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2章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李青敷衍两句,内心也颇为激动。

    这还不满两年,大明就走出了小小朱的萎靡,逐步迈向鼎盛,实在是一大幸事。

    君臣三人聊了一会儿,小胖提议道:“父皇,此番大明国库收益如此大,应该庆祝庆祝,摆上美酒佳肴,好好吃喝一顿。”

    朱棣欣然应允,令人准备丰盛菜肴。

    ………………

    日子一天天过着,李青的生活很有规律,上午怡情听曲儿,下午去东宫,晚上快活,有时去曹国公、梁国公府串串门儿,安逸且充实。

    永乐大典的编撰进行的如火如荼,参与编撰的人员,从最初一百多人,逐渐涨到了近千,并且还在逐步增加;

    有朝廷的官员,有民间的饱学之士,购买书籍、整理归纳、定稿……忙的不可开交。

    见老和尚忙得脚不沾地,李青心里一下就平衡了

    ,相比之下他舒服多了。

    另一边,龙江船厂也取得重大成果,一艘艘堪比小航母的巨舰,先后完工,下水试航。

    与此同时,大明的水师,也在积极演练。

    朱棣对三宝很是放心,出海的一切事宜,全权交予三宝负责。

    并升任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并为其赐姓,朱棣本来欲赐国姓‘朱’,考虑到三宝是太监,改为‘郑’。

    历史的巨轮滚滚而来,挡都挡不住,三宝摇身一变,从马和成了郑和。

    (ps:三宝本名马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信仰佛教,姚广孝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九月份,临边小国见大明已经稳定,不会再有变动,便先后前来朝拜。

    继朝.鲜之后,暹罗、琉球、日本(就不加符号),先后前来朝贡,与大明建立宗藩关系。

    国王、王子,都必须要经过大明册封,才具有法理效应。

    大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朱棣身为帝王,自然开心,大摆筵席,招待来使。

    席上,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尽显大明风华。

    这些小国,有的从汉唐就开始跟汉人打交道了,深知汉人最注重礼仪,因此,在朝贡之物上,都下了血本。

    礼多人不怪的道理,他们也懂。

    酒席宴间,气氛很是热络,王子、使臣代表先后上前行礼、敬酒,朱棣来者不拒,十分爽快。

    结束完一轮敬酒,朱棣朝李青笑道,“看着吧,用不了多少年,大明的藩属国将会数倍增长。”

    李青一脸欣然,含笑点头:“皇上,开海在即,但海面并不算畅通,海上倭寇十分猖獗;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大明的海盗,事实上,太祖皇帝虽然禁了海,但民间海上通商者未曾断过,无他,利益太大了;

    这也就造成了海上倭寇、海盗横行,因为富绅走私,不受律法允许,他们抢的心安理得;

    如今,大明要开海贸易,自然要肃清海面。”

    朱棣点头,“朕也在琢磨这个事儿,不过,现在朝廷的开销实在太大,海面的倭寇虽然武装一般,但清缴起来比在陆地上困难多了。”

    李青道:“臣有一计!”

    “你又有计?”朱棣放下酒杯,“说来听听。”

    李青嘿嘿笑道:“把清倭事宜,交予日本国王足利义满。”

    “这个……”朱棣有些迟疑,“眼下刚建立宗藩关系,这样不太好吧!”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李青笑嘻嘻道,“只要皇上饼画的好,他自然乐意干。”

    “画饼?”朱棣眼睛一亮,这个他在行啊,“嗯,以夷制夷,这个主意好。”

    ……

    临近散场,各国使臣再次一一上前敬酒。

    到了日本使臣之时,朱棣开始语言艺术:“朕欲开海,然,海上倭寇横行,这让朕很难办啊!”

    使者心中一凛,连忙解释:“大皇帝陛下息怒,海寇之事,小臣也有所耳闻,但他们和我们没关系啊!”

    朱棣为难道:“这个朕自是愿意相信,就是怕到时候误伤了你们,毕竟大明的将军、士兵,可分不清这些,万一……”

    “大皇帝陛下三思啊!”使者会错了意,还道是大明欲借清倭名义,对他们发兵,立即道,“这个我们有责任,我们来清。”

    朱棣错愕,他还没画饼呢。

    使臣谦卑道:“剿寇这等小事儿,何须大明出兵,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大明排忧解难。”

    他一脸正气:“还望大明大皇帝陛下,给我们一个立功的机会!”

    “嗯……也罢!”朱棣一脸不情愿,勉强点头答应:“看你们表现吧,要是你们清缴不利,朕再发兵!”

