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3章

    剩下的事情就是交给时间了。

    两个月后蘑菇长出来,把塑料膜支起来就行了。

    于卫民已经带人开始走访第六生产队了。

    六队只有一条两米多宽的土路。一场雨过后,原本踩平了的土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泥地。

    踩上一脚鞋子就陷在泥里,还打滑。于卫民在心里想着,太特么难走了,修路这事儿必须得提上日程了!

    好不容易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六队的村支部,已经是正午了。

    六队村干部看见于卫民几人,脸上都笑出了褶子。

    村长唐建忠的媳妇儿端来了一盆玉米面粥,还有一盘炒鸡蛋。

    说道:“于主任、杨书记、冯主任。都这个点儿了,你们别客气,多吃点儿。”

    从这话里,多少也能听出来,这是村里待客的好吃食了。

    现在廉洁的干部讲究不吃老百姓一粥一饭。但看着村里人殷切的眼神儿,于卫民还是带头喝了一口粥。

    这饭他们不吃,村里人怕是不踏实。他们吃了,村里人更会觉得他们不见外,是真心过来帮他们的。

    杨泽山和冯彬这才跟着吃了起来。

    不过几人当然不会胡吃海塞,每人喝了一碗粥,吃了一两口炒鸡蛋,就放下了筷子。

    一行人这才往集体地走。

    唐建忠说道:“我们村不像其他生产队,有山啊,有林地呀啥的。我们村全是田。平均到人头上,得有三亩!”

    冯彬:“这是好事儿啊?可怎么大家还是吃不饱呢?”

    唐建忠泄气道:“可这田它产量不高啊!”

    第127章

    统一部署(求五星好评)

    杨泽山问道:“是不是耕种的方法不对?”

    支书胡永强叹息道:“我们都研究了,都是一样的撒种子。前些年还请了七队的人帮忙种了一亩来着。”

    大队长郭大祥赶紧表明决心。

    “我们就差把这地翻过来了。可我们这地种下去就是不爱活,每亩地的产量也才顶人家生产队的一半。”

    真是白瞎了这么多的田地了。

    杨泽山也不明白:“那这是咋回事儿?不够肥沃?”

    “我们和其他生产队用化肥的情况都差不多。用上化肥的确好一些,但和别的生产队也没法比。”

    于卫民蹲下身,抓起一把土,仔细研究了下。相比于别的土壤,颜色有些泛白。

    这地除了农作物长得不好,连杂草也长得不好。

    这哪里是耕种的问题,分明是土壤的问题!

    如果他没判断错的话,这一大片土地,应该是轻度盐碱地。

    国家有大量的盐碱地,生活在盐碱地地区的人们简直苦不堪言。

    因为这样的土壤质量非常差,含碱含盐量高出正常土地很多。

    这些物质都会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十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种子洒在地里,甚至可能越种产量越低。

    像这类轻度的盐碱地,可以通过特定的肥料改良土壤。或者是种植耐盐碱的植物。

    这么一想,脑子里方案也就出来了。

    可以先种植耐盐碱的植物。特定的肥料等她闺女和邵阳、古立辉、陶云几个出了方案,再想办法让阳南省化工研究所帮忙生产出来。

    他们和研究所的闫经纬院长,以及其他领导们都是熟人了。

    交情好着呢!

    这事儿应该不难办。

    于卫民说道:“唐村长,你们集体地这个事儿,应该不是你们种植的问题。可能是土壤的问题。”

    唐建忠不明白:“这土本来就在地上,能有啥问题?”

    于卫民:“可能这片区域都是盐碱地。你们现在也知道,下放户里不少能人。等我叫第一生产队的几个农业方面的专家过来看看。”

    胡永强也说道:“盐碱地?可我们总不能换土吧?”

    于卫民安抚道:“别急,找到问题才能想办法来解决。”

    于悠不知道自已和几个农学家又被于卫民算计上了。她现在正在套话小爱。

    “小爱小爱,我们是你的主人,是不是我们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小爱……这届宿主老想套路它,怎么办?

