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113章架电线的进村了
第二天,曹秀和于悠起大早就把东西给于柔送了去。
冯家。
吕春秀知道于柔怀孕,那是啥心情呢?
意外之喜,那比计划中的更甜!
不但昨天兴奋的一晚上没咋睡,今天更是起了个大早,给儿媳妇儿做好吃的。
曹秀和于悠来的时候。
于柔已经喝了一碗豆浆、一碗鸡蛋疙瘩汤、一碗红糖水、一碗鱼汤……
本来没什么孕吐反应的人,快要喝吐了。
于柔想要起身去迎迎她妈和妹妹,一把被吕春秀按了回去。
“这头三个月,可得小心,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你现在有身子,没人抻着,坐着别动,有妈呢。”
曹秀……
突然觉得她们来的有点多余。
于悠……
终于见识到什么是“二十四孝”婆婆了。
吕春秀把人迎进来,转身就一人给盛了一碗鱼汤。
“我这一兴奋,不小心给煮多了,正好你们来了,一人喝一碗。”
于柔也催:“是啊,妈,你们快喝。”
她婆婆这个鱼汤做的吧,只能说心意在了,味道就一言难尽了。
最好都喝光,千万给她少留点。
盛情难却,曹秀和于悠各自端着碗喝了一口。
于悠……
突然这辈子不想喝鱼汤了咋办?
曹秀……
大闺女变坏了,拿她俩当炮灰了这是。
“亲家,这忘了放盐了吧?”
现在人们做鱼的方法有限,本身腥味儿也没除干净。
曹秀默默放下了碗,于悠紧随其后。
吕春秀笑道:“还真是没放,我听人说这样吃更有营养。我给你们单独加点儿。”
曹秀赶紧拦着:“别,先看看我们带了啥了。悠悠,赶紧把东西拿出来。”
于悠扯过背篓,干燕窝、蜂蜜、黑芝麻糊还有一只鸡一只鸭子。哪个都是好东西。
吕春秀惊讶道:“这些可难得!”
曹秀笑道:“这不是这孩子晕倒了吗,我寻思得好好补补。”
“我特意去问了我们村下放户里那个女医生。人家说吃好吃饱就行,不用吃撑。少吃盐,而不是不吃盐。”
曹秀默默在心里说道,闺女,妈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吕春秀夸道:“还是你细心。人有经验,那以后咱就按医生说的来。”
曹秀:“我这大闺女前些年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亲家你就多看顾点。”
吕春秀:“放心。我可就旭东一个孩子,想了一辈子闺女。于柔进了这个家,那是迈进我心坎儿里了。”
正说着话,冯旭东和月月回来了。
就见小姑娘满脸不高兴。
曹秀拉过小姑娘抱在怀里:“咋了这是,跟姥姥说,谁欺负我们月月了?”
月月委屈巴巴说道:“爸爸妈妈很快就有小弟弟了,就不喜欢月月了。”
屋里的人们对视一眼,小姑娘心思这么重呢。得及时开解开解。
曹秀问道:“你看姥姥有你妈妈,还有你小姨小舅。亏待哪个了?”
“可,可以前那个家,他们就不喜欢月月了。”
曹秀:“那是他们眼瘸!有眼不识金镶玉,他们也没福气享我们月月的福。”
于柔承诺:“月月,你是妈妈的闺女,永远都是。妈妈就是再生一百个,也还是爱你。”
冯旭东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个布偶小熊:“供销社新来的货,就几个,我给咱们月月抢了一个。”
月月看着大家都围着她,又看了看爸爸手里的布偶,小小的心突然踏实了很多。
终于露出了一个笑来。
吕春秀怜惜地摸了摸月月的头:“这就对了,以后可不能这么想了。”
又和曹秀说道:“先把这鱼汤喝了,凉了就腥了。一会儿一起吃个饭。”
说完,就跑去给她们抓盐了。
曹秀和于柔对视一眼。
曹秀:“小柔,我和你妹就先回去了。你爸做饭不行,我不放心。”
于悠:“姐,你不用送了,我和妈是真着急。”
曹秀和于悠被吕春秀的鱼汤“热情”跑了。剩下的半碗多爱谁喝谁喝。
曹秀:“悠悠,我觉得咱们两个月内不用来看你姐了。”
满了三个月,她婆婆就能恢复正常了吧?
于悠:“妈,你说的是。下次再有啥东西,就叫我弟来送。小伙子,饭量大。”
而于柔看她妈和妹妹跑的比兔子还快,抬起眼,温柔的瞅着冯旭东。
“旭东,妈辛苦煮的,别浪费了。”
冯旭东……
一直忙了十来天,小麦粒都装进尼龙袋,村里第一时间就去交了公粮。
队里账上多了一千八佰块钱。村民们按照工分分了麦子。
麦子收完,地自然不能闲着,接着翻地种玉米。
七月份又忙活了半个月,终于把玉米种上了。
于悠继续在炕上躺尸,农活儿这个东西,太特么苦了,再干一百年,她也适应不了!
秦之栋兴奋的声音传来:“奶奶、爸、妈,你们快去村口看看!”