    顿了顿,画饼道:“若是你们做得足够好,朕会在海面畅通后,加大与你们的贸易,华美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醇香的茶叶……都会加入贸易行列;

    回去告诉足利义满,只要好好干、肯听话,朕是不会亏待他的。”

    “小臣遵旨。”使臣连连点头,难掩喜色,拜道:“大明大皇帝陛下圣明啊!”

    李青忍着笑,心道:“这个大饼,漂洋过海也得喂到足利义满嘴里。”

    ……

    第23章

    朕要打仗

    藩属国朝贡的正向意义很大,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甚至连京师百姓,都与有荣焉。

    为体现天朝上国的仁厚宽大,群臣皆上奏朱棣,回礼一定不能寒酸。

    李青对这些撑面子的行为不以为然,却也不好阻止,毕竟刚恢复建交,为了以后更好的和海外诸国交流,吃点儿亏也没什么。

    古人好名犹胜好利,朱棣也不能免俗,对几个藩属国的回礼相当丰厚,即便抛开物价差,也顶得上贡品的两倍。

    各国使臣喜笑颜开,再三表达谢意后才告辞离开。

    李青怕这些人,以后动不动就来个朝贡,薅大明羊毛,便建议朱棣,对朝贡做出限制。

    ——朝贡五年一次!

    群臣不允,称:天朝上国有容乃大,不应为了利益得失,将人拒之门外,只要人来,随时欢迎。

    但群臣也不是都反对李青,比如夏原吉,他就相当支持李青。

    不止是他,道衍、小胖,都力挺李青。

    支持的李青的人不多,但分量极重。

    朱棣好面子,却也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一番思量过后,折了个中。

    ——朝贡三年一次!

    ……

    织造局、瓷窑、龙江船厂……李青都在密切关注,那股子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感觉,他有深刻体会。

    不过,朝廷的开销也确实大,花钱如流水。

    夏原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屡次上奏朱棣先把修书停了,朱棣坚决不允。

    有时朱棣被吵烦了,就派夏原吉再去浙西监督抗洪事宜,弄得老夏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李青偶尔闲暇之时,也会去文渊阁看看修书。

    修书的总人数,已达到恐怖的三千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字儿写的相当好看的人。

    而且,修书和李青想象也不同,并不是单纯的抄书,而是先将收集来的书,分门别类,整理归纳,而后进行翻译,以这时的语法重新誊抄。

    随着了解,他愈发觉得修书的意义重大。

    因为这时代的书,不像后世那般,虽然印刷术已经普及,但敝帚自珍的现象太严重了,很多书都是孤本,并未得到传播。

    但,谁让朱棣是皇帝呢,一旨令下:交书者赏,藏书者罚!

    大量的孤本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上至先秦,下至前朝,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书籍现世。

    可以预见,若无这次修书总动员,很多书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更让李青惊喜的是,很多被统治者掩藏的真相,随着这次修书也浮出水面。

    要知道,史书不只官方修,民间也有不少饱学之士,暗戳戳的修史,而后一代代流传下去。

    相比官方的政治正确,他们的真实性更高。

    而朱棣对这一现象,也做出了正向决策,出现冲突时,不可因出身来判定对错,哪个更合逻辑,更合乎情理,以哪个为标准。

    不涉及本朝,官员们自然能无所顾忌,遵旨照做。

    为了能让这些人更好的工作,朱棣命光禄寺为专门其准备饭菜,由太监送到嘴边,修书之人只管吃就成。

    同时,朱棣还派锦衣卫保护他们安全,待遇简直好到没边。

    总编解缙,监制姚广孝,翰林院的饱学之士,尽皆参与在内,这些个人做官如何且不论,但学问是真的顶。

    此外,那些民间的人才,也不逊色多少,尤其是那一手字,一撇一捺都赏心悦目,观感极佳。

    搜罗天下书籍,又以数千才子来修,可以预见这部书将会多么浩瀚。

    李青不禁感叹:大典之外,将再无他书。

    《永乐大典》被誉为史上第一本百科全书,对华夏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尽管到了最后,绝大多数都遗失了,但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诸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水注经》《薛仁贵征辽事略》……

    这些书要么是失传后,被清朝从《永乐大典》中摘录出来的;要么是修大典时才浮出水面,流传后世。

    而且,李青还注意到不少人都抄一句背一句,竭尽全力的记住内容。

    这时代没有娱乐腐蚀,古人早睡早起,尤其是这些读书人,个个好记性,背个文章并不难。

    李青嘴角泛起一抹笑意,对大典的正向意义有了更深的感触。

    他吁了口气,轻声自语:“所谓大势或许我无法改变,不过保下这部书还是可以做到的。”

    “你嘀咕什么呢?”

