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一来他的人口比较多,几乎是大明的十分之一,二来他离大明远,这一招就行不通了。李青沉吟道:“皇上,征战安南有什么难处不妨说说,大家集思广益,兴许能解决皇上的顾虑。”
“主要是师出无名。”朱棣头疼道,“太祖皇帝把安南定为不征之国,他们又一向老实,朕……没借口啊!”
第24章
臣有一计
朱棣虽然流氓,但祖制也不敢胡改,尤其是对藩属国用兵,牵扯甚大,必须得有充分借口。
李青和道衍对望一眼,皆是一筹莫展。
这可不是说打就能打,一个不慎,藩属国尽皆翻脸,甚至会抱成一团来对抗大明。
见二人不说话,朱棣不悦道:“你俩一肚子坏水儿,就没有一点儿办法吗?”
两人:“……”
李青想了想,准备鸡蛋里挑骨头,“皇上,如果臣没有记错的话,这次朝贡安南并没有来。”
他杀气腾腾道:“今儿不来朝贡,明儿就敢造反,安南留不得。”
“安南使臣来朝贡了。”小胖接言道,“比其他藩属国来的都早,而且还是国王亲自带队朝贡,当时你不在朝。”
“这样啊!”李青讪笑道,“那臣也没有办法了。”
一直沉默的道衍忽然眼睛一亮,开口道:“皇上有没有发现,朝贡的安南国王有些不寻常?”
“朕整天日理万机,哪顾得上这些琐事。”朱棣摇头道:“你有什么发现,直说便是。”
道衍点头:“皇上,臣记得安南王室姓陈,而这次来朝拜的国王却姓黎,叫黎什么来着?”
“黎季犛!”小胖补充,“他算是前安南国王的姥爷,不过人家来朝贡的时候,说明了情况,他们的国王没了,他代为涉政。”
李青眉头一皱:“不对劲,有问题,有阴谋。”
“哦?什么阴谋?”朱棣来了兴趣儿。
李青拱了拱手,“皇上,王室成员又何止一二,即便国王没了,也可以换其他王室成员接班啊!
怎么也轮不到他呀!”
朱棣老脸一红,觉得李青是在暗戳戳点他,“咳咳,你想说什么?”
“呵呵……”李青微微一笑,“臣有一计!”
“你还有计?”朱棣诧异。
李青点头:“其实很简单,派人去找安南王室,而后册封其为安南国王,让他回去接位。”
“臣附议。”道衍拱手,建议道,“皇上可以让老挝、孟养等地的人去找,肯定比锦衣卫效率高的多。”
朱棣皱了皱眉,一时间搞不懂这跟征讨安南有什么关系。
小胖解惑道,“父皇,你说要是咱大明派一位国王回去,那个黎季犛会如何?”
朱棣一怔,旋即哈哈大笑。
换做是他,绝逼当场宰了。
朱棣苦苦寻找朱允炆,为的就是宰了他。
而一旦黎季犛将大明册封的安南国王宰了,那大明发兵就名正言顺了。
且这样以来,其他藩属国非但不会忌惮,反而会对大明更加亲切,因为大明这是在保护藩属国王室的权益。
妥妥的政治正确,师出有名!
“这一计好,妙,妙不可言啊!”朱棣开心不已,兴奋地脸都红了,“高炽,你即刻命人去办,务必找到安南王室成员。”
朱棣喜不自胜,“顺便让御膳房准备酒菜,如此美事,得好好庆祝庆祝。”
小胖拱手道,“儿臣遵旨。”
……
朱棣心情极好,让两人落座,聊出兵事宜。
“这次是宣扬国威的好机会。”朱棣目光湛湛,“届时,朕欲水陆并进,一举平定安南,将其收入囊中!”
道衍问:“皇上,国库还有钱吗?”
“这话说的,肯定有啊!”朱棣笑道,“莫听夏原吉哭穷,国库没那么穷,加上这次在富绅那儿抄了这么多钱,岂会连出兵的钱都没有。”
相较于安南,李青更关心关外的局势,“皇上,漠北情况如何?”
说到这个,朱棣严肃下来,“他们在的确在融合,不过距离统一还差的远呢。”
顿了顿,“其实这样也好,聚在一块儿大明反而好出兵,真要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打,太他娘费钱、费时了,等开海赚了钱,再对他们出兵也不迟。”
李青点头,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但就这样看着元人做大,他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见他面露忧郁,朱棣笑道,“朕比你更了解他们,放心吧,元人视劫掠为天经地义,他们抢不了大明,只能窝里斗,绝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统一。”
朱棣道,“举例来说,水稻两年三熟,平均下来,一亩农田年产近五百斤,可以养活两个成年人;
而一亩草原,也就能养两只羊,两只羊最多够一个成年人一个多月;
游牧和农耕差的太远太远了,资源不够,他们只能相互争抢。”
“皇上不可大意。”道衍劝道,“话虽如此,可元人在战斗的过程中,战力也会与日俱增。”
“嘿嘿……会打有个屁用啊!”朱棣阴恻恻道,“朕即位这两年,每逢临近冬季,都会让边关将士深入漠北,点燃干草,引火燎原,牛羊都没得吃,他们的日子能好过吗?
