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六奶奶有点懵,这破扇子她都扇好几年了,边边都有点破了,她还打算今年做个新的呢。麦草扇
唐念念接了扇子,仔细欣赏,扇子虽然旧了,可工艺精美,尤其是中间的喜鹊绣花,既好看又吉祥,像这种工艺品,洋人最喜欢了。
“六奶奶,这扇子是你自已编的?”唐念念问。
“对呀,这个又不难。”
六奶奶笑了,这种小东西姑娘家都会。
她还以为唐念念喜欢,就说:“这把旧了,我编个新的给你。”
唐老太过来了,酸溜溜道:“不用你编,我闭着眼睛都会编,念丫头你要这个干啥?”
这种扇子只要长了手都会编,还有那绣花,也简单的很,是个女人都会绣,她家孙女凭啥用别人的扇子?
她张满月又不是不会!
“奶,你也会做这个?”
唐念念随口问了句,她也想起来了,小时候确实见过唐老太用这种扇子。
唐老太没好气地瞪了眼,还哼了声,“这种小东西我闭着眼睛,一只手都能做出来!”
唐念念嘴角抽了抽,这就有点夸张了。
唐老太又问:“你要这个干啥用?”
都有电风扇了,还要啥扇子啊!
“奶,村里人都会做这个麦草扇?”唐念念问。
“对!”
唐老太虽然不明白孙女的意思,但还是回答了。
唐建树知道堂妹回来,特意从袜厂过来,正好是唐念念问扇子时候到的,他脑子灵活,很快就想到了关键,惊喜问道:“念念,这麦草扇是不是有好事?”
念丫头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问一把扇子,难道她在沪城又有收获了?
村民们都顾不上看电视,围了过来,眼巴巴地看着唐念念。
“这麦草扇得改良下,绣花精美些,这扇柄也得雕些花,扇面做小点儿,或者在扇面上编织出花纹,三伯,你和村里人研究出几个样品给我看看!”
唐念念没说要办厂,只是一种花样太简单了,得搞多一些花样,而且她记得唐村人竹编也很厉害,唐青山老爷子就能用竹子编精美的蝈蝈笼,还有各种篮子,唐满金也会,他的手虽然粗糙,却能编出很漂亮的竹编。
大队长激动得直点头,表示一定会监督村里人研究出各种新款麦草扇。
“这麦草扇有人买?傻子都不会买吧?”
“念丫头有点想当然了,麦草扇又不值钱,谁会花钱买啊!”
“嘘,别让人听见!”
有些村民却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觉得麦草扇肯定没市场,就一把草扇而已,谁会花这个冤枉钱?
“你们懂个屁,连小汽车都没坐过,你们懂啥?我家念丫头还去过沪城呢,她一个脑子顶你们十个,你们想到的,她早想到了,用得着你们瞎叽咕?”
唐老太发飙了,虽然她也怀疑这破草扇连傻子都不买,但绝对不允许别人质疑孙女。
哪怕此时唐念念放个臭屁,她都得捏着鼻子说是香的。
被唐老太一通骂,没人敢有异议了。
而且办厂也用不着他们出钱,卖不出去他们也没损失。
“都不用干活了?杵在这儿天上能掉大饼?过年都喝西北风?”
大队长也发飙了,一通训斥,村民们作鸟兽散,一个人都没了。
除了唐家人和大队长父子。
“念丫头,这麦草扇真有人买?”大队长也怀疑呢。
“洋人喜欢这种小玩意儿,三伯你让村里人研究出好看的竹编,要小一点,好看一点,到时候卖给洋人!”唐念念说道。
第248章
再办一家工艺品厂,占四成股
“竹编是啥?”大队长没听明白。
这个时候还没有竹编这么文艺的叫法,都叫篾匠。
“就是毛竹编的东西。”
唐念念通俗地解释,大队长眼睛一亮,恍然大悟地问:“洋人也睡凉席?”
“你这不废话?洋人跟猴子一样,身上都是毛,夏天这么热,不睡凉席不得热死?”唐老太嫌弃地白了眼,说得特别大声。
老太太虽然没见过洋人,但听老头子说过,唐青山老爷子年轻时去过沪城,见到过不少洋人,其实老爷子说的并没这么夸张,只是说毛发多,金发碧眼,爱吃带血的三成熟牛肉。
唐老太的理解,则变成了洋人全身长毛,蓝眼睛,爱吃生肉喝生血,并且坚信自已的认知是对的,还带偏了全唐村的人。
毕竟全唐村,也只有唐青山老爷子去过沪城,见过洋人。
所以村里人都坚定不移地信任唐老太。
“对啊,青山伯见过洋人的,身上的毛比百岁还多呢,不睡凉席要中暑的。”
“洋人还吃生肉喝生血呢,吓死人!”
