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1章

    很快,在家生病的王林也被抓到了大牢,经过一顿大刑…审讯,王林招供,和富绅们一起被押上断头台。

    午时三刻一到,这些个苏.州富绅,尽数人头落地。

    夏原吉见事已成定局,朝李青道:“永青侯,杀官形同于造反,富绅也算是百姓,按大明律,百姓造反只斩头目,时不宜牵连过广。”

    他建议道,“不如判其家人流放戍边,这样也有利于江山社稷,你说是不?”

    他这话对,但不全对,李青不是一般的官,而是钦差,代表着皇帝。

    杀钦差,可比杀官员的罪重多了。

    不过,李青也不想大开杀戮,抄家充盈国库的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赶尽杀绝,点头同意。

    李青道,“抄家的事,我就不掺和了,织造局那边儿还有很多事要忙。”

    “夏尚书、新城侯、纪指挥使,你们相互监督…不,相互配合,抄出具体数额后,给我说一下就成。”

    夏原吉欣喜,张辅淡然,纪纲的脸色不太好看,三人抱拳答应。

    ……

    接下来的日子,李青忙碌起来,一边监工织造局的建设,一边培训织工,分工序生产的注意事项。

    一个月后,织造局完工,与此同时,负责管理织造局太监们也赶了过来。

    大量的织机被搬进织造局,经过培训的织工很快上手,李青开始带太监。

    又忙活了大半个月,李青总算是闲了下来。

    同时,夏原吉他们也将查抄明细整理好了。

    十几个富绅的耕地、金银、粮食、古玩字画、宅院、酒楼……这些个祖祖辈辈老牌富绅,家资全部累加起来,数目骇人听闻。

    ——大明一年半的赋税。

    不过有许多都是不动产,像酒楼、宅院,一时间难以转卖出去,能立即供朝廷花销的,只有两千三百多万两。

    参与抄家的人,个个震惊无比。

    都知苏杭富,但谁也没想到会富成这样,简直富的放屁都流油。

    眼下已进入腊月,不过江南并不算冷,苏.州事了,李青便带着三女去了杭.州。

    ……

    李青赶到杭.州时,差三天就过年了,古人对年节看得很重,他本想着年后再下手,不料,杭.州知府主动上门,还把本地的富绅全带了来。

    众口一词,表示全力支持朝廷。

    王林及十几位富绅的下场如何,他们已经知道了,和抄家砍头相比,大出血也不是不能接受。

    李青自然乐得接受,不过年关即将到来,百姓都忙着过年,他也不想剥夺百姓短暂的幸福。

    只是让知府、富绅,回去准备,过了元宵节再开工。

    安顿好后,李青便带着三女游山玩水,弥补在苏.州时的亏欠。

    三女一身对襟小袄,略施脂粉,最小的婉灵都要三十七了,青春已不再,但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缘故,李青瞧着依旧风华。

    这个时节,西湖比较冷清,不过几人兴致很高,租了艘小船荡漾在湖中央。

    小船不远处,有十来艘小船,无形之间就四人拱卫在中央,是负责保护李青的锦衣卫。

    锦衣百户叹了口气,嘀咕道:“大过年瞎跑啥呀,还不如回去喝个小酒呢。”

    冬天的西湖,风景一般,加上这些糙汉子缺乏审美细菌,那叫一个无聊。

    李青倒是悠哉游哉,和三女说说笑笑,讲着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听的三女眼泪哗哗……

    游完西湖,又逛起了街,直到临近傍晚,四人才兴尽而归,锦衣卫们可算是松了口气。

    他们忽然觉得,游山玩水比他娘办案拿人还累。

    大过年的,李青给每个锦衣卫发了个红包,不多,但足以让他们美美吃喝一顿。

    收了好处,锦衣卫也露出笑脸,连晚上巡夜都更卖力了呢。

    毕竟,拿钱不办事这么没品的人,太稀少了。

    除夕夜,守岁。

    四人嗑着瓜子聊着天儿,仿若当年。

    过了大年初一,李青又开始了游山玩水,锦衣卫叫苦不迭,却也不敢怠慢,混在人群中尽职尽责的保护着钦差大人。

    快乐悠闲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李青觉得还没玩儿呢,就到了元宵节。

    度日如年的锦衣卫总算是松了口气,终于不用满大街瞎鸡儿逛了,这半个月下来,他们腿都要断了。

    吃元宵、赏花灯后,玩尽兴的李青投入到了工作中。

    知府、富绅相当配合,甚至可以说是鼎力相助,只两个月的功夫,便将织造局建好了。

    李青这边儿言语一声,那边儿富绅就乖乖送来桑蚕、织机、织工,生怕伺候的不到位,惹得这位钦差不快。

    这个配合劲儿,搞的李青都不好意思了。

    他真想来一句:“你们别怕,我是个好人。”

