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这些地方因为有辛夫人和秀王紧急的疏通,倒是没有什么人员伤亡,可其他地方,虽然光启帝也紧急派人赶了过去,也不免还是造成了伤亡。更别说之后的二次、三次山崩了。
宋熹之想到这里,轻轻的叹了一口气,便又听见吴嬷嬷的声音继续响起:
“姑娘,外头所有人都在议论,说天降异象,封禅大典当日,圣山之上,居然出现了山崩。虽然陛下马上就派人封锁了消息,但是消息迟早会传出去,朝廷也会因此发生动荡……特别是吐蕃那边。”
宋熹之蹙眉:“吐蕃那边怎么了?”
吴嬷嬷回忆起听到的传言,心里也有些心酸:“好像吐蕃王子的女儿,被吐蕃喇嘛誉为圣女转世的那位小郡主,是吐蕃王最喜欢的孙女。”
“她是吐蕃的祥瑞,吐蕃为显诚意,专门让她前往大乾,缔结两国友好,可她也掉进了洪流里,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人。”
吴嬷嬷一边说,一边摇头:“虽然陛下此刻发动了所有的士兵去寻找,可时间已经过得太久,恐怕……”
宋熹之听到这里,心下一惊。
她终于知道现在的情况是有多么的糟糕了。
大乾简直是腹背受敌。
封禅大典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仅是会造成民心不稳,朝中动荡,若是在这个时候吐蕃的圣女死了,恐怕一向忠心耿耿的吐蕃,也会跟大乾心生嫌隙。
宋熹之想着,心里还是想要去看看外祖的情况。
可刚等她踏出营帐,便听见外头传来了一阵混乱的喧闹声,她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便看见秀王,正风尘仆仆的往她的方向走来。
看他脸色疲惫,鬓发散乱,长靴和衣摆处都沾染了不少的泥土,那狭长的眼眸,此刻眼皮耷拉的都要看不清眼珠子了。
想来他是忙活了一整天,都没有休息一下。
宋熹之的脚步一顿,便看见他着急忙慌的朝着自己走来:“贺夫人,你的身体还好吗?”
宋熹之点了点头,想起自己落崖时,他和宁王也在着急找人,便对他露出了一个客气的笑容:“殿下公事繁忙,如今前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秀王喘了一口气,点了点头:“还真是有事要劳烦您。”
“吐蕃有一位至关重要的圣女,今日也不慎掉入了山洪之中,如今人已经找回来了,只是了无生气。”
“吐蕃随行的巫医说她已经不行了,办完原本想要让大乾的太医再来看看,但是那人是圣女,一般的男子无法近身,吐蕃王子并不允许。”
秀王说着,又是抬头望向了宋熹之,语气也变得恭敬了几分:“情况紧急,小王想起贺夫人同样是医术高超,便想着请您去看一看。”
第212章
宋熹之听见这话,也知道事情的要紧,她没有犹豫,便朝着秀王点了点头:“你带我去看看吧,看看我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秀王听见这话,终于松了一口气,便步履匆匆的带着宋熹之过去了。
吐蕃的营帐较大,距离宋熹之所处的营帐不远,而吐蕃圣女的尸首刚刚被抬了回来,此刻正了无生息的躺在了营帐的中间。
宋熹之走进吐蕃营帐的时候,看见的便是一个壮硕的异域男子,双目猩红的跪倒在了尸体的身边,正对着那具小小的尸体嚎啕大哭。
所有从吐蕃来的随从,都跪在了吐蕃王子的身后,黑压压的跪倒了一大片,面上有悲痛,也有仇恨。
其他的太医都是束手无策的缩在了角落里,看起来瑟瑟发抖。
只有一个穿着奇异的巫医,头上束着黑红色的布条,脖颈处挂着白骨制成的珠子。
此刻他正双眸紧闭,手舞足蹈,在尸首的身边念着古怪的咒语。
他正在为圣女超度灵魂,愿她死去的尸体能得到安息。
听着耳畔神秘的低语,宋熹之拧紧了眉头,又往营帐中间躺着的圣女望去。
圣女还很小,瞧着身量不过是六七岁,此刻她浑身脏污,湿漉漉的身上有着许多被剐蹭的伤口。
而她脸色苍白,双眸紧闭,看上去了无生气。
当宋熹之看清了眼前这个小女孩的模样,她眼皮一跳,整个人都惊骇了起来。
这所谓的吐蕃圣女,不就是自己中午叫司琴救得那个小女孩吗?