“这分明就是活牲嘛!”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附和,还脑洞大开,听得唐念念哭笑不得,她也懒得纠正这些人的错误认知,对大队长说:“不是凉席,做工艺品,像蛐蛐笼,灯笼,小篮子,小筐子这些,要精致漂亮些,洋人喜欢拿这个当摆件!”
像竹椅竹篮簸箕这种实用的竹编,并不好售卖,也卖不上价钱,唐念念记得诸城后世就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竹编产品,每一个都特别精致,几百块到几千块,甚至上万,很受欢迎。
“念丫头,你看这样成不,我把村里会竹编的人都叫来,你指点一下?”
大队长没听明白,村里的竹编基本上是生活所需,念丫头说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真没几个人会编。
“三伯你再去申请办个工艺品厂,尽快办下来!”
唐念念想带竹编和麦草扇去参加秋季广交会,时间上应该来得及,广交会名额她会去争取。
而且她有信心,这些工艺品一定会让洋人喜欢,创收外汇。
大队长脑子有点跟不上,才刚提麦草扇和凉席,就要办厂了?
节奏是不是快了点儿?
唐建树反应快,忙问:“念念,你打算卖给洋人?”
“嗯!”
唐念念点头。
村民们跟炸了锅一样,他们做的东西,竟然能卖给洋人?
做梦他们都不敢做呢!
“念丫头,真能卖给洋人?”
“洋人来诸城了?我咋没看到?”
“洋人长啥样的?是不是黄毛绿眼睛毛茸茸的?”
村民们对洋人的兴趣,甚至都盖过了电视机,越剧都不听了,全围了过来打听,要是真办了工艺品厂,他们这些老头老太都能挣工资了呢。
唐念念揉了揉耳朵,几百只鸭子呱呱叫,脑仁疼。
“吵什么吵,都听念丫头说,你们吵吵天上能掉大饼?”
大队长平地一声吼,盖过了村民们的呱呱声,瞬间安静了。
几十双眼睛眼巴巴地看向唐念念,热切又激动,就像看大团结一样,此时唐念念在他们心里,和大团结是平等的地位。
“先把厂办下来,我负责指导生产和卖出去,但厂子我要占四成!”
唐念念把话说在了前头,她可不干白工,工艺品厂她不用出本钱,这就是个无本生意,但她是设计师,还得负责销售,四成是她应得的。
“应该的,只要厂子办起来,念丫头是最大的功臣!”
“对,这玩意儿在家都能干,我爹就会,他以后再不会说自个吃闲饭了!”
“念丫头,你说了算,这厂子啥时候能办起来?”
村民们对唐念念占几成股毫不关心,他们只想挣工资,改善家里的生活。
而且他们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唐念念,这工艺品厂就是个空壳,他们倒是会做,可卖给谁?
唐念念有人脉,见多识广,还认识那么多能人,这四成股是她凭本事挣的,羡慕嫉妒不来的。
大队长已经站不住了,现在就想飞去公社打申请报告。
“三伯,你和公社领导说,我能弄到广交会名额!”
唐念念叫住了急不可待要去公社的大队长,给他支了个招。
公社干部但凡有脑子,就肯定会同意办厂。
“广交会是啥?”
大队长有点懵,他从来没听过。
“就是赶会场,在羊城那边办的,洋人都会来买东西。”
唐建树用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赶会场是诸城当地的风俗,每年观音菩萨生日的二月,乡镇都会办集市,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十分热闹。
大队长一听就懂了,兴冲冲地回家骑车了。
唐念念被唐建树拽到了一旁,小声问:“你真能弄到广交会名额?”
广交会每年的名额都很紧张,一般都给大厂,不会给村办企业,唐建树真没信心。
“我什么时候说过空话?”
唐念念白了眼,广交会名额确实紧张,但不代表弄不到,实在不行,她可以蹭汽轮机厂的展位。
汽轮机厂每年都会去参加广交会,展位挺大,她就蹭个小角落,大不了拿先进技术换呗!
“你个小丫头还挺能耐!”
唐建树嘿嘿笑了,忍不住伸手在她脸上捏了下,还用了不小的力气,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干的。
“啪!”
唐念念一巴掌拍了过去,还给了个大白眼,唐老太捏她脸,她没办法下手,唐建树她可不会留情。
唐建树手上立刻出现一道红印子,疼得他龇牙。
“你属虎的啊!”