    李青一个激灵,转眼看到是道衍,没好气道,“你这老头走路怎么没声啊!”

    “是你想事入神了,与贫僧何干?”道衍捶着腰坐下,抱怨道,“皇上也真是的,放着你这个年轻的不用,偏偏用我这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子。”

    “谁让你是大师呢。”李青失笑,提起茶壶给他添了杯茶,问道,“修书还要多久啊?”

    道衍苦笑:“要很久。”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见老和尚满脸疲倦,劝道:“累了就歇歇,晚上回寺庙就别做功课了。”

    “那不行。”道衍摇头,“就晚上做功课那会儿,心神宁静,我完全属于我。”

    李青揶揄道:“都是你自找的,你完全可以一直青灯古佛,谁让你不安分呢。”

    “呃……”道衍讪讪道,“贫僧的确修行不到家,所以才更要刻苦。”

    李青好笑点头,都这个岁数了,道衍还能有如此精气神儿,着实难能可贵。

    他对佛无感,觉得道家精神更契合他,更符合现实,却也不想干涉他人信仰。

    李青抿了口茶,打趣道:“听说皇上赏了你几个貌美女子,你就真的无动于衷?”

    顿了顿,“要是有难言之隐,我可以给你开服药,以你这身体情况,留个后应该问题不大。”

    道衍满脸黑线,“好意心领,我不需要。”

    “你看你,我这也是好心啊!”李青对拉和尚下水很有兴趣儿,“佛门不是还有欢喜禅嘛,看你也不像老实人,我不信你就没练过……”

    “你大爷……!”道衍破防,“咱俩一个道士,一个和尚,话不投机半句多。”

    “哎哎哎,别走啊。”李青贱兮兮道,“再唠一会儿啊!”

    道衍恨恨道:“别逼贫僧出口成脏。”

    李青:“……”

    这时,小胖慢悠悠地走来,一屁股坐在椅上,“你俩去一趟御书房。”

    “什么事儿啊?”

    “去了就知道了。”小胖给自己添了杯茶,一饮而尽,“赶紧去吧!”

    李青点头,见他没有起身的意思,“你不去吗?”

    “我歇会儿再去。”小胖翘起二郎腿,一脸怡然自得。

    李青一把扯起他,“多运动运动,对你有好处,走啦走啦……”

    ……

    御书房。

    朱棣正在处理奏疏,见三人进来,轻轻摆了摆手,宫女太监立即退下。

    “都坐吧!”

    “谢皇上(父皇)。”三人说了句套话,拉张椅子坐下。

    待三人坐下,朱棣开口道:“朕要打仗!”

    李青道衍对视一眼,都是满脸纳闷儿。

    道衍疑惑道:“皇上欲北伐,理应找兵部、户部、诸位武将,臣和永青侯不管军事啊。”

    “不是北伐,而是打下安南。”朱棣沉声道,“安南朕势在必得。”

    李青一头雾水,“为啥呀?”

    朱棣瞪了他一眼,“朕问你,宝船出海是不是得沿着海岸线走?”

    “昂。”

    “安南是不是处在海岸线?”

    李青恍然,建议道:“皇上,从云.南起,一点点扩张呢效果更好!”

    小胖一见老子要发飙,连忙接过话头:“李卿还不知道吧,大明已在老挝、孟养、木邦……设立军民宣慰使司;

    大明西南方向,共设立了三个宣抚司,六个军民宣慰司,如旧港宣慰司……”

    李青瞠目结舌,宣抚司官员是朝廷任命的,也就是说,有几个地儿已经划入了大明版图,宣慰司虽然是由当地首领任职,但实际上也在大明的控制之内。

    (ps:宣慰司类似自治区。)

    李青消化着小胖的话,内心震惊到了极点,也就是说,大明现在已经控制了东南亚。

    不对呀,我不过八九个月不在朝,朝廷大军不可能这么快啊……李青咽了咽唾沫,“小…太子,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啊?”

    “刚不久。”小胖见他一脸震惊,笑着解释,“其实朝廷几乎就没发兵,只是象征性的派些人走个过场,父皇圣旨一到,他们就同意了。”

    “就那屁大点地儿,朕拿下他们,是看得起他们。”朱棣斜睨着李青,逼格十足道:“是不是很意外?”

    李青心悦诚服:“皇上神武!”

    虽然老四这样比较流氓,但以这种方式拿下东南亚,简直赚翻了,当然,对方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他们太弱了,根本没有抗衡的资本。

    加上慕强心理,对归附大明更是毫不排斥。

    这一来,印度洋出海口就有了!

    但,安南不同。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