当时圣女正被挤挤攘攘的人群踩踏,她往前挤了好几次,都挤不进去,最后是让司琴去把这个女孩抱起来的。
她记得自己被那只莫名的黑手推下悬崖的时候,司琴已经把那个女孩抱在了怀里。
按理说,女孩应该安全了才对。
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这个女孩最后还是掉进了水里?
宋熹之的表情一凛,急急挤过前头的太医,便到了小女孩的身边。
她伸手摸上了女孩的皮肤,发现女孩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软弱无力,心跳和呼吸完全消失了,看着完全就像是一个死人。
宋熹之咬紧了牙关,一手捏着女孩脖颈处的脉搏,一边扒开女孩紧闭的眼眸,观察她的瞳孔。
女孩此刻已经对外界没有丝毫的反应了,瞳孔也呈现出了散大的情况。
可宋熹之不甘心,她屏住呼吸感受,却发现她的颈动脉有极其微弱的脉搏,而贴近女孩身体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女孩极其微弱的胸部起伏。
这个女孩可能是因为溺水导致的假死。
她的动作极快,让在场的所有人始料未及,等吐蕃王子反应过来的时候,便看见一个莫名的女人趴在了自己女儿的身边,对着她上下其手。
所以在宋熹之还没来得及做下一步动作的时候,后颈便直接被人领了起来,又是猛地一甩。
“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触碰我的女儿!”
“你这些无礼的大乾人!你到底是在对我女儿的尸首做些什么?”
吐蕃王子声音嘶哑,悲痛让他就像是野兽一样的嘶吼。
宋熹之被他骤然摔倒了地上,感受着腰侧传来剧烈的疼痛,她闷哼了一声,忍下了身上的疼痛,随即开口:
“不,这不是尸体,你的女儿并没有死,只是因为溺水而导致的假死!”
若是宋熹之没有在那方才的惊鸿一瞥中发现的端倪,也不可能会如此贸然的上前,就触碰这位吐蕃圣女的身体。
她之所以这样干了,就是因为她笃定这个女孩还没有死。
假死,说起来神乎其神,可前世的宋熹之,则是亲眼见证过,一个溺水而亡的男人,被救上来的时候,看着了无生气,就像是一个死人。
可师父却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救援,让他从胃中吐出了无数的水,重新的活了过来。
师父在事后曾经教授过她这些方法,说这个叫心肺复苏,适用于一些溺水的情况,她就认真的记了下来。
宋熹之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无论是挤在角落里的太医,还是跪在地上乌泱泱的吐蕃使臣,就连那位不断念着咒语的巫医,此刻都睁大了眼眸,无意识的张着嘴巴,惊骇无比的盯着宋熹之的脸。
那副震惊的模样,还以为是看见了鬼。
秀王听见宋熹之的话,心中大喜过望,一下就安定了下来,他急急上前,便对着宋熹之大夸特夸了起来:
“这位是大乾少有的女医,医术举世无双,德高望重,救了京城不少的达官贵人。”
“她身负天命,与吐蕃的圣女一样,掉入了洪流之中,却没有身死。她说你的女儿没死,那就说明她肯定有办法相救!”
秀王那细长的眼眸张得老大,望向吐蕃王子的时候眼睛炯炯有神,令人感到无比的信服:“时间就是生命,她想要救你的女儿,你的女儿便多看了一线生机。”
“就算是试一下也好,难道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吗?”
吐蕃王子听到这里,神情犹豫了一下,当他低头望向自己脸色苍白的女儿时,猩红的眼眸中也多了几分希望:
“巫医说他已经看见了圣女的灵魂,就在这营帐之中,你却说她还活着?你能肯定吗?”
宋熹之点头:“我能肯定,我的师父就救过这样的人。”
吐蕃王子一听这话,猛地上前了一步,皱着眉望着眼前的巫医:
“人都还没死!你却在这里超度她的亡魂?你到底是在干什么?”