小伙子的声音里都是喜色。
于悠一个鲤鱼打挺,麻利儿下炕出去听消息。
不得不说她爱听八卦的喜好也是变不了了。
院子里,秦之恒问弟弟:“出什么事了?”
“大哥,埋电线杆的进村了,正在挖坑拉线呢!大家都围着看呢。”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没想到,他们村竟然能通电。
除了上学的孩子们,全家都出动了。
“走,带我们去看看!”
几人脚下生风,赶了过去。
村口。
供电所的架线工人有的在刨坑,有的在扛木头,有的攀爬电线杆整理上面的线。
这些活儿要么是力气活儿,要么是高空作业。
这是给自已村架电线,村里的壮劳力们立马出来上手帮忙。
“咱村真是赶上点儿了,这好事儿真是一桩接着一桩!”
“啥赶上点儿了,没听郭民说吗?这通电也是咱村长父女俩带着赵万、王斌和杨星光去争取来的。”
“哎呦妈呀,你说下放户们咋么这本事呢?”
村里人围着赵万、王斌和杨星光直夸。
赵万:“不光是我们的功劳,主要是村长带领着我们。要不然,我们有劲儿也不知道往哪里使。”
王斌:“对,我们和村长,那就是俞伯牙遇见了钟子期,话说知音。”
杨星光:“就像是伯乐和千里马。”
“啥知音啊,千里马的我们不懂。我们就知道你们和村长父女俩都有功!”
“对,对!”
……
于卫民感慨道:“架电不容易啊,这么热的天,烤的这些人身上都脱皮了。”
赵前进:“谁说不是呢,好些还是小娃子呢。”
这里头小一半的人也才十六七岁,初中毕业就被分配过来的。
第114章
玉米变大了
于卫民:“在别处咱没法管,在咱们村这两天,咱们给添点汤水。”
赵前进:“行,听你的。”
接下来的几天,外线工人们每到吃饭的点儿,就能喝到老乡们给送的鸡蛋汤、疙瘩汤、丝瓜汤。
绿豆汤则是上午下午干活的中途各提供一次。曹秀还大方的出了不少冰糖。
喝的一身汗,却又很解暑。
直到35千伏输电线顺利拉了过来,第一生产队变电站投入使用。
工人们精神状态还算饱满,一个人都没有中暑。
全村老百姓欢呼起来。
有蹦起来的,有兴奋地围着村子边跑边喊的:“通电了,我们村通电了!”
全村开始买灯泡,买带灯绳的开关,买插座。
他们村老百姓手里钱是不多,但是有粮啊,卖出去点儿就够置办了。
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秦之雅买来的电风扇也终于转起来了。
八月,第一生产队通电的消息,在公社里火速传开了。
有了上次种植大棚的经验,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约了同一天来取经。
他们也想通电、他们也想有耕地机。
同样是过日子,咋人就能过得风生水起呢!
于卫民被这些人堵在了村支部。
“于村长,今天说啥你也得指点指点我们。”
“是啊,于村长。我们几个生产队就以第一生产队为首。”
于卫民……
教啥玩意儿,教你们出去耍流氓?就是教了,估计你们也不肯学。
没看郭民自打去了一趟后,死守着村子不出门了嘛!
于卫民解释道:“不瞒你们说,我们村发展好,那是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啊!”
“分配下放户的事儿大家还记得吧?我们就是靠的他们!”
“这手扶耕地机的图纸、这农药配方、这种树、这通电都是用人脑子里的知识换的。”
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自然是打听过了,无奈叹息。都是他们当初小心眼儿了。要不然,兴许这些东西他们也能巴巴边儿。
一群人垂头丧气,蔫头耷脑。
郭民这时候大步跑了进来。
“卫民叔,你快去地里看看吧。咱梯田的玉米出事儿了!”
于卫民:“你慢点说,这天又没下大雨,玉米杆还能倒了不成?能出啥事儿?”
郭民:“咱那玉米,长个儿了!原来不就差不多这么大么,现在有不少长这么大的!”
郭民边说边用手比划。
支棱着耳朵听的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瞬间走了个精光。
“他们村梯田在哪边儿呢?”
“我见过,在南山那边儿。”
“走,走,快过去看看!”
于卫民……
郭民……
“卫民叔,你快点儿。”咋还没有外人积极。
于卫民当然明白是咋回事儿了,自已掺进去的高产种子长出来了。看把这群人激动的。
梯田上,玉米熟了,人们正在掰玉米。
于卫民早已经给大家分工了。每家划了一块儿地,人们干起活儿来更积极了。
当然,能偷懒的也可以偷懒儿了。
就比如此刻,曹秀和于悠就在摆烂儿。
这两块儿挨着的地是分给于家和秦家的。
现在各家各户只负责自已那块儿地,曹秀和于悠随便干多干少都行。
反正两家人惯着,别人也管不着。
村里人现在都在自家地里,对着高产玉米咋舌。
“天呐,我还没见过这么大个儿的玉米呢。而且都是结两个玉米棒。”
他们之前种的那些,只能结一个。
“这得多产一倍多的粮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