人口都发展不起来,即便再能打,又能如何?”
道衍砸吧砸吧嘴,拱手道,“皇上圣明!”
李青也是一阵唏嘘,老四真阴啊,这一招简直称得上绝户计。
但这样一来,双方的大战也将不远了。
一旦元人到了相互劫掠,都难以维持生存的时候,他们只有劫掠大明一条路能走。
不过大明有坚固的城墙,有威力不俗的大炮,守城还是没太大问题。
朱棣伸了伸懒腰,杀气腾腾道:“现在朕只想搞钱,没空搭理他们,等腾出手来,再让他们好看。”
他信心十足:“有生之年,朕必将把草原平定。”
“皇上圣明。”二人拍了记马屁。
对于这二人的马屁,朱棣相当受用,哈哈大笑起来。
谈论了会儿军事,朱棣又转而聊起文治,比如:浙西治水、户籍制度改革……
看着眉飞色舞的朱棣,李青心下欣然,大明能有这样一位皇帝,何愁不兴旺。
尽管老四不是啥好人,篡权夺位,甚至还一门心思的想杀侄子,但那又怎样,并不妨碍朱棣是个好皇帝。
小小朱倒是个好人,品格高尚,礼贤下士,但他却不是当皇帝的料子。
他要是干下去,估计都干不到退休,大明就将与宋朝无异。
聊了半个多时辰,直到朱棣聊累了,才停下来。
朱棣灌了口茶,纳闷儿道:“朕怎么觉得少了些东西呢?”
“少啥呀?”李青问。
“少……”朱棣看了看手中的茶杯,回过味儿来,骂道:“酒菜啊,都这么久了,就是熊掌也做好了啊!”
这时,小胖匆匆赶回来,喘着气道:“父皇都吩咐妥了。”
“昂。”朱棣语气不善道,“酒菜为何还没上来?”
“啊?这……”小胖脸上一热,讪讪道,“儿臣已经通知下去了,一会儿就能上来。”
朱棣哪还不明白,好大儿这就是怕吃不上席,故意忙完才通知御膳房。
他当即就怒了,“好小子,你就那么馋是吧?”
“父皇息怒。”小胖嗫嚅道,“当着外臣的面,给我个面子,好歹我也是太子……哎呦,青哥,你说句话。”
李青、道衍一左一右拉住朱棣胳膊,好说歹说,才让小胖躲过一劫。
朱棣瞅着儿子这一身膘就烦,哼道:“给你半年时间,瘦不下来,老子帮你瘦。”
“那你还是直接帮儿臣瘦吧。”有李青、道衍帮忙,小胖稍显放肆。
朱棣冷笑:“取刀来!”
“……父皇,我觉得我能瘦下来。”小胖保证,“从明天开始,我就开始锻炼身体,少吃饭。”
旋即看到酒菜上来,又改口道:“最后一顿了,让儿子吃顿饱饭吧!”
丢人呐,老子英雄一世,咋就生了这么个玩意儿呢……朱棣扶额。
……
吃喝过后,小胖肚皮溜圆儿,一脸满足。
见父皇气哼哼走了,他这才小声道,“青哥,你有办法让我瘦下来吗?”
“少吃饭,多锻炼。”
“少吃些还行,锻炼……就算了吧。”小胖摆烂道,“我都尝试过很多次了,根本没用,我喝水都胖。”
李青无语道:“那是你喝水之前,吃了红烧肉、酱鸭、卤乳鸽……最后才喝的水。”
“我说正经的呢。”小胖幽怨道,“你是医生,肯定有办法让我瘦下来。”
“有是有,不过得遭罪。”李青苦笑一声,认真道,“不过你确实得瘦了,你就这样造下去,活到五十都费劲儿。”
“这么严重?”小胖吓了一跳,“我觉着我身体还行啊,一日三次都不是问题。”
说到这儿,他又埋怨起来,“你上次给我开的啥药啊,一脱裤子就犯困,真的是…让我很没面子。”
“……”李青没好气道,“那你要不要减肥?”