    弱弱道:“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小爱尽量满足。”

    于悠:“那好,帮忙看孩子会把吧?厨房看火儿会吧?支楞着点儿。”

    小爱……

    等到于悠带着邵阳、古立辉、陶云三人过来第六生产队调研的时候。

    于卫民则是带人尽快去了第七生产队和第八生产队。

    七队和八队则是地貌最正常的生产队了,都有一两个水坑,加上黄壤土的集体田。

    完全就是人多地少加上交公粮,不够吃。

    这样的只要换上高产的种子,再发展些支柱产业,完全可以提高收入。

    全部视察完一遍,于卫民组织开会了。

    参会人有于卫民、杨泽山、冯彬,和于悠、邵阳、古立辉、陶云。

    于卫民问道:“悠悠,你们那边调研的怎么样?”

    于悠:“确定了,都是轻度盐碱地。我们四个商量着可以种高粱、葵花籽儿这样的粮食,也可以种一些耐盐碱的药材枸杞、沙枣、红麻这样的。”

    邵阳、古立辉、陶云也跟着点头,他们四个人的意见一致。

    于卫民:“好,那咱们把公社下面的八个生产队的情况捋一下。冯主任,麻烦你做下记录。”

    冯彬立马拿出了本子。

    说实话,这些日子他和杨泽山被于卫民带着到处转悠,仿佛之前那些年在这个岗位上就没好好工作过似的。

    现在么,让他说出每个生产队的基本情况,他能不看资料脱口而出了。

    只听于卫民说道:“一队,现在六百口人,除了集体田,有四百亩梯田和一片没有长成的果林。自给自足之外有粮食盈余。”

    “二队,六百口人。除了集体田外,有十个水塘,现在主要发展冷水鱼。粮食不够吃,需要用鱼来换粮。”

    “三队,集体田有一半沙地,往年全部用来种冬小麦和玉米,沙地种这些产量不好,所以不够吃。”

    杨泽山问道:“那沙地适合种什么?”

    于卫民:“沙土地储水能力差,保肥能力也差,因此更适合耐旱农作物和根茎类农作物。也就是棉花、大豆、花生、土豆之类的作物。”

    “今年的调配方案:二队六百亩沙地全部用来种植大豆,一队今年除了冬小麦,全部种玉米!”

    “二队种的二百亩沙地的大豆,换一队种的二百亩玉米。”

    冯彬马上记了下来,这相当于是三队替一队种了一部分大豆,一队替三队种了一部分玉米。

    太妙了,这样两边都能高产!

    就听于卫民继续说道:“四队五队,集体田全部种植冬小麦和高产玉米。另外林间产出的蘑菇,可以卖出去,也可以和其他生产队少量换粮食。”

    杨泽山:“其实四队五队种上高产种子的话,基本上能保证温饱。这个蘑菇是他们的额外收入。”

    于卫民:“是这个理儿。至于七队,除了换种子之外,给他们安排养猪任务。”

    冯彬:“怎么个安排法?”

    于卫民解释道:“村里提供小猪仔和猪饲料,每家每户领回去养,等最后交回队里。按斤数算钱。”

    冯彬:“还能这么养吗?”

    于卫民:“当然能,现在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时代。我们这不就是集体经济么,在政策里,有什么不能的?”

    冯彬……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杨泽山:“那八队呢?他们的基础情况和七队差不多。”

    于卫民:“八队有两个大坑,除了集体田换成高产种子之外,给他们安排养鸡养鸭的任务。”

    “这些鸡鸭就不用分到户里了。统一盖鸡舍鸭舍,队里出饲料,人们轮流分工照看。”

    第128章

    产品出口基地(求五星好评)

    于卫民这么安排大家都觉得合理。

    做计划往往是最费脑子的,有了方案,实施反而就没那么难了。

    冯彬说道:“公社里是有国家的扶持资金的。虽然不多,但是多少可以用来扶持生产队的。”

    杨泽山也说道:“具体的可以把计划完成后让会计也参与进来。不光会计,公社的八大员、各个村里的村领导们都得利用起来。”

    他和冯彬这些日子被于卫民拎着走遍了向阳公社。就觉得整个公社前些年的工作的确是浮于表面了。

    天天开会写报告,不如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

    公社所有人的工作,都该整改整改了!