唐建树使劲吹气,疼死他了。
唐念念哼了声,懒得理他,进屋拿了些笋干和梅干菜,还有风干野兔,塞给了小钱司机。
小钱司机自然又是千谢万谢,喜滋滋地回城了,他现在最喜欢的任务,就是送小唐师傅回村,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
唐念念打了个哈欠,困了,准备回屋睡觉。
“念丫头,你那个工艺品厂,珍珠和贝壳行不?”
宣珍珠叫住了她,表情有点不好意思,但她真的想让娘家也能富起来。
第249章
夏至到,吃麦饼
唐念念的睡意一下子没了,用力拍了下脑门,她怎么把二婶的娘家给忘了?
宣珍珠娘家山霞湖公社,后世可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产地,据说山霞湖的淡水珍珠养殖历史,起源于春秋时的越国范蠡,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富豪陶朱公。
范蠡当年看穿勾践的嘴脸,请辞离开,做起了生意,还做得特别成功,淡水珍珠养殖就是从他那儿开始的,而且诸城以前的名字叫做珠叽,也是源于此。
“二婶,你娘家那边还有人养蚌?”唐念念问。
“有的,养的不多。”
宣珍珠点了点头,现在的珍珠主要卖给医药公司入药,每年的需求量不多,村里都是小规模养殖。
唐念念想了想,便说:“二婶,你回娘家一趟,拿些贝壳和珍珠工艺品的样品来,我看看。”
她没提项链耳坠,现在肯定没有。
街上的女性都以朴素为美,顶多系块纱巾,别个发卡,要是戴项链和耳环,会被人说是资本家小姐作风,轻则挨批评,重则扣帽子,没人敢冒这个风险。
但唐念念不想放弃这块肥肉,等她去一趟广交会看看,要是卖得好,回来后她就扩大规模,申请做珍珠首饰,不能只卖给洋人原珠。
她前世参观过山霞湖的珍珠展览馆,听解说员说了珍珠的发展史,九十年代时,山霞湖的淡水珍珠主要是出口,但都以极低的价格批发售卖,洋人批发回去后,做成精美高端的珍珠首饰,用高价格卖回中国。
后来国内慢慢觉醒了品牌意识,开发了自已的品牌,才不再走低廉批发的路线。
唐念念想从现在就给山霞湖的人,塑造品牌的理念,不能让洋人再占那么多年的便宜。
宣珍珠高兴得直点头,说道:“我这就回去,我爹也养了蚌呢!”
她爹就会养蚌,而且经验丰富,她叫宣珍珠,姐姐叫宣明珠,她家就姐妹俩,没兄弟,姐姐招婿上门。
宣珍珠跑回袜厂请假,便兴冲冲地骑车回娘家了。
唐家这天晚上特别热闹,院子里挤满了人,都是捧着饭碗来看电视的村民,院子里站不下了,就挤外面,和看露天电影时一样热闹。
还有些人索性爬到树上,站得高,看得远,只是有点考验视力和听力。
唐念念坐在院子的角落吃饭,她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没兴趣,除了新闻就是戏曲,连广告都没有,电视节目太单一了。
电视里正好放了日期,村民们大声道:“还有两天就是夏至了呢!”
“天天干活都没看日历,时间过得真快啊!”
“夏至要吃麦饼,明天上山摘松花,做松花麦饼!”
“我娘家吃青饼!”
“我娘家用饼卷孟菜,明天我去摘点孟菜回来!”
几个外村嫁过来的女人,都说起了娘家夏至的小吃,诸城有夏至吃麦饼的风俗,但每个乡镇的做法不一样。
唐念念咽了下口水,她馋了。
感觉吃麦饼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书记了,味道她都忘了,但她记得唐老太做的麦饼特别好吃,还有三伯娘做的夹孟菜的麦饼,也特别特别好吃。
她都想吃。
松花麦饼
青饼,艾草和面粉做的面团
孟菜,学名不知道叫啥
孟菜炒的馅,卷的麦饼
“时间过得快的很,吃完麦饼,马上就是七月半,要做糖央了。”又有个女人说道。
她娘家有七月半做糖央的习俗。
诸暨并不是所有乡镇都七月半做糖央,唐村本来没有,但因为嫁过来的外村媳妇多,久而久之也有人做了。
唐念念又咽了下口水,她倒不馋糖央,但她馋糖央的衍生食物。
蒸糖央时,会蒸一些藤梗,也就是米浆皮,像肠粉一样,用这层皮包裹雪里红炒的馅,卷成一筒,简直是无上美味。
她好久没吃到这个了,馋了。
藤梗,卷起来超级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