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8章

    于卫民更得意了:“别看我挣工分不行,可这种子和种地的理论,杠杠的!”

    “明儿把村长、书记和大队长几人都请来吃饭,让他们好好瞅瞅!”

    曹秀也同意:“行,咱家在这里安家,都处好了更顺当。”

    “让他们把媳妇也都带来。你们男人喝你们男人的,我们女人吃我们女人的。”

    “悠悠,明儿你把你们一家子也叫过来,我整两桌。”

    于悠痛快答应了,这才麻利儿割了韭菜,回家包饺子去了。

    夜里,于悠早早就躺下了。爱打滚的她毫无意外,又滚进了秦之恒怀里。

    温香软玉在怀,秦之恒明白了自已的心意后,只觉得分外难熬。

    他知道自已应该把人推开,可心底又十分眷恋这样的亲密,强忍着到后半夜才睡着。

    听说于卫民家请客,李永德、赵前进和郭民都带着媳妇去了。

    郭民媳妇何春梅辈儿最小,和李永德媳妇冯桂兰,赵前进媳妇钱凤改,三人落到后面,走到了一起。

    郭民媳妇何春梅说道:“李婶儿、赵婶儿,你们说卫民叔这是为啥请客?”

    这年头家里吃的都不够,很少有人请客吃饭。

    人们为了省口粮食,就算家里来了串门的,到了饭点,客人不走,主人就不把饭端上桌。

    冯桂兰也很纳闷。

    “谁说不是,还把咱们都叫上了。我嫁给你李叔这么多年,出去吃饭,啥时候带上过我。要说这卫民家的就是办事儿敞亮!”

    这点三人倒是很认同,钱凤改嘱咐道:“卫民一家子都是实诚人,这刚分出来没多久,日子能有多好过,咱一会儿少吃两口。”

    几家说着话,就进了门。

    请客吃饭,饭菜自然不能少,曹秀和王月荣带着于柔、于悠、秦之雅几个人在厨房和院子里忙活着。

    洗菜摘菜,切肉和面

    ,非常热闹。

    进去的几人看见这场景就愣住了。

    曹秀和于卫民把人往屋里让,“快,快进屋坐。”

    冬天天冷,吃饭自然也挪到了屋里。曹秀在炕上放了一个炕桌,地上放了一个大圆桌。

    这俩桌子还是秦之恒带着秦之栋这几天没事儿锯了木头自已瞎鼓捣的。凑活着用,倒是方便。

    火炕烧的火热,屋里很暖和。

    秦奶奶张淑英带着安安和宁宁在炕上玩。在圆桌上边上坐着的秦伟也起身让座。

    “村长、书记、大队长,来,这边坐。”

    第30章

    请客吃饭

    几人没想到秦家一家人也在。

    秦家是下放户,村里人都忌讳,很少走动。

    于悠嫁到秦家,于家和秦家是亲家,两家走动的近些很正常。

    但没想到,两家人这么亲热。

    几个村领导倒是见识更多些,知道这几家以前都是能耐人,自然没那么排斥。

    李永德最年长,说道:“秦伟兄弟早来了?今儿倒是人多,热闹。既然卫民请客,我们就都不客气了。”

    冯桂兰几人想去给曹秀帮忙,曹秀倒是没拦着,让几人帮忙切菜、烧火。

    冯桂兰切菜的手都有点儿抖。

    “妹子,我没看错吧,这是韭菜?这个月份咋还有韭菜呢?”

    曹秀指了指于柔。

    “不光韭菜,你看我家小柔洗的,还有香菜、芹菜、菠菜呢,你们今天可得多吃点。”

    钱凤改正在小心翼翼地洗肉。上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两大条,得有四斤。

    这于卫民家的日子啥时候这么好过了?

    何春梅烧着火,眼睛却是不由自主的打量。

    又是青菜又是鸡蛋肉的,还有白米和白面,越看这些吃食越心惊。

    “于婶儿,我,我没眼花吧,咋这么多吃的?”她长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多好吃食。

    “你婶子我这些日子卖糕点,多少赚了点钱。再说,这不是请客吗,当然得准备点好的。你们等会儿可别客气,多吃点儿。”

    直等到饭菜上了桌。秦之恒也带着秦之栋回来了。

    老丈人家请客,他带着弟弟去买酒了。

    郭民惊叹,“呦,上好的五粮液,这在供销社卖两块五一瓶呢!”