    于悠问道:“按照这么安排的话。粮食咱们公社应该能调度的过来。但二队的鱼、四队五队的蘑菇、七队的猪、八队的鸡鸭。这些得提早找好销路。”9602

    屋里人一听,都跟着犯了难。

    县里的供销社、肉联厂倒是能收,但是收不了那么多。

    毕竟这些东西得凭着票才能买到,人们手里没那么多票,收多了也卖不出去。

    倒腾给秦之恒卖去黑市倒是供不应求。但他们这是集体经济,得走光明正大的路子。

    杨泽山:“那卖去哪里?难不成留着自已吃?就指着这些变点钱出来,让公社富裕起来了。”

    各个供销社一家家卖也能卖出去的,但是得去不少地方,送这么多的货,都靠人力的年代,送不过来。

    于悠突然想起,现代时候参加历史考试貌似做过一道题。

    题干是说73年国家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这对后来起了什么作用?

    现在他们在的这个平行时空,历史轨迹其实差不太多。很有可能国家为了赚外汇,也行动了。

    于悠想到这个可能性,直接在大脑中呼唤小爱。

    “小爱小爱,现在国家有没有建立什么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啊?”

    小爱:“主人,商城有这项服务的,查询所在时代基础信息扣1积分。”

    于悠……真是个奸商。

    “扣扣扣,赶紧查吧!”

    小爱:“好的,主人,福报积分还剩1043分。”

    “信息如下:国家刚刚在几个港口城市筹备创建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在东北创建工业品出口基地。”

    “未来一两年都处于货品紧缺的状态,离着山南县最近的基地在津市。”

    这不就妥了吗?

    你们缺,我们就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当然,这个消息她不能立马说出来。毕竟被人追问从哪里知道的,那真是说不清了。

    不过她家里有个有消息网的老公啊,回去问问走个过场。

    于悠说道:“反正离着卖这些还有段时间。之恒在京市有些朋友,消息比较灵通。让他打听打听哪里有需要。”

    “咱们国家现在处于物资紧缺的状态,卖是肯定能卖的,主要看看有没有一次性收走的。”

    是啊,现在才刚开始,有时间给他们来寻找买家。

    大家也不再纠结,先干好手头的事儿才是最重要的。

    于卫民:“好了,那咱们就分一下工。”

    “杨书记,七队八队的养殖工作,你带着下面人负责起来。”

    杨泽山点头应下。

    “冯主任,四队五队的蘑菇养殖,你带着几个人管起来。”

    冯彬也点头应下。

    “于悠、邵阳、古立辉、陶云,你们四个负责管理六队的盐碱地种植。帮扶六队的补贴公社出。”

    本来以为是义务帮忙,没想到还有补贴,几人自然也痛快答应了。

    “至于我自已,我负责一队二队三队的种植规划和种子调配。”

    种植规划不过就是告诉他们种什么而已,种子调配他打算把所有种子都弄到一起,再重新给各个生产队分一下就行了。

    这活儿,一天整完!

    于卫民觉得自已挺适合做这个公社主任,稳坐大后方的感觉不要太好。

    秦家。

    于悠回去后就直接让秦之恒给打听消息。

    “咱们公社缺少运输工具,最好是找那种大买家,一下子能够全买了的。否则这边送点,那边送点,运输成本太大,全赶了路费了,不赚钱了就。”

    秦之恒点头,他也是在黑市行走后,才开始联系上之前的人脉的。

    毕竟,于悠有一句话他始终记着。

    我们的国家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总有一天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

    秦之恒点头答应下来:“我同学程安现在就在京市的运输队。他们消息最灵通了,明天给他拍个电报。”

    “后面有了销路送货也不必担心,咱们县里的运输队就能出车。”

    于悠:“那可是太好了!”

    秦之恒:“悠悠,真是辛苦你和爸妈了,带着大家做了这么多事儿。”

    于悠:“嗨,主要是看不得大家不好过。再一个,大家都好过了,积累的财富多了,咱们才好躺平。”

    毕竟自已吃肉别人饿肚子,她会看不下去。但自已吃好点儿,别人差上一丢丢她觉得没啥。

    秦之恒问道:“什么是躺平?”

    于悠大方解释道:“就是好好享受自已拥有的,不用奋斗,活得轻松,任他东南西北风!”

    秦之恒……

    他媳妇儿的人生理想还挺别致!

    看来自已得好好奋斗,才能让媳妇儿早日“躺平”。

    一封电报出去,消息很快传了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