    三月中旬织造局便顺利运作,李青上书让朱棣派太监来,而后又带了半个月的太监。

    一切步入正轨后,李青并未急着离开,而是拉上三女继续游山玩水。

    这个时节,正是风景好的时候,忙完公务的李青彻底玩嗨了,一点儿要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锦衣卫生无可恋的跟着,摊上这么个货,他们是一点脾气都没有。

    李青是钦差,是永青侯,他们可不敢提意见,不爽归不爽,但一直尽职尽责。

    五月初,终于有人治他了。

    朱棣眼瞅着事儿办完了,这厮就是不回来,当即传旨令他即刻回京,不得延误。

    锦衣卫听完旨意,差点喜极而泣,仰脸望天,内心高呼:“皇上圣明啊!”

    ……

    五月中旬,李青回到京师,歇息一日后,进宫复命。

    御书房。

    李青将织造局的事情,详细阐述了一遍,朱棣听的频频点头。

    小胖替李青说话道,“父皇,青哥…李卿立了这么大的功,是不是该奖赏啊?”

    还得是小胖……李青矜持道:“太子过誉了,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些都是臣子的本分。”

    “有功还是要赏的。”朱棣笑道,“说吧,想要什么,朕无有不允。”

    李青想了想,“要不,给臣放半年假吧?”

    “这个……”朱棣轻咳两声,“你换一个,朕无有不允。”

    无有不允就是个屁……李青无语:“皇上看着赏吧,臣无有不应。”

    “嗨,你这厮……”朱棣正欲发飙,却听小黄门进来禀报:“皇上,解学士、扬修撰、夏尚书……求见。”

    朱棣压了压火气,“昂,让他们进来。”

    少顷,十余位文臣进来,资格最浅的杨士奇、杨荣,走在后面,抬着一口箱子。

    而同为内阁成员的解缙,却自大地走在众人前面,且满脸自豪。

    “诸位爱卿,有什么事儿吗?”

    解缙一脸喜气,率先拜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书已修成。”

    “这么快?”

    “这么快?”

    李青、朱棣几乎同时出声,皆一脸惊讶。

    朱棣此刻心情激荡,也懒得李青计较了,连忙上前打开箱子,看了起来。

    片刻后,他缓缓合上,问道:“就这些吗?”

    解缙拱了拱手,“皇上英明,都在这儿了。”

    他矜持道,“文献大成是臣汇集学者百余人,仿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体例,历时……”

    “什么玩意儿?!”

    朱棣将《文献大成》丢进箱子里,脸色阴沉道,“朕之前怎么说的?”

    解缙脸上的喜色一僵,讷讷道:“皇上说要修一本千古第一奇书。”

    “这也算千古第一奇书?”朱棣冷哼道,“朕说过,要囊括古今所有的典籍文章,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术、阴阳数术……只要是有的,都要归纳进来,可你这是啥?”

    朱棣吼道:“滚回去重修!”

    解缙脸一白,本以为能受封赏,却不料换来的是一通臭骂,整个人都蔫儿了。

    他嗫嚅道:“皇上,那样的话……百余人根本不够,只怕千人都…而且,收集书籍耗费的钱财也……”

    “人才,书籍都不是事儿。”朱棣阔气道,“你尽管去做,朕全力支持,但得把书给朕修好。”

    夏原吉心中一紧,忙开口道:“皇上,国库吃紧啊!”

    “你放屁!”朱棣气道,“抄家抄了那么多钱,上半年的赋税马上就要运往京师,你告诉朕没钱?”

    夏原吉苦笑道:“皇上,这个钱呀,它不能这么花,您听臣说,这日子呀,得精打细算……”

    “朕不听!”朱棣骂道:“你他娘就会哭穷,国库有没有钱朕能不知道?”

    第22章

    使臣朝贡

    夏原吉满脸痛苦,好不容易搞些钱,皇上又要大手大脚地花,他哪里受得了。

    “皇上,国库是富裕了,但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能这么花销啊!”

    “穷不了。”朱棣一副暴发户嘴脸,“你目光太浅了,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的出来的,等明年宝船出海,大明的国库会越来越殷实。”

    “……”夏原吉苦涩道:“皇上,浙西的洪水还未得到妥善治理呢,这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朕正要说这个事儿呢。”朱棣道,“你去再跑一趟,尽快解决此事,钱粮方面尽可放心,朕全力支持。”

    见他还要反对修书,朱棣转移话题道:“对于治水,你可有良策?”