    重要的是还得要票,而秦之恒一下就弄来了两瓶。

    李永德和赵前进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这于家和秦家咋突然就这么好过了?看来他们之前太小看这两家人了!

    于悠眼神闪了闪,自已得狠巴赚钱啊,七十年代的五粮液和茅台正在向她招手。

    她买上一批存在空间里,简直是躺赢啊!

    很快,所有人都落座了。

    男人们一桌,女人们一桌。桌上的菜都是一模一样,男人一桌多了两瓶酒。

    冯桂兰不好意思地说:“咋还特地给我们开了一桌?”

    村里人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男人上桌。女人孩子们在厨房吃,或者等男人们下了桌再去吃。

    曹秀笑了笑。

    “嫂子,你这思想就跟不上了。现在女人能顶半边天,咋地吃饭时候就没咱的位置了?”

    于卫民认真说道:“我媳妇说的是,男女本来就平等。”

    “再说男人一条腿的活儿干到底。女人们不光干活儿,还得操持家里,可比男人们费心多了。又能跟着我们享多少福。别说上桌了,坐在主位都不为过。”

    两口子宣扬了几句,曹秀招呼众人。

    “嫂子们,春梅,快坐!咱吃咱的,让他们男人喝他们的去。”

    “亲家奶奶,

    您最年长,您坐主位踏实吃。把安安和宁宁放我边儿上,让我稀罕稀罕。”

    秦奶奶客气道:“你们爷奶呢,咋不上桌?”

    “爷奶年纪大了,陪客多少有点怕累。俩人在西屋呢,已经把吃的送去了。”

    桌上有猪肉炖土豆,芹菜炒肉,辣椒炒肉,韭菜炒鸡蛋,还有一盆菠菜鸡蛋疙瘩汤。雪白的大米饭一个桌上放了一盆。

    赵前进咽了咽口水,筷子差点拿不稳,“卫民啊,这,这些都哪儿来的?”

    于远兴奋极了,抢先答道:“赵叔,这是我爸在自留地种的。都长得老好了,得吃到开春。肉是我妈赚钱买的。”

    于远是真没想到他爸能种成。他现在是他爸的小迷弟。爸说以后他也可以,让他和秦婶子先学文化。

    李永德惊讶,“你说现在种着呢,还长呢?可这不是都下雪了吗,没冻死?”

    于远继续说道:“我爸买了塑料膜盖着。不但我家的没死,我二姐家,还有周叔叔家和郑爷爷家,都种了不少,长得好好的。”

    赵前进蹭一下站起来。

    “你说你爸带着你们四家都在自留地种了菜,还都活了。走,快带我去看看!”

    李永德和郭民也站了起来,迫不及待想去看看。冬天能种地,这可太新鲜了!

    于卫民拦了拦。

    “着啥急,菜就长在地里,又不会跑喽。咱先吃饭,吃完饭再看,否则这些好菜都凉了。”

    秦之恒起身给几位长辈倒上酒。

    曹秀堪比大厨的手艺,饭菜吃进嘴里来不及嚼就想着吞掉,众人吃的热火朝天。

    赵前进问道:“你给咱讲讲,这菜咋就冻不死呢?”

    于卫民知道的理论当然多,但说深了怕理解不了。

    简单解释了下:“这就像是人冬天冷了盖被子一样,想办法保温就行了。”

    秦伟和秦之恒父子俩则是没那么好糊弄。

    这俩人之前都身居高位,学识高,见识广。

    玻璃花房、玻璃暖棚也是知道的。

    但能想到用塑料布来替代玻璃的,能有几个?

    父子俩静静听着,并没说话。

    女人们那桌大家吃了一半垫了底儿,也开始聊天。

    何春梅问道:“于婶儿,你咋这么本事呢?做点东西供销社就肯收?全家都能吃上肉了。”简直太让人羡慕了。

    曹秀指了指于柔。

    “这供销社啊,一般的东西自然不爱收。但好东西也没那么难卖。”

    “你们看我家小柔,她编的小篮子就也卖进去了。你们要是有啥特长,也可以试试。”

    何春梅又把目光转向于柔,“小柔,你赶紧把你编的小篮子给嫂子瞧瞧。”

    于柔起身拿了几个过来给大家看。她这些日子一边编篮子一边想样子,编的越来越好了。

    冯桂兰夸道:“这手艺真好,个个儿样子还不一样。”