原本还在念念有词的巫医,听见吐蕃王子这话,脸色瞬间变了。
他看着宋熹之的动作,又是急急的拦在了宋熹之的身前,带着刺青的眼球里写满的憎恨。
“大乾的人害死了圣女!如今还要玷污她的遗体!”
“就是因为你们大乾被上前诅咒,才形成了山崩,害死了吐蕃转世轮回的圣女!这可是吐蕃的祥瑞!”
“若是你的脏手触碰了圣女的遗体,那她的灵魂便再也无法转世回吐蕃!吐蕃便将面临灭顶之灾!”
巫医的话,让在场所有的吐蕃使者,脸色都变得惊恐了起来,可他的话还在继续:
“你们不仅害死了吐蕃的圣女,此刻还想要囚禁圣女的灵魂,不行!我绝不能答应!”
第213章
听见这话,原本跪在地上的使臣,也急急膝行了几步,跪在吐蕃王子面前开口阻拦:“不行!”
“王子!千万不能让圣女的身体有一点的脏污,若是她的灵魂无法转世,无法重新降临在吐蕃的大地上,那吐蕃即将被诅咒!”
吐蕃王子突然安静了下来,他的脸上出现了摇摆不定的神情。
一面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面是吐蕃的圣女以及未来的荣耀。
宋熹之看着吐蕃王子犹豫的模样,就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圣女是他的亲生女儿,独一无二,吐蕃王子肯定是想要救回自己的女儿。
而对于那些吐蕃的使臣来说,圣女身死,终究还会转世轮回到吐蕃的大地上,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可若是按照巫医的话,肮脏的双手触碰了圣女,便会玷污她的灵魂,让圣女再无法转世降临吐蕃。
那么他们一定不会冒着这个风险,让自己去医治了。
宋熹之想着,于是目光直直的望着吐蕃王子,一字一句的开口:“这位巫医说若是我的说玷污了圣女,会让圣女的灵魂无法转世。”
“可她根本没有死,又如何转世呢?”
巫医听见这话,胸膛猛地起伏了一下,整张纹满了刺青的脸,此刻都涨红了起来:“你是谁?你有上天允诺治病救人的旨意吗?”
“我是巫医世家,我受命于天,是上天叫我来医治世人!”
宋熹之冷嘲:“上天的旨意就是让你把一个还活着的人,宣判了死刑吗?”
她说完,再一次无比焦急的望向了内心苦苦挣扎的吐蕃王子:
“方才这位医者的意图实在是明显,他说的简直都是一派胡言!”
“他先前下了错误的判断,判断吐蕃的圣女已经身死,此刻便不得不阻拦我,以免自己遭受惩罚!”
“而我作为大乾人,我与王子您一样,是最想要看着圣女能够醒来,以免破坏了两朝的邦交。”
“医者仁心,可天底下却有这么多的人招摇撞骗,根本不配称作医者!”
宋熹之的声音清亮,眼神清明,一字一句带着极强的说服性,让吐蕃王子焦躁的灵魂都安定了下来。
她的话还在继续:“对于其他吐蕃人来说,他们有很多的圣女,可王子您,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
“我知道您很爱她,可是若是再耽搁下去,便要来不及了。”
吐蕃王子听见这话,终于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眼含热泪,对着宋熹之重重点头:“好,就让你来试试,就让你来试试医治我的女儿!”
宋熹之听见这话,终于松了一口气,上前一步跪在了女孩的身边,按照前世师父传授的方法,先是掏出了她口腔里的杂物。
又是双手交叠,一手掌心握住了另一手的手背,在女孩的胸前开始做心肺复苏。
而另一侧,在一间偌大的营帐里,光启帝正面色阴沉的坐在主座上。
而群臣在他的面前环绕,每个人都面带苦涩,此刻正在小心翼翼的窃窃私语。
而光启帝的正前方,则是站着一位身材瘦小的红衣中年男子,他面色凝重。
这位中年男子便司天台的司天监,罗大人。
他以至于他所处的司天台,便是负责观察天文、稽定历数、测算凶吉。
罗大人的身后还站着三位副手,分别拿着浑仪、圭表、漏刻。
几人刚刚从营帐外头回来,他们夜观星象,观测到了确切的消息,便赶来向皇帝汇报。
光启帝倚在椅背上,面容疲惫的望着眼前的司天监,他的声音不辨喜怒:“你们夜观星象,看出了什么?”
