我打算去成都。”邓名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必要在这种事情上欺骗熊兰,就实话实话:“多亏了熊县令的情报,我才知道成都遇险。”

    “提督大人亲自赶去吗?”熊兰吃惊不小,急忙劝道:“提督遣一使者去成都报警便是,何必亲自跑这趟?”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邓名微笑道,大批明军从奉节赶来万县,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监视熊兰,而是为了给即将着手攻击重庆的大军做好做预先准备,这点邓名也没有向熊兰隐瞒,还鼓励他好好做事,让明军上下刮目相看。

    邓名鼓励完熊兰后,就又去检查行装,熊兰仔细琢磨了一会儿,突然把朴烦叫来,对他说道:“从今天起,你就是千总了,当我不在的时候,帮我看住万县。”

    “大人要去哪里?”朴烦愣了一下,急忙问道。

    “我要去一趟川西。”熊兰简要地解释了几句,然后唤来了秦修采,让他陪自己去见邓名。

    “提督,卑职打算点选万县精锐,和提督一起去成都。”

    “嗯?”邓名对着要求感到很惊讶,随即就连连摇头:“不必了,你安心把守万县便是。”

    “提督打算攻击重庆,这里根本没有用的到卑职的地方,但是川西那边兵力薄弱,或许有卑职能够效力的地方。”熊兰的态度很坚决。

    刚才邓名以为熊兰只是连表忠心,所以没有在意,见熊兰一脸严肃后,邓名也严肃起来:“熊县令为何会请命去成都呢?”

    “提督明鉴,首先是这里确实没有用得到卑职的地方,卑职三番五次的倒戈,督师根本不会信得过卑职,莫说是去打重庆,就是为大军整理粮草恐怕都不会放心,若是卑职还留在万县,督师恐怕还要多留人来盯着卑职,而不能全神贯注于前线。”周围没有其他人,熊兰老老实实地把心里的念头和盘托出:“卑职留在这里,对督师和提督都有害无益。”

    “嗯,这话倒也有理,不过你心里恐怕也在担心,万一前线受挫,督师担心你反复就会先把你拿下了。”邓名点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熊兰知道邓名说的也是真话,明军的攻势一切顺利还好,若是遇到不顺,不管是文安之或是留在万县监视他的明军军官,都很有可能为了以防万一先把熊兰抓起来再说。到时候邓名不在附近,熊兰对是否能保得住性命没有把握,就是明军随便找个借口要杀他,多半也不会有人为他求情。

    “卑职带着心腹手下去了川西,督师就可以放宽心了,而且提督也确实需要更多的兵力。”

    邓名想了想,又微微摇头:“但我手下都是一人三马,你跟不上我的。”

    “此事倒也无妨,提督先行,卑职带着人随后赶去,就算晚几日,也终究是能赶到的。”

    邓名又想了一会儿,问道:“你要带多少人去?”

    “大概三百个,兵贵精不贵多。”熊兰答道。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