    何春梅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看着哪个都喜欢。

    “可不是咋地,这手也太巧了,怪不得供销社愿意收。”这刘家要是知道于柔能赚钱,不得悔的肠子都青了。

    钱凤改有些遗憾。

    “我们这地里刨食儿的,哪里有什么手艺。把地种好了就很开心了。”

    曹秀笑了笑没说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现在和供销社合作的确是有些难。

    等过几年市场放开了,可以做的生意多了去了。到时候再提醒大家一声。

    钱凤改继续问:“对了,你家这火炕咋这么热乎呢,啥时候盘的?”

    秦之栋在圆桌上听到这话,和钱凤改说道。

    “大娘,这火炕是周叔改良的。现在烧更少的柴火,却能更热乎,保温的时间还长。”

    李永德问道:“你们几家都盘了?”

    牛棚这边守着山脚,都是几十年前的草房子,光线还不好。人们陆陆续续都搬走了。

    如今除了三家下放的人,就于家老宅还住着人。

    这四家种自留地、盘火炕,村里人还真没注意到。

    第31章

    让出位置

    秦之栋大大咧咧说道:“是啊,都盘了,今年能过个暖冬。”

    不但不忌讳下放户的身份,反而帮扶这几家过好日子。

    李永德、赵前进、郭民深深看了眼于卫民。

    要是于卫民知道他们心里所想,估计会笑出声。

    多条人脉多条路。

    用闺女的话说,这三家可都是大粗腿,现在躲着人走,怕是将来想说句话都巴不上。

    吃完饭,李永德几人就迫不及待地拉着于卫民去看自留地。

    后院的自留地里,二十个低矮的暖棚看起来十分壮观。

    上面甚至还有积雪,但暖棚却并没被压塌。

    掀开其中一个的塑料膜,发现里面是木棍和尼龙绳做的支架。

    而地上密密麻麻支棱着一棵棵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

    李永德几人忍不住每个暖棚都掀开一个角看了看。几人又执意跑去了秦家、周家、郑家去看。

    赵前进问道:“这边的菜比那边小点儿?”

    于卫民解释给大家。“这边晚种了几天,冬天毕竟温度低,蔬菜没有暖和时候长得快。过阵子就能赶上了。”

    赵前进继续问道:“卫民啊,是什么种子都能种吗?”

    于卫民拍了拍脑袋。

    “说起这个,这法子虽然是我想的,这种子却是赶上机遇了。其实我也是意外碰到了一个技术员,买的人家的种子。”

    “人家技术员说了,这是他自已培育的抗寒种子。”

    “我看那技术员挺实诚,就买了回来,普通的种子我也没敢试,就怕是不行。”

    也就是法子学会了,这种子还得指望着于卫民。

    李永德、赵前进、郭民听到这话,原本心里的那点期盼一下又落了空。

    这年头,谁又愿意把自已的法子传给别人。

    三人都是有成算的人,没再说什么,就要告辞。

    曹秀叫孩子们每种菜都割了一点,让冯桂兰她们带回去。

    这大冬天的,能有点新鲜菜,诱惑太大,三人厚着脸皮收了。

    家里就只剩下于家和秦家两家人了。

    于远早前就听他爸说过,来年要带着村里人种暖棚。但现在见他爸没松口,心里不太明白。

    “爸,咱不是还有点种子吗?为啥不把种子给村里人?”村里人日子过的是真苦。

    于卫民给儿子解释道:“这个季节地都冻上了,再种也来不及了。”

    “更何况,升米恩斗米仇。咱白给人家,兴许人家不但不知情,还觉得咱一家人傻呢。”

    “东西得给,但不是这么个给法。村里也得拿点诚意出来。比如说,你爸我来年的工分,咋也得给个满工分吧!”

    挣满工分简直成了于卫民的执念!

    于悠一家三口在现代时候其实物质上也不差。到了这个时代,其实对财富地位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了。

    他们从后世过来,知道这个年代的人生活不易。心里总有股子年头,那就是力所能及多做些利国利民的事。

    于卫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爸知道你是个心地好的孩子。”

    “你放心,来年暖棚要在第一生产大队普及,后年,咱让它在全国普及!人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秦伟和儿子对视一眼,谁能想到,于卫民一个老农,竟然有这么高的家国情怀。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