“肯定减啊!”小胖唉声叹气道,“我可不想被我爹割肉。”
“那就成了,回去我研究个方子出来。”李青鼓励道,“虽然你不可能瘦成赵王那样儿,但瘦到一百八十斤还是可以的。”
……
第25章
出兵安南
李青冥思苦想,给小胖开了副减肥药。
主要以降低食欲为主,轻串稀为辅,让小胖少吃多拉,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效果很显著,只大半个月,小胖就瘦了十好几斤。
小胖如获至宝,心中欢喜,青哥这药让他不辛苦就能瘦,除了去茅厕勤快些,哪哪都好。
于是他准备一鼓作气,彻底摆脱胖子称号,开始加大药量。
茅厕外。
杨士奇、杨荣俩秘书,个个憋得脸色通红,一本一本的念奏疏,小胖一心二用,边串稀,边处理政务。
没办法,老子忙着调度军备,政务全压他这儿来了。
两刻钟后,小胖哼哼唧唧道,“你俩进来扶孤一下,孤脚麻了。”
“……臣遵旨。”二人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打开了茅房门。
尽管小胖已经瘦了一些,但体重仍有二百开外,俩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扶出来,被压的直不起腰。
“这药劲儿还真大。”小胖感慨道,“以后得在茅坑上加个凳子,老蹲着也不是个事儿。”
两人:“……”
杨荣试探道,“太子殿下,皇上这段时间一直忙着调度军需,是要北伐了吗?”
“做好分内之事便可。”小胖淡淡道,“文武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杨荣心中一凛,点头应是。
他瞥了杨士奇一眼,后者也是一脸无奈,苦笑摇头。
作为文臣,他们实在不愿大明频繁出兵,在他们看来,北伐实在没有必要,大明有长城、大炮,只需守好边疆便可,没必要劳民伤财地北伐。
但他们人微言轻,心中纵有意见,也不敢明提。
杨荣不死心,说道:“听夏尚书说,大明国库吃紧……”
“好了,孤的脚不麻了。”小胖示意两人不用再扶,“你俩回去歇歇,稍后把黄淮、金幼孜唤来东宫接班。”
两人讪讪道:“臣告退。”
小胖看着二人离开的背影,轻声自语:“自唐以后,文官就逐步压过武将,到了宋朝,文臣更是到了巅峰,这两人忠心爱国是真,但鄙视武将,欲压制武将也是真。”
他叹了口气,“父皇在自可无忧,可若是父皇不在了,该如何是好啊。”
“想什么呢?”
小胖一个激灵,回头见是李青,没好气道,“吓我一跳。”
接着,拉李青来到亭子坐下,说出心中忧虑,“青哥,你可有办法?”
李青沉吟良久,缓缓摇头,“日后文臣崛起是必然的,因为天下没那么多仗可打,而且……”
他苦笑道,“丝绸、瓷器、茶叶……朝廷几乎把富绅来钱的路子都掐断了,士绅、文官不分家,皇上千秋万世之后,他们绝对反抗。”
小胖沉吟片刻,“要是老二做太子,应该情况会好很多。”
“没用的。”李青摇头,“他把握不住,而且他也没有能力,太祖皇帝是一点点打出来的,皇上也是常年征战,又加上靖难之役铺垫,才得以如此,以后的皇帝没这个政治土壤。”
小胖无奈苦笑:“这么说来,大明终有一天,会走下坡路。”
李青沉默,这么久了,他对王朝封建社会有了很深认知,在历史周期规律的作用下,个人实在难以抗衡。
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无能为力。
强如汉唐,一样逐步走向衰落,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随着历史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显现、加深,最后走向灭亡。
小胖苦恼道:“青哥,我现在好纠结,我是没可能掌控武将了,他日登临大宝,怕是只能用文臣,这一来,很可能会给子孙开一个坏头儿。”
“也不能这么说。”李青道,“治理天下少不得文臣,国家治理的时间,远比打仗的时间要多得多,即便你不用文臣,以后的皇帝也一样会用;
再者,若个个都是武皇帝,大明也承受不起,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与民休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样是个好皇帝!”
小胖轻轻点头,结束了这个沉重话题,“这些你我都看不到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只能尽力做到最好,至于以后……想操心也没机会。”
李青点头,笑道:“最近身体怎么样,看你都瘦了一些,有没有感觉不舒服?”
“有一点儿。”小胖苦着脸道,“食欲不振导致我都没什么精神,而且老拉肚子,拉的我手脚发软。”
“我开的药效没这么大啊!”李青诧异道,“是不是你加大药量了?”
小胖讪笑道:“我这不是想快些瘦下来嘛。”
“身体要紧。”李青道,“你是我看着胖大的,这辈子和瘦是无缘了,只要不胖到影响健康就成。”
“……”小胖伸了伸懒腰,又换了个话题:“这段时间父皇一直忙着弄军备,政务都不咋管了,走吧,事儿总得有人做。”
……
忙了一下午,李青到点下班儿,临走之时给小胖开了副滋补的药方,让他好好调养。
回到家,洗了个热水澡,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