“朕的封禅大典,到底是因为什么,才造成了此刻的局面?”
光启帝在听了宋熹之的话之后,便及时撤离了,所以也没有受伤,不过之后的两次坍塌,还是导致伤亡惨重。
他派出去检查情况的暗卫还没有回来。
不过在封禅大典发生了山崩、地裂、洪水的现象,是他执政期间乃至大乾王朝建立以来都从未发生过的。
无论暗卫检查的结果如何,他都必须在询问了司天台,然后给天下一个交代。
罗大人的脸也绷得紧紧的:“封禅大典,分明是一个大吉的日子,却天降异象,山崩地裂,这明显就是上天降下的不祥之兆,是皇天后土降下灾祸,阻止陛下您的供奉。”
群臣听见这话,脸色一变,议论的声音是越发的大了。
而誉王此刻也是双手负后,紧紧的盯着罗大人的脸。
光启帝听见这话,闭了闭眼眸,没有说话。
便又听罗大人的声音继续道:“但是陛下治理了大乾这么多年,向来励精图治,风调雨顺,也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这就说明,这次的过失不在陛下。”
光启帝揉了揉眉心,眼前浮现出的是那日竹林遇刺时,那双绿色的眼眸。
那是一双来自于西戎的眼眸。
光启帝自然知道这次的过失不在自己,他分明已经好好防范,带来了数倍的势力,布下了天罗地网,便是为了防止刺客刺杀。
可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不是刺杀,不是下毒,而是直接造成了山崩。
西戎啊西戎,距离韩氏一案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可他们亡大乾之心,仍旧不死。
皇帝想着,重新睁开眼眸,他锐利的眼眸扫过了在场的群臣,随即意味深长的开口: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次的异象并不是天降,而是人为?是有人蓄意破坏了朕的封禅大典?”
皇帝此话一出,群臣议论的声音是越发的大了。
林丞相在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陛下所言有理,此事事关江山社稷,必须严肃调查,严惩贼人,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罗大人也点了点头:“没错,臣夜观星象,与陛下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天象说是因为有一位天煞孤星参加了这次封禅大典,命格相冲,所以三天震怒,才要降下这样的异象。”
听见这话,原本有些嘈杂的营帐内,在一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脸色凝重,就连皇帝的心跳速度都变慢了几分。
他微微支起身子,十分谨慎的询问:“那罗爱卿,你口中的这位天煞孤星,到底是谁?”
第214章
只听罗大人低沉的嗓音在众人的耳畔响起:“具体的人无法确认,不过天象表明,这位天煞孤星,是一位名字里有木又有水的人。”
“名字里有木又有水的人?”朝臣重复了罗大人的话,所有人皆是面色凝重。
罗大人也是点了点头,对着皇帝解释道:“因为此人名字中有木又有水,才造成了山崩又是造成了山洪,若是任由此人在鹤延山上危害朝纲,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
朝臣们都皱眉思索着名字里又有木又有水的人,而皇帝也沉默不语,就在此刻,众人便听见外头传来了一声喧闹声。
光启帝皱着眉望向了身边的申公公,申公公心领神会,即刻出门查看情况。
只见他很快便重新回到了营帐中,又是对着皇帝开口道:“回禀陛下,是吐蕃的圣女找到了。”
光启帝听见这话,眸光晦暗了一下,随即站了起来:“人怎么样了?朕去看看?”
申公公沉默了一下,再次开口的时候,就连声音都轻了不少:“人已经没了,巫医说没救了,此刻已经在超度了。”
光启帝的动作一滞,紧接着又是问:“巫医说不行,那太医呢?”
申公公深吸了一口气,神色变得更加凝重了:“圣女高洁无比,吐蕃不许外男触碰,所以我们的太医上不了手,他们在一旁瞧着,便觉得回天乏术。”
“不过秀王请来了贺夫人前往吐蕃营帐,她是女子又会医术,最是合适,只是不知道是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