    “这个……”夏原吉皱眉沉思片刻,拱手道:“臣以为,可疏浚吴淞江下游,而后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让洪水借道入海,如此,方可彻底解决水患,长治久安。”

    顿了顿,夏原吉又道,“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两相结合,方为上策!

    不过……这要动用十几万人,花费的钱财也相当惊人。”

    朱棣道,“钱粮不是问题,早一日解决水患,早一日解百姓危难,恢复生产。”

    他思考片刻,道:“你去统计一下,耕地被淹的百姓,无需以徭役代替赋税,至于治水的苦力,这次就不用士兵了,全用受苦的百姓,以工代赈!”

    “皇上圣明啊!”夏原吉大喜,“这样虽然看似花钱多,实则利国利民……”

    “哈哈……好啦!”朱棣笑着摆手,“去吧,尽快解决此事,救百姓于水火。”

    “微臣遵旨!”夏原吉喜滋滋答应,“臣这就去办。”

    待出了大殿,他才恍然醒悟,这是中了皇上的调虎离山之计,不由苦笑一声,转身去了。

    ……

    夏原吉走后,朱棣神采飞扬起来。

    “朕要修的是一部巨著,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书;

    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巴拉巴拉……

    李青看着老四这模样,突然想到一句不太恰当的话:狗窝里放不住剩馍!

    不过修书属于文化传承,足以影响千秋万世,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好皇帝分仁君、圣君,仁君利在当代,圣君功在千秋;朱棣无疑是后者。

    稍稍知道历史的,就知道《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奇作,纵观整部华夏史,这本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甚至连能与其比肩的都没有。

    李青虽然知道这部书修下来,耗资弥巨,心里却是相当支持。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等朱棣慷慨陈词完,李青拱手道:“皇上,臣有本启奏。”

    “你不会也和夏原吉一样,反对修书吧?”朱棣狐疑道。

    李青摇头:“皇上英明,修书有利于千秋万世,臣举双手赞同;

    然,若只是单纯的修书,并不足以体现皇上雄才伟略。”

    “哦?”朱棣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皇上,臣以为,书修完后,可允许官员阅览、抄录。”李青道,“要是修完书,就束之高阁,那修书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虽然在修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人偷摸备份,但效果远不如公开支持传播来的好。

    以官员为媒介,流传到民间,让这部旷世奇作,以这种方式保存,才是上上之策。

    “这话也有道理。”朱棣沉吟片刻,点头答应,“不过,抄本一定要注明出处。”

    “皇上圣明!”众人齐拍马屁。

    朱棣爽朗一笑,“解缙,朕再跟你找个帮手,你和姚广孝一起负责编撰事宜,尽快保质保量的将书修出来。”

    “臣…”解缙小心翼翼道,“皇上,臣一人可以应付的来。”

    朱棣眼睛眯了眯,旋即笑道:“都去忙吧,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臣遵旨。”众人行礼告退,解缙有些失落。

    待解缙等人离开,朱棣淡淡道,“此人恃才傲物,区区一个内阁成员,竟走在尚书前头,实在自大,纵有才华,却不堪大用;

    高炽,你不可与此人过于亲近。”朱棣教道:“这样的人,就不能给他好脸色。”

    “儿臣记下了。”小胖点头应是。

    “李青。”

    “臣在。”

    “此番苏杭之行,你功不可没,即日起,封你为太子太师。”朱棣道,“怎么样,朕够意思吧?”

    李青无语,太子太师衔,老朱已经封过了,而且这个从一品,他也不想要,因为要多干活儿。

    “皇上,要不还是算了吧。”李青讪笑道,“臣还是做个孤臣为好。”

    朱棣脸一板:“君王赐不可辞!”

    “……谢皇上。”李青无奈点头,接着又问:“皇上,瓷窑、茶叶都在弄了吧?”

    “嗯,瓷窑已经建好了两个,茶叶的事夏原吉也落实下去了,以后的茶叶由朝廷专营,与盐一样。”

    朱棣心情很好,笑骂道:“这个人能力不错,品性也是上佳,就是太他娘的抠了,朕每次花钱跟剜他肉似的,娘的,老子又没花他的钱。”

    李青:“……”

    不得不说,老四花钱确实厉害,简直就是个碎钞机。

    朱棣欣然道:“今年年底宝船便能造好,届时海运一开,国库